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除颤与气管插管先后顺序对窒息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将55例因窒息性心脏骤停抢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先捕管后除颤,28例)和对照组(先除颤后捅管,27例),观察总的临床疗效和首次除颤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抢救有效率分别为64.29%(18/28)和55.56%(15/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65.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首次除颤成功率分别为46.43%(13/28)和18.52%(5/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330,P〈0.05):结论抢救窒息性心赃骤停患者时,应先气管插管后除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性休克患者,就其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基础疾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临床转归等与同期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入组的96例患者中肺部感染居首位,占46.8%(45/96),其次为腹腔感染[32.4%(31/96)]。96例患者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者21例(21.9%)共2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为78.3%(18/23),革兰阳性球菌为21.7%(5/23)。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年龄、糖尿病、住院时间、ALB、CRP和PCT等与同期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肝硬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24、P < 0.001,χ2 = 16.146,P < 0.001,χ2 = 30.007、P < 0.001,χ2 = 26.984、P < 0.001,χ2 = 88.821、P < 0.001,χ2 = 96.028、P < 0.001)。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为39.6%,显著高于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肝硬化患者(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070,P < 0.001)。 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病原微生物、感染部位、糖尿病病史、住院时间相关;ALB、CRP和PCT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敏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升压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科室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使用多巴胺(DA)治疗(DA组,40例);另一组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A)治疗(NA组,40例),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及一般治疗方法无差异。用药8 h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8 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增快及平均动脉压(MAP)升高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8 h后NA组的乳酸清除率显著大于DA组(χ2=4.206,P<0.05)。DA组病死率高于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1,P<0.05)。结论 NA和DA对维持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均有效,NA能更有效地清除血乳酸及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78例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ASIA A级和ASIA B级)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于受伤后30天内死亡分为早期死亡组和早期存活组。分析患者年龄、损伤节段、损伤至入院时间、减压内固定手术、损伤至手术时间、神经源性休克、中枢性高热、低钠血症、血白蛋白、血淋巴细胞百分比、气管切开、肺部感染12项指标。结果死亡组高损伤节段(C1-C4)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49/69)(χ^2=18.086,P=0.000),死亡组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d,中位数2 d)少于存活组(1-39 d,中位数3 d)(Z=-2.664,P=0.008),死亡组出现神经源性休克比例(4/9)高于存活组(6/69)(χ^2=12.392,P=0.000),死亡组出现低钠血症比例(4/9)高于存活组(19/69)(χ^2=4.526,P=0.033),死亡组入院时血淋巴细胞百分比(11.84±5.80)%低于存活组(19.17±16.64)%(t=-4.006,P=0.000),死亡组气管切开患者比例(7/9)高于存活组(10/69)(χ^2=29.749,P=0.000),死亡组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15/69)(χ^2=17.266,P=0.000)。结论影响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患者损伤节段高(C1-C4)、并发神经源性休克、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术可能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医师集束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依从性及其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记录2007年1—12月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收治的58例成人感染性休克患者6h集束治疗目标完成情况,并按是否完成集束治疗分为集束治疗组和未完成集束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部位、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病死率。结果58例患者中,完成6h集束治疗的患者为22例,集束治疗依从性为37.9%(22/58)。与未完成集束治疗组相比,集束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5和-3.702,P值分别为0.037和0.001)。集束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完成集束治疗组(χ^2=10.236,P=0.000)。