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脐带血与母亲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 1月在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340例HBsAg阳性母亲,定量检测分娩前母亲血清和分娩后脐带血HBV标志物.新生儿接受3剂乙型肝炎疫苗和2剂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随访至12月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M)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 340例HBsAg阳性母亲中HBeAg阳性175例,HBeAg阴性165例,共分娩新生儿341名.母亲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00.00%,0,51.47%,38.82%和99.41%,脐带血分别为14.66%,0.59%,26.69%,39.88%和95.31%.脐带血HBsAg阳性组母亲血清HBsAg浓度明显高于脐带血HBsAg阴性组的母亲(419.40∶387.95,x2=4.592,P<0.05),母亲血清HBeAg阳性组脐带血HBsAg浓度明显高于母亲血清HBeAg阴性组脐带血(0.04∶0.01,x2=5.674,P<0.05).脐带血抗-HBe与抗-HBc水平分别与母亲血清中抗-HBe与抗-HBc的水平呈正相关(r=0.838和0.764,P值均<0.01).随访婴儿至12月龄时,血清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BV感染率为11.29%(7/62),血清HBeAg阴性母亲所生婴儿无HBV感染.结论 母亲血清HBsAg浓度越高发生母婴传播的可能性越大,HBeAg阳性母亲的孩子感染HBV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脏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有效性。 方法共选取CHB患者211例,其中HBeAg阳性和阴性分别为125例和86例。血清HBsAg、HBeAg和HBcrAg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结果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HBcrAg和HBV DNA与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 0.05);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和HBV DNA与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 0.01)。Bayes逐步判别分析显示,HBeAg阳性患者,仅血清HBsAg符合判别肝脏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方程纳入自变量的标准(F > 3.84),Fisher判别函数预测肝脏病理学分级G1、G3和分期S1、S4的正确率分别为62.7%、58.8%和63.8%、69.6%;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和HBcrAg分别符合判别肝脏不同病理学分级和分期的方程纳入自变量的标准(F > 3.84),Fisher判别函数预测肝脏病理学分级G1、G3和分期S1、S4的正确率分别为79.3%、66.7%和71.7%、75.0%。 结论血清HBsAg对HBeAg阳性患者以及血清HBV DNA和HBcrAg分别对HBeAg阴性患者的肝脏病理学分级G1、G3和分期S1、S4有显著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 1 × 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 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07、P <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 vs. 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6、P <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 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 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HBs 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 DNA含量与胎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胎盘组织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以30例HBs Ag阳性足月妊娠孕妇产前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外周血HBV D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胎盘组织HBs Ag和HBc Ag表达情况。结果 30例HBs Ag阳性孕妇中,HBe Ag阳性18例,HBe Ag阴性12例。HBV DNA104 IU/ml者17例,HBV DNA 102~104 IU/ml者13例。21例胎盘组织HBs Ag和HBc 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胎盘HBV感染率为75%(21/30),HBs Ag和HBc Ag阳性率分别为55.67%(17/30)和70%(21/30)。HBe Ag阳性组中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88.89%(16/18),高于HBe Ag阴性组41.67%(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HBV DNA高含量组(104 IU/ml)胎盘组织HBV感染率为94.12%(16/17),高于低含量组(102~104 IU/ml)患者的胎盘感染率38.46%(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血清HBe 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是发生胎盘组织HBV感染的高危因素。胎盘组织是HBV宫内感染传播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产妇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与哺乳指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 的乙型肝炎产妇150例(肝功能均正常),其中血清HBsAg阳性79例为单阳组,HBsAg及HBeAg均阳性71例为双阳组,分别留取产后3-5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两组乳汁中HBsAg,HBeAg,HBcAb,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根据HBV-M各项指标阳性的临床价值分析产妇初乳中HBeAg,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双阳者(HBsAg,HBeAg阳性)不宜哺乳,初乳中单纯HBsAg阳性,而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但应给予正确的哺乳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所致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前、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探讨HBV再感染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275例乙型肝炎所致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前以及肝移植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血清HBVDNA含量,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结果 275例血清标本中,术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抗-HBc阳性者的血清HBVDNA均为阳性;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及抗-HBc阳性者73.8%的血清HBV DNA阳性;HBsAg及抗-HBc阳性者67.6%的血清HBVDNA阳性。术后1周患者的HBsAg及HBVDNA均为阴性。术后1个月,69例HBsAg转为阳性,其中48例(69.6%)HBVDNA为阳性。术后3个月,137例HBsAg为阳性,其中104例(75.9%)HBVDNA为阳性。