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作用,评价两者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VTE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84例行THA和TKA的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LMWH组,利伐沙班组48例,男13例,女35例;平均年龄63.9岁;THA 25例,其中1例行双侧置换术;TKA23例,其中10例行双侧置换术.LMWH组36例,男1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7.2岁;THA 16例,其中5例行双侧置换术;TKA 20例,其中6例行双侧置换术.THA患者术后第1~35天、TKA患者术后第1~14天,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1次/d,口服;LMWH组给予LMWH 0.4 mL,1次/d,皮下注射. 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随访.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20.8%(10/48),LMWH组DVT发生率为25.0%(9/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4,P=0.65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 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THA、TKA后下肢DVT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与LMWH相当,且不会增加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为防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相关并发症应用利伐沙班的治疗价值。 方法选取自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关节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抽取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血栓栓塞性病史或出血性病史,共8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给予依诺肝素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切口瘀斑、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液学指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引流量、输血量等相关指标。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3,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实验组早期出血并发症事件多于对照组(χ2=6.574,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血小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引流量基本相同,两组的输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作为抗凝药物,提供了抗凝治疗的便捷性,但其相关的出血并发症略高于依诺肝素,临床工作中可考虑分阶段使用以使得患者的受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董文君  钱燕 《骨科》2016,7(5):364-36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限利伐沙班预防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效果,评估不同时限应用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4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DVT使用利伐沙班的时限不同分为2周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14 d)和5周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35 d),每组70例。2周组男32例,女38例;平均年龄为(63.80±8.2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4.32±4.45)kg/m2。5周组男31例,女39例;平均年龄为(64.20±9.02)岁,BMI为(25.80±4.53)kg/m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5 d的凝血四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7、14、35 d时D-二聚体情况以及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D-二聚体在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轻微和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412)。2周组的血栓发生率为11.43%(8/70),5周组为1.43%(1/70),5周组显著低于2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5,P=0.0387)。结论利伐沙班的服用时间延长至35 d能更有效地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65岁以上老年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人群中,观察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作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12月,195例接受TKA的老年患者(男61例,女134例,平均年龄70.1岁),随机分配进入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不同抗凝方案。(1)研究组: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一次至术后14d;(2)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按体重调整剂量,每天一次,至术后10d。对比术后早期和术后6周时两组病例中DVT的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研究组DVT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17.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6,P〉0.05)。至术后6周随访时,研究组DVT发生率无改变而对照组DVT发生率增加了3.03%,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3,P〈0.05)。两组病例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13.5%和15.2%(X^22=0.104,P〉0.05)。结论在老年TKA患者围手术期口服利伐沙班能够获得与常规针剂抗凝相似的DVT预防疗效。较长的治疗时间使得在术后6周时,老年TKA患者的DVT风险较常规抗凝更低。老年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与常规抗凝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利伐沙班在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61例HAPC患者接受单侧TKR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其中利伐沙班组共31例,平均年龄(62.8±9.2)岁,男11例,女20例;依诺肝素组30例,平均年龄(63.4±10.5)岁,男9例,女21例。术后8h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进行预防血栓发生治疗,共10d。结果利伐沙班组31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2.9%;依诺肝素组30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122,P=0.289〉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HAPC患者TKR术后DVT形成,且安全、方便、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防治中的作用,评估利伐沙班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其足疗程应用防治血栓的必要性.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36例单侧初次行TH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DVT使用药物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LMWH组,每组各68例.利伐沙班组男28例,女40例;平均(61.6±10.7)岁,体质量平均(63.9±11.2) kg.LMWH组男31例,女37例;平均(60.3±12.4)岁,体质量平均(65.5±9.8) kg.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MWH组术后应用时间为1周,利伐沙班组术后应用时间分别为2周38例,5周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应用药物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情况,以及症状DVT发生率、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轻微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LMWH组症状DVT发生率为7.4%,利伐沙班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LMWH比较,初次THA术后DVT防治中利伐沙班更安全、有效,足疗程抗凝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多中心观察下肢创伤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全国5家医院共472例下肢创伤(骨盆、髋关节周围、股骨、膝关节和胫腓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05例(64.6%),女167例(35.4%);年龄18~94岁,平均49.1岁.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时间至少10d,10 mg,1次/d,口服.分别于术前、手术日、出院日、术后14d和术后30 d进行5次随访,根据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VTE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时间平均为10.9d.随访时根据临床观察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9例患者发生VTE(1.9%),均为深静脉血栓形成,未出现肺栓塞.2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均与研究药物无关,未发生出血事件.结论 下肢创伤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VTE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12月,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10例,试验组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10 mg/次,口服,一天两次;对照组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10 mg/次,口服,一天一次。观察治疗后3、7、14 d,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溶解效率及下肢出现瘀斑、切口感染、切口周围血肿等出血倾向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14 d,试验组的溶栓效率分别为32.73%、55.45%、70%,高于对照组的1.82%、12.73%、25.4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两组血栓的硬度均较软(以红色为主,P>0.05),7 d时试验组血栓的硬度(2.63±0.67)高于对照组(1.95±0.92),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33;P<0.001),而14 d后两组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硬度均高于平均硬度(以蓝绿色为主,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的差异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下肢瘀斑的概率分别是18.06%、1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周围血肿。 