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对比高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行抗凝与双联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38例高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9例采用双联抗栓治疗,观察组69例采用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随访3年,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在出血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比较则均无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栓塞风险评分(CHADS2)与对照组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降低栓塞风险,但治疗期间需做好对出血风险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联抗栓治疗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组,双联抗栓治疗组采取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治疗,三联抗栓治疗组则采取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冠心病合并房颤疗效;CHADS2以及HA-BLED评分;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的相关监测指标;猝死、再发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三联抗栓治疗组冠心病合并房颤疗效、心功能的相关监测指标相比较双联抗栓治疗组更好,P<0.05。治疗前两组的CHADS2以及HA-BLE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三联抗栓治疗组的CHADS2和双联抗栓治疗组无显著差异,而HA-BLED评分高于双联抗栓治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华法林治疗冠心病合并房颤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也一定程度增加了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低抗凝强度与中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高龄冠心病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甘肃省金塔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龄冠心病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0例,依据华法林抗凝强度分为低强度组(62例)和中强度组(68例),分别采用低强度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主要和次要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强度组患者出血事件总发生率高于低强度组(P <0.05)。结论低抗凝强度与中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高龄冠心病伴非瓣膜性房颤在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及死亡风险方面效果相近,但低抗凝强度华法林有助于预防出血事件,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与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栓塞风险评分(CHADS2)为3-6分,出血风险评分(HEMORR2HAGES)〉2分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与抗栓组,抗凝组使用华法林钠,抗栓组使用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随访观察4年,比较两组栓塞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重新使用2010版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评分法(CHA2DS2-VASC)和出血风险评估法(HAS—BLED)进行回顾性评分。结果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较抗栓组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出血风险抗凝组较抗栓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治疗可以减少高卒中高出血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5.
冯莹 《现代临床医学》2014,40(4):254-256
目的:观察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ost-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使用三联疗法(triple therapy,TT)即华法林+双联抗血小板疗法(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主要复合事件包括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结果:房颤PCI术后患者中,22例接受TT,13例接受DAPT。随访6个月。TT组CHADS2评分较高,较年长,男性较多。CHADS2评分值>2分,TT显著减少缺血事件。但TT组复合出血事件增多。CHADS2评分值>2分的净临床获益(net clinical benefit,NCB)为正值。结论:NCB表明CHADS2评分值>2分的患者使用TT有明显获益。CHADS2评分可作为房颤PCI术后患者抗栓策略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稳定性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房颤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钠片治疗,观察组采取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效果、血栓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8.12±1.54)d短于对照组的(10.21±2.4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94.41±3.12)分高于对照组的(82.44±3.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1例下肢栓塞, 1例肺栓塞,血栓事件发生率为4.00%;发生1例泌尿系统出血,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发生4例下肢栓塞,3例肺栓塞, 2例脑栓塞,血栓事件发生率为18.00%;发生2例泌尿系统出血, 2例颅内出血, 3例皮下出血,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4.00%。观察组血栓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236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与抗凝治疗组,每组118例。普通治疗组接受普通药物治疗,抗凝治疗组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栓塞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本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抗凝治疗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13.72±2.11)s、凝血酶时间(13.27±1.44)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44±0.56)s长于普通治疗组的(11.42±2.52)、(11.67±2.52)、(34.52±1.76)s,纤维蛋白原(3.76±0.42)g/L低于普通治疗组的(4.11±1.50)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1%低于普通治疗组的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组栓塞事件发生率4.2%低于普通治疗组的11.9%,差异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治疗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发生出血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具备抗凝治疗且HAS-BLED评分≥3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随即平均分成低强度华法林组、标准强度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各40例,随访18个月,比较三组脑卒中发生率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低强度华法林组、标准强度华法林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组与标准强度华法林组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华法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具有能够达到疗效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可作为高出血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同强度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把我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有效随访的23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61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抗凝治疗;第二组54例,采用华法林(INR1.5-2.0)抗凝治疗;第三组63例,采用华法林(INR2.01-2.5)抗凝治疗;第四组58例,采用华法林(INR2.51-3.0)抗凝治疗。