结论集束治疗能够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临床医师应提高集束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严重腹部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按DCS原则进行救治和58例未按DCS原则进行救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DCS救治分为简单快速手术、复苏治疗和再次确定性手术3个步骤实施。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CS组和非DCS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7/46)和34.5%(2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954,P=0.026);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包括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率分别为37.0%(17/46)和67.2%(3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9.468,P=0.002)。结论按照DCS理念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进行救治,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创术联合翻修术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急性感染者6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包括清创及2期植入假体。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等。 结果手术前病原菌共162株;术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RP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3.131、14.437,P均= 0.000);并发症包括骨溶解、假体松动、假体下沉、骨膜反应以及固定不稳,清创术联合翻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25.282、14.523、6.305、11.521、12.071,P = 0.000、0.000、0.012、0.001、0.001);术后随访2年发现,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5.581、P = 0.000)。 结论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者使用一期清创联合二期翻修术效果显著,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诊科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6 h集束化抗感染治疗的实施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集束化抗感染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73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死率及其相关因素、集束化治疗方法,完全集束化治疗实施率及完全集束化治疗对病死率的影响。 结果年龄高于60岁、APACHE Ⅱ评分高于20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发生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独立高危因素。血乳酸检测实施率(93.6%)、3 h内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实施率(95.4%)、液体复苏效果不佳给予升压治疗实施率(91.3%)较高,但完全集束化抗感染治疗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其中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菌培养实施率较低(69.9%),完全集束化治疗者病死率(36.7%)低于非完全集束化治疗病死率(56.7%)(χ2 = 6.564、P = 0.0104)。 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急诊6 h内完全集束化抗感染治疗能够有效的达成目标化治疗指标控制,提升急诊医师对完全集束化治疗的实施率能够进一步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气分析、酸碱平衡、电解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的影响,进而分析它们与复苏液体总量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4h达标(中心静脉压8~12mmHg、平均动脉血压≥65mmHg)复苏治疗21例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前瞻性自身比较复苏治疗前及复苏治疗24h后血气分析、酸碱平衡、电解质及APACHEⅡ评分,直线回归分析电解质、酸碱、血气分析指标及APACHEⅡ评分与复苏液体总量的相关性。结果 2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24h内复苏液体总量为(7775±1735)mL(5320~11028mL),复苏达标时间为(18.09±4.57)h。复苏治疗24h后血Na+(mmol/L)和Cl-(m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Na+:138.71±5.67比135.62±7.23,P=0.024;Cl-:109.10±4.90比101.67±8.59,P=0.000);血pH值、红细胞比容(Hct,%)、阴离子隙(AG,mmol/L)、乳酸(mmol/L)及APACHEⅡ评分(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H:7.31±0.05比7.37±0.06,P=0.000;Hct:28.48±2.56比32.76±9.19,P=0.049;AG:8.33±3.45比14.17±8.83,P=0.004;乳酸:1.66±0.89比2.96±1.23,P=0.001;APACHEⅡ评分:10.90±3.73比17.24±4.06,P=0.000)。血Cl-水平与复苏液体总量呈正相关(r=0.717,P〈0.01)、其余电解质、酸碱、血气分析指标及APACHEⅡ评分与复苏液体总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应制定适宜的液体复苏目标,并监测内环境的变化,尽可能控制晶体液输入量及不良内环境影响。复苏治疗减轻病情与输注液体总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胃黏膜皱襞粗大的胃镜表现特点及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黏膜皱襞粗大的胃镜表现特点及病理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行胃镜检查发现的161例胃黏膜皱襞粗大的临床资料。常规胃镜下活检未能明确诊断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或超声胃镜下深凿活检。结果161例中慢性炎症79例(49.1%),胃癌67例(41.6%),恶性淋巴瘤11例(6.8%),Menetrier病2例(1.2%),急性炎症1例(0.6%),未见明显病变1例(0.6%);幽门螺杆菌阳性率42.2%(68/161),其中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34.3%(23/67)。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15例(9.3%):慢性炎症5例,胃癌5例,恶性淋巴瘤4例,Menetrier病1例。