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冷保存时间的热缺血供肝在肝移植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4例肝移植受者采用热缺血时间≤10 min的无心跳供者肝脏进行肝移植的疗效.根据冷保存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8 h为Ⅰ组,58例;8~12 h为Ⅱ组,62例;>12 h为Ⅲ组,34例.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分析3组肝移植术后ALT峰值、并发症、移植肝存活和受者生存情况的差异.结果 3组受者术后均未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随访时间8~32个月,Ⅰ组受者的ALT峰值、感染发生率、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移植肝存活率和生存率分别为(482±357)U/L、12%(7/58)、12%(7/58)、86%(50/58)和88%(51/58),Ⅲ组受者分别为(1274±608)U/L、29%(10/34)、26%(9/34)、68%(23/34)和71%(24/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X~2=4.28,6.77,4.51,4.28,P<0.05);而Ⅱ组受者仅ALT峰值达到(953±424)U/L,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P<0.05).结论 热缺血时间≤10 min的供肝能够耐受12 h的冷保存损伤,超过此时限,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移植肝存活率和受者生存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病因、预后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的26例再次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再次肝移植时间不同,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代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再次肝移植治疗经验探索期)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早期移植组(共9例),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成熟期移植组(共17例)。根据移植间隔时间不同,将26例受者分为移植间隔>1年组(15例)和移植间隔≤1年组(11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再次肝移植术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长、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长及术后第7、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间隔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第7、14天总胆红素、ALT和A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再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移植间隔>1年与≤1年组受者术后2年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再次肝移植病因包括:胆道并发症8例,移植物失功8例,原发病复发4例(肝细胞肝癌复发),慢性排斥反应2例,首次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2例,血管并发症2例(门静脉血栓和肝动脉栓塞各1例)。早期移植组受者术中无肝期时长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分别为(53.3±7.9)min和(34±5)g/L,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分别为(45.1±1.8)min和(38±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和-2.111,P均<0.05)。早期移植组肝移植术前年龄、MELD评分、移植间隔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ALT和AST以及术后第14天总胆红素、ALT、AST和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至2020年10月1日,26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15 d(105~1 842 d),期间9例受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早期移植组6例,成熟期移植组3例)。早期移植组和成熟期移植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和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移植间隔≤1年组和移植间隔>1年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4.5%和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05)。 结论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能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器官捐献成熟时期的再次肝移植预后优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因再移植受者病情复杂、手术困难,应谨慎进行再次肝移植手术评估。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能够为再次肝移植受者带来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复发接受经典原位肝移植治疗的受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移植效果。结果在围手术期,1例术后发生移植肝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障碍并发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给予生长抑素治疗10d缓解;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行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d逆转。10例受者顺利出院。出院后,3例分别于术后第5个月、第7个月、第19个月死于肝癌复发,1、2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72.7%(8/11)和63.6%(7/11),至今最长存活的1例已达4年余。获长期存活的受者肝癌肝切除术前原发病均为小肝癌,肝切除术后复发行肝移植时肝癌均符合Milan标准。结论小肝癌行肝癌肝切除术后应密切随访,如发现肝癌复发且符合Milan标准可考虑行肝移植治疗,患者仍有可能获较长时间生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补救陛肝移植的适应证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5例肝癌肝切除术后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补救性肝移植组(19例)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16例)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指标。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和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的无肝期、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量、肝移植并发症发生率、再移植率分别为(32±9)rain、(8.0±2.1)h、(7.6±1.5)h、2300ml、8U、23U、6/19、2/19和(34±7)min、(7.4±2.3)h、(7.4±2.0)h、2750ml、12U、20U、4/16、1/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0.804,-0.366,Z=-0.348,-0.549,-0.149,)(X^2=0.184,0.203,P〉0.05)。