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传播途径晋城市人民医院(048000)李安荣张卫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是指发生于受精卵形成至分娩发动前的子代HBV感染。其以新生儿外周血HBV抗原标志物阳性且不易被生后所采取的主、被动免疫措施所阻断为主要特征〔1〕。可...  相似文献   

2.
母婴间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的孕妇可产生宫内垂直传播,使大多数新生儿血中携带HBV[1,2]。通过母乳喂养能否加重这类新生儿的HBV感染,或使少数脐血正常的新生儿吸吮携带HBV标志物的母乳获新感染。我们通过长期追踪观察,多次复查,得出了新的结...  相似文献   

3.
何建宇  杨静 《四川医学》1998,19(2):138-138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产前诊断绵阳市中心医院(621000)何建宇杨静邓文斌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高达13.8%,HBV母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HBsAg携带者,而且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因素。因...  相似文献   

4.
闫永平  王文毫 《医学争鸣》1997,18(5):409-411
目的:拟从观察胎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探讨HBV宫内传播发生的机制,以期为进一步预防HBV宫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BsAg阳性孕妇足月分娩胎盘HBsAg和HBcAg感染和分布状态.结果:在62例足月分娩胎盘中,21例检出了HBsAg,8例检出HBcAg.HBsAg主要分布于蜕膜血管内皮细胞(18例)、蜕膜细胞(21例)、滋养层细胞(8例)、绒毛间质细胞(8例)和绒毛血管内皮细胞(5例)的胞浆和绒毛间隙(21例)中.HBcAg分布于蜕膜细胞(5例)、蜕膜血管内皮细胞(8例)和绒毛间质细胞(8例)的胞核内.结论:结果提示,HBV可在胎盘组织中复制.HBV经胎盘感染胎儿的主要途径可能是经血和(或)细胞传递方式实现的.即HBV经蜕膜细胞和(或)绒毛间感染滋养层细胞,然后感染绒毛间质细胞,最终感染胎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机率及感染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妊娠后胎儿宫内感染的机率及造成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筛选产前检查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阳性孕妇作为观察对象,用孕妇外周血与其婴儿的脐带血配对送检,检查ALT、TBIL、A/G、HBVM有HBVDNA;同时调查与宫内感染的有关因素。结果 112例HBVM阳性产妇与其配对婴儿脐带血HBVM阳性48例,占42.9%(48/112);宫内感染与孕妇的  相似文献   

6.
直接核酸序列分析鉴定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病毒变异的分子水平鉴定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可能性,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探讨HBV的垂直传播和免疫失败的机理。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方法,测定3个家庭共7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感染者HBV的S基因第455~634位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1例接种乙肝疫苗的小儿感染了HBV免疫逃避变异株,即HBV第587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换,导致HBsAg第145位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了HBV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出生后以乙肝疫苗标准方案进行主动免疫的失败,可能与宫内已获得感染有关。这种乙肝免疫逃避变异株在我国的发现,对我国乙肝防治的临床和流行病学领域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怀孕前后均应接受“乙肝”感染检测过去认为,乙肝病毒(HBV)的母婴传播途径主要是分娩时经产道感染,产前宫内感染率不高。而同济医科大学附院闻良珍教授建立的孕早期绒毛组织基因检测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和分子杂交技术对22例孕早期绒毛中的HBV进...  相似文献   

