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亚胺培南抗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碳青霉烯酶(OXA-23、IMP、VIM、OXA-24)的基因携带情况。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对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及不同浓度还原型谷胱甘肽(15 mg/ml、7.5 mg/ml、1.5 mg/ml、0.75 mg/ml)干预后亚胺培南MIC值的变化。采用四唑氮蓝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后细菌细胞内外活性氧的变化。结果6株细菌均携带OXA-23碳青霉烯酶基因,不同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15 mg/ml、7.5 mg/ml、1.5 mg/ml、0.75 mg/ml)干预后,亚胺培南的MIC值分别为4096 mg/L、1024 mg/L、512 mg/L和128 mg/L,较未干预组(64 mg/L)显著提高;经1.5 mg/ml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后,细菌细胞内外活性氧均增加。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降低亚胺培南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活性,与活性氧引起的抗菌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应用于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最佳输注速度,以提高抗菌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0例。美罗培南0.5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滴速为A组200 ml/h(30 min输完),B组100 ml/h(1 h输完),C组33 ml/h(约3 h输完)。比较三组的药效学指标(TMIC)、细菌学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MIC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筛选出耐美罗培南细菌6株,B组和C组均未筛选出耐美罗培南细菌。结论对于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延长美罗培南滴注时间能达到良好的抗菌作用和临床疗效,建议33 ml/h输注最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本院耐药监测数据显示,分离率居前3位的病原菌均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已是本院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2]。为及时了解各病区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儿内科分离率居前3位的革兰阴性杆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24株、大肠埃希菌134株和鲍曼不动杆菌73株)分别进行耐药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对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多重耐药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20例院内感染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情况分为两组,即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59例)和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AB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检出率,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和耐药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B感染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患者AB感染率、MDRAB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9.66% vs. 19.67%,χ2AB = 43.184、P < 0.001;71.19% vs. 3.28%,χ2MDRAB = 59.558、P < 0.001)。检出CRAB共92株,其中2017年至2018年CRAB检出率较2016年至2017年增长87.50%。92株CRAB对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磷霉素等均有不同程度耐药,仅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敏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病死率显著高于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7% vs. 9.84%,χ2 = 16.572、P < 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AB感染者预后不良与入住ICU时间(χ2 = 8.563、P = 0.003)、机械通气(χ2 =10.898、P = 0.001)、留置尿管(χ2 =12.725、P < 0.001)、留置中心静脉置管(χ2 = 6.306、P = 0.012)、头孢类药物使用(χ2 = 25.095、P < 0.001)、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χ2 = 33.005、P < 0.001)以及联合抗菌药物应用(χ2 = 8.241、P = 0.004)均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药物暴露与AB感染者预后独立相关(OR = 10.687、95%CI:0.025~0.937、P < 0.001)。 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可增加AB感染机率,导致多重耐药,为AB感染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浙江省台州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75株.应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并通过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PCR扩增分析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结果 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只对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仅为13.3% (10/75).其中,69株(92.0%)检测出OXA-23基因,67株(89.3%)检出OXA-51基因,未检出IMP、VIM和SIM酶基因.结论 产OXA酶是本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其中OXA-23和OXA-51是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细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本院住院患者所分离的革兰阳性菌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革兰阳性细菌分离株共687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301株(43.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01株(29.3%)、链球菌属99株(14.4%)及肠球菌属85株(12.4%).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MRSA)株106株,占35.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MRCNS)174株,占86.6%.葡萄球菌属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其他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未发现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呋喃妥因、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本院革兰阳性细菌耐药呈增长趋势,须予以足够重视并尽早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方法分别检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对3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及3种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计算3种碳青霉烯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累计抑菌率曲线。结果36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MIC50为16 mg/L,亚胺培南MIC90为64 mg/L;美罗培南MIC90为128 mg/L。厄他培南MIC50为32 mg/L,MIC90为256 mg/L。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FIC指数≤0.5、0.5~1、1~2和>2者分别为1株、16株、14株、5株;1株、17株、13株和5株;0株、1株、30株和5株。三种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亚胺培南累计抑菌率曲线左移,美罗培南累计抑菌率曲线改变不明显;厄他培南联用后,累计抑菌率曲线轻度右移。结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多数呈相加或无关作用,厄他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呈无关作用;3种碳青霉烯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部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WalkAway 96 PLUS自动化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用微量稀释法和K-B法检测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并对各种细菌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本院ICU病房共分离1329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前5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63株(19.8%)、鲍曼不动杆菌204株(15.3%)、肺炎克雷伯菌166株(12.5%)、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9株(5.2%)、大肠埃希菌58株(4.4%).