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0、2/19和4/16、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3,8.426,P〈0.05)。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4%、84%和75%、33%、33%;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9%、89%和48%、2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19.31,P〈0.05)。结论补救性肝移植是肝癌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策略,米兰标准是目前补救性肝移植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艘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手术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将1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分为腹腔镜组(75例)和开放组(75例),比较两组手术的临床指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1.1±2.1min和31.1±1.8min(t=0.00,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2±2.8mL和28.3±5.3mL(t=64.62,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25.1±3.1h及50.5±2.1h(t=69.02,P〈0.05);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9.6±1.6h和52.1±4.6h(t=10.92,P〈O.05);住院时间分别为3.1±0.8d及7.9±1,3d(t=73.42,P〈0.05);综合费用分别为6393±42元和4861±33元(t=-12.19,P〈0.06);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和2%(χ2=25.40,P〈0.05);止痛药使用频率分别为4%和32%(χ2=31.63,P〈0.05)。随访时间为1~6月(平均3.1)月,切口疝的发生率均为0。结论:腹腔镜治疗急性阑尾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平均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急性阑尾炎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的效果,初步研究移植肝24h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术者接受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的操作训练,每个训练周期完成10对小鼠的操作,共进行6个训练周期。分析每个训练周期内受体小鼠生存率以及受体小鼠生存率与术中无肝期时间的关系。3只小鼠接受冷保存24h的供肝,以建立移植肝24h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6h检N/b鼠血清ALT、AST水平并对移植肝组织进行Suzuki评分。结果术者经过训练后,第6个训练周期内受体小鼠7,14,100d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0%,60%。术中无肝期时间≤20min组与20min〈术中无肝期时间≤24min组术后100d生存率分别为56%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9,P〈0.05)。3只接受24h冷保存供肝的受体小鼠血清ALT、AST中位数分别为12350U/L、9870U/L,移植肝Suzuki评分为(10.6±0.6)分,提示移植肝出现了重度的组织学损伤。结论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技术简单易学,能够满足研究对小鼠的存活需求。本研究建立的移植肝24h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出现了损伤改变,能够满足后期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2 /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 (IL 12 /STAT4)信号途径激活在同种部分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方法 将供者SD大鼠与受者LEW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供、受者各 40只。A组 :全肝移植组 ;B组 :部分肝移植组 ;C组 :部分肝移植 IL 12硫代修饰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ASPODN )治疗组 ;D组 :部分肝移植 IL 12硫代修饰正义寡脱氧核苷酸 (SPODN)对照治疗组。观察移植肝排斥病理以及受者存活时间。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及EMSA检测肝移植后 0h和4d移植肝IL 12蛋白表达、STAT4蛋白表达及其DNA结合活性 ;ELISA检测受者血清IL 2、IL 10及IFN γ水平。结果 B组和D组移植肝于移植后 4d出现排斥反应 ,早于A组和C组。B组受者存活时间 (13 .5± 0 .48)d ,较A组存活时间 (2 2 .6± 0 .59)d明显缩短 (P <0 .0 0 1) ;C组存活时间 (56.8±2 .5)d ,明显长于A组和B组 (P <0 .0 0 1)。肝移植后 4d ,移植肝IL 12、STAT4蛋白表达及其DNA结合活性、受者血清IL 2、IL 10和IFN γ水平 ,B组较A组明显增高 (P <0 .0 0 1) ,C组较B组明显降低 (P <0 .0 0 1) ,D组各项指标与B组相似。结论 IL 12 /STAT 4信号途径激活可能是同种部分肝移植免疫排斥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劈离式肝移植手术的4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25例, 年龄(49±12)岁。根据肝再生率(LRR)是否大于100%, 分为两组:再生良好组(LRR≥100%, n=24)和再生不良组(LRR<100%, n=20)。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差异及术后生存率。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结果术后15、30、90、180 d的移植肝体积变化率分别为(117.04±7.00)%、(164.03±16.72)%、(180.98±26.30)%、(159.40±26.28)%。受者的体质量指数、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 以及供肝脂肪变性和供肝类型是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2、3、4、5、6、7天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术后第1、2、3、4、5、6、7天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低于再生不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5、6、7天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猪原位肝移植中无肝期液体管理对移植后短期存活率的影响。方法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共行非体外转流原位肝移植术10次。按无肝期补液量分为A组:常规补液组(n=5);B组:限制性补液组(n=5),比较其无肝期补液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移植肝脏功能恢复情况及短期存活时间。结果A组无肝期平均补液量为950±57.7ml,B组平均补液量425±64.5ml,A组无肝期血流动力学改变较B组平稳(MAP:115.5±2.3/63.75±4.0mmHg,P〈0.01;CVP:6.3±0.45/3.5±0.41cmH2O,P〈0.05)A组术后平均存活时间明显短于B组(平均存活时间26±4.6/80.3±10.7h,P〈0.01);移植肝脏功能恢复比较提示B组恢复较好。结论无肝期液体管理影响猪原位肝移植术后短期存活情况,非限制性输液不利于猪术后存活。