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除了损伤视神经、视野外还会影响虹膜、晶状体。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表明青光眼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角膜透明性下降。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居多,约占世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一半,本文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本身、抗青光眼药物、手术及激光治疗等方面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形态变化。方法采用TOPCON-2000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含分析仪),对45例单眼发病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住院患者,以健眼作对照眼,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平均眼压54mmHg,平均持续时间73小时(范围3~528小时),受累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390.01±435.56)个/mm2,显著低于对照眼(2769.07±343.35)个/mm2,发作眼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13.68%。患眼平均最大细胞面积(MA)、最小细胞面积(M IW)、平均细胞面积(AVE)、细胞面积标准差(SD)、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均较对照眼显著增加,六角形细胞百分率(6A)下降(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会显著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和角膜内皮形态学的改变,这种变化与高眼压持续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方法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33例单眼发病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以对侧眼为对照,测量角膜内皮各参数。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组和对照眼比较,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六角形细胞百分数(6A)显著性减少(P<0.05),最大细胞面积(MAX)、最小细胞面积(MIN)、平均细胞面积(AVE)、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SD)和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幅度与高眼压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525,P=0.002)。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会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体积增大,多形性增加,高眼压持续时间越长,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前房穿刺术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疗效。方法:对33例3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术前眼压均>60mmHg)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低眼压后,采用改良前房穿刺术,放出房水。结果:所有患者经改良前房穿刺放液后高眼压及眼痛迅速缓解,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平均为15mmHg,未发生与前房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改良前房穿刺术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损伤小、反应轻、简便高效,可以避免长期大量应用降眼压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迅速降低眼压,可以缓解患者痛苦,减轻因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李宁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87-2388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放液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的疗效及时机。方法:对30例3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的患者(术前眼压均≥60mmHg,1kPa=7.5mmHg)在联合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低眼压后采用15°穿刺刀在8倍放大倍率的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前房穿刺,轻压切口后唇缓慢放出房水。结果:所有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高眼压及眼痛迅速缓解,视力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2眼>0.3,10眼0.1~0.3,8眼<0.1,术后眼压平均16mmHg,其中3眼穿刺后5~8h眼压再次升高遂再次放液。结论:采用15°穿刺刀在手术显微镜下前房穿刺放液比传统的注射针头穿刺放液损伤小反应轻,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的辅助措施,可以缩短降眼压的时间以减轻患者痛苦,减轻因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避免了长时间大量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为青光眼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周欣  曹鎏  王林农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1044-1045
目的:研究前房穿刺术处理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下的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80例80眼按手术前处理方法分为前房穿刺组(40例40眼)和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40眼),治疗前眼压均≥50mmHg,对两组病例治疗后视力、眼压、房角开放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大多数保留了较好的视力;两组病例治疗后眼压均下降,对照组下降幅度小于前房穿刺组;房角镜检查,前房穿刺组房角重新开放病例多于对照组;抗青光眼手术后前房穿刺组无明显并发症,对照组1例发生恶性青光眼,3例发生睫状体脱离,4例发生Ⅱ°浅前房。