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暑湿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人夏之后,天暑地热,且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留恋气分,弥漫三焦。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暑湿之邪易乘虚而入,对小儿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小儿暑湿的临床特点有:(1)高热(39℃以上),朝轻暮重,寒少热多;  相似文献   

2.
刘仕昌教授治疗暑湿发热,见解独到,疗效显著。笔者随师临证多年,深得教诲,受益匪浅。兹将其经验整理介绍于下。1 察病因,明病机,为辨证关键刘老认为暑湿发热所致病邪是暑湿之邪,暑为热之盛,湿为重浊之阴邪,暑湿之邪致  相似文献   

3.
二、暑温挟湿的病因病机特点与化湿法暑温是夏令感受暑热之邪的时令热性病,多发生在夏末秋初季节。其发病初起即可见到壮热烦渴,汗出等气分症状,并且传变迅速,多见闭窍和动风等变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等疾病。暑温虽为阳热之邪,但多挟湿为患,因为暑季多湿,人处湿中故暑温多挟湿伤人,又因暑季气候炎热,人们多喜凉饮冷,所以暑湿之邪又易被寒所遏而成为暑湿挟寒。暑温挟湿证特点是除了有暑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发病机制一、病因:小儿禀赋素虚,元气未充,易为六淫之邪侵袭。每至暑月,气候炎热,长夏湿土正盛,暑湿之邪,郁而为病。二、症状:发热持久、多渴、多尿为本病三大症状。发病大多骤然,初期或有流涕咳嗽。发热持续,稽留不退,中午至傍晚较高,夜间至早晨稍退,气候炎热,发热更高,稍凉  相似文献   

5.
高燕菁 《家庭中医药》2021,28(10):62-64
湿热向来令人烦躁.如果居住处所多雨或潮湿,天气热的时候,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因此有"暑多夹湿"的说法.湿易困脾,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人体易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此时若饮食不节,贪凉饮冷,就很容易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等脾胃病症.暑湿侵入经络,致经脉阻滞、暑闭气机、脏腑功能失调.现在的人们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人体也易出现感冒、皮肤过敏、风湿关节痛、头疼头晕、腰酸背痛、手脚冰冷甚至有些麻木,以及痛经、月经不调、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在大汗淋漓时如果立即进入温度低的空调房,或者直接对着风扇使劲儿吹,会造成汗闭.因外寒内热,腠理郁闭,加上汗湿变邪,致暑夹寒湿之外感,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恶心、身重如裹、周身不适等症状,可见暑湿不能不引起重视.大家都经历过三伏天,或许有所体会.  相似文献   

6.
清暑益气汤渊于东垣《脾胃论》。功能清解暑湿,以清燥之剂达到湿热去则脾运健、津液复的目的。用于暑邪干卫,症见四肢困倦,身热烦渴,胸闷便溏,喘促少气,自汗身重等颇效。李氏认为本汤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元气先虚,乘天暑而作。颜老以暑必伤气,暑必耗阴,暑又挟湿之暑夏疾病的特点,巧用此方,医治难治病多有效者,今撷数则于下。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重症泄泻是久泻或暴泻的变证、这证,好发于夏秋季节。若不及时救治,极易危及生命,年龄愈小,死亡率愈高。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见治此证颇多,疗效尚属满意。兹简述于下。小儿重症泄泻的发病原因,不外乎外感暑邪,内伤脾胃。夏秋为暑湿交蒸之令,暑为阳邪,湿为阴邪,西邪结聚,交阻中焦,蕴结不解,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不分,上则为吐,下则为泻,久之而成重症泄泻。如果暑邪偏盛,大便有热臭气;如果湿邪偏胜,大便清而无臭。湿热之邪蕴结于胃,可见恶心呕吐。如果大便泄泻次数过多,呕吐不止,津液大伤,阳气随…  相似文献   

8.
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有严格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其主要特征。发病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之间,与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故又称小儿“暑热证”、“阳明经热”、“暑热消渴症”等。1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与体质因素有关。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体温调节功能未臻完善,若脾胃失调、体虚不足、或病后气阴不足者,入夏之后,暑热亢盛,小儿不能耐受外界炎热气候的熏蒸而发生本病。盖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热之气后,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液亏损,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必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故出现多尿,若津液为暑邪所伤,化源不足,水津不能敷布周身,肌腠无以发泄,失其充身润肤泽毛的正常功能,以致腠理郁闭无汗液外泄,故少汗或汗闭。2辨证论治2.1暑伤肺胃:证见发热,体温高达38℃至40℃,热势多在午后增高,气候愈热发热愈高,少汗或无汗,口唇皮肤干燥、烦躁不安,口渴多饮、小便量多、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治疗原则:消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知母、苏梗、甘草、竹叶各3g,麦冬6g,...  相似文献   

9.
小儿御邪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外邪,且发病以外感热病居多,故夏季小儿易患暑病,因暑多挟湿,空调、风扇的广泛使用,汗当泄而不得泄,以致卫阳被遏,寒袭肌表,故小儿暑病初起更易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的暑湿感冒.  相似文献   

