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16抑癌基因的失活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十分密切。p16抑癌基因的纯合缺失及半合缺失在ALL,尤其是T细胞型ALL中占有相当比例,P16蛋白表达缺失较基因缺失更常见。P16基因缺失可能与ALL的复发和死亡有关。通过转基因诱导p16表达是ALL的治疗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p16基因缺失及甲基化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中的作用,认识p16蛋白失活的分子机制。应用差异PCR技术检测42例初治、17例缓解期小儿ALLp16基因的纯合缺失及甲基化。结果42例ALL中p16基因纯合缺失率占38.1%,T系ALL占80%,显著高于B系ALL22.5%,P〈001。17例缓解期ALL均无基因缺失。9例p16基因纯 合缺失是小儿ALL,尤其T系ALL最常见的基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p1 6基因缺失及甲基化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发病中的作用 ,认识p1 6蛋白失活的分子机制。应用差异PCR技术检测 42例初治、1 7例缓解期小儿ALLp1 6基因的纯合缺失及甲基化。结果 42例ALL中p1 6基因纯合缺失率占38.1 % ,T系ALL占 80 % ,显著高于B系ALL2 2 .5 % ,P <0 0 1。 1 7例缓解期ALL均无基因缺失。 9例p1 6基因完整 ,但无蛋白表达的ALL患者 ,无一例发生基因外显子 1的甲基化。结果表明 ,p1 6基因纯合缺失是小儿ALL ,尤其T系ALL最常见的基因缺陷 ,是p1 6蛋白失活的主要分子机制。基因甲基化与p1 6蛋白失活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16基因缺失、突变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白血病初治儿51例,取其骨髓或外周血标本抽提DNA,进行差异聚合酶链反应(D-PCR)和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SSCP-PCR)的检测。结果 (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P16基因外显子1、外显了2和外显子3的缺失率分别为32%(12/38)、44%(12/42)。(2)无一例发生基因突变。(3)急性非细胞性白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16基因、蛋白失活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5 2例初治小儿ALLP16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PCR技术检测 42例初治小儿ALLp16基因的纯合缺失。结果 p16基因总的纯合缺失率 38% (16 /4 2 ) ,p16基因缺失与T系表型、高白细胞总数 (>2 5× 10 9/L)、高肿瘤负荷、髓外浸润等影响预后的高危临床特征显著相关。高危型ALLp16基因缺失率 (6 7% )远高于标危型ALL(10 % ) ,P <0 .0 1。在预后好者中 ,p16基因纯合缺失率为 10 % (2 /19) ;在预后差者中 ,p16基因纯合缺失率为 5 4% (6 /11) ,二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P1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 5 8% (30 /5 2 ) ,P16蛋白缺失者除多见髓外浸润外 ,与其它临床高危因素及预后无关。结论 p16基因、蛋白失活在小儿ALL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16基因缺失者预后不良 ,与ALL复发可能有关 ,可作为评估预后 ,指导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蒋俊煌  郭瑞官 《中国小儿血液》2000,5(6):246-248,254
为探讨p16基因甲基化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采用酶切加PCR技术研究33例初治儿童AL,15例复发儿童AL及30例对照组p16基因甲基化情况,并观察p16基因甲基化与化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3例初治AL有3例、15例复发AL有6例、30例对照组中0例存在p16基因甲基化。可评价疗效的31例初治AL中,3例甲基化患者未缓解;28例非甲基化者中3例获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  相似文献   

7.
P16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9p21上,其表达产物P16细胞周期依赖激酶4抑制剂(CDK41)。在小儿白血病中,尤以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P16基因的纯合子缺失常见,少见杂合人、突变和甲基化等。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和DNA测序技术研究53例初治和复发儿童AL及30例对照组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情况。结果:儿童AL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及点突变为28.30%(15/33例),对照组未发现缺失及突变。ALL组p16基因纯合子缺失为35.00%(14/40例),其中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p1 6基因甲基化与儿童急性白血病 (AL)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 ,采用酶切加PCR技术研究 33例初治儿童AL ,1 5例复发儿童AL及 30例对照组p1 6基因甲基化情况 ,并观察p1 6基因甲基化与化疗结果的关系。结果 33例初治AL有 3例、1 5例复发AL有 6例、30例对照组中 0例存在p1 6基因甲基化。可评价疗效的 31例初治AL中 ,3例甲基化患者未缓解 ;2 8例非甲基化者中 3例获完全缓解 ,2 3例部分缓解 ,2例未缓解 (总有效率 92 .86 % )。结果表明 :(1 )在初治儿童AL中p1 6基因甲基化率低 ,可能不是儿童AL的主要发病机制 ;(2 )p1 6基因甲基化率儿童AL复发病例显著上升 ,值得重视 ,同时对指导治疗及预测病程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P16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9p21上,其表达产物P16蛋白是细胞周期依赖激酶4抑制剂(CDK4I)。在小儿白血病中,尤以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P16基因的纯合子缺失常见,少见杂合缺失、突变和甲基化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p1 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与儿童急性白血病 (AL)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DNA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分析和DNA测序技术研究 5 3例初治和复发儿童AL及 30例对照组p1 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情况。结果 :儿童ALp1 6基因纯合子缺失及点突变为 2 8.30 % (1 5 /33例 ) ,对照组未发现缺失及突变。ALL组p1 6基因纯合子缺失为 35 .0 0 % (1 4/4 0例 ) ,其中HR—ALL为 47.0 6 % (8/1 7例 ) ,SR—ALL8.33% (1 /1 2例 ) ,复发ALL为 45 .45 % (5 /1 1例 ) ,未见点突变 ;ANLL组未见纯合子缺失 ,点突变 1例 ,为 7.6 9% (1 /1 3例 ) ,测序分析发现其位于第 2外显子 (exon2A) 49密码子 ,发生错义突变 ,由GCC突变为ACC ,由苏氨酸取代丙氨酸。结果表明 :①p1 6基因失活与儿童AL ,尤其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②在儿童ALL中 ,p1 6基因纯合子缺失是基因失活的主要形式 ,点突变罕见。