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93例93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气液交换,眼内填充C3F8。术后观察术眼视力及OCT了解黄斑裂孔变化。结果: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93例中裂孔完全愈合89例(96%),4例裂孔未闭,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方法,能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裂孔得到解剖愈合,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TA)和吲哚青绿(ICG)双染法辅助下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疗效.方法 26例(26眼)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中应用TA和ICG辨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术毕填充16%C3F8气体.结果 随访3~18个月,2例失访,23例黄斑孔完全闭合,1例未闭合者伴近锯齿缘处小裂孔后以硅油填充后闭合.随访患者24例中,21眼视力提高,2眼不变,1眼视力稍下降.结论 术中应用TA可以更清晰地辨认玻璃体后皮质,ICG的应用则有助于内界膜的剥除.TA和ICG双染法辅助下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25G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气治疗特发性黄斑孔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特发性黄斑孔伴白内障30例(30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25G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行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OCT等检查,并观察视力和眼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视力明显提高(t=4.38,P=0.0001);28眼黄斑孔闭合(闭合率93.3%),2眼(6.7%)较大裂孔未完全闭合,术后继续随访中。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及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伴白内障能明显提高视力,具有微创、高效、裂孔闭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无染色剂辅助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特发性黄斑孔84例(8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2组,无染色组46眼,ICG染色组38眼.所有患者均采用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剥除内界膜,均以非膨胀气体填充.观察术后视力及两组黄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网膜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黄斑孔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于经前置镜和荧光造影确诊的黄斑孔进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28例(30眼),追踪观察其视力及黄斑孔闭合情况。结果术后全部黄斑孔均成功闭合,24眼视力提高,6眼无变化。结论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可有效地封闭黄斑孔,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除结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黄斑孔16例(16眼),术中使用吲哚青绿(ICG)染色内界膜。结果 内界膜可被ICG染成均匀的淡绿色,而黄斑前膜不被ICG染色,16眼均能安全地剥离内界膜。本组16眼中13眼(81.25%)术后黄斑孔完全封闭。8眼(50.00%)术后较术前视力提高2行以上。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黄斑孔周围内界膜剁除可有效地封闭黄斑孔,提高视力。视网膜内界膜可被ICG染色,术中使用ICG染色有助于内界膜及黄斑前膜的辨认和剥除。  相似文献   

7.
刘海军  毕小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871-1872
目的:探讨和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2011-03/2013-03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患者30例3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16眼)和对照组(14眼),治疗组给予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照组给予玻璃体切割但未联合内界膜剥除,观察术后2 mo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提高率。
  结果:治疗组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提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高度近视继发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因Valsalva视网膜病变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6例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斑内界膜下积血,3眼伴少量玻璃体积血,均以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结果:患眼视力由术前的指数或手动提高至术后第1d的0.1~0.5,并在术后1mo内继续提高,术后3,6mo;1a随诊时仍维持稳定。随访期内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不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工玻璃体后脱离(PVD)、黄斑前膜剥除术、内境界膜剥除术三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部前膜(IMEM)疗效.方法 特发性黄斑前膜41例(43只眼),视力从0.1~0.8不等,35只眼低于0.3 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视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情况(浅、中、深层)分别采用人工玻璃体后脱离、黄斑前膜撕除、内界膜剥除三种手术方法,平均随访10.2个月.结果 随访3个月后40只眼视力提高,39只眼视物变形消失,以视力≥3行为界,人工PVD、黄斑前膜撕除术明显高于内境界膜剥除术,二者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OCT及眼底彩照显示所有患者的前膜均已消除,黄斑水肿逐渐减轻,视网膜平复.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据病变部位浅、中、深可以分别采用人工PVD、黄斑前膜撕除术、内境界膜剥离术三种手术方法.随诊视力前二者提高幅度较大,在黄斑前膜位置较浅未对黄斑部视网膜造成严重牵拉的情况下尽早的将其剥除,可使视功能得到良好恢复,提示玻璃体后脱离发展过程与黄斑前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梅立新  郎平  刘银萍  吴昌凡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41-842,844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17例17眼,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手术主要并发症等进行检查和随访。结果本组17眼均成功剥离内界膜。随访5~24个月,其中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4眼裂孔直径缩小,裂孔封闭成功率为76.47%;17眼中14眼视力提高,视力提高率为82.35%;视物变形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并发症主要有术中毛细血管性出血、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及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有效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提高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15例15只眼,对患者手术前、术后视力、黄斑裂孔地愈合情况进行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15例15只眼均成功的剥离内界膜,随访6个月.黄斑裂孔完全愈合13只眼,2例裂孔直径缩小,裂孔封闭的成功率86.66%,视力提高率89.3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能有效的封闭特发性黄斑裂孔,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25G系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特发性黄斑孔行25G系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眼内充填C3F8。术后观察视力,并进行OCT检查了解黄斑孔封闭情况。结果10例(10眼)黄斑孔均闭合。随访1~6个月,2眼视力未提高,8眼视力提高1~3行,10眼均未见复发。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孔是有效的;25GTSV应用于黄斑孔的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术后恢复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部按摩并负压吸引治疗大型特发性黄斑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武汉汉阳艾格眼科医院收治的大型特发性黄斑孔27例(27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孔径500~800μm。所有患者均行25 G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剥离内界膜后以笛针按摩黄斑部,将视网膜由外向中心凹方向按摩牵引,利用笛针负压吸引辅助黄斑孔闭合。结果:术后3~5天黄斑孔闭合25眼(92.