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麻疹是一种致病力很强的传染病,当前仍不时有疫情暴发。其临床诊断准确率不高,需实验室检查辅助确诊。麻疹病毒Ig M抗体检测易操作,结果可靠,但发病早期易出现假阴性。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能在发病早期检出病毒RNA。操作简单、快速、结果敏感。使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脱落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病毒分离和蚀斑中和实验不宜作为常规诊断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咽拭子和尿残渣麻疹病毒抗原对儿童麻疹病毒(M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怀疑为麻疹的患儿进行咽拭子和尿残渣麻疹病毒抗原检测,分析其阳性检出率,并对部分患儿进行短期随访,分析IFA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8例患儿中有62例诊断为麻疹,咽拭子、尿残渣麻疹病毒抗原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1.9%(57/62)和96.8%(6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3,P0.05);62例麻疹患者中有45例诊断为典型麻疹,咽拭子、尿残渣麻疹病毒抗原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5.6%(43/45)和97.8%(4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P0.05);17例诊断为非典型麻疹,咽拭子、尿残渣麻疹病毒抗原的阳性检出率别分别为82.4%(14/17)和94.1%(1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3,P0.05);6例诊断为其他出疹性疾病。结论 IFA法检测咽拭子和尿残渣麻疹病毒抗原是一种早期、快速、敏感的实验室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商丘市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状况,检测血清抗-MP的阳性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217例患儿的血清进行MP IgM、IgG抗体检测。结果1217例患儿中MP IgM抗体的比率为19.88%(242/1217),IgG抗体阳性率为16.76%(204/1217),MP IgM和IgG抗体均为阳性的比率为12.65%(154/1217)。<1岁、1~3岁、3~6岁和>6岁年龄组MP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46%(35/354)、21.07%(51/411)、23.14%(56/236)和41.32%(100/216);MP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20%(31/354)、33.33%(68/411)、23.04%(47/236)和28.43%(58/216);MP IgM和IgG抗体同时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17.53%(27/354)、26.62%(41/411)、29.87%(46/236)和25.97%(40/216)。不同性别之间抗-M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8);春、冬两季较夏、秋两季的抗-MP阳性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73;P=0.000)。结论 MP是儿童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肺炎支原体的检测根据病情合理选取标本,且其感染率与患儿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并鉴定抗多形上皮黏蛋白1(MUC1)单克隆抗体,将抗体应用于人乳腺癌组织、纤维腺瘤、囊性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的临床鉴别,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方法 用合成的MUC1重复序列短肽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及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后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杂交瘤技术筛选出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制备单克隆抗体,以ELISA、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法对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及亚类分析;将抗体应用于人乳腺癌组织、纤维腺瘤、囊性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的临床鉴别,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MUC1的杂交瘤细胞株,第1株反应性最强,效价1∶10 7以上.抗体亚型3株为IgG1,1株为IgM,轻链均为κ型.经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证实抗体与乳腺癌细胞株MCF-7特异性结合,单抗检测MUC1在乳腺癌组织与纤维腺瘤、囊性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明显(均P<0.01).结论 抗MUC1单克隆抗体经检测效价高、特异性强,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被动凝集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在肺炎支原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A法和IFA法分别对236例笔者所在医院儿科疑似MP感染的初诊患者进行血清抗-MP抗体的测定。结果 236例患儿中,用PA法检测阳性94例(阳性率39.8%),IFA法测定阳性125例(阳性率53.0%),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P〈0.05)。结论 PA法和IFA法均对MP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MP感染确诊率。  相似文献   

6.
用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Hb7A对42例膀胱癌组织标本和人体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了膀胱癌相关抗原的定位检测,结果42例膀胱癌组织中32例阳性(76.19%),正常人体组织均阴性。Hb7A抗体的相应抗原在膀胱癌组织细胞中的分布与癌细胞所处的增殖周期不同有关。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膀胱癌相关抗原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培养法在诊断肺炎支原体导致的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对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来院就诊的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200例进行研究,留取咽拭子和血清,分别进行快速培养法、荧光定量PCR法和血清抗体法检验,并就快速培养法与其余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快速培养法、荧光定量PCR法和血清抗体检验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0.0%(60/200)、29.0%(58/200)和16.5%(33/200),快速培养法阳性率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快速培养法检测阳性率与血清抗体法检测阳性率相比较,快速培养法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抗体检测法,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培养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的敏感性和灵敏性可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相媲美,但装备技术要求和检测成本明显低于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敏感性和灵敏性显著高于血清抗体检测法。快速培养法检测肺炎支原体不仅能有效满足临床需要,同时兼具有成本低的特点,因此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8.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特异性靶抗原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特异性靶抗原及其临床应用赵明辉章友康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近年来发现的以中性粒细胞胞浆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是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工具。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是最先应用的方法,应用酒精固定...  相似文献   

9.
