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印迹,测量印迹相关参数,为临床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对55名志愿者双侧共110个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20~50岁。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胫骨平台,再现胫骨平台ACL印迹,测量印迹面积,长短轴,印迹中心点在胫骨平台相对位置等。结果男性ACL胫骨印迹面积(200.99±30.42)mm2显著大于女性(170.30±26.94)mm2(t=5.471,P=0.000)。男性ACL胫骨印迹短轴(9.25±1.56)mm显著长于女性(8.30±1.46)mm(t=3.235,P=0.002)。男性ACL胫骨印迹长轴(14.00±1.76)mm与女性(13.63±1.65)mm无统计学差异(t=1.116,P=0.267)。男性ACL胫骨矢状面位置(48.35±6.13)%与女性(47.53±4.3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778,P=0.439)。男性ACL胫骨冠状面位置(49.70±2.37)%与女性(49.00±2.6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446,P=0.151)。结论双源CT三维重建可再现ACL胫骨止点自然印迹,其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要实现ACL解剖重建必须采用个体化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CT及MRI扫描重建正常人群膝关节ACL股骨止点,为解剖重建ACL准确定位股骨止点提供临床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6名志愿者双侧共92个膝关节进行CT及MRI扫描,测量ACL股骨附着点的面积、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男性ACL股骨止点面积(103.6±13.0)mm2显著大于女性(86.5±11.6)mm2(t=6.637,P=0.000);后距(4.1±1.7)mm长于女性(2.9±1.2)mm(t=3.992,P=0.000);远距(5.4±1.3)mm长于女性(4.0±1.3)mm(t=5.338,P=0.000);内距(2.3±1.3)mm与女性(2.3±1.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P=0.742)。男性ACL长轴角(13.3±5.8)°与女性(10.9±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7,P=0.065)。[结论]ACL股骨止点有多种形态,股骨止点面积有性别差异,重建ACL应结合股骨止点的形态、位置、大小、性别等特点进行个体化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印迹及骨隧道面积,为临床实现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55例志愿者110膝,30例双束重建60膝及30例单束重建患者60膝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 2-AW4.4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三维模型,再现股骨外髁内侧壁ACL印迹,圈画、测量印迹及骨隧道面积,计算单、双束骨道面积覆盖率。结果ACL股骨自然印迹面积双膝之间:左(146.35±29.0)mm2,右(144.51±33.71)mm^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52,P〉0.05)。性别间自然印迹面积比较:AMB:男(87.08±19.29)mm。,女(77.09±15.17)mm^2,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2.04,P〈0.05);PLB:男(62.82±15.19)mm^2,女(61.64±16.55)mm^2,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27,P〉0.05)。术后隧道面积覆盖率比较:单束(53±18)%,双束(70±16)%,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2.44,P〈0.05)。结论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面积存在性别间及个体化差异,双束重建止点面积覆盖率显著大于单束重建,要实现ACL解剖重建需采用个体化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兔保留与切除残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差异,探讨保留残迹的意义。方法新西兰兔10只,体重(2.66±0.32)kg。切断双侧ACL,右侧股骨与胫骨端各保留残迹2mm,左侧完全切除两端残迹。切取跟腱制备移植物,对应ACL印迹解剖位分别建立胫骨与股骨隧道,重建双侧ACL。于术后8周,行单轴拉力测试。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术后8周,保留残迹组的最大载荷(t=2.931,P〈0.05)、屈服载荷(t=2.680,P〈0.05)、刚度(t=5.411,P〈0.05)明显高于切除残迹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保留残迹组拉伸长度显著低于切除残迹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2,P〈0.05)。两组损毁模式不同,保留残迹组多表现为移植物关节内断裂,而切除残迹组多表现为移植物自骨隧道拔出。Fisher精确检验表明两组的样本损毁模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残迹ACL重建的生物力学特征优于切除残迹ACL重建,提示临床采用保留残迹技术重建ACL有可能促进移植物腱-骨愈合和“韧带化”,从而改进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置、形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ACL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应用解剖重建技术行单束ACL重建术,移植物应用自体腘绳肌腱。术后行X线、MRI检查,了解骨道情况,观察移植物形态及张力,并与11例健侧膝关节的正常ACL进行对比。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股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与股骨后缘皮质线交叉点前缘,胫骨隧道内口位于髁间窝顶后方。MRI显示所有重建ACL张力良好,ACL上倾角为50.82°±4.57°,胫骨平台止点至前缘距离与平台纵径比值为0.50±0.04,两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44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为92.20分±4.2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64.76分±7.16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解剖重建ACL的位置及形态接近解剖结构,早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和角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2例ACL重建手术患者资料,其中5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经胫骨隧道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7.9±7.6)岁。52例采用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前内侧入路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5~56岁,平均(30.5±10.7)岁。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胫骨隧道组股骨隧道的平均长度[(50.9±5.0)mm]长于前内侧入路组[(37.8±4. 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83,P=0. 