控制无肝期输液量能延长猪原位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9例肝静脉阻塞型BCS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颈静脉、股静脉或经皮经肝联合下腔静脉途径开通肝静脉,行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若肝静脉无法介入则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观察肝静脉压力及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评估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采用电话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7月.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 W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66例患者成功行介入治疗,经颈静脉43例,股静脉14例,经皮经肝穿刺9例;单纯球囊扩张术41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治疗14例,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6例,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5例.61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其他5例症状部分缓解.B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压力分别为(47±9)cmH2O(1 cmH2O =0.098 kPa)和(23±7)cmH2O,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入院时腹腔积液有66例,治疗后减少至13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8,P<0.05).66例成功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6~ 24个月).随访期间10例患者再次出现BCS相关症状,7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其余3例治疗失败.BCS患者首次介入治疗术后6、12、24个月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7.0%、92.2%、76.4%;再次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8.4%、98.4%、92.3%.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患者首次介入后无症状生存率为90.2%;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患者为71.4%;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3.3%;球囊扩张术+溶栓术+支架置入术患者为80.0%.BCS患者行不同介入治疗后无症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08,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18例干细胞组患者均在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20 d左右在外院接受过BMSC移植治疗,连续3次,间隔时间为7 d,平均疗程(21.0±1.3)d;移植细胞数量为5×107~2×108,移植途径为静脉注射,移植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选择同期在康复医学科治疗的18例未接受过干细胞移植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以及3个月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前后均使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康复治疗前,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患者FIM和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1和1.17,P均〉0.05)。干细胞组患者康复治疗后FIM和ADL评分均高于康复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和3.75,P均〈0.05);对照组患者康复治疗后FIM和ADL评分均高于康复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和3.24,P均〈0.05)。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IM和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68和2.94,P均〉0.05)。结论 BMSC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短期内观察疗效不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建立小猪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和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可行性以及CO2气腹对小猪移植肾功能恢复及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40头滇南小耳猪经配型分为CO2气腹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组(LDN组,n=20)和开放活体供肾切取组(ODN组,n=20),每组供、受体均为10头;两组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开放手术经腹膜后入路切取供肾后行原位肾移植。术后监测尿量、血清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术后30d切取移植肾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LDN组和ODN组均成功建立6例小猪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成功率均为60%(6/10)。LDN组和ODN组热缺血时间分别为(89±6)s和(30±1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P〈0.05)。术后第3天LDN组和ODN组SCr分别为(152±16)μmol/L和(126±8)μmol/L,BUN分别为(7.26±0.99)mmol/L和(2.87±0.3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03,P〈0.05;F=6.303,P〈0.05);术后第7天LDN组和ODN组SCr分别为(121±5)μmol/L和(89±10)μmol/L,BUN分别为(2.87±0.39)mmol/L和(1.63±0.3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301,P〈0.05;F=31.719,P〈0.05)。移植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HE染色显示LDN组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肾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ODN组稍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碘酸-Schiff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两组移植肾病理改变无特异性。结论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可影响移植肾的早期恢复,但对术后晚期移植肾功能及病理改变的影响与开放活体供肾切取术比较无差异。建立小猪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和原位肾移植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移植肾丢失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2013年5月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肾移植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26例慢性移植肾丢失患者作为移植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及透析维持时间相匹配的26例普通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原发病均以不明原因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记录移植组患者移植肾状况,记录两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情况.