结论 乙型肝炎所致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HBV的再感染率较高,应用FQPCR检测HBVDNA含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体内HBV的复制情况,可与HBV标志物检测互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1例婴儿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原因和时间,为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09慢性HBV感染母亲分娩的409例婴儿随访观察,所有婴儿均在出生后2 h内、15~30 d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并按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CMI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婴儿出生时外周静脉血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HBeAb、HBcAb)和HBV DNA,并于婴儿1个月、7个月~3岁随访。409例慢性HBV感染母亲按照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分为3组,分别为HBV DNA阴性组147例患者(< 5 × 102拷贝/ml)、低病毒含量组124例患者(≥ 5 × 102~< 1.00 × 106拷贝/ml)、高病毒含量组138例患者(≥ 1.00 × 106拷贝/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亲血清HBV DNA和HBVeAg水平对母婴传播的影响。 结果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婴儿中,45.45%(5/11)婴儿从出生至1月龄HBsAg、HBV DNA持续阳性,1月龄时HBsAg均> 250 IU/ml、HBV DNA均> 1.00 × 106拷贝/ml,免疫失败,全部进展为慢性感染,分析为宫内感染;54.55%(6/11)婴儿出生时至1个月龄无明确感染,抗-HBs均阳转,但在7月龄时5例婴儿、12月龄时1例婴儿发生HBsAg、HBV DNA阳转,分析为产后感染。HBV DNA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率分别为0、0.81%(1/124)和7.25%(10/138),高病毒载量组较低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风险高8.98倍(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28~6.39、P = 0.01)。 结论婴儿出生后经严格主-被动联合免疫,血清高病毒载量母亲分娩婴儿仍有HBV母婴传播风险,母婴传播的原因除宫内感染外,产后感染亦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特别在被动免疫消失,主动免疫尚未产生时,婴儿存在较大母婴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肝病患者中HBV及HCV隐匿性感染所占的比例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1例不明原因肝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血清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 RNA采用RT-PCR法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HCV抗原,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肝组织HBV抗原阳性者11例(35.5%);HBV、HCV抗原均阳性者10例(32.3%),全阴性者10例(32.3%)。存在HBV隐匿性感染的21例患者中,慢性肝炎患者7例,肝硬化患者12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2例。结论HBV、HCV感染为不明原因肝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HBV感染。HBV隐匿性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孩子母婴阻断失败的原因.方法 收集2005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0日本院妇产科和儿科门诊所收治的母婴阻断失败的患儿38例,随访其母亲的年龄、孕期情况、产前HBeAg和HBV DNA情况、核苷(酸)类药物应用,分娩方式及产后哺乳情况.结果 38例患儿母亲中HBeAg阳性37例(97.4%),HBV DNA载量为(6~7)log10拷贝/ml者35例(92.1%);38例母亲中有24例(63.15%)为剖宫产,14例(36.84%)为自然分娩;2例母亲全孕期服用拉米夫定,其中1例产生拉米夫定耐药,另1例发展为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均导致母婴阻断失败;随访到36例母亲的喂养方式,其中人工喂养者32例(88.9%),母乳喂养者4例(11.1%).结论 HBV DNA高载量的HBeAg阳性母亲是HBV感染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HBV-S基因变异导致病毒免疫逃逸,是疫苗免疫失败的罕见因素;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均不能降低HBV感染的母婴传播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分析病毒Pre-S/S区基因序列变异或缺失情况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共10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确认,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HBV DNA含量,其中HBV DNA阳性者60例, HBV DNA阴性者40例。将60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60例HBsAg(+)HBsAb(-)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法体外扩增两组患者HBV Pre-S/S基因序列并测序分析,根据测序结果对患者的基因型进行分型,比较两组Pre-S/S基因变异情况,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中B基因型19例、C基因型41例,对照组患者中B基因型18例、C基因型42例。实验组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50.0&#177;16.3)岁]大于C基因型[(34.0&#177;13.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P=0.0432)。实验组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S区氨基酸突变率分别为10.8%和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31,P=0.046)。同样为C基因型的两组患者,实验组S区氨基酸突变为41.6%,显著大于对照组的氨基酸突变率(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68,P=0.006)。结论 HBsAg(+)且HBsAb(+)并伴有HBeAg(+)的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增高。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现象与pre-S/S区基因突变具有显著关性,且C基因型的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患者的突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V相关性肾炎( HBV-GN)患者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HBV-GN患者102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并依此将患者分为HBV DNA低度复制组( HBV DNA<103拷贝/mL)、HBV DNA中度复制组(103拷贝/mL≤HBV DNA≤105拷贝/mL)和HBV DNA高度复制组( HBV DNA﹥105拷贝/mL)。