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危重新生儿的转运与院前急救护理治疗过程,寻救成功转运和恰当救护的护理经验,达到降低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及伤残率的目的。方法我院新生儿科自2002年8月始探索新生儿急救网络模式,建立了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采取24h专线电话等有效护理方法进行了危重新生儿院前抢救和转运的护理治疗方法。结果NETS的主要功能是妥善地将高危新生儿转运到适宜的MCU进行救治,降低了危重新生儿死亡率。结论基层医院应正确把握转运指征,及早干预治疗,及时转运,增加新生儿救治率,减少基层医院新生儿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由于基层医院儿科的医疗设施有限,医疗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危重患儿得不到规范、合理、及时的治疗。为此,我院于2001年6月1日开展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转运工作,与50余家基层医院建立了急救网络系统,由我院儿童急救中心专业医护人员及救护车司机各一名组成院前急救转运小组,协助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危重患儿进行急救并转运到我院继续进行救治。2001年7月1日—2006年6月1日共转运危重患儿768例,现将其急救与转运过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院前急救与转运的危重患儿共768例,男484例,女284例;年龄分组:高危新生儿491例,婴儿146例,幼…  相似文献   

3.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9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的意义。【方法】建立以本院NICU为网络中心,以本市及周边地区共41家基层医院为成员单位的区域性危重新生儿院前网络转运系统,对转运新生儿倒数、病种分布、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年来转运911例危重新生儿,转运新生儿逐年增加(P〈0.05),转运后放弃47例,死亡67例,病死率逐年降低(P〈0.05)。299例转运新生儿进行了转运前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其中非危重组68例,无死亡,危重组181例,死亡10例,病死率5.52%,极危重组50例,死亡8例,病死率16%。评分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建立完善的网络转运系统,掌握转运指征和及时转运,对保证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三花 《家庭护士》2007,5(3):77-78
由于基层医院儿科的医疗设施有限,医疗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危重患儿得不到规范、合理、及时的治疗。为此,我院于2001年6月1日开展危重症患儿院前急救转运工作,与50余家基层医院建立了急救网络系统,由我院儿童急救中心专业医护人员及救护车司机各一名组成院前急救转运小组,协助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对危重患儿进行急救并转运到我院继续进行救治。2001年7月1日-2006年6月1日共转运危重患儿768例,现将其急救与转运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前转运对提高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院前转运的148例危重新生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危重新生儿全部转运成功,成功率100%,转运后死亡8例,放弃3例,宫内转运14例,反向转运7例,均成功。结论:迅捷安全的院前急救转运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系统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研究207例急危重症患者应用简单临床评分和早期预警评分评估,并按照院前危重患者救治护理模式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比较EWS和SCS评分系统的特点和准确度,以及患者在转运途中病死率、转运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结果:2种评分系统均可以准确区分患者危重程度并提示并发症的发生可能,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病死率、转运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种评分系统相互结合,可以准确判断院前转诊的急危重患者病情,预见风险,降低了转运途中病死率和转运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急救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收单位主动"把流动的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送到危重儿身边"的双程转运系统 [1] .近年来,南于交通的便利,接收医院对新生儿抢救技术的提高,在严密监护下将危重新生儿转运至上一级医院NICU进行救治,对降低危重新生儿致残率、提高人口素质和降低病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危重新生儿本身存在严重生理紊乱,而转运途中条件有限 [2] ,新生儿急救转运存在较大风险.为加强新生儿急救转运的管理,本文就危重新生儿转运指征、转运系统建立、转运模式、转运前准备、转运中护理、转运后交接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急救转运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收单位主动“把流动的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送到危重儿身边”的双程转运系统^[1]。近年来,由于交通的便利,接收医院对新生儿抢救技术的提高,在严密监护下将危重新生儿转运至上一级医院NICU进行救治,对降低危重新生儿致残率、提高人口素质和降低病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危重新生儿本身存在严重生理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转运和急救护理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12月经我院转运系统转运和急救护理的510例早产儿为观察组,该组早产儿均经完善的转运网络联系、转运人员和物品准备、转运前现场急救和稳定病情、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监护与护理;另选取我院未建立新生儿转运系统前的51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预后。结果:观察组的治愈好转率为96.1%,对照组为8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发育商DQ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转运和急救系统有利于提高早产儿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危重新生儿转运程序及护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新生儿转运工作是新生儿急救工作重要的环节 ,是将危重新生儿转运至更高一级医院的NICU作进一步监护、诊断和治疗。它绝不是一般的运送患儿 ,而是在转运患儿的同时能对患儿进行急救和监护。不论是在人员配备或者是通讯联络方面均有很高要求 ,转运途中患儿应该能够得到相当于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护理[1] 。出色的转运工作在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与致残率上发挥很大的作用。1998年 ,我院新生儿科正式开始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 ,并开辟了高危新生儿入院的快速绿色通道。经过 6年的实践积累 ,网络工作不断完善 ,明显地降低了新生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院内急救模式救治,观察组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科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4.17%(2/48)较对照组16.67%(8/48)低(P0.05);观察组对急救模式满意度93.75%(45/48)较对照组79.17%(38/48)高(P0.05)。