8.
在乙型肝炎高发区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中宫内感染率占 5 %~ 15 % ,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 ,发现宫内感染率在上升[1] 。宫内感染HBV小儿接种乙肝疫苗效果如何 ,以下就此作一初步观察。1 临床资料1.1 资料与方法  3 6例均来自 1996年 3月~ 1998年 6月于我院妇产科出生的、母亲HBsAg和 (或 )HBeAg阳性的新生儿 ,其中男 2 0例 ,女 18例。出生后 2 4h内作HBV血清学检测 ,凡静脉血HBsAg和 (或 )HBeAg阳性并持续 1个月以上者作为诊断标准[2 ] 。其中单纯HBsAg阳性 (…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地区乙型肝炎(HBV)母婴传播的现状,评价PCR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用PCR技术对156例孕妇及112例新生儿进行了HBV检测。结果孕妇HBV感染率为10.26%,孕妇HBV-DNA阳性者,其新生儿HBV感染率为56.25%。结论本地区新生儿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国内报道。PCR技术用于诊断HBV感染简便、快捷、可靠。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情况的调查姜爱枝1尹华发2张凤英1余鑫之2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宫内传播情况,我们对HBV血症产妇及其新生儿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我院产科1993年1月~1995年10月收住产妇3971人,对其中275...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及胎盘感染与宫内感染关系,进而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2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的外周血行HBV 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92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时胎盘组织行HBsAg及HBcAg的检测。结果(1)HBeAg阳性孕妇与HBeAg阴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1.2%(11/52)和0(0/40),差异有显著性(P〈0.01);HBV DNA阳性孕妇与HBV DNA阴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8.64%(11/59)和0(0/33),差异有显著性(P〈0.025)。(2)92例HBsAg阳性孕妇的胎盘中共检测出43例HBsAg和(或)HBcAg阳性,阳性率由胎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由胎盘屏障的蜕膜细胞(DC)、滋养层细胞(TC)、绒毛间质细胞(VSC)和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感染而致的宫内传播的相对危险度比值比(0R)分别为4.53、7.15、9.33和24.33,0R值从胎盘的母面至胎儿面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新生儿宫内感染与孕妇乙肝感染状态有关,HBV宫内感染以经胎盘感染为主,感染胎儿的途径可能是通过细胞转移方式实现的,胎盘屏障对胎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HBeAg阳性、HBV DNA阳性及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VCEC)感染是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机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机制和时间。方法 孕妇和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测采用ELISA和PCR法,引产胎儿肝组织和胎盘的HBsAg,HBt HBVDNA检测采用ABC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结果 母亲外周血HBV高浓度(≥0.02ug.L^-1)、先光早产和胎盘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V感染导致宫内感染发生的危险性比值比(OR)分别为7.06,13.08和16.15,胎盘HBV感染从孕早期、孕中期至足月分娩愈来愈严重且广泛,在足月分娩胎盘中,从母面蜕膜细胞至胎儿面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V感染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胎儿宫内感染的OR值却越来越大,1例孕19wk引产胎儿肝组织中检出HBVDNA和抗原。结论 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可经2条途径,即血源性和细胞性,宫内感染可发生孕9wk前,但主要时期是在孕晚期。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因素和机制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Xu D  Yan Y  Xu J 《中华医学杂志》1999,(1):24-27
目的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引起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机制,方法 收集连续性入院的40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宫内感染的15例作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同时分别检测182份与185份母血的HBsAg滴度和HBVDNA浓度,筛选危险因素;另外收集胎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与原位杂交,确定HBV感染状状;最后进行综合分析。结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HBV母婴传播的各种阻断措施中,产后应用HB疫苗或联合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已十分肯定,但仍有10%~20%高危产儿(其母亲为HBsAg和/或HBeAg阳性)不能得到疫苗的保护,造成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很多,本文重点从宫内感染和病毒变异两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 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 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 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 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 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 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 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HBV-DNA的含量与宫内感染的关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及造成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用ELISA方法筛选HBsAg阳性孕妇228例,并用定量PCR技术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以及脐血中HBV—DNA.新生儿根据有无HBV感染分为胎儿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对照组),调查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捡出率21%(14/68);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为1.7%(2/117);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为20%(3/15);HBsAg和抗HBc阳性者为11%(2/19);HBsAg单一抗原阳性者脐血中未捡出HBV—DNA.胎儿总感染率为9,2%(21/228).胎儿宫内感染率随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升高,宫内感染的危险性越大.胎儿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多种临床相关因素中先兆早产孕妇胎儿感染者多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孕妇不同的感染状态影响宫内HBV感染率,HBeAg与HBV—DNA高滴度是胎儿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孕妇出现先兆早产使胎儿的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胎儿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感染的实验诊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156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母血和产后婴儿脐血及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和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156例HD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脐血和婴儿外周血HBsAg的检出率为8 3%(13/156)、6.4(10/156),HBeAg检出率分别为7.1%(11/156)、5.1%(8/156),母血、脐血、婴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6.5%(57/156)、28.2%(44/156)、23.7%(37/156);57例HBV DNA阳性孕妇血病毒含量(拷贝数/ml的对数值)为7.34±2.28,37例阳性婴儿外周血HBV DNA含量为6.08±0.96;与婴儿外周血检测结果相比较,脐血中HBsag、HBeAg的阳性率不仅存在23.1%和37.5%的假阳性,HBV DNA也存在16.7%(7/42)的假阳性;在HBeAg或HBV DNA阳性孕妇中,婴儿外周血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3.8%(31/42)、64.9%(37/57),显著高于HBeAg或HBV DNA阴性者5.3%(6/114),(P<0.01):婴儿外周血中HBV DNA阳性率随孕妇HBVDNA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05),其HBV DNA的含量与母血呈正相关,(r=0.39).结论婴儿脐血HBV检测是诊断胎儿宫内HBV感染的筛选指标,而婴儿外周血的检测才具有确诊意义;HBV DNA定量检测是胎儿宫内HBV感染和感染程度最为直接、敏感的诊断方法;孕妇HBeAg、HBV 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胎盘HBV-DNA定量检测与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胎盘HBV—DNA含量与官内感染的关系及作为胎盘传染性和病毒复制的直接指标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FQ~PCR(荧光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44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足月分娩后的胎盘的HBV—DNA含量,并分别检测同一孕妇分娩前的外周血及脐血的HBV—DNA含量,比较其测定值范围及相互关系。结果 344例孕妇按乙肝标志物组合,分为三组,分别检测分娩前外周血HBV—DNA、胎盘HBV—DNA及脐血HBV—DNA,检出率分别为:(1)HbsAg携带组90例,22.2%(20/90)、33.3%(30/90)和5.6%(5/90);(2)大三阳组134例,70.9%(95/134)、85.8%(115/134)和11.9%(16/134);(3)小三阳组120例,20.8%(25/120)、20.8%(25/120)和3.3%(4/120)。孕妇乙肝标志物阳性以大三阳组HBV—DNA阳性率最高,胎盘组织HBV—DNA含量与母血HBV—DNA含量有一致性和相关性。结论 外周血HBV—DNA阳性孕妇更易发生胎盘感染。官内感染的程度可随胎盘组织HBV—DNA含量增加而程度加重。胎盘HBV—DNA含量可作为一个宫内感染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7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采集脐血行乙肝标志物、PCR-HBV-DNA检测,孕妇产后1~4d内取静脉血进行乙肝标记物检测。【结果】脐血PCR-HBV-DNA阳性1例占1.2%(1/86)。母血HBsAb、HBeAg、HBeAb、HBcAb的宫内感染的危险度(OR)分别为0.697(0.586~0.786)、50.792(13.082~197.204)、0.103(0.032~0.338)、2.261(0.587~8.712)。母血HBeAg阳性(含HBcAb阳性)组的脐血HBsAg阳性百分数(31.0%)、HBeAg阳性百分数(72.4%)显著高于HBsAg阳性组(分别为3.92%,3.92%)。性别与是否宫内感染无显著相关,母血HBeAg与脐血HBsAg特别是HBeAg显著相关。【结论】孕妇血中HBeAg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新生儿性别与宫内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