所有患者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并进行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 HBsAg、HBcAg及HBeAg)的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所有患者均接受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随访观察18个月,并对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和生化免疫学指标进行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HBV DNA复制水平的患者肾功能、生化免疫学指标、肾脏组织中HBV相关抗原沉积的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HBV DNA水平与肾脏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02例患者中, HBV DNA低度复制组20例,HBV DNA中度复制组51例,HBV DNA高度复制组31例。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的增高,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F=34.64,40.10和31.72,P<0.01),血浆白蛋白降低(F=24.04,P <0.01);肾脏组织中 HBV 抗原(HBsAg、HBcAg及HBeAg)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增加(F=41.49,15.64和10.41,P<0.01)。对78例膜性肾病(MN)患者分析发现,随着血清HBV DNA复制的增加,HBV-MN患者病理分期加重(r=0.38, P<0.01)。抗病毒治疗后,各组24 h尿蛋白排泄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t=7.86,19.28和16.74, P<0.01);补体C3较治疗前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04和1.94,P>0.05);血肌酐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t=0.14,0.52和0.57,P>0.05)。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 DNA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选取从2007年8~12月的20例HBsAg阳性肝移植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围手术期组),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每天0.5 mg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HBV再感染的预防方案,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4、12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及PBMC内HBV DNA定量.同时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共34例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长期使用恩替卡韦联合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患者(随访组),随访时间4.0~22.5个月,同样的方法检测血清及PBMC内HBV DNA定量.结果 20例受者血清HBV DNA在恩替卡韦治疗12周时全部转阴.术前1 d和术后1、4、12周PBMC内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85.0%(17/20)和45.0%(9/20)、45.0%(9/20)、40.0%(8/2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但1周以后阳性率无显著变化;围手术期PBMC内HBV DNA定量均值分别为104.07±2.07和101.69±1.96、101.51±1.72、101.30±1.63拷贝/106细胞,同样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下降趋缓,术后4周后定量值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组平均随访13.6个月,均未发现HBV再感染(血清HBV DNA均阴性),PBMC内HBV DNA阳性率为32.4%(11/34),定量均值101.03±0.26拷贝/106细胞.结论 恩替卡韦对肝移植术后血清及PBMC内HBV DNA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PBMC内HBV DNA下降趋势在术后4周后即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不能完全被清除.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 ( HBV cccDNA)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和HBV复制的突出标志,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治疗效果最客观、敏感的指标。监测肝脏内 HBV cccDNA的含量对于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拉米夫定初治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 的含量及血清 HBsAg、HBeAg、HBV DNA等水平,探讨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方法:在确定美容受术者HBV携带状态和经手术传播感染阈值的基础上,探讨HBV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结果:美容受术者HBsAg阳性率(8.9%)显著低于普通手术者(15.7%)(χ2=8.52,P<0.01)。而HBeAg(38.5%)和HBV DNA阳性率(92.3%)却显著高于普通手术者(分别为19.9%与73.7%;χ2=4.54与χ2=4.27;P<0.05)。HBV经针刺损伤传播的感染阈值为105HBV感染剂量/ml。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HBV DNA全部阳性,传染性范围在102~109感染剂量/ml,70%在针刺损伤感染阈值之上;HBsAg阳性、HBeAg阴性者66.7%HBV DNA阳性,传染性范围在0~106HBV感染剂量/ml,13.3%在针刺损伤的感染阈值之上。结论:美容受术者的HBsAg携带率虽低于普通手术患者,但其携带的HBV浓度较后者高,因此经美容手术传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孕妇人群中的发生率及母婴传播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000倒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的孕妇进行HBV-DNA检测,阳性者为隐匿性HBV感染。对隐匿性HBV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及HBV-DNA检测。统计孕妇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以及通过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1000例HBsAg阴性孕妇中,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病例57例(5.7%),其分娩的新生儿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8例(14.0%)。阳性组新生儿母亲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孕妇人群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性HBV感染,并能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与母亲血清中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及精浆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情况与精子参数、形态学及精子DNA完整性等精子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男性的精液标本,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乙肝标志物滴度、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和精浆中HBV-DNA拷贝水平,同时所有精液标本进行精液参数、精子形态学及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分析。根据HBV病毒检测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A组(HBsAg阴性,n=1 122)、B组(血清HBsAg阳性,而HBeAg、HBV-DNA和精浆HBV-DNA拷贝数均阴性,n=460)、C组(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拷贝均阳性,而精浆HBV-DNA拷贝阴性,n=81)和D组(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拷贝均阳性,且精浆HBV-DNA拷贝阳性,n=112),比较各组之间的基本资料、肝功能及精子质量的差异。