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 ,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定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抑郁症的现象愈来愈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由此提出的"双心医学"模式倡导诊治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亦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本文从AMI合并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抑郁症对AMI患者产生影响的生物学机制、AMI合并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及抗抑郁治疗对AMI患者预后的改善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为AMI合并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为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肌病,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风险。该文介绍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尽管接受了急诊血运重建、机械循环辅助支持及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且病人预后差,疾病负担重,是心血管领域的急危重症,因而对此类危重病人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诊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2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是危急重病,预后不良。中医分属于胸痹真心痛及消渴病范畴。本文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浅析探讨,认为本虚标实是消渴病真心痛病理基础,不典型胸痛是主要临床特点,血瘀痰浊为主要致病因素且影响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并发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常见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致密化不全、其他影响左心室功能的心脏病,以及非心血管疾病,如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等。众所周知,左心室附壁血栓被认为是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且是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也是临床医生迫切需要预防及解决的问题之一,故现对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中,心肌梗死(MI)仍然是很常见而且致命的疾病,一旦出现心衰,死亡率升高3~4倍,而且远期死亡率会更高。ST段抬高的MI在大约90%的患者中是冠状动脉血栓栓塞的结果,非ST段抬高的MI典型的系由于基础冠状动脉狭窄处非闭塞性血栓所致。MI未能由首次心电图或首次检测心肌酶学诊断者占25%~35%,因此多次系列性检查甚有必要,MI早期心电图可仅有超极期的T波改变,在两个相邻导联上ST段抬高0.1mv是MI的高度敏感指标。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应高度怀疑MI的可能性。MI典型者可出现室壁异常活动区域,这一超声心动图征象不仅有助诊断,也有助判定受累的冠状动脉。血清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T和I均为心脏特异性的标记物,其血清水平与病死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MI理想的治疗包括:CCU中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吸氧、镇痛、卧床休息,应用阿斯匹林或合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他汀类药,可降低MI患者死亡率,也降低心衰死亡率;ACEI与BABD合用硝酸脂类等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MI死亡率;有适应症病例或者内科治疗失败患者,无疑应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早期溶栓后使再通率明显升高,支架术在降低狭窄上至少在大血管中应用已取得成功,急诊CABG仅适用介入术失败或多支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日趋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并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综述AMI的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常规治疗如再灌注治疗和药物治疗,并对目前新型治疗如抗炎治疗、干细胞疗法、基因疗法、抑制心肌纤维化等做了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治疗AMI提供思路,并进一步推动AMI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11.
张力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16(2):104-105
急性心肌梗死时常并发心律失常,或在原有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发生心肌梗死.若急性心肌梗死与影响初始向量或酷似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并存,诊断较困难,易发生误漏诊.提高两者并存时的识别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琛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2,(4)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中,脑血管意外(CVA)发生率介于0.6%与8.6%之间,这类患者住院期预后差。据证明,抗凝治疗能预防体循环栓子,但对AMI总病死率无影响。 5839例AMI中,住院期发现CVA4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例,共54例CVA-TIA(0.9%),前壁AMI中发生率1.2%,下壁AMI中0.7%(无统计学差别)。CVA-TIA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14.
迄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不仅是威胁发达国家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据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达1670万人,冠心病死亡720万人,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43.1%,其中大部分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我国现有心肌梗死患者约200万,每年新发心肌梗死超过50万人。 相似文献
15.
16.
心肌梗死(MI)并发心律失常十分常见。MI急性期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MI,大多能自愈,少数需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急性MI(AMI)早期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复杂,再灌注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应用可改善预后,不推荐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性治疗。MI急性期过后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重构、梗死区疤痕折返、低左室射血分数等有关,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及抗心力衰竭措施等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ICD作为MI后心功能受损患者心脏猝死的Ⅰ级预防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A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国内偶有报告,我们遇到病情凶险的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 男性56岁,胸闷5d,持续性上腹痛阵发性加剧23h,以AMI于1993年4月7日住院。查体:T37.2℃,P132次/min,R25次/min,BP90/68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AMI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为了研究AMI的分布特征,流行规律以及临床特点等情况,国内外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有关AMI流行病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1)
正冠心病逐渐发展最终导致心肌梗死是世界上首要的发病和死亡原因[1]。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逐渐坏死,进而形成心力衰竭、心肌破裂或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事件。为预防心肌坏死,心肌缺血应早期治疗,如纤溶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等会明显改善预后。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而生物标记物帮助我们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方面起关键作用。另外,生物标记物也提供疾病的预后信息,为临床医师进一步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