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切概率法.结果 移植组再次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位时间为39个月(1~186个月),对照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中位时间为37个月(1 ~192个月).移植组患者留存1个移植肾者20例,留存2个移植肾者2例,完全移植肾切除4例.留存移植肾的22例患者中,6例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16例维持小剂量免疫抑制剂.移植组患者再次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或“爬行肌酐”、重度水肿,血浆白蛋白平均值为(34 ±6) g/L,与对照组比较低蛋白血症程度更严重(t=-2.420,P <0.05);平均血清肌酐(654±272) μmol/L,低于对照组(t=-3.979,P<0.05);用MDRD公式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对照组(t=2.656,P <0.05),但用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GF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5,P>0.05).至2013年5月,移植组和对照组患者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0.1±2.3)kg/m2和(22.6±4.2)kg/m2,血浆白蛋白分别为(41 ±6) g/L和(45 ±4) 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5和-2.512,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血红蛋白水平较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和EPO抵抗指数(ERI)较高.移植组和对照组血红蛋白分别为(100±17) g/L和(115 ±18) g/L,血红蛋白达标的患者分别为9例和17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8,x2=4.923,P均<0.05);平均每周EPO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手助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HLDN)和开放手术活体供肾切取术(ODN)的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受者移植肾近期存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2004年1月至2013年11月完成的34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资料。根据供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HLDN组(103例)和ODN组(238例)。比较两组受者手术时长、切口长度、供肾热缺血时间、肾动脉长度、肾静脉长度、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芬太尼用量、术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用量和术后恢复劳动天数。术后48h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两组供者疼痛程度。术后随访供、受者恢复情况,并于术后7d、1个月复查受者肾功能。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HLDN组和ODN组供者切口长度分别为(6.0±0.4)cm和(13.5±1.0)cm,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5±12)mL和(151±2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56和42.56,P均〈0.05)。两组手术时长、供肾热缺血时间、肾动脉长度、肾静脉长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1.70,0.00和1.85,P均〉0.05)。103例HLDN组供者中有102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主动中转开放,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无术后切口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238例ODN组供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切口感染1例、脂肪液化2例,术后出血通过外科止血2例,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HLDN组和ODN组供者术后48hVAS分别为(2.3±0.6)分和(3.9±0.9)分,围手术期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7±0.2)mg和(1.9±0.2)mg,术后NSAIDs用量分别为(22±33)mg和(47±42)mg,术后恢复劳动天数分别为(23±10)d和(44±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2,8.48,5.37和13.00,P均〈0.05)。两组供者术后7d、1个月血清肌酐水平相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肝移植手术适应证为反复发作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内、外科和介入治疗无效,或合并肝功能失代偿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或背驼式肝移植.术中于移植肝植入前后分别经胃网膜右血管置入套管针,连接测压管测压.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通过肝移植随访中心定期随访,并根据具体指标调整用药,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监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及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81例患者中,65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116例行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时间为(485±97) min,术中出血量为(4 380±1 993) mL,无肝期时间为(56±24) min.157例患者留置T管,24例患者未留置T管.102例患者术中经胃网膜右静脉测量了肝移植前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前门静脉压力为(32±11)cmH2O(1 cmH2O =0.098 kPa),术后门静脉压力为(21±6)cmH20,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5).肝移植术后严重感染23例、急性肾衰竭20例、严重腹腔内出血6例、血管相关并发症5例和移植物原发无功能2例.1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131个月.138例患者术后1年复查内镜或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2例曲张静脉完全消失,其余26例较术前明显减轻,总改善率为85.71%(138/161).术后1年内4例患者出现了上消化道再出血,再出血率为3.70%(4/108),其中3例经止血药物或内镜治疗后得到缓解,1例死于再次出血导致的肝衰竭.