③在儿童ANLL中 ,p1 6基因纯合子缺失、点突变均罕见。④p1 6基因失活可能成为预测儿童AL病程进展、复发、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白血病(A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发现细胞遗传学改变在白血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约1/3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表达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TEL-AML1融合基因是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占儿童ALL20%-25%。本文对TEL-AML1融合基因结构、致白血病作用及其与儿童ALL的预后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12号染色体TEL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了12号染色体上TEL基因附近的4个微卫星位点(D12s89、D12s98、D12s269、D12s358)的MSI和LOH发生情况,并对其中的18例病人进行了初诊、缓解和复发三期MSI和LOH的检测。结果53例ALL儿童MSI和LOH总的发生率分别为3·77%(2/53)和43·40%(23/53),其中D12s89位点LOH的发生率最高为39·62%(21/53),D12S269位点LOH的发生率最低为9·43%(5/53)(χ2=5·24,P<0·01);动态检测其中的18例患儿,初诊期LOH的发生率为61·11%(11/18),缓解期为11·11%(2/18),复发期为66·67%(12/18),初诊和复发期各位点LO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缓解期(χ2=8·88,11·69,P<0·01);3例初诊未检测出LOH的患者,复发期3位点同时检测到LOH;2例患者在初诊、缓解和复发三期均检测到LOH。5例正常对照和15例良性血液病对照均未检测到LOH及MSI的发生。结论TEL基因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可用于白血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并可作为临床上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探讨p16蛋白表达及DNA含量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中的临床意义。应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3 1例小儿ALL白血病细胞的p16蛋白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DNA含量。结果 ,3 1例ALL的p16蛋白表达缺失率为5 4 8% ( 17 3 1) ,p16蛋白缺失与高白细胞数 ( >2 5× 10 9 L)、肝脾肿大等高危临床特征显著相关 ;高危型ALL的p16基因缺失率 ( 70 5 % )远高于标危型ALL( 3 5 7%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小儿ALL异倍体发生率为 3 8 7% ,p16蛋白表达阴性者17例中DNA异倍体 9例 ( 9 17) ,p16蛋白表达阳性者中异倍体 4例 ( 4 14 ) ,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χ2 =1 10 6,P >0 0 5 )。结果表明 :p16蛋白失活在小儿ALL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p16蛋白表达阴性者DNA异倍体的发生率高 ,与临床高危因素有关 ,p16蛋白缺失者可能与ALL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 p16蛋白表达及 DNA含量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 S-P免疫组化法检测 31例 ALL患儿的 p16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 DNA含量.结果 31例 ALL的 p16蛋白表达缺失率?54.8%( 17/31例), p16蛋白缺失与高白细胞数( >2.5× 109/L)、肝脾肿大等高危临床特征显著相关;高危型 ALL的 p16基因缺失率( 70.5%)远高于标危型 ALL( 3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459).小儿 ALL异倍体发生率为 41.8%, p16蛋白表达阴性者 17例中 DNA异倍体 9例, p16蛋白表达阳性者中异倍体 4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2749).结论 p16蛋白失活在小儿 ALL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p16蛋白表达阴性者 DNA异倍体的发生率高,与临床高危因素有关, p16蛋白缺失者可能与 ALL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7.
p73mRNA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73基因是p53基因家族的一个新成员,所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p53相似。已有研究表明,p73基因在原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存在较高的阴性表达。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p73mRNA在小儿AL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影响预后的高危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31例ALL、10例ALL缓解(CR)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p73 mRNA检测,并进行p73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分析;10例非肿瘤患儿为对照组。结果31例初发ALL p73 mRNA表达阳性率为64.5%,强度为0.316;10例ALL-CR组阳性率90.0%,强度0.641;10例对照组患儿均表达p73 mRNA,强度0.685。CR组和对照组阳性表达率和相对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ALL组(P0.05),CR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73阴性表达与高危年龄(≥10岁)、外周血高白细胞数(≥50×109/L)、T细胞型、高危临床分型、早期诱导缓解治疗反应差等临床特征相关(P0.05),与性别、FAB分型无关(P0.05)。结论儿童ALL患者p73 mRNA的表达率较低,p73 mRNA的阴性表达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儿童ALL p73基因阴性表达者可能预后不良;p73基因检测对儿童ALL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比较肯定的预后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以及一些细胞免疫学、遗传学方面的指标.分子遗传学指标如p-gp、CASP8AP2、CRAC、CCR9和CD103、OPAL1、Ras、Aven等以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Ikaros是淋巴细胞发育和增殖所必需的转录因子,在部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表现为不同的缺失状态,其中以Ik6显性负相亚型过表达多见.Ikaros缺失是B祖细胞型ALL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国外学者最近还确立了ALL的一种新亚型"BCR/ABL1-like ALL",同样以Ikaros缺失、预后不良为主要特征.由此推测,Ikaros对儿童ALL的诊断和治疗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