000);经胫骨隧道组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68.6°±7.0°)、矢状面股骨隧道角度(45.1°±8.1°)均大于前内侧入路组(49.8°±7.7°)、33.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874,P=0. 000;t =5. 877,P=0. 000)。 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采用前内侧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并研究标准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相关骨性标志数据,为临床ACL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标记ACL股骨止点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两束止点中心(前内侧束为A点,后外侧束为B点)与股骨后髁弧形中心(i点)的距离,测量A点与过顶点、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结果解剖观察表明,ACL在中段根据其纤维走行及屈伸过程中的松紧变化,较易分为2束。A点与i点的距离为3.08~7.33(5.40±1.56)mm,B点与i点的距离为3.42~7.15(5.40±1.31)mm,A、B点与i点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8,P=0.848)。A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7.60~12.40(9.90±1.60)mm,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13.50~18.60(15.70±1.70)mm。结论股骨外髁弧形中心(单束重建等长点)与ACL前内侧束、后外侧束中心等距,支持单隧道双束重建ACL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形态及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自2008年3月2012年5月经关节镜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36膝(外侧盘状半月板组),以及经MRI证实的外侧半月板形态正常儿童35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分别测量两组病例在MRI冠状面及矢状面上ACL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比较两组病例ACL形态及信号变化的特征。[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3.733,P=0.001);而矢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及体部宽度及冠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侧盘状半月板组正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3.019,P=0.001);而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在冠状面(x2=12.776,P=0.001)及矢状面(x2=10.271,P=0.001)异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外侧盘状半月板组ACL异常信号发生率增高(x2=5.418,P=0.020)。[结论]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可以引发ACL的MRI影像上的形态改变和信号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印迹及胫骨骨道,比较胫骨端单双束面积覆盖率以及自然印迹与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总结规律,为临床改进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实现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对14例双束重建及20例单束重建术后患者双侧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胫骨平台模型,再现胫骨平台ACL自然印迹及骨道。圈画、测量自然印迹、骨道面积等,比较单、双束骨道面积覆盖率及单、双束骨道中心点与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结果(1)术后面积覆盖率比较:单束(50.50±13.58)%,双束(61.07±11.53)%(t=2.370,P=0.024),双束面积覆盖率显著大于单束。(2)单束:矢状面上,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43.80±5.56)%,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44.90±6.69)%,无显著性差异(t=0.631,P=0.536);冠状面上,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55.15±2.96)%,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85±2.80)%,有显著性差异(t=5.592,P=0.001)。(3)双束:矢状面上,前内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骨道中心点相对位置(37.00±6.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37.43±9.84)%,无显著性差异(t=0.120,P=0.908);冠状面上,AMB骨道中心点位置(53.00±2.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14±1.83)%,有显著性差异(t=4.192,P=0.001)。矢状面上,后外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中心点相对位置(55.00±7.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40.79±6.42)%,有显著性差异(t=9.121,P=0.001);冠状面上,PLB中心点相对位置(56.00±2.00)%,自然印迹中心点相对位置(51.64±2.12)%,有显著性差异(t=7.280,P=0.001)。结论(1)ACL胫骨骨道双束重建面积覆盖率大于单束重建,要实现ACL解剖重建需尽可能采用个体化双束重建技术。(2)双源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术后骨道与自然印迹相对位置关系,对改进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胫骨平台止点的MRI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RI测量前交叉韧带(ACL)胫骨平台止点,为临床生理等长重建ACL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0例正常的膝关节磁共振检查结果,在适当的切面上绘制并测量胫骨平台前缘至后交叉韧带(PCL)前缘之间直线距离(AP)、在该径线上ACL胫骨侧止点中心至胫骨平台前缘之间距离(IA)、ACL胫骨止点中心至PCL前缘切线距离(DL),并计算IA/AP的比值。结果IA为(19.5±2.8)mm,AP为(38.5±3.6)mm,IA/AP为(50.6±4.8)%,DL为(16.3±2.0)mm。结论MR I可用于测量ACL胫骨侧止点,重建ACL胫骨侧止点定位于胫骨平台中点稍后方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118-1120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于胫骨止点处的解剖形态以及测量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汇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对胫骨骨道定位的解剖学意义,为ACL重建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8例,仔细剔除关节周围肌肉、后关节囊等结构,保留前后交叉韧带及两侧侧副韧带,保证膝关节正常屈伸范围。在屈伸膝关节时按照ACL纤维张力区将其分为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附着处将ACL切断制备ACL损伤模型。