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1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6.8%、84.9%、77.4%.23例死亡患者中,15例死于MODS,5例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后,受者短期预后、肝移植的手术时机以及MELD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对30例肝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后随访30天后存活组(12例)与死亡组(18例)的术前MELD评分,以MELD分值25和30为界线将病例分组,比较存活率以及肝脏病理,分析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与非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病例的MELD分值。结果所有患者术前MELD评分平均值为28.92±13.45,术后随访3个月总生存率为40%,其中存活组与死亡组术前MELD评分分别为21.56±11.83和33.82±12.43(P〈0.05);以MELD评分25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3个月存活率为63.6%和26.3%(P〈0.05);以MELD评分3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3个月存活率为53.3%和26.7%(P〉0.05):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组与非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组患者术前MELD值相比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2.38±12.69和33.28±12.41(P〈0.05)。结论MELD评分可评估肝移植受术者的短期预后,肝移植受者MELD评分值在25分时比30分时行肝移植术更有意义,MELD评分与肝细胞坏死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应用于肝癌肝切除围手术期管理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肝切除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FTS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FTS组采用FTS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3、6d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所有患者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9月.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FTS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别为(2.3±1.0)d和(4.6±0.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4,P<0.05).FTS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分别为(2.5±0.5)d和(3.1±0.7)d,对照组分别为(4.3±0.7)d和(4.8±0.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34,1.70,P<0.05).FTS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7.0±0.8)d和(3.6±0 3)万元,对照组分别为(8.5±0.9)d和(4.1±0.3)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3,0.57,P<0.05).FTS组患者术后1、3、6d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56±7) mg/L、(122±7) mg/L、(35 ±7) mg/L,对照组分别为(198±24) mg/L、(137±5)mg/L、(49±8)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91,P<0.05);FFS组患者术后1、3、6d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96±14) mg/L、(243±17)mg/L、(260±10) mg/L,对照组分别为(198±24)mg/L、(199±16) mg/L、(245±7)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2.69,P <0.05);FTS组术后1、3、6dALT水平分别为(379±34) U/L、(166±12) U/L、(49±14)U/L,对照组分别为(367±75) U/L、(210±28) U/L、(197 ±22)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51,P<0.05).FTS组患者术后并发腹腔积液1例、胸腔积液1例,无肺部感染及切口感染的患者;对照组术后并发腹腔积液4例、胸腔积液3例、肺部感染4例、切口感染2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1.11,4.44,2.11,P>0.05).所有患者随访2~24个月,无因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或住院患者.结论 FTS理念应用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的管理安全有效,能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加快患者肝功能恢复,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开腹同期切除手术方式在治疗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34例术前确诊为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其中19例行腹腔镜联合开腹同期切除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病灶作为治疗组,15例行传统开腹同期切除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9例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7±2)min,术中出血量为(106±2)mL,术后首次排气的时间为(2.65±1.58)d,住院时间为(11.26±1.89)d,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同期腹腔镜联合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及肝转移是安全有效的,且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较传统开腹手术更加安全可靠,能为部分结直肠癌晚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9.
Cajal间质细胞在大鼠慢传输便秘模型结肠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ajal间质细胞(ICC)与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关系。方法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慢传输便秘模型(STC组),Westernblot法测定STC组与对照组大鼠升结肠和降结肠组织ICC的特异性标志物c—kit变化情况,利用其与对应的内参B—actin灰度值的比值作为各组c—kit蛋白相对含量。结果STC组大鼠日均粪便量为(1.3±0.7)g/100g,比对照组的(1.6±0.9)g/100g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8,P〈0.05)。STC组首粒黑粪排出时间为(461.6±150.8)min,较对照组大鼠的(351.3±119.9)min显著延长(t=2.291,P〈0.05)。STC组与对照组升结肠c—kit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277±0.077和0.576±0.081(t=10.719,P〈0.05);降结肠c—kit灰度比平均值分别为0.280±0.075和0.571±0.079(t=10.700,P〈0.05);c.kit在STC组升结肠和降结肠的表达均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C在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减少可能对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