在胃黏膜皱襞粗大的病变部位分布上,全胃均有病变10例,胃底病变10例,胃体病变86例,胃窦病变5例,胃底和胃体均有病变31例,胃体和胃窦均有病变19例;其中10例全胃均有病变的病理诊断均为胃癌。胃癌与慢性炎症胃镜下均可表现为扩张性差(χ^2=10.093,P=0.001)、蠕动差(χ^2=19.116,P=0.000)、胃腔变窄(χ^2=18.159,P=0.000)、质地硬(χ^2=54.302,P=0.000)、质地脆(χ^2=6.132,P=0.013)、糜烂(χ^2=5.619,P=0.018)和溃疡(χ^2=22.743,P=0.000),但两者以上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发现的胃黏膜皱襞粗大,诊断上以慢性炎症、胃癌和恶性淋巴瘤为主,偶见Menetrier病和急性炎症。病变部位以胃体居多,当全胃受累时多诊断为胃癌。诊断为恶性病变(胃癌和恶性淋巴瘤)的胃黏膜皱襞粗大胃镜下多合并溃疡,扩张性和蠕动性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辅助下腹壁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腹壁小切口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myomectomy,LAM)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7月~2008年7月30例行LAM,与同期13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AM组术中出血量(73±28)ml与LM组(81±27)ml无统计学差异(t=1.453,P=0.148),2组手术时间(t=-0.741,P=0.460)、术后病率(χ2=0.000,P=1.000)、术后肛门排气时间(t=0.000,P=1.000)、中转开腹率(0vs12.3%,P=1.000)、并发症发生率(LM组2例,LAM组0例,P=1.000)、术后复发率(LM组8例,LAM组1例,χ2=0.027,P=0.8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M治疗子宫肌瘤与LM疗效相当,但LAM可以较LM剔除体积更大、数目更多、生长部位更复杂的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引起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发热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8例行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体温>38.5℃患者的年龄、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术前是否尿路感染、术后是否引流不畅等因素与发热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158例患者中31例(19.6%)出现术后体温升高,其中14例患者术前存在感染,术后引流不畅导致发热者11例,结石直径>3.0 cm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47.61%,≤3.0 cm组为9.48%(χ^2=28.436,P =0.000);手术时间>90 min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25.80%,≤90 min组为10.76%(χ^2=5.486,P=0.019);术前存在感染组患者发热率为40.00%,不存在感染组为13.82%(χ^2=11.840,P=0.001);术后引流不畅组发热率为84.61%,引流通畅组为13.79%(χ^2=37.944,P=0.000);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同侧上尿路手术史、合并糖尿病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保持引流通畅等治疗后痊愈。结论发热是PCN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前尿路感染、结石较大、手术时间长和术后引流不畅是发热的主要原因。保持引流通畅及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是最主要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急性阑尾炎穿孔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2月我院由同一组高年资医师完成的77例穿孔性阑尾炎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LA)35例(LA组),开腹阑尾切除术(open appendectomy, OA)42例(OA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感染率、腹腔脓肿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2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64.1±18.1) min vs.(65.1±13.8) min,t=0.275,P=0.784];腹腔脓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2.9%(1/35) vs.4.8%(2/42),χ2=0.000,P=1.000]。与OA组相比,LA组切口感染率显著降低[5.7%(2/35) vs.26.2%(11/42),χ2=5.704,P=0.017];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26.1±4.6)h vs.(36.1±11.9)h, t=-4.684,P=0.000);住院时间明显缩短[(7.1±2.8)d vs.(9.2±4.8)d, t=-2.283,P=0.025];住院费用显著升高[(12.6±2.2)千元vs.(8.1±2.9)千元,t=7.545,P=0.000]。结论腹腔镜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应用腹腔镜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有显著优势,手术费用的增加是唯一缺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和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急变期CML)合并肺曲霉菌感染(IPA)的疗效。方法选取CML急变期合并肺曲霉菌感染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给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HT)和格列卫治疗;对照组加用氟康唑,观察组加用伏立康唑。结果恶性血液病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有效率为91.8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2,P〉0.05);IPA感染疗效方面,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81.63%,对照组有效率为65.3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37,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10%和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5)。