10.
小儿夏季热,中医称疰夏,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一种疾病,患者多为小儿,临床症状以持续发热,食少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燥,气温愈高,则体温愈高为特点。多因排汗机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盖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抗病力弱。夏季主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令,小儿对气候变化不适应则病。暑为阳邪,最易化火,伤津耗液;暑多挟湿,湿邪重浊粘腻,署湿相合,病程绵缠。治法可分,暑伤阴津和署湿蕴脾两大类。暑邪伤阴,治以养阴生津,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暑湿蕴脾,治以清暑利湿。偏热重者黄连番茹饮合清络饮。偏湿重者三仁汤加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汤头歌诀》曰:“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之谓。”中医自古有“暑为阳邪”之说,既然暑为阳邪,那么如何理解暑为阴证呢?暑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三:其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二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其三暑多挟湿。暑之为病有:伤暑、中暑、暑湿、暑厥、暑秽、暑痫、暑风、暑瘵、暑湿病等。然暑病虽繁,可以阴阳以别之,有阳暑阴暑之分。阳暑者,由外感暑热之邪所致,即古人所言“暑月受热,故名阳暑”。症多见:身热心烦,汗出口干,神昏瘛疒从,舌红,苔薄黄,…  相似文献   

12.
暑泻一证,首见于《丹溪心法》,系指因感受暑势之邪而致的腹泻。独见于夏秋季节。尤以3岁以下小儿较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胃薄弱,对病邪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特易为外邪所侵。一旦受邪,则因小儿神气怯弱,暑性酷烈,传变迅速,而易出现津气耗伤,甚或(?)气欲脱等危象,故在治疗小儿暑泻时,必须权衡暑熟、津气耗伤与小儿脏腑功能三个方面的轻重缓急,及时审慎地予以治疗。笔者在20余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将小儿暑泻一症按暑热炽盛、暑湿食阻、湿热交蒸、暑伤气阴四个方面进行辨征施  相似文献   

13.
眩晕证情复杂,因此临床掌握好其辨证立法、选方用药的规律乃是疗效的关键所在。笔者在临床上根据眩晕的不同发病原因和症状特点,在辨证立法之后,精于遣方用药,每获良效。现就眩晕的治疗用药特点分述如下。1 清暑化湿,醒脾开胃 暑湿之邪伤人,易阻气机,易遏清阳,每易导致眩晕,尤以长夏暑湿当今之时多见。其主证因外感暑湿之邪轻重差异而有所不同。以暑邪为主者,头昏头胀,  相似文献   

14.
正夏季人体最容易感受暑湿之邪气,尤其在炎热多雨的三伏天,暑湿之邪往往乘虚而入,侵犯人体的脏腑经络,或壅滞三焦,或困阻中焦等。"脾喜燥恶湿",湿气太盛,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脾气亏虚,平时肠胃功能欠佳的人,或贪凉喜冷、情绪抑郁、挑灯夜战之人,更容易出现苦夏的症状。其次,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中医学认为,暑为阳邪,  相似文献   

15.
扬州中医儿科学术流派——“谦”字门,从明末开始迄今已历数百年之久。郑汝谦先生是近代晚出的一家,行医六十多年,造诣颇深。兹就其晚年诊疗儿科疾患的经验作一鳞半爪的介绍。一、治夏秋季吐泻,善护脾胃之气小儿夏秋季吐泻,其因均属暑湿秽邪,临床常取清暑泄热、辟秽和中之法。但清暑泄  相似文献   

16.
暑热为夏季之主气。暑热之气为患,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暑为阳邪,最易耗人津气;二是暑多夹湿,最易侵人肠胃。小儿娇嫩之体,易感而罹病。临床一般以邪客肺卫与暑湿侵犯肠胃为常见。邪客肺卫,当以宣暑解表为治。暑湿之邪客于肠胃,需分寒热虚实,当以消暑祛湿为治。但湿邪为患,当化、当燥、当利,治宜详审。后附笔者临证治验医案数则,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以6个月~2岁左右为多见。临床以长期发热(39.5~40℃左右)、口渴、多饮、多尿、无汗或少汗为特征。 1 病因病理婴幼儿体质素虚,元气不足,营养不良,或病后失调,气阴不足等均有密切关系。每至夏季,不能耐受外界气候炎热,最易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病。由于暑热之邪气薰蒸,损伤脾胃,中阳既损,则清气下陷,致使阴火虚亢,故见发热。暑热之邪,伤于肺胃,久灼伤津,津液  相似文献   

18.
发热是外感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复因感受暑湿之邪,内外交热,湿性黏滞,易致发热而缠绵难愈.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针刺加刺血拔罐法治疗暑湿发热10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垂体炎是指非继发于其他疾病而发生的垂体炎性病变,临床发病较罕见。本文报道以温病暑湿辨病辩证治疗为主,以发热、乏力、多饮、多尿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垂体炎1例,以暑伤津气,暑湿内蕴,余邪留滞,气机不舒辨证遣方用药,患者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多饮、多尿等症状在明确诊断原发性垂体炎后加用西药治疗明显改善。中医药辨病辨证思路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治疗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20.
李金华  黄新华 《光明中医》2008,23(3):366-366
李东垣以“暑伤元气”、“暑必挟湿”立论,制清暑益气汤,用于脾胃元气先虚,暑湿之邪复乘,使脾湿不化,而见四肢困倦,身热烦渴,喘促少气,自汗恶风,脉洪而缓之征。方取党参、黄芪、白术、麦冬、五味子、甘草益气生津,以扶元气;黄柏、苍术、神曲清热燥湿、消食导滞,以祛病邪;升麻、葛根、泽泻以升清降浊;当归、青陈皮以调畅气血;生姜、大枣以调和管卫。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并治,气血双调,不仅能防治疰夏,暑湿等温病,而且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亦有效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