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肝移植供肝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提高代肝保护质量、降低肝移植体保存一再灌注损伤、改善肝移植效果是当前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供肝保存液的合理配制、供肝保存方法的改进及供肝预处理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有效提高供肝保护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常温机械灌注(NMP)在挽救大动物边缘供肝中的价值。
方法6只雄性、10~12月龄巴马小型猪分为静态冷保存(SCS)6 h组和SCS 24 h组,每组3只,分别于供肝获取后SCS 6 h、24 h后进行2 h NMP复苏。基于荷兰Organ Assist公司Liver Assist系统和供体猪自身血液,整合四通道生理仪器及自制灌注管路搭建NMP平台。在NMP过程中分别于灌注0、15、60、90、120 min 5个时间点收集灌注液用于肝功能(ALT、AST)检测及血气分析(pH、氧分压)。灌注结束取肝左叶相同位置少许组织,以10%甲醛固定,用于后续HE染色。
结果NMP开始时,SCS 24 h组ALT、AST水平略高于SCS 6 h组,之后AST、ALT水平均缓慢上升。NMP开始时SCS 24 h组pH值中位数为7.28,氧分压中位数为46 mmHg(1 mmHg=0.133 kPa,下同),均低于SCS 6 h组(7.36,52 mmHg),经过2 h NMP后SCS 24 h组pH值和氧分压逐渐接近甚至优于SCS 6 h组。HE染色发现,灌注前SCS 24 h组肝脏充血严重,炎性细胞浸润明显;NMP 2 h后,肝脏充血明显改善、炎性细胞减少,与SCS 6 h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基于Liver Assist系统和供体猪自身血液成功搭建的NMP平台,可有效改善长时间冷保存的边缘供肝质量,提示NMP在修复边缘供肝、扩展供肝来源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及基础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逐渐取得普遍认可。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趋于成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逐步降低,受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持续改善。然而,器官的供应与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鸿沟,是限制肝移植手术开展的重要原因。国内肝移植手术量逐年上升,供肝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边缘供肝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供者器官的选择标准、器官的保存及功能维护技术不断完善。本文将从供肝保存、功能维护两方面,结合二者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和研究成果,评述不同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移植物和受者生存率,促进我国肝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中供肝切取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移植外科 1994年 5月至 1998年 11月为 6例肝硬化患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我们设计的供肝切取 ,修整 ,保存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为 6例肝移植手术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一、供肝切取与灌注1.切口 :取腹部正中及双肋缘下十字切口。纵切口过脐 ,肋缘下切口达腋中线。为节省时间切口可由术者和助手同时完成。2 .门静脉插管灌注 :术者直接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处暴露门静脉 ,在助手帮助下完成门静脉插管灌注。注意在解剖门静脉时 ,术者以左手经网膜孔将肝十二指肠韧带翻转即可显露门静脉 ,尽量不要横断肝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7.
8.
供肝切取与保存技术中几个关键环节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和完善供肝切取与保存技术,提高器官利用率,减少肝移植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995年5月至2005年6月我院实施了122例原位肝移植,采用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进行了165例供肝和供肾联合切取,先行经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插管,随即行腹主动脉插管,UW液原位灌洗。灌洗开始后优先处理胆道,用UW液经胆总管冲洗胆道。整块切取肝脏、双侧肾脏。回手术室进一步修剪,对变异的肝动脉(25例,20.5%)整形使之变为单支。结果 165例供肝热缺血时间120~310s,冷缺血时间260~840min。移植肝通血20~30min后均有金黄色胆汁分泌。术后均未发生原发性无功能和器官功能延迟。结论 对于脑死亡的供者器官切取采取原位灌洗,整块切取及体外修整,可最大限度地缩短热缺血时间,有效避免变异血管损伤,进而提高供者器官的利用率。确切的胆道冲洗对避免肝内外胆管自溶和术后胆道狭窄非常重要。良好的供肝切取与保存是移植成功的保证,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进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提高和完善供肝切取与保存技术,提高器官利用率,减少肝移植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995年5月至2005年6月我院实施了122例原位肝移植,采用腹腔器官联合快速切取技术进行了165例供肝和供肾联合切取,先行经肠系膜上静脉至门静脉插管,随即行腹主动脉插管,UW液原位灌洗。灌洗开始后优先处理胆道,用UW液经胆总管冲洗胆道。整块切取肝脏、双侧肾脏。回手术室进一步修剪,对变异的肝动脉(25例,20.5%)整形使之变为单支。结果165例供肝热缺血时间120~310 s,冷缺血时间260~840 min。移植肝通血20~30 min后均有金黄色胆汁分泌。术后均未发生原发性无功能和器官功能延迟。结论对于脑死亡的供者器官切取采取原位灌洗,整块切取及体外修整,可最大限度地缩短热缺血时间,有效避免变异血管损伤,进而提高供者器官的利用率。确切的胆道冲洗对避免肝内外胆管自溶和术后胆道狭窄非常重要。良好的供肝切取与保存是移植成功的保证,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进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供肝的缺乏是目前移植领域里尚未解决最大的非免疫学障碍,活体供肝肝移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供肝冷保存门脉再灌注制备大鼠肝移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采用供肝冷保存时经门静脉再灌注的方法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为以后进行肝移植免疫排斥、器官保存、缺血再灌注等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安全、有效的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将30只接受供肝移植的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A为假手术组,开腹后不做任何处理即关腹;B组供肝修整后冷保存期不进行再灌注;C组供肝修整后以5 ml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D组供肝修整后以10 ml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E组供肝修整后以15 ml生理盐水经门静脉灌注.