结论高剂量利伐沙班(20 mg)联合物理压力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在腰椎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10-2013-12期间在我院行腰椎手术的患者,根据骨科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选择具有高度或极高度风险的患者共156例,于术后6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10 mg,以后每间隔24 h口服10 mg,直至术后2周。于前次口服利伐沙班18 h后即下次用药前6 h拔出引流管。抗凝治疗期间观察患者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出血性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完成2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期间无症状性静脉血栓形成事件发生。拔除引流管时间为术后(37.4±9.6)h,平均引流量为(220±160.4)ml。除3例患者出现切口淤斑,2例出现切口渗血外无大出血事件发生;7例患者出现轻度转肽酶、转氨酶升高,2例出现轻度皮肤瘙痒、红斑等局部过敏反应。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的预防具有高度或极高度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术后患者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并且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利伐沙班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1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n=156)和实验组(口服利伐沙班,n=156).检测术前及术后14 d的凝血指标,B超检查评价DVT的发生情况.观察术后肺栓塞、严重器官出血及切口大血肿等并发症,记录术后24 h内切口引流量.结果两组术后14 d的凝血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肺栓塞、严重器官出血及切口大血肿;术后24 h两组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抗凝效果显著优于低分子肝素钙,且不增加潜在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止血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连续入院的拟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止血带(止血带组,40例),一组不使用止血带(非止血带组,40例).全部采用后十字韧带替代型骨水泥固定人工膝关节(Smith-Nephew),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术中栓子面积百分率%Ae(即总栓子面积占右心房面积的百分率).术前及术后第1~10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中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右心房,评估止血带释放后的%Ae.结果 止血带组患者术中失血最小于非止血带组患者,但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止血带组患者和非止血带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的1 min达到高峰;非止血带组患者%Ae仅在扩髓和植入假体时出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止血带组患者%Ae在释放止血带后大于非止血带组患者.结论 止血带的使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并无明显影响,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利伐沙班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5月将符合选择标准的119例初次行TK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利伐沙班组59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单双侧、病程、骨关节炎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均一致。利伐沙班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口服利伐沙班10 mg,共14 d;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口服安慰剂。于术前及术后第2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失血总量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下降量;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拔管后伤口渗液量,计算显性失血量;记录术后35 d内的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失血总量及HGB下降量分别为(1 198.34±222.06)mL及(33.29±4.99)g/L,均高于对照组的(1 124.43±261.01)mL及(31.57±6.17)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术后显性失血量为(456.22±133.12)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4.53±96.71)mL(t=4.773,P=0.000)。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3例(5.1%),对照组仅发生1例(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0,P=0.301)。结论利伐沙班对TKA术后出血有一定影响,但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苗绍刚  张锡光  陆景华  杨阳  鲁宁 《中国骨伤》2015,28(10):893-896
目的:探讨3种不同抗凝药物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49例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83例;年龄48~76岁。按抗凝药物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阿司匹林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1.52±13.42)岁;低分子肝素组54例,男20例,女34例,平均年龄(64.37±11.81)岁;利伐沙班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63.83±12.04)岁。分别观察3组患者术后6、8、1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出血并发症(包括切口瘀斑、切口血肿等局部并发症,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出血等出血事件).结果:阿司匹林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2例;低分子肝素组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1例,出血并发症3例;利伐沙班组4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肺栓塞0例,出血并发症11例。3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利伐沙班组高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组。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疗效相近。利伐沙班引起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安全性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糖尿病是否会增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方法 实验纳入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间,在本组行TKA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将其分别纳入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在术后第3、14天,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是否发生下肢DVT.比较两组间下肢DVT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糖尿病与下肢DVT的关系.结果 共358例患者被纳入实验.术后14 d内,糖尿病组有52例患者发生下肢DVT,非糖尿病组有146例患者发生了下肢DVT(P〈0.05).糖尿病组有16例患者的血栓发生在手术对侧的肢体,非糖尿病组有50例(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71倍 [95%CI(1.183-6.212),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患病率、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止血带使用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虽然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但在本实验中,糖尿病患者TKA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时机。方法进行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病例,以随机编码法进行随机分组。术后于不同时间初次应用抗凝药物:6~12 h( A组)、12~24 h(B组)及24~48 h(C组)。术后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QD,共21 d。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及降低量、血小板计数、APTT、PT、FIB、患肢大小腿周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共纳入45例研究样本,每组15例。各组术前、术后在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及降低量、血小板计数、APTT、PT、FIB及大、小腿周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不同时段抗凝治疗对患者术后出血引流量、失血量、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无显著性影响,抗凝效果无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在初次单侧全髋置换术(THA)中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标准:年龄≥60岁、初次单侧THA、无利伐沙班和氨甲环酸过敏史。排除标准:发生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术前血管彩超异常;血常规异常及凝血功能紊乱;心脑血管意外史;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THA的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46例,分为利伐沙班联合氨甲环酸组(实验组73例)和利伐沙班组(对照组73例),对以下计量指标进行t检验: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凝血指标、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对以下计数指标进行卡方检验:性别构成、疾病类型、输血例数。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t=0.657,P> 0.05)、性别(χ2=0.068,P>0.05)、体重指数(t=1.026,P>0.05)、疾病类型(χ2=0.383,P>0.05)及手术时间(t=0.193,P>0.05)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失血总量(t=16.876,P<0.05)、术后引流量(t=15.203,P<0.05)、输血例数(χ2=6.032,P<0.05)、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t=4.874,P<0.05)、红细胞比容(t=5.768,P<0.05)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失血总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比容均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血栓事件发生。 结论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在老年初次单侧THA术中不仅不影响患者全身的凝血系统,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而且还可以明显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