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昌盛 《临床外科杂志》2016,(10):744-746
正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ese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已成为目前我国器官移植的主要供体来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概念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它涵盖了国际上通行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同时还纳入了中国特色的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and cardiac death,DBCD)。CDCD工作的开展,在一定  相似文献   

2.
<正>1前言2012年,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第2版)》依据前期探索经验并参照国际分类,将我国现阶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分为三大类:中国一类(C-Ⅰ),国际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中国二类(C-Ⅱ),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包括目前国际  相似文献   

3.
<正>1前言我国现阶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分为三大类:中国一类(C-Ⅰ),国标标准化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中国二类(C-Ⅱ),国际标准化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包括目前国际上的Maastrichit标准(马氏标准)的M-Ⅰ~Ⅴ类案例;中国三类(C-Ⅲ),中国过渡时期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awaiting cardiac death,DBCD)。其中C-Ⅰ、C-Ⅲ均是在脑死亡状态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目的 为规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行为,保障器官捐献者的合法权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China Organ Donation Committee,CODC)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一个全国统一的DCD指南.  相似文献   

5.
可控制型心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可以增加供体数量,缓解供体短缺。DCD指公民在心脏死亡后进行的器官捐献,以往也称无心跳器官捐献(non-heart beating donation,NHBD)。DCD分为可控制型和不可控制型。  相似文献   

6.
一、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现状 近年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移植数量逐年增加.美国2012年OPTN/UNOS的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DCD供者占尸体移植的13%(1053例),是2000年的9倍(117例,1.95%).实际上,DCD供者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供器官来源.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日益严重的器官短缺的矛盾、改变我国器官捐献的窘境并充分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法律现状,2015年中国正式取消了死囚器官捐献,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经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中唯一的器官捐献来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者既往也称为无心跳供者(non-heart-beating donor,NHBD),  相似文献   

8.
自2010年原卫生部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经过各界努力,目前人体器官捐献尤其是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在全国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开展.亟待制订相关专家共识来指导全国DCD器官的质量评估,推动其在临床上更规范、有效、安全地应用.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移植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心脏死亡捐献器官评估与应用专家共识(2014版)》,重点阐述了中国DCD与心脏死亡诊断标准、器官获取、DCD器官在肝移植和肾移植中的评估和应用以及移植受者围术期的特殊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对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供肝微循环发挥的作用.方法 采用夹闭SD大鼠胸主动脉热缺血30 min获取DCD供肝;在体外建立大鼠NMP系统.根据不同的保存供...  相似文献   

10.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OPO)供体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  相似文献   

11.
<正>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2010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于10月15—17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  相似文献   

12.
第5届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第5届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于2010年11月26—27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大会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全世界供器官来源紧缺,中国尤为严重。同时,器官捐献也有许多禁忌证,例如:恶性肿瘤(除原发性脑肿瘤)、血友病、白血病、艾滋病以及其他难以控制的传染病等是人体器官捐献的禁忌证;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全身感染患者不能成为器官供者;心脑血管病患者也不宜捐献;年龄大于65岁以上者不适宜捐献。但随着移植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4.
国际器官移植协会(The Transplantation Society,TIS)举办的第24届国际器官移植大会(2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Transplantation Society,24th ICTS)于2012年7月15-19日在德国柏林召开。来自英国达特茅斯Geisel医学院的RichardB.Freeman教授在大会发言中作了题为“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效果”的专题演讲,依据国际上大范围、大样本的登记处资料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和研究,重点关注肾、肝、心脏移植等大器官移植10年或更长时间的疗效,对实体器官移植的现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我们将Freeman教授报告的内容编译、整理为受者及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情况、影响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效果的因素、改善受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移植物功能三部分内容,供国内移植同道们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美国移植大会(American Transplant Congress,ATC)于2011年4月30日至5月3日在美国费城宾西法利亚州会展中心举行。与往年一样,在会议的最后1天照例有"What's new,What's hot?"专题。  相似文献   

16.
<正>免疫诱导治疗可降低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但其对移植物和受者长期存活的影响尚未明确。我们试图通过分析美国器官分配联合网络  相似文献   

17.
4年前,中国21家肝移植中心成立了中国肝移植协作组,共同创立了中国肝移植注册(China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CLTR)。CLTR的目标是利用海量的临床数据支持中国肝移植科学有序的发展。在过去的4年中,CLTR有了较大的发展。2008年5月,CLTR获得卫生部的正式授权。2008年6月,CLTR与卫生部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发布了CLTR的现状与发展规划。2008年10月,CLTR的参与中心已经达到90家,包括所有获得国家批准的80家有肝移植资质的移植中心和10家肝移植受者随访中心。CLTR数据库已经收集了近13000例肝移植受者的数据,成为世界第三大肝移植数据库。  相似文献   

18.
陈波  范顺武  李钧  舒正华 《中国骨伤》2008,21(4):251-252
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程长且难以治愈,给患者精神上、经济上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达到临床治愈,一直是骨科医生探索的方向。随着医学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8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严重创伤术后伴有软组织缺损的难治性慢性骨髓炎13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活体肝移植应运而生,目的是为了解决尸体供肝短缺的难题。由于其供肝质量的可保证性和手术时机的可选择性,活体肝移植为众多终末期肝病患者点燃了新的希望明灯。迄今全球已完成活体肝移植14000余例。进入21世纪,中国成人活体部分肝移植得到快速发展,在外科技术层面也取得若干重大进步,移植疗效不断提高。然而,移植界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肝移植供受者评估体系来指引我国肝移植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植免疫研究的深入和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问世,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移植物的存活,特别是短期存活已有明显提高,但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发生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比例逐渐升高,其较高的移植肾失功率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与30年前相比,我们对于急性排斥反应、难治性排斥反应诊断与监测的策略一直没有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