用测量工具和Phontoshop软件获取ACL基本解剖参数以及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分别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结果]ACL平均体部直径为(11.21±0.76)mm,ACL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最大横径为(11.34±0.79)mm,平均最大前后径为(16.54±0.82)mm。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面积分别为(113.35±29.65)mm~2和(83.29±16.99)mm~2。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以及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2.13±0.96)mm,(21.14±0.83)mm和(8.82±0.77)mm。[结论]利用胫骨平台骨道定位ACL在股骨的解剖止点现实可行,在ACL重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和股薄肌腱(DLSTG)经双胫骨隧道解剖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方法:在关节镜下对15例ACL断裂的患者行双胫骨隧道解剖重建:移植体股、胫骨端均采用近ACL解剖止点之Press-fit技术固定: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6~8周恢复了正常的关节活动和行走步态:手术12~16周后恢复了低风险体育运动:术后1年,2名患者的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15名患者的IKDC评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Tegner评分显示12名患者已恢复伤前运动水平;X线片示全部患者股骨、胫骨隧道无扩大:结论:关节镜下利用自体DLSTG及Press—fit固定技术施行双胫骨隧道的ACL解剖重建在技术上可行,并有利于伤膝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股骨干性标本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形态、位置及大小,提出新的形态学分类,为临床重建ACL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7副已知性别成人股骨干性标本的ACL股骨止点进行解剖研究。测量ACL股骨附着点的面积、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L股骨止点面积:男(104.4±30.8)mm2,女(81.4±29.1)mm2,性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CL股骨附着区形态中椭圆形49例,占36.6%,新月形39例,占29.1%;圆形20例,占14.9%;长条形17例占12.7%,不规则形9例,占6.6%。[结论]ACL股骨止点有椭圆形、新月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股骨止点面积有性别差异,重建ACL应结合股骨附着区的形态、位置、大小、性别等特点进行个体化重建。  相似文献   

14.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是膝关节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的重要结构,主要约束和限制胫骨前移,对外翻和内翻应力也有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它还限制了胫骨平台向内旋转。前交叉韧带存在2个功能束且目前争议不大,即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bundle, AM)及后外侧束(posterolateral bundle, PL)。然而,ACL正常解剖止点究竟在哪里、ACL损伤后需要重建几束等问题,还存在不少争议,由于测量方式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者测得数据差距较大。但无论在重建ACL时如何定位,使用单束还是双束重建,都取决于外科医生对ACL解剖和功能关系的认识。本文将回顾前交叉韧带的神经、血管、外科标志、解剖特点,为外科医师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使用标志物确定股骨侧及胫骨侧止点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股骨侧与胫骨侧骨隧道区域的骨密度,为选择界面螺钉大小提供参考。方 法 招募30名年龄18~35岁的健康志愿者,用双能X线吸收(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骨密度仪进行右下肢股骨侧与胫骨侧骨隧道区域骨密度 测量;以CT薄层扫描右侧膝关节,利用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分别确定经过骨隧道中心轴的股骨与胫骨隧道截面并测量灰度值。2010年8至10月ACL撕裂确诊患者9例 ,在重建手术过程中完整取出股骨侧与胫骨侧骨隧道内松质骨柱,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体积骨密度。结果 DEXA测量股骨侧隧道区域骨密度为(1.162±0.034 ) g/cm2,胫骨侧为(0.814±0.038) g/c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P=0.000);骨隧道区域CT股骨侧灰度值为(211.7±11.5) Hu,胫骨侧为 (104.9±7.4) 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00);股骨侧骨柱体积骨密度为(2.80±0.88) g/cm3,胫骨侧骨柱为(1.88±0.59) g/cm3,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P=0.002)。结论 ACL重建术股骨侧隧道松质骨密度大于胫骨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MRI检查并结合关节镜,综合研究股骨髁间窝形态、髁间窝宽度、髁间窝宽度指数(NWI)、胫骨平台后倾角等与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间关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自2015-01—2016-10行MRI检查与关节镜手术的103例ACL损伤,其中56例为关节稳定组(仅有MRI下交叉韧带长T_1、长T_2信号),47例为关节重建组(MRI下交叉韧带长T_1、长T_2信号合并关节镜下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另选取50名健康者(正常组),观察并记录其髁间窝形态、髁间窝宽度、胫骨平台后倾角,并计算NWI。结果对于A形与U形髁间窝形态,关节稳定组与关节重建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有意义(χ2=21.105,P0.001);关节稳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6,P=0.439)。关节稳定组与关节重建组2组髁间窝宽度、NWI、内侧胫骨平台倾斜角、外侧胫骨平台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稳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关节稳定组髁间窝宽度、NWI均低于正常组,胫骨平台倾斜角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关节重建组与正常组比较,关节重建组髁间窝宽度、NWI均低于正常组,胫骨平台倾斜角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形髁间窝并不是ACL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但髁间窝形态与ACL损伤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A形髁间窝患者ACL损伤程度更重。较低的髁间窝宽度、NWI以及高胫骨平台后倾角均是ACL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时,胫骨骨道定位不准会产生重建韧带与髁间窝的撞击或起不到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因此,确定ACL胫骨止点的位置非常重要。目的:研究膝关节ACL胫骨