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达比加群酯是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药代动力学通常可预测而不需常规监测,但在复杂临床情况下,实验室监测有助于评估达比加群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达比加群酯的主要实验项目有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蛇毒凝血时间(ECT)、稀释的蝰蛇毒时间(dRVVT)、凝血酶时间(TT)和稀释凝血酶时间(dTT)等,其中APTT和dRVVT可作为出血风险的筛查手段,TT可用于识别血中达比加群的残留抗凝效应,ECT和dTT与血中达比加群浓度线性相关,可作为指导达比加群酯管理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某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100例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对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则对于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选择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对比两组卒中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卒中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改善的时间、凝血功能指标相比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有优势,P0.05。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2%)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疗效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卒中发生率,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心内病区住院的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观察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后栓塞或血栓形成、缺血性脑卒中、轻微出血、少量出血、大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例病人出现牙龈出血,对症处理后无再出血,住院期间和随访期3个月内50例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出血、心肌梗死或消化道出血,均无诱发或加重原有心脏疾病。[结论]加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有利于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和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评价达比加群酯治疗左心耳血栓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房颤并左心耳血栓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随访(10±0.6)周后复查心脏超声,与治疗前相比判断血栓消融情况并测量左房内径(LAd)、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耳内血流速度(LAA-v)。据血栓消融情况将患者分为无效组(血栓无明显减小甚至增大)(A组)、部分溶解组(B组)和完全溶解组(C组),并对各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8例患者随访(10±0.6)周后,15例患者血栓完全溶解,21例患者血栓减小,22例患者治疗无效;三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B组中的持续性房颤比例低于A组,LAEF及LAA-v高于A组,C组中的持续性房颤比例及LAd低于A组,LAEF及LAA-v高于A组(均P0.05);与B组相比C组中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比加群酯抗凝疗效与房颤类型、LAd、LAEF及LAA-v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予以胺碘酮联合华法林,观察凝血指标变化,心电图、生化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均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明显降低(P0.05),其他心电图表现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发生消化道反应9例(23.7%),高于对照组的5.3%(P0.05)。而治疗组栓塞或血栓以及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采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达比加群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以及黏膜出血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10.22%,观察组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6.82%,两组患者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过程中黏膜出血发生率1.14%,低于对照组的10.22%(P0.05)。结论与华法林相比,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采用达比加群酯的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稀释凝血酶时间(d TT)试验用于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性能,观察其是否能满足临床实验室检测需求。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5-A2、EP6-A、EP7-A及C-24文件对d TT试验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携带污染率、抗生物干扰进行评价,并观察血浆样品的稳定性。结果 d TT试验检测血浆达比加群水平的日内、日间变异系数(CV)均符合厂家声明的CV;3个水平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能力验证计划物质达比加群浓度与靶值的相对偏差均10%;在30.92~249.13 ng/m L范围内d TT试验检测达比加群水平结果呈线性分布;携带污染率为-0.84%;Hb≤3 g/L、三酰甘油≤873 mg/d L、肝素≤2.2 IU/m L、FDP≤29 mg/L对d TT试验检测达比加群水平无影响;血浆样品在常温保存不宜超过4 h,4℃不宜超过4 d,-20℃不宜超过1个月,-80℃条件下可以存放半年。结论 d TT试验检测达比加群浓度的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携带污染率、抗生物干扰能力基本符合实验室要求。血浆样品稳定性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麻醉医生必须敏锐地了解新上市的抗凝药物。近来我们已经遇到一类新的抗凝药物,其中一种药物就是口服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Pradaxa)由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生产~([1])。达比加群已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它也在中国各大医院被广泛应用。目前主要用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程化药学服务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后抗凝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就诊的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药学服务组和常规组,分别给予全程化药学服务及基本用药教育。所有患者均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 2次/d口服,观察服药后1个月、3个月的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临床事件(脑栓塞、脑出血、其余部位栓塞、死亡)及药物不良反应(肝、肾功能异常,贫血,非致命性出血,消化道反应)。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5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体重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清除率及凝血指标等无显著差异(P 0. 05)。与常规组相比,药学服务组的APTT和TT较治疗前延长程度更明显,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栓塞、脑出血、其余部位栓塞、死亡等临床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服务组7. 41%,常规组19. 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可提高NVAF患者对抗凝药物的认识,改善抗凝效果,有助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台并房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进比加群酯胶囊治疗,观察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指标包括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比较两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4.1%)显著低于对照组(18.4%)(P<0.05),再出血发生率(18.4%)与对照组(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基础上予以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减少血栓形成,不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对肝素用量的实验室监测方法可分为以凝固时间判断标准的试验(APTT、TT等)、中和滴定法和特异性蛋白酶抑制试验。本文介绍各方法之基本原理、监测效果、不足之处以及某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肝素用量的实验室监测方法可分为以凝固时间判断标准的试验(APTT、TT等)、中和滴定法和特异性蛋白酶抑制试验。本文介绍各方法之基本原理、监测效果、不足之处以及某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依诺肝素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但其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与安全.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预防全髋或全膝置换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ed、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CBM、CNKI,收集有关利伐沙班、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用 RevMan5.1.0.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7212例患者.Meta 分析显示,利伐沙班组总静脉血栓发生率、大静脉血栓及有症状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依诺肝素组;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与依诺肝素在出血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新型口服抗凝药对全髋或全膝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优于依诺肝素,且利伐沙班优于达比加群.  相似文献   