结论:前房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是安全、有效的,操作简便,减轻因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前房穿刺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眼压中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 对21例2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压后,采取表麻下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前房穿刺术放液,观察眼压控制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前眼压均≥50mmHg,所有患者经穿刺放液后,症状缓解,眼压下降,平均为21.5mmHg,视力提高,角膜水肿及睫状充血明显好转,8例患眼术后次日复查眼压复上升,于原穿刺切口再放液,眼压控制后予以相应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前房穿刺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有效方法,损伤小,反应轻,并发症少,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毫针前房穿刺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毫针前房穿刺放液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对27例27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术前眼压均在60mmHg以上.1kPa=7.5mmHg)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低眼压后,采用毫针进行前房穿刺,放出房水。结果所有患者经毫针放液后高眼压及眼痛迅速缓解,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有5眼达0.1以上,15眼为0.02~0.08,7眼为眼前数指。术后眼压平均为23mmHg。5例患者发生视盘周围视网膜小片状出血,可能与眼压快速下降有关。1例穿刺后约5—8h眼压再次升高,遂再次放液。结论毫针穿刺放液较传统的注射针头穿刺放液损伤小、反应轻,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的辅助措施,可以缩短降眼压的时间以减轻患者痛苦,减轻因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避免了长时间大量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双眼病,但双眼同时急性发作者甚少见,据推测[1],双眼先后发病是由于双眼房角宽度、晶状体厚度等解剖因素尚有极少差异之故,而双眼同时发作的病例是在发作前两眼都已具备完全相同的解剖生理特征,遂在外因诱导下同时发病。两眼同时发作的病例,不但难以早期预防,而且病情重,每个病例都有青光眼发作后三联症中的2项或3项体征:如明显的角膜水肿、瞳孔散大、虹膜充血明显、形成扇形萎缩,有的甚至前房积脓。1发病机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合并前房大量渗出或积脓的报道较少见。70年代后报道前房积脓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
眼压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在不同眼压状态下眼部血管的血流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检测正常人30例(30只眼),AACG患者42(42只眼)在高眼压状态下及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正常时,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结果 (1)AACG患者在高眼压状态下,CRA和PCA的阻力指数与眼压(>30mmHg)呈正相关(P<0.01)。(2)在AACG患者CRA和PCA中,除了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在术后无明显变化外(P=0.1406),其余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发生显著性改善(P<0.05)。(3)AACG中层得术后CRA和PCA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仍不及正常人(P<0.05)。结论 在AACG的发病过程中,高眼压可致眼血流动力学变化,说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并不是机械因素或血管因素单独起作用,而是二者联合起来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中央前房深度(CACD)及周边前房深度(PACD)的一致性。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分别采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和UBM测量40例(40眼)APACG患者的CACD和PACD,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直线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2种仪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和UBM测得的CACD值分别为(1.87±0.30)mm和(1.98±0.30)mm,PACD值为(0.61±0.21)mm和(0.56±0.21)mm,2种仪器测得CACD值及PAC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33、2.432,P<0.05)。2种仪器测得到CACD、PACD值均呈正相关(r=0.944、0.796,P<0.05)。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和UBM测得的CACD值、PACD值差值分别为(-0.10±0.10)mm和(0.05±0.14)mm,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30,0.09)mm和(-0.22,0.32)mm。结论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和UBM在测量APACG患眼的CACD及PACD时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相互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12.
闭角型青光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病率,探讨其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82例(16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是行了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21例21眼术后并发浅前房,其发病率为12.96%,浅前房程度按Spaeth分类法进行分级。Ⅰ度12例,Ⅱ度5例,Ⅲ度4例,其中10例滤过道引流过强,6例结膜瓣后退漏水,4例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结论 Ⅰ度~Ⅱ度浅前房多经保守治疗治愈,Ⅲ度浅前房须早期手术。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在高眼压持续状态下应用的疗效观察。方法对35例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患者,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有效降低眼压者,采用前房穿刺术,将眼压降至正常范围。结果所有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有效的缓解了高眼压,保存了视力。结论前房穿刺术是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下治疗的辅助措施,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能缩短降眼压时间,减轻因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为后续手术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前房穿刺术(ACP)与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52例55只眼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CP组26例27只眼和LPI组26例28只眼,观察治疗后眼压下降情况及眼压下降至21 mm Hg(l mm Hg=0.133 kPa)所用时间、房角开放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0.5 h、lh、2h、3h、4h、6h、12 h眼压,ACP组分别为:(12.7±3.4) mm Hg、(13.6±5.8) mm Hg、(14.2±4.4) mm Hg、(19.6±5.2) mm Hg、(18.3±4.5) mm Hg、(19.7±3.1) mm Hg、(17.5±5.6) mm Hg.LPI组分别为(44.3±4.2) mm Hg、(35.6±4.7) mm Hg、(24.3±5.2) mm Hg、(21.2±4.3) mm Hg、(19.5±3.2)mm Hg、(20.1±2.7) mm Hg、(18.6±4.8)mm Hg.