大肠埃希菌主要从痰液(34.5%)、血液(31.0%)和尿液(27.6%)中检出;其余细菌主要从痰液(86.7%~92.8%)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和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4.5%和15.5%;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噻肟、氨曲南、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棒酸和头孢西丁等的耐药率为19%~100%.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44.9%~1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1%和8.7%.结论 应动态监测ICU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种细菌的耐药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临床主要流行株CC92克隆复合群(CC92)基因组中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分布,并探讨CRAB耐药和毒力的分子特征。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1~7月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检验科分离的33株CRAB分离株,行细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利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v10.0软件对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序列的质量修整后,开展序列拼接、组装与注释,并进行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研究,分析CC92克隆复合群CRAB基因组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分布。 结果基因组测序数据分析表明,33株CRAB菌株中30株为CC92型克隆复合群(包括ST195、ST208、ST369和ST540),2株为ST229型,1株为国际上未报道新序列型别。以上CRAB中包括大量的耐药基因,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和链霉素耐药基因在内的8~18个耐药基因,以及包括编码与侵袭和黏附等毒力功能相关的12种毒力基因。同时,本研究发现CC92克隆复合群,除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以外,还携带了其他非CC92克隆群不具备的耐药基因(如blaOXA-66和blaTEM-1D)和毒力基因(如bauA和bap基因)。此外,在CC92克隆复合群中可能存在大环内脂类耐药基因[msr(E)和mph(E)]、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基因(armA)、链霉素耐药基因(strA、strB)与四环素耐药基因[tet(B)]的重组。 结论CC92克隆复合群的CRAB基因组存在大量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且存在耐药基因重组现象,迫切需要对CRAB进一步开展全基因组水平监测,为临床病原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性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对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至2015年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 089株AB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共检出AB 1 089株,2012、2013、2014和2015年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多药耐药(MDR)AB分别为166株(69.7%)、133株(64.8%)、163株(76.2%)和143株(71.8%);同时非ICU患者的MDR-AB分别检出28株(51.9%)、21株(40.4%)、24株(35.8%)和15株(25.0%)。检出AB的标本83.7%来源于痰液;861株AB来自ICU,占所有感染病区的79.1%,其次是呼吸内科(125株、11.5%);对抗菌药物MDR-AB占63.63%;AB的耐药性,除米诺环素外,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 40%。 结论AB的耐药严重,特别是ICU中AB耐药率一直居高不下。应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做好预防监测,可以有效减缓该菌株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Hard-to-heal wounds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problem to patients,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nd health care system. They can be formed as a result of mechanical injuries and burns, and any co-existing chronic disease increases the risk of their emergence. Diabetics are at a greater risk of developing chronic wounds because of poor circulation, slow healing times, vascular disease and neuropathy.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9至2011年本院临床分离出来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对临床分离出的2781株病原菌中的25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分析。结果临床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主要为痰和支气管灌洗液下呼吸道标本,占62.3%(157/252)。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生率主要分布在ICU 27.8%(70/252)和感染科19.8%(50/252)。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尤其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已经达到41%(30/74)和35%(22/74),敏感性最高的为多粘菌素B和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加,需引起临床重视。加强其耐药监测可以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Nasal and pericatheter colonization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portends an increased risk of peritonitis and exit-site infection for peritoneal dialysis (PD) patient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incidence of colonization by other peritoneal pathogens, and more specifically by Gram-negative bacteria (GNB), among PD patients, and to disclose its potential correlation with PD-related infections. METHOD: Over a 3-year period, we prospectively screened 152 PD patients and 99 partners every other month for nasal and pericatheter bacterial colonization (total follow-up for patients 3182 months). We performed 1089 studies in patients and 561 in partners. RESULTS: Although S. aureus and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spp. predominated both in patients and partners, we recovered GNB from 15.8% (nares) and 22.4% (pericatheter) of the patients and from 29.3% of the partners. Most isolations of GNB were transient and only 7.2% of the patients and 7.1% of the partners had the same GNB isolated in at least two controls from the same sampling site. Older age, male gender, longer follow-up on PD, previous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low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a high global incidence of peritonitis were predictive of colonization by GNB. Previous pericatheter mupirocin therapy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later colonization by GNB. Nasal or pericatheter colonization by bacteria other than S. aureus, particularly GNB, had a poor predictive power for PD-related infections. CONCLUSION: Nasal and pericatheter bacterial colonization is protean in PD patients and their partners, and includes the significant presence of potentially pathogenic GNB. Colonization by GNB was not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peritonitis or exit-site infection in th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研究血液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其耐药性监测,准确掌握我国细菌耐药状况。