14.
抗凝和溶栓治疗实验室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栓治疗若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并发症;若用量不足,便达不到治疗的预期效果。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区别不同情况,选择相应指标作为实验室监测,以指导和调整临床合理用药,使药物既能达到防治血栓形成,又不至于引起出血并发症。1抗凝治疗的监测 抗凝治疗的常用  相似文献   

15.
抗血小板药物在各种动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多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或低反应性可能与血栓事件或出血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上述治疗策略能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确切临床证据。迄今为止,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实验室监测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成因及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高昉  储慧民 《临床荟萃》2015,30(11):1316
心房颤动(AF)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是 AF主要的并发症,为预防卒中发生,临床上通常对高危的 AF 患者进行口服抗凝治疗。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由于存在起效慢、半衰期长和需要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不足,在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一系列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不断问世,成为临床抗凝治疗的新选择。其中以达比加群酯为代表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具有半衰期短、无需长期 INR 监测以及较少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反应等特点,应用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1],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7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房颤卒中风险,已成为房颤药物治疗的基石。2010年10月达比加群酯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成为继华法林之后50年来首个被批准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的药物[2]。本文对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及进展综述如下。1达比加群酯的药理学特性达比加群酯是达比加群的前体,经血浆和肝脏酯酶的水解成为其活性形式达比加群。达比加群是高选择性的直  相似文献   

18.
乔蕊 《临床检验杂志》2017,(12):892-894
抗凝药物由于不同的药效学特点和临床证据支持,临床监测需求存在差异。实验室应警惕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维生素K拮抗剂时可能存在的干扰,普通肝素监测不应再使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更应注意药物过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张淑敏  程继明  马璟 《临床荟萃》2001,16(23):1078-1079
难治性癫痫是指临床经过迁延,两种以内的抗癫痫药物充分治疗仍反复发作.我们采用托吡酯(Topiramate,TPM,商品名妥泰,西安杨森公司生产)加用治疗难治性癫痫,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淑敏  程继明等 《临床荟萃》2001,16(23):1078-1079
难治性癫痫是指临床经过迁延 ,两种以内的抗癫痫药物充分治疗仍反复发作。我们采用托吡酯 (Topiramate,TPM,商品名妥泰 ,西安杨森公司生产 )加用治疗难治性癫痫 ,取得良好效果 ,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 6例患者诊断均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 1981年癫痫发作分类和 1989年癫痫综合征分类的定义。并符合下列条件 :1频繁的癫痫发作 ,至少每月 4次以上 ;2经 2年以上系统的 1~ 2传统抗癫痫药物 (AED)治疗 ,仍不能控制发作并影响日常生活 ;3排除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性疾病者 ;4在加用 TPM治疗过程中 ,原用 AED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