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85例长期反复输血又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为14.12%,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与输血前是否滤除白细胞有关.结论 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每次输血前滤除白细胞可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有效预防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血小板配型相合与随机输注的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求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申请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特殊配型试验结果,比较不同影响因素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并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性别、输血史、怀孕史对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分析性别、输血次数、怀孕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及联合其他成分输注对输注效果的影响。应用该院临床输血智能管理与评估系统评估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812例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试验,随机抽取抗体筛查阳性的87例患者,共1 247U血小板输注,抗筛阳性输注特殊配型血小板、抗筛阳性随机输注血小板、抗体筛查阴性随机输注血小板3种方式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有输血史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3.104,95%CI:7.784~22.061)。性别(P0.05,OR=1.629,95%CI:1.236~2.148)、输血史、输注血小板类型(机采、去白、辐照)、血小板保存天数、同时输注红细胞(P0.05,OR=2.464,95%CI:1.053~5.765)、输注方式(特配)(P0.05,OR=0.576,95%CI:0.389~0.854)是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时,需配型输注,提高有效率;输血史影响抗体的产生;性别、输血次数、输注类型、保存天数、联合其他成分输注、血小板配型输注均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输注疗效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地区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我院2014-2016年304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与其血小板输注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区分抗体类型,对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304例患者共检出血小板抗体104例。阳性率为34.2%。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8.5%和76.8%。血小板输注无效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输注有效组(P0.05)。所有血小板免疫性抗体中HLA抗体占81.7%,高于HPA抗体所占比例。单因素分析输血次数、民族、疾病部位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ABO血型因素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免疫性因素。输血次数增多可导致血小板抗体产生机率增高,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存在民族差异性,不同疾病中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也存在差别,血小板抗体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新疆多民族地域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应通过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实验、加强临床用血审核、普及去白血液制品等方式,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机率,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影响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方法 共检测102例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1、24h的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值(CCI值),结合临床表现判断输注疗效。患者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根据是否有血小板抗体、并发症、输注次数及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对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CCI值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1.6%(73/102)。无效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7.2%)高于有效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52.8%)低于无并发症组(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效率降低。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种类间比较,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h和24hCCI值与血小板抗体是否阳性及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均有关(P<0.05)。结论 血小板抗体、并发症、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均为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行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4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450例次血小板输注化疗患者,通过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或判断出血症状是否改善,将其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并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有无发热、化疗次数、化疗药种类数量、是否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50例次血小板输注患者,有效率74.9%(337/450),无效率25.1%(113/450)。比较2组性别、KPS评分、是否发热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效组中年龄、化疗次数、化疗药种类数量、应用rhTPO、输注次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等与有效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2岁、化疗次数6次、化疗药种类数量2类、HLA抗体阳性是影响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既与化疗疗程、化疗药物种类、联合用药有关,也涉及免疫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140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3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检测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1h后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比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0.71%;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3~5次、6次以上)患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后的效果,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3.72%.结论 对于≥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检测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做交叉配型,提高输注疗效,减少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湖南省胸科医院136例(276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性别、年龄、血型、输注次数及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是否有效提高或临床出血症状有否改善,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276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中有效194例次,有效率为70.29%,性别、年龄及血型对输注效率无影响(P0.05),不同输注次数总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脾肿大患者较脾正常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脾脏肿大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控制患者输注血小板指征、掌握患者情况并在输注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无效输注的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方法: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和无效两组。对20 671名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26 045次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诸如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种类、保存时间、输注次数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输注前血小板计数进行log转换,转换之后近似正态分布,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输注前血小板保存时间与CCI之间无显著线性关系。对输注血小板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各疾病间的输注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血液病患者数据显示,整体输注效果不良,输注有效率较低。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输注次数增多,输注效果变差。通过比较单纯输注血小板和同时输注血小板与其他血液成分的fisher检验结果显示,单纯输注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差于联合输注其他血液制品(P0.001)。结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主要因素有疾病种类、是否同时输注其他血液制品、输血前血小板计数、输注次数,而血小板在保存期内输注,保存时间的长短与输注效果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血液病及肿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探讨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该院114例患者(577次)按血小板输注次数进行分组,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输注血小板1~2次有效率为94.3%,3~5次有效率为81.8%,5次以上有效率为48.0%。