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RICS)成员单位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所有按操作规程分离自血培养的感染病原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或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药敏性测定。采用WHONET 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收集33家成员单位815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为2325株(28.5%),革兰阴性菌5829株(71.5%)。最常见的前10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831株(34.7%)、肺炎克雷伯菌1289株(15.8%)、金黄色葡萄球菌922株(1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05株(7.4%)、鲍曼不动杆菌372株(4.6%)、铜绿假单胞菌315株(3.9%)、屎肠球菌312株(3.8%)、链球菌属237株(2.9%)、阴沟肠杆菌220株(2.7%)和粪肠球菌205株(2.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4.2%(315/922)和77.7%(470/605),未检测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6%(2/312),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属分别为55.7%(1576/2831)、29.9%(386/1289)、38.5%(15/39);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2%(33/2831)、17.5%(226/1289)。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4.8%(55/372)和5.9%(22/372);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和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分别为1.3%(4/315)和18.7%(59/315)。结论我国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MRSA的检出率较国内同期其他监测低;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处于较低水平,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学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送检腹水标本共452例,统计分析病原谱的分布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收集腹水标本中分离到的94株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20.8%(94/452)。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株(52%),革兰阳性球菌42株(45%),真菌3株(3%)。病原菌以肠道来源细菌占优势,革兰阴性杆菌以肠杆菌科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19株(20%)、肺炎克雷伯菌6株(6%),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13%)、屎肠球菌10株(11%)和粪肠球菌8株(9%)。3株真菌均为白念珠菌。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率在80%以上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93%,40/43)、亚胺培南(81.4%,35/43)和美罗培南(83.7%,36/43),敏感率在60%以上的有头孢他啶(62.8%,27/43)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8.2%,15/22)。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率在80%以上的有万古霉素(96.9%,30/31)、替考拉宁(89.7%,26/29)、利奈唑胺(87.9%,29/33)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100%,18/18),敏感率在60%以上的有复方新诺明(70%,21/30)和甲氧苄胺(76.5%,13/17)。结论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体以肠源性细菌多见,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分离株对常见抗菌药物明显耐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革兰阴性菌血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耐药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12年间768例肝移植受者的资料。术后采用他克莫司+甲泼尼龙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预防细菌感染,使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采用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方法进行接种、分离和培养,细菌的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使用V 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系统及其配套试剂。结果 768例肝移植受者中,共有83例发生88次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总体发生率为10.8%(83/768),以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最为常见,分别有37株和18株,1998-2000年这一时间段的感染发生率较高,为23.9%,此后下降至12.4%以下。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较低;2005年及以前的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和氨苄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基本都在60%以上;2005年以后,肺炎克雷白杆菌对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也在60%以上。结论 肝移植后血行感染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常见,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本院分离的致病细菌发病的规律性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3年度全年所分离的病原菌所做的药敏实验结果按4个季度分类,以第4季度为样本与前3个季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4年第4季度送检样本共3 200份,培养出细菌510株,阳性率为15.93%。其中革兰阴性菌326株(63.92%),革兰阳性菌157株(30.78%),其他27株(5.29%)。居前几位的菌株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53/510,30.00%)、克雷伯菌属(80/510,15.68%)、铜绿假单胞菌(61/510,11.96%)、金黄色葡萄球菌(34/510,6.67%)和鲍曼不动杆菌(24/510,4.71%)。其中分离菌株居首位的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和一代头孢的耐药性较高,分别为83.66%和71.24%;肺炎克雷伯菌依然对青霉素族的氨苄西林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对其他种类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30%;葡萄球菌属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是94.1%。非发酵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主要抗菌药物依然呈现高耐药性。结论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与季节的更替无关联性,但却有逐年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9.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3种及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常见为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肠杆菌科细菌等,其多为条件致病菌,部分菌致病力弱,但一部分细菌在医用器械表面可长期存活,对常用消毒剂不敏感,而且耐药基因相互之间可传递或转移,造成耐药基因在不同菌种间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病原学和耐药性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2016年4月170例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术后发生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病原学特点、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特点.结果 本组资料中共有2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其感染发病率为13.53%(23/170).23例患者中共分离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27株,其中腹腔引流液标本中20株,占74.07%(20/27),最常见的菌种为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分别占29.63%(8/27)、22.22%(6/27)和14.81%(4/27).药敏结果提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甲氧西林类抗生素已经完全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已广泛耐药,耐药率分别为63%(15/24)、63%(15/24)和58% (14/24);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烷最为敏感,尚未检出耐药菌.结论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之一.常规预防性抗生素对此类病原菌治疗无效,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烷可作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