结论伏立康唑联合小剂量的HHT和格列卫可作为治疗急变期CML合并IPA感染者一线用药方案,高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PICCO监测和CVP压力监测指导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液体复苏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因颅脑重型损伤患者100例,按照动态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PICCO组和CVP组,每组50例;PICCO组患者在PICOO监测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而CVP组患者则在CVP监测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颅脑恢复率、肺水肿出现率、生存率以及住院期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数值变化等。结果 PICCO组颅脑恢复良好率为68%,显著高于CVP组的28%,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026,P〈0.05);PICCO组脑水肿出现7例少于CVP组的11例,但两组比较无差异(χ^2=1.084,P〉0.05);PICCO组治疗时间为(16.7±5.7)天显著性低于CVP组的(21.5±6.3)天(t=3.067,P〈0.05);但PICCO组死亡3例,生存率为94.0%显著性高于CVP组的56.0%(χ^2=19.253,P〈0.05)。两组在诊治之前,GCS无显著差异(P〉0.05),诊治之后,PICCO组患者GCS数值变动与CVP组对比优越很多,两组GCS数值变动在诊治1天之时、诊治1周之时、诊治2周之时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PICCO监测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容量状态,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其液体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肠癌发病与胆囊结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照分析213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和同期432例胃癌患者(对照组)合并胆囊结石的比率,比较大肠癌组内胆囊结石患者与非胆囊结石患者在肿瘤发生部位、性别、年龄、各影响因素分布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大肠癌组合并胆囊结石41例(19.25%),对照组合并胆囊结石37例(8.56%),两组合并胆囊结石的比率比较,χ^2=15.318,P=0.0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大肠癌组合并胆囊结石的比率明显升高。(2)大肠癌组内,合并胆囊结石的大肠癌患者与不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在肿瘤解剖部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86,P=0.068);但在性别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056,P=0.001),女性大肠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比率明显升高;大肠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比率在〈50岁、50-60岁、〉60岁3个年龄段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557,P=0.005),〉60岁的大肠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比率明显升高;(3)多元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胆囊结石的超重或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异常、嗜酒、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规服用等因素与大肠癌发生无相关性,而伴有血脂异常(高血脂)相关(OR=2.742,95%CI:1.114-6.751,P=0.046)。结论胆囊结石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女性胆囊结石、〉60岁的胆囊结石以及伴有血脂异常的胆囊结石并发大肠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 2010年9月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手术160例,同期开腹胃癌D2根治术(相同分期)180例的病例资料,比较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恢复、并发症、病死率及生存率等.结果 (1)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26.3±12.9)枚,与开腹组(26.8±11.2)枚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393,P=0.694).(2)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239.1±132.1)ml vs.(296.9±135.6) ml,t=-3.971,P=0.000],术后肛门排气早[(3.6±1.0)d vs.(4.3±0.8)d,t=-7.161,P=0.000],但手术时间长[全胃(215.0±22.6) min vs.(199.3±15.8)min,t=6.155,P=0.000;远端胃(180.0±21.1)min vs.(156.8±9.9)min,t=6.931,P=0.000],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18.8% (30/160) vs.9.4%(17/180),Х^2=6.157,P=0.013].(3)腹腔镜组与开腹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48.1% vs.54.9%,log-rank Х^2=1.531,P=0.216).结论 腹腔镜胃癌D2根治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清扫淋巴结数目和开腹手术类似,能够符合肿瘤根治原则.与开腹相比,腹腔镜组具有安全、术后恢复快等微创优点.2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中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阴道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08年10月58例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阴道组)和55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重量、术后病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P=0.067),但经阴道组手术时间(62±13)min显著短于腹腔镜组(97±18)min(t=-11.895,P=0.000),术中出血量(105±30)ml显著少于腹腔镜组(180±25)ml(t=-14.396,P=0.000),术后病率(48.3%)显著高于腹腔镜组(23.6%)(χ2=7.410,P=0.006),住院费用(5216.4±28.5)元显著低于腹腔镜组(7421.6±31.2)元(t=-392.597,P=0.000)。结论 2种术式各有适应证而不可完全互相替代,但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而言,经阴道手术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术式,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