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1.04±0.37较术前的1.28±0.30提高(t=3.860,P=0.032);术前及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47,P=0.226);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见医源性损伤、出血、视网膜脱离或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部按摩及笛针负压吸引治疗大型特发性黄斑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4例(6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光凝患者32例(联合光凝组),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32例(联合剥除组),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末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联合光凝组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59.4%,联合剥除组复位率为8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1),但联合剥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联合光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光凝组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轻度出血、继发性青光眼等,联合剥除组为术中轻度视网膜损伤、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等.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好于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光凝.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是近年来争论的热点,安全、彻底地剥离内界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吲哚青绿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的疗效.方法 采用病例研究设计.收集IMH患者23例25眼进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核心部玻璃体切割之后,后极部注射曲安奈德约0.1 ml.气液交换后保留约1/4的灌注液,将质量分数0.5%吲哚青绿0.2~0.5 ml于灌注液面下滴于黄斑裂孔处.术中观察内界膜染色效果,术后观察术眼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 25眼玻璃体后皮质及内界膜染色效果好,残余玻璃体及后皮质切除干净,内界膜剥离过程中瓣膜和边缘清晰可见.随访3~8个月,一次性手术裂孔完全闭合率为88.0%(22/25),部分闭合型占12.0% (3/25).术后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7~0.60,84.0%的患眼视物变形、眼前暗影明显减少或消失,52.0%的患眼视力提高. 结论 曲安奈德、吲哚青绿双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治疗IMH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0 mm,均有黄斑全层破孔.视网膜已僵硬者排除在外.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0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但1只眼1月后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未闭合.10只眼中有5只眼黄斑孔闭合;5只眼黄斑孔部分区域闭合,部分组织缺损(1个月后黄斑孔周围行激光封闭).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2周后自行吸收.余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17.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单纯玻璃体切割、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4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Ⅱ~Ⅳ期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86只患眼的手术疗效。以上述4种手术方式分组的患眼数分别为7、40、14、25只眼,手术后随诊3~55个月,以手术后裂孔闭合、视力改变及手术并发症等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裂孔闭合判定标准为在检眼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时不能分辨黄斑裂孔缘。远、近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计为视力改善。 结果 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视力改善者占80.0%,优于其它3种治疗方法(P<0.05);单纯玻璃体切割组裂孔闭合率最低,占42.9%,与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的裂孔闭合率(87.5%)、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及黄斑区内界膜剥除组的裂孔闭合率(92.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视物变形改善、手术并发症等情况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有助于老年性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及视力恢复;手术中使用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技术可提高黄斑裂孔的解剖复位率,但视力预后不如玻璃体切割联合血小板封孔组。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96-19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针对"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不同观点"进行探讨.方法 黄斑裂孔患者71例71只眼,均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内注气.随访12个月以上,观察不同分期裂孔的闭合率、视力以及mfERG的变化情况.结果 67只眼(94.37%)黄斑裂孔闭合,Ⅱ期裂孔两周内全部闭和,Ⅳ期裂孔两周闭和率仅为31.3%;71只IMH眼手术后1年视力提高59只眼,占83.10%,视力不变7眼,占9.86%,视力减退5眼,占7.04%.手术前、后视力高于0.1者分别为35只眼(49.26%)、65只眼(91.55%),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后,Ⅱ期、Ⅲ期、Ⅳ期裂孔视力0.5以上者分别为81.25%、15.38%、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Ⅲ期和Ⅳ期术后视力提高率分别为93.6%、84.6%和62.5%.并且,手术后1年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不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4、5环P1波反应密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术和技巧,把术后并发症控制在最低限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vitrectomy with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macular hole,to approach the different viewpoint about the vitrectomy with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pee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macular hole.Methods In 71 eyes of 71 cases underwent vitrectomy with ILM peeling for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ir-fluid exchanged and C3F8 tamponaded.The follow-up after the surgery was 12 months.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mfERG and the rate of concrescence were observed.Results Anatomic closure of the macular hole was achieved in 67(94.37%)patients,59(83.10%)patients achieved a better final visual acuity.Preoperativel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above 0.1 was 35(49.26%)patients.Postoperativel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above 0.1 was 65(91.55%)patients(P <0.05).After a year,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above 0.5 for 2,3,4 stage of macular hole were 81.25%,15.38%,0,respectively.Amplitude of wave P1 of ring 1 and ring 2 by mfERG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ostoperatively than that in preoperatively(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for P1 of ring 3,ring 4 and ring 5 between postoperatively and preoperatively(P >0.05).Conclusions Parsplana vitrectomy with ILM peel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macular hole.But the risks should be treated carefu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