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纳入2 063例患者,HBV感染者(HBsAg阳性检出者)占45.6%(941/2 063),最终纳入分组分析的患者共1 775例。与未感染者(A组)相比,HBV感染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TDF)在四川地区感染高载量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妊娠中期孕妇中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高HBV载量乙型肝炎孕妇共25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156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孕妇于妊娠第24周开始口服TDF至分娩当日停药,对照组孕妇不予抗病毒治疗。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接受规范的乙型肝炎免疫接种,对抗病毒治疗后孕妇及婴儿的安全性及母婴阻断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258例孕妇中HBV基因B型213例(82.5%),C型45例(17.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14.616、P < 0.001)。无B/C混合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检出。基因B型与基因C型HBV DNA基线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52、P = 0.458)。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χ2 = 0.018、P = 0.904)、剖宫产率(χ2 = 0.038、P = 0.813)和产后24 h出血量(t = 0.153、P = 0.7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分娩时HBV DNA水平较抗病毒治疗前显著降低(t = 19.67、P = 0.032),随访至产后7个月,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28%),HBeAg、HBV DNA均为阴性;对照组婴儿HBsAg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8.82%),其中HBeAg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HBV DNA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两组婴儿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56、P = 0.038)。观察组HBV基因B型及C型在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43、P = 0.491)。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患者中,8例为基因B型,3例为基因C型,两种基因型母婴传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27、P = 0.045)。观察组中3例孕妇出现轻微头晕、乏力,1例孕妇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156)。治疗期间无血磷和血肌酐异常。两组患者新生儿头围、身长、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四川地区乙型肝炎孕妇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TDF用于高HBV载量的妊娠中期乙型肝炎孕妇安全性好,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规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9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病毒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类型之间,血清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364.01和417.41,P〈0.001)。其中,此两项指标以HBcAg核型和混合型分布组最高,HBcAg阴性组最低,而HBcAg浆型分布组的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结论 HBcAg在受染肝细胞内的分布与血清病毒学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HBcAg分布态势由受染肝细胞核向细胞浆漂移到最终不能检测到,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甲胎蛋白(AFP)与HBV DNA清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处于免疫清除期发病2周内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共58例,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下称观察组)31例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下称阳性对照组)27例,另取同期住院AFP阴性首次发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患者3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影响HBV DNA清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HBV DNA定量与各临床数据之间均无相关性,观察组HBV DNA定量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FP与HBV DNA清除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20,P=0.018),以下依次为ALT(r=0.7888,P=0.027)和总胆红素(TBil)(r=0.7816,P=0.032)。HBsAg(r=0.0480,P=0.413)和HBeAg(r=0.3356,P=0.191)与HBV DNA清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乙型肝炎免疫清除期AFP升高5倍以上患者,可先进行密切病情观察,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长期治疗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两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例入院诊断为CHB的患者分为HBeAg阳性CHB患者组(30例)及HBeAg阴性CHB患者组(33例),拉米夫定100mg/d治疗,进行3年的随访观察,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ALT、AFP等生化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来分析两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63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患者30例(47.6%),HBeAg阴性33例(52.4%)。拉米夫定治疗两组患者间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及HBsAg阴转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YMDD变异率、肝硬化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YMDD变异率为43.3%,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18.2%(χ^2=4.720,P〈0.05);HBeAg阴性组肝硬化患者占37.0%,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5.9%(χ^2=3.866,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较HBeAg阴性患者更易发生YMDD变异,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患者更易发生肝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