最后对四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1%,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严重血事件发生率10.3%,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第一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总出血发生率上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预防栓塞疗效优于阿司匹林,随INR强度上升栓塞事件发生降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升高,INR1.5-2.5时有效且安全,推荐国人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利伐沙班治疗相关出血事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肌酐清除率(Ccr)的监测效能。方法 138例老年NVAF患者,采集利伐沙班治疗期间的基础临床资料、临床评分及凝血指标。观察患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临床指标,分析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与凝血指标、Ccr的相关性,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 APTT、TT和Ccr对出血事件的影响。结果 随访12个月, 138例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9%(22/138)。根据是否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2例)和未出血组(1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利伐沙班用药剂量、CHA2DS2-VASc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HAS-BLED评分(3.77±1.02)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69±0.73)高于未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CHADS2卒中危险评分和HEMORRHAGES出血风险评分,观察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心房纤颤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ADS2卒中危险评分3~6分、HEMORRHAGES评分≥2分的心房纤颤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组Ⅰ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组Ⅱ为阿司匹林对照组,观察各组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的心房纤颤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能有效减少血栓事件发生,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栓治疗策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思路。方法:以某院住院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3例ACS合并AF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治疗策略将其分为三联抗栓组(31例)与双重抗血小板组(282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抗栓治疗情况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本组313例患者中,31例(9.91%)采用常规三联抗栓治疗,282例(83.9%)采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行常规三联抗栓治疗8例(2.55%);房颤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2分且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共253例(80.83%),其中行常规三联抗栓治疗24例(9.46%);(2)三联抗栓组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10例(32.26%),高血压17例(54.83%);双重抗血小板组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105例(33.55%),高血压168例(53.67%);两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合并AF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案以三联抗栓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为主,但三联抗栓治疗的应用率非常低,主要与患者HAS-BLED评分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6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和对照组(中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服用情况、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INR与华法林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药物服用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全因死亡联合终点及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轻度出血及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强度及中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疗效相近,但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的口服抗凝药物(NOAC)代替肝素类药物在围手术/操作期患者进行桥接抗凝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2018年8月至2021年5月入选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观察患者在围手术/操作期使用NOAC桥接抗凝后,围手术/操作期以及术后30天内栓塞事件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患者21例,其中4例行肠镜检查,3例行胃镜检查,8例行拔牙操作,3例行眼科相关操作,3例行皮肤科相关操作。患者的平均年龄(70.8±8.5)岁,女性有9例,平均CHA2DS2-VASc评分(3.0±1.0)分,平均HAS-BLED评分(1.4±0.7)分。21例术后30天均未出现出血事件与栓塞事件。结论: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取NOAC在围手术/操作期进行桥接抗凝,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护理及抗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联合服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B型利钠肽(BNP);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胸闷评分(2.35±0.36)分、心悸评分(2.37±0.33)分、出汗评分(1.92±0.32)分、胸痛评分(1.96±0.33)分、恶心呕吐评分(1.35±0.22)分、呼吸困难评分(1.86±0.3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1±0.66)、(4.83±0.59)、(4.83±0.54)、(3.77±0.48)、(3.28±0.32)、(3.24±0.