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不同输注次数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对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有积极作用,反复输注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骨髓衰竭性疾病(BMFD)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20年5月收治入本院的81名BMFD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情况,运用血红蛋白(Hb)作为量化判断依据,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多种因素。结果 81例患者进行了229次红细胞输注,输注无效129例次,约占51.97%。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与出血、肝脾肿大、感染、输血次数、贫血程度和BSA有关,经进一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其中感染、出血、输血次数是影响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结论 BMFD患者RBC输注疗效受多种临床因素影响,临床医生应做到输注个体化,可通过减少输注次数,改善出血情况,避免发热期间输注来改善输血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低效价红细胞血型抗体对新疆地区肿瘤患者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肿瘤入院患者 667例,依照输血疗效分为输血有效组和输血无效组,分析两组数据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输血疗效及低效价抗体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的有效输注率为81.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5%。无效输血与妊娠次数、民族等因素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效价抗体检出率,与妊娠次数、既往输血史及民族等因素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抗人球蛋白法相比,不同检测方法对低效价抗体检出率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患者存在输血无效的现象,低效价抗体是影响输血疗效的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应合理设置复检规则,加强低效价抗体的检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升临床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抗体检测与分析,探讨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47例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观察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随机选择各科无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对照组)32例作为对照;同时对输血≤3次、3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4.89%)高于对照组(0%),P0.05;输血3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1.25%)、≤3次(7.69%),P0.05,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输注前进行抗体检测,可让临床提前进行干预,降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几率;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的患者、输血3次的患者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并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血型、妊娠史、输血史、临床诊断、血小板输注量、血小板储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及血小板配合输注等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1 086例输注血小板患者纳入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率6.72%(73/1 086),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6例,过敏反应37例。比较2组输血史、血小板储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及血小板配合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血小板未配合输注(随机输注)(OR=2.113,95%CI:1.282~3.482,P=0.003)是影响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血小板配合输注可以减少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襄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相关因素,为提高输注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襄阳地区68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和同期6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鉴定,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类血小板抗原(HPA)抗体阳性率。结果研究组PLT抗体阳性率29.4%,弱阳性率8.8%,阴性率61.8%;其中HLA抗体阳性率23.5%,HPA抗体阳性率10.3%,HLA抗体合并HPA抗体阳性率4.4%;女性PLT抗体阳性率(31.6%)高于男性(26.7%),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输血次数增加,PLT抗体阳性率增高(χ2=4.146,P0.05),当输血次数为4-6次时,增高幅度最大。结论襄阳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PLT抗体以HLA抗体为主,其次为HPA抗体。PLT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加而增加,并且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在多次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反复输血的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按输血次数将观察组划分为A、B、C三个亚组,并比较其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三亚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阳性率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者CCI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显著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成正相关,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与配合性输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主要原因,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用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对多次输血患者于输血前后监测血小板计数值,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判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者,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对配合性输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78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共88例(31.7%);88例PTR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67例(76.1%);67例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成功3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32例,有效率达86.5%。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免疫性因素,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 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讨解决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 对60例正常对照无偿献血员和87例反复输注血小板三次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关系,并比较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输注血小板疗效.结果 87例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8.74%,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抗体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小板输注疗效,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及提高输注有效率。方法通过该院患者71例次的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观察其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 (1)71例血小板输注中有20例输注无效,发生率为28.2%。(2)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输注次数和所患疾病有关。结论 (1)血小板输注对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有积极作用。(2)反复输血、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南阳地区患者输注红细胞的临床病例,选取其中输血无效者,分析红细胞无效输注与低效价不规则抗体的漏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市中心医院输注红细胞无效治疗患者570例,对患者血样用血清学试验重新分析检测是否存在低效价不规则抗体的漏检。结果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570例(12.5%)中,女性比较男性χ2=36.81,P0.01;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患者比较χ2=619.6,P0.01;有妊娠史与无妊娠史患者比较χ2=85.5,P0.01。因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漏检引起的输注无效71例,占红细胞输注无效的12.4%。结论南阳地区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与低效价不规则抗体的漏检密切相关,低效价不规则抗体与患者输血史、妊娠史、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密切相关,我们常规的聚凝胺法容易漏检低效价的不规则抗体,用低效价的阳性对照试剂作对照以及改良聚凝胺法与抗球蛋白法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率,避免该类患者因低效价不规则抗体漏检而导致无效输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