结论: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救治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缩短院前、院内急救时间,减少意外事件发生,还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急救模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急救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转运时间、急救前评估时间、昏迷时间及住院时间、院前院内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效果理想,能降低临床病死率,缩短转运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专业化和“两栖型”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3年1月至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301例“两栖型”院前急救病例作为对照组,2004年1月至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574例专业化院前急救病例作为研究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差异(P<0.01);院前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儿童院前急救是为基层的医疗单位向上级的儿童急救中心安全转运危重患儿的重要纽带,是保证其能否及时得到救治的重要保证。我院2004-01-01成立了秦皇岛市儿童院前急救转运系统,本文收集2007-01/2008-04经过院前急救的危重儿286例次,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1.1资料本组危重患儿共286例(男190例,女96例)。其中新生儿148例(男92例,女56例),婴儿62例(男37例,女25例),幼儿30例(男21例,女9例),儿童46例(男32例,女14例)。有5例接诊到儿外科,281例接诊到急救中心治疗。平均每月出诊20.4人次。1.1.2疾病分类按疾病分类依次为呼吸、神经、循环、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中毒等,其中新生儿疾病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早产儿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2014年6月实施出诊指导-现场急救-转运急救-院内急救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的1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由家属护送入院的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为(0.87±0.19)h,对照组为(1.26±0.35)h;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可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急救医疗系统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救医疗系统(EMS)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7例首发脑出血患者按入院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6例(通过EMS入院),对照组61例(自行入院),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院前延迟时间、30d的治疗效果、48h内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中位院前延迟时间1h,对照组中位院前延迟时间2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d治疗效果:观察组效果良好24例(52.2%),预后不良22例(47.8%);对照组效果良好26例(42.6%),预后不良35例(57.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8h内病死率6.5%,对照组48h内病死率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S服务能够明显缩短院前延迟时间,降低脑出血早期病死率,并有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中的应用,采用MEWS系统设计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对院前急救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探讨该系统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方面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院前急救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为 2005-01 ~2006-12(4026例)院前急救患者,试验组为2007-01 ~2008-12(5203例)院前急救患者;对照组按照院前急救常规监护方案实施管理,试验组采用MEWS系统设计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及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方法,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患者24 h留观意外事件发生率,收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留观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P<0.05);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0,P<0.01).试验组病情评估及综合管理更完整、更科学、更实用及急救处理更准确.结论 本研究为医院急诊学科建立一个规范且共享性强的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设计一个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实施方案;为更好开展现场急救,高效转送,缩短接收医院进入状态的时间提供了最新的科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院是河南省新生儿急救网络分中心,承担着我市5县4区的危重新生儿转诊和救治任务,随着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急救技术的不断提高,从基层医院转诊的危重新生儿也逐年增多,我院急诊科从2004年开始承担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工作,回顾分析几年来的临床资料,就转运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做一总结,旨在提高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成功率,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的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运彬  王俊平  杨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7):1892-1895
目的:建立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的新模式和解决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我院近10年转运的6295例危重新生儿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通过建立固定的转运网络和合适的转运指征,正确实施规范化ABCDE复苏方案,积极防范并发症,转运中合理运用机械通气以及正确保暖,降低了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结论:通过建立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的新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进行流程化院前急救护理的48例设为观察组,将由家属直接送至医院就诊的5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前和院内病死率、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院内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时采取流程化护理措施优于将患者送至医院后再抢救,前者可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医院反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