治疗后0.5 h、lh、2h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0.601,15.482,7.762;P<0.01).房角开放范围大于180°ACP组为81.5%,LPI组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9,P>0.05).主要并发症有前房内炎症反应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无眼内感染和脉络膜下暴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LPI降低AACG急性发作时眼内压所用时间长,前房内炎症反应较重;ACP能安全迅速降低眼压,操作简单可重复,无严重并发症,可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前房穿刺术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5月就诊的急性PACG患者16例(16眼),就诊时眼压≥50 mmHg(1 kPa =7.5 mmHg),均及时行前房穿刺术,并于术后12h内行LPI.用压平眼压计测量并记录前房穿刺术前、术后30 min、2h,LPI术前、术后24 h、7d、1个月、6个月和1 a的眼压,同时记录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及瞳孔情况.结果 16例PACG患者随诊1 a,前房穿刺术后眼压由术前(63.13±7.94) mmHg降至术后30 min(15.47±7.67)mmHg,LPI术前眼压为(15.56±6.93) mmHg,LPI术后24 h眼压为(18.81±7.24) mmHg,其中14例患者术后1 a眼压为(12.79±1.72) mmHg,另2例患者因高眼压控制不良再行小梁切除术.LPI术后患者角膜水肿明显减轻,LPI术前瞳孔明显缩小,为(1.94±1.09)mm,有利于LPI的进行.结论 作为一种可行治疗方法,前房穿刺术联合LPI可安全有效地降低急性PACG患者眼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放液在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的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50例5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低眼压后,采用26 G B-D注射针头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前房穿刺放液,观察眼压控制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眼压均>50 mm Hg.所有患者经穿刺放液后高眼压及眼痛症状迅速缓解,眼压平均为22 mm Hg.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1只眼穿刺后约2~3 h眼压再次升高,遂再次放液.术后20只眼有轻微前房炎性渗出,5只眼有轻度前房出血,4只眼角膜水肿较术前加重,5只眼检查发现轻度视网膜出血.眼压控制后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前房穿刺放液损伤小,反应轻,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高眼压持续状态的重要辅助措施,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he purpose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the safety of anterior chamber paracentesis (ACP) in acute elevation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enrolled 20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acute unilateral elevation of IOP above 50 mmHg. IOP was measured before, 10 min, and 1, 7 and 30 days after ACP. The outcome at 1 year was available in 19 patients. Results The patients included 14 cases of 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attacks and six cases of secondary glaucoma. IOP decreased from 53.4 ± 4.2 mmHg to 24.1 ± 12.5 mmHg at 10 min, to 18.2 ± 11.1 mmHg at 24 h, and to 16.4 ± 10.7 mmHg 7 days after ACP. ACP combined with antiglaucomatous medications provided immediate relief of symptoms in all cases and improvement of corneal oedema in 17 cases. We noted three failures in secondary glaucoma. We performed a 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 (LPI) in 14 patients and a surgical procedure in 17 eyes.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ACP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ACP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acute elevation of IOP in acute primary primary angle-closure but only remains an add-on therapy to usual treatments. However, this technique must be evaluated in larger seri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泡形态与眼压的相关性.方法 多中心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176例(176只眼)40岁以上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单纯小梁切除术88例(88只眼)或小梁切除联合可拆除缝线术88例(88只眼).术后3个月,按照Indiana bleb appearance grading scale滤过泡分级系统,对患者术后滤过泡形态进行分级,应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术后滤过泡形态与眼压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结果 150例(85.7%)患者完成18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18个月平均眼压(15.6±5.4)mm Hg(1 mm Hg=0.133 kPa),其中10只眼的眼压≥21 mm Hg,5只眼在用药后眼压<21 mm Hg,其余135只眼的眼压<21 mm Hg.142只眼记录了术后3个月滤过泡形态:扁平无隆起(H0级)3只眼,低度隆起(H1级)45只眼,中度隆起(H2级)90只眼,高度隆起(H3级)4只眼;滤过泡未血管化66只眼,滤过泡血管化76只跟.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微囊结构滤过泡者的眼压较无微囊结构滤过泡者的眼压低2.77 mm Hg(β=-2.77,95%CI:-0.46~-5.08);滤过泡未血管化者的眼压较滤过泡血管化者的眼压低2.077 mm Hg(β=-2.07,95% CI:-0.15~- 3.98);患者年龄每增加10岁,术后眼压降低1.2 mm Hg(β=-1.20,95% CI:-0.00~-2.40);患者年龄、滤过泡微血管化及微囊结构滤过泡的存在与术后18个月的眼压有相关性(P<0.05).结论 患者术后早期滤过泡形态对预测远期眼压水平具有一定意义,患者术后滤过泡形态、滤过泡血管化程度及年龄是影响远期眼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