抗TAG-72抗原单链抗体的原核表达及对人肝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抗肿瘤相关糖蛋白-72(TAG-72)单链抗体的原核表达及与4种肝癌细胞系和肝癌组织的特异性亲和力。方法将抗TAG-72单链抗体的cDNA片段插入噬菌粒载体pCANTAB5E,获得噬菌粒载体TAG-72-scFv-pCANTAB5E。将后者转化入E.coliHB2151,经β,D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获得抗TAG-72单链抗体蛋白。采用细胞培养及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4种肝癌细胞系及石蜡包埋的肝癌组织中TAG-72抗原的表达。结果 SDS-PAGE及Western blot法证实,抗TAG-72单链抗体蛋白分子得以正确表达。抗TAG-72单链抗体可与肝癌细胞系SMMC7721、HepG2和HHCC结合,表明这3种细胞表达了特异性肿瘤抗原;抗TAG-72单链抗体不能结合BEL7402细胞。40例肝癌组织中TAG-72抗原表达阳性率Ⅰ期、Ⅱ~Ⅲ期分别为23.08%(3/13)和62.96%(17/27),在正常肝组织标本中无TAG-72抗原表达,TAG-72抗原在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G-72抗原在肝癌细胞或肝癌组织中有特异性表达,有可能成为判断肝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孕妇产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4项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在本院待产的2352例孕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T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HBsAg阳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表面标志物,抗-HIV阳性者标本送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确认试验。结果2352例孕妇中,HBsAg阳性率6.54%、抗-HCV阳性率0.97%、抗-HIV阳性率0.12%和抗-TP阳性率0.21%,HBV分布模式和交叉感染情况各异。结论为阻断和降低上述感染性疾病的母婴传播、避免医疗纠纷、预防医院感染等,孕妇产前感染4项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并对分离的病毒株进行E基因序列分析,以了解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用免疫层析法(ICT)检测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1(NS1)抗原和IgM抗体;C6/36细胞微量法对发病2d内患者的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并用免疫荧光检测(IFA)及RT—PCR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测定分离株DVI—GZ42/06的E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株、流行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ICT法检测患者登革病毒IgM和IgG的检出率分别为89.5%(433/484)及38.0%(184/484)。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为:第1~2天92.7%(38/41)、第3~5天83.3%(70/84)、第6~10天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为2.4%(1/41)、51.2%(43/84)及97.8%(45/46)。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为61.0%(25/41),IFA及RT—PCR法证实为登革1型病毒。分离株Guangzhou/42/06的E基因序列与登革1型病毒标准株Hawaii/4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4.6%;与Thailand/NI09VI04、Vietnam/06和Vietnam/07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9.0%、98.6%和98.6%,且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亲缘关系很近,而与广东省2006年前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在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2006年广州地区出现的登革热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肝病患者中HBV及HCV隐匿性感染所占的比例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1例不明原因肝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血清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 RNA采用RT-PCR法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HCV抗原,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肝组织HBV抗原阳性者11例(35.5%);HBV、HCV抗原均阳性者10例(32.3%),全阴性者10例(32.3%)。存在HBV隐匿性感染的21例患者中,慢性肝炎患者7例,肝硬化患者12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2例。结论HBV、HCV感染为不明原因肝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HBV感染。HBV隐匿性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239例麻疹流行特征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008年度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39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39例患者(男126例,女113例),男女比为1.12:1,平均年龄29.4岁,非本市户籍人员占37.66%,发病集中于4月~5月,血清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74.1%;热峰高于39℃者197例(82.43%),并发急性支气管炎者43例(17.99%),并发支气管肺炎者23例(9.62%),并发急性喉炎者26例(10.88%),并发肝损伤者149例(62.34%)。结论麻疹患者可能与麻疹疫苗接种不规范或接种疫苗抗体滴度下降等因素有关,临床特征具有较重的病毒血症以及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预测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对高水平PRA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的PRA水平,以PRA≥10%为阳性,10%≤PRA<50%为低致敏、PRA≥50%为高致敏,并对37例术前高致敏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 1527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350例(22.9% ),其中高致敏 94例(26.8% );PR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1.1% )高于PRA阴性组(3.8% , P〈0.01), 术后PRA转为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P〈0.01),行血浆置换受者与未行血浆置换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接受过移植、多次妊娠、多次输血受者易致敏,HLA-A、B、DR配型错配抗原〉3个受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16.9% )明显高于错配抗原≤3个受者(1.7% , P〈0.01).结论 动态监测PRA水平有助于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徐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型构成状况,分析HCV不同基因型感染患者之间肝功能以及病毒载量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116例抗-HCV及HCV RNA阳性的患者,采用实时荧光PCR产物测序法检测HC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血清肝功能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结果116例患者共检测出8种基因型,主要为1型63例(54.31%),其中1a型1例,1b型61例,1c型1例;2型48例(41.38%),其中2a型40例,2i型8例;3型(3a)1例(0.86%);6型4例(3.45%),6a型1例,6h型3例。1型、2型和6型患者之间的肝功能以及病毒载量,显示各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徐州地区HCV感染以基因1、2型为主,也存在一定数量的6型和3型;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During an outbreak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n a hemodialysis unit, patients were assessed for serological viral markers and vaccination status. HBV infection was identified in 26 patients. Twenty of these were positive fo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and 6 were negative for HBsAg but positive for IgM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HBc) and HBV DNA. The primary source of infection was not clearly identified, although 2 patients were suspected to be the index cases. A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low anti-HBs titers and vaccination status to b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acquiring HBV infection. Both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BV infection (31%) detected in this unit and the low vaccine response (53%) observed reinforce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al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controlling HBV infection. The detection of HBV DNA in HBsAg-negative/IgM anti-HBc-positive patients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anti-HBc testing in the routine screening of HBV in hemodialysis uni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ORCH系列病原体感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分别采集760例住院患者(年龄40~65岁)的血液,其中包括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标本和440例对照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ORCH系列病原体抗-IgG和抗-IgM,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高血压组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抗-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33.790,P=0.001),单纯疱疹病毒(HSV)抗-IgG阳性率亦高于对照组(χ2=7.786,P =0.003)。结论 HCMV和HSV感染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