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VESD为(45.32±4.12)mm、LVEF为(62.10±1.04)%及BNP为(100.38±12.38)pg/ml,均优于对照组的(49.45±4.26)mm、(56.69±5.03)%及(160.38±22.58)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认知功能评分(83.56±5.32)分、情绪情况评分(85.75±4.81)分、社会功能评分(85.62±4.72)分、身体状况评分(83.48±5.33)分、行为问题评分(84.63±4.2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1.51±5.46)、(65.32±4.76)、(66.33±5.38)、(59.67±5.21)、(76.43±4.7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应用氯吡格雷效果确切,同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较少,可保障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升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临床上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现状,分析影响规范化抗凝治疗的因素,同时为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打下基础。方法:查阅2010年1~12月份南京鼓楼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患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病历,采用CHADS2风险评分法对这些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根据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其规范化抗凝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200名,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仅39人(19.5%),其中仅有18人(46%)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目标抗凝范围(INR:2.0~3.0);按照CHADS2评分将入组患者分组,其中高危患者143人中,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仅31人。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规范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40%),其中高危患者中使用华法林进行规范治疗的比例尤甚(22%)。由此,应针对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低的现状,进一步调查与了解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给予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的效果。方法 98例冠心病室性早搏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49例。常规组采取稳心颗粒治疗,实验组采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96%高于常规组的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T段压降低幅度(0.31±0.14)mV、T波改变数(2.51±0.67)个、室性早搏总数(1902.12±512.72)次/24 h均低于常规组的(0.42±0.12)mV、(3.05±0.62)个、(2216.58±517.26)次/24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胸闷评分(0.45±0.16)分、心悸评分(0.75±0.36)分、肢冷畏寒评分(0.52±0.16)分均低于常规组的(0.62±0.17)、(0.91±0.38)、(0.75±0.1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097、2.140、6.896, P=0.000、0.035、0.0...  相似文献   

18.
马闻建  刘水平  毕齐 《中国药房》2015,(8):1112-1114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对伴有房颤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伴有房颤的急性卒中患者104例,均具有明确抗凝治疗指征。根据患者对药品价格、药物耐受性、患者意愿、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使用达比加群酯,对照组(49例)使用华法林,维持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比较两组患者血栓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血栓事件发生。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为3.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1);连续INR离异度观察组患者为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P<0.01)。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比较,对伴有房颤的急性卒中患者行抗凝治疗应用达比加群酯具备同等疗效,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刘员员  洪浪 《安徽医药》2016,20(5):907-910
目的 探讨CHADS2评分指导非房颤的不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患者卒中的预防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非房颤的冠心病患者211例,并按CHADS2评分分别分为三组:0~1分(A组)78例、2分(B组)70例、3~6分(C组)63例,并分别按Gensini评分分为两组:A组(≤20分组)68例、(>20分组)10例;B组(≤20分组)48例、(>20分组)22例;C组(≤20分组)20例、(>20分组)43例;且随访所有患者出现卒中情况。 结果 B组、C组比A组患者Gensini评分更可能>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患者比较Gensini评分更可能>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非房颤的冠心病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卒中的52例,C组与A组、B组比较发生卒中的概率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A组比较发生卒中的概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CHADS2评分分组对卒中的影响比较,以卒中为因变量,以CHADS2评分0~1分为对照组,CHADS2评分3~6分组比CHADS2评分0~1分组发生卒中的可能性大,0R值2.068 (95%CI为1.375~3.674),提示CHADS2评分3~6分组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是CHADS2评分0~1分组2.068倍。 结论 CHADS2评分是非房颤的不同冠脉病变程度的患者是否发生卒中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为冠心病患者更早的联用抗凝药物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IB)事件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抗凝药物重启情况及抗凝治疗特征。方法 选取绵阳富临医院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经历GIB事件后停用抗凝药物的NVAF住院患者,出血控制后筛选其中有明确抗凝指征(CHA2DS2-VASC男性≥2分或女性≥3分)且无抗凝禁忌的患者208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并观察以下指标:(1)抗凝重启率;(2)GIB事件分类;(3)出血原因;(4)CHA2DS2-VASC/HAS-BLED评分;(5)重启药物方案。结果 208例患者中51例(24.5%)重启抗凝,CHA2DS2-VASC评分<5分与≥5分抗凝重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vs.26.0%,P>0.05),出血风险低危组重启率高于高危组(40.7%vs.18.1%,P<0.01)。绝大多数GIB事件为非大出血,追溯到潜在的GIB事件发生风险因素53项,其中低于50%被积极纠正或消除。临床重启抗凝时,多倾向于选用低剂量新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