然后以改良Kamada "二袖套法"完成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各组受体大鼠一般情况、生存情况、肝功能情况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B组大鼠术后苏醒时间明显长于A组和D组(P<0.05),其存活3 d体质量下降程度均高于各组,和D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B组存活一周体质量增加程度明显小于A、D、E组(P<0.05);B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短于A组、C组、D组和E组(P<0.05),D组和E组中位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4、7天实验组大鼠A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D组大鼠ALT值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实验组术后AL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D组下降程度较低,其ALB仍明显高于B、C、E组(P<0.05),且于术后4 d开始升高,E组术后ALB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通过改进技术改善肝功能,提高了生存率,尤其在冷保存时经门静脉再灌注,在供肝的质量上明显优于不进行灌注组,并应严格掌握灌注液体量,10 ml灌注量明显优于其他液体量,能有效地驱除供肝内残留的血液和气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 NMP)修复边缘性供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使用NMP进行6例边缘性供肝体外评估和修复,供肝来自4例心死亡和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记录灌注过程的灌注参数、灌注液血气分析及生化检验指标,结合供肝外观等评估边缘性供肝是否适合移植。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记录移植后7 d内肝功能指标、生化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NMP期间灌注参数稳定,肝动脉灌注流量为110~334 ml/min,门静脉灌注流量为540~1 180 ml/min。灌注液pH、PO2、PCO2在灌注0.5 h后基本恢复正常,乳酸水平迅速下降;肝酶水平无明显升高,胆汁pH>7.5。所有供肝灌注均匀,质地柔软,均被用于移植。受者肝移植后恢复情况良好,无一例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或缺血性胆道病变,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及移植物均存活。
结论本科室在临床肝移植中应用NMP技术的初步经验提示,NMP用于边缘性供肝的保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 ,但供肝的缺乏是目前移植领域里尚未解决最大的非免疫学障碍。活体供肝肝移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体保存—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备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7,24(2):88-91
成功的肝移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全而有效的保存方法。本文详细阐述了肝移植体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特点、发生机理、病理生理变化及其防治。如何更有效地控制保存-再灌注损伤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器官保存液能够改善移植物冷缺血损伤和维持移植物良好的功能。目前,如何减少供肝在冷缺血期间引起的一系列损伤,改善和提高移植物的保存质量,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阶段,临床上的保存液仍未达到理想的保存效果,尤其是对于边缘供器官的保护作用不尽如人意。在当今供者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了改善移植物免受冷缺血损伤,其关键要素仍然是寻求最佳的供肝保存方案。本文总结了供肝在冷缺血期间的损伤机制,保存液的分类及供肝保存液的演变历程,探讨了供肝保存液的发展方向及面临的困境,为供肝保存液的研发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供肝脂肪变性的程度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进行肝移植患者9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A组(无脂肪变性供肝),不同程度脂肪变性供肝B组(脂肪变30%﹚、C组(脂肪变30%~60%)、D组(脂肪变60%),对四个小组的术后不同时间的肝功能情况、术后并发症、1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 D组近期肝功能恢复明显慢于其他组,术后并发症D组明显高于其他组,1年存活率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供肝均可以运用于肝移植手术,中至重度的脂肪变性供肝肝功能恢复慢。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供肝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术成功的前提即需要有活力的供肝。在肝移植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尚未找到用于判定供肝活力唯一而可靠的指标。因此,肝脏活力往往需要从肝细胞及血管的结构、肝细胞代谢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才能对供肝活力有一个比较准确及全面的了解。本文将从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两个角度综述供肝活力的判定指标。一、基础研究测定指标1.肝糖原: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是受肝内两组完全不同酶催化的过程,其功能好坏直接反映肝脏糖代谢的能力。而肝糖原是一种对损伤反应极为敏感的物质。研究发现,肝糖原含量的测定对于供肝活力的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19.
首例活体供肝原位部分肝移植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报告国内首例活体供肝原位部分肝移植。供体为女性,24岁,患者之妻。受体为男性,30岁。因晚期肝癌伴肝硬化而接移植手术。手术经过顺利,历时15.5小时,术后受体近期恢复良好。本手术的成功,对进一步拓宽供肝来源,提高供肝质量,减少受体术中生理扰乱等方面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Celsior液和UW液保存供肝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拟行肝移植的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以Celsior液灌洗和冷保存的供肝(Celsior液组)移植,另一组接受以UW液灌洗和冷保存的供肝(UW液组)移植,两组在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肝功能分级以及原发病、肝移植术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供肝组织学变化、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3个月内缺血性胆道狭窄的发生率。结果Celsior液组供肝冷缺血时间为(8.83±1.53)h,UW液组为(9.08±1.85)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红素总量、出血时间及胆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Celsior液组缺血性胆道狭窄发生率为6.7%(2/30),UW液组为13.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相似。结论在冷缺血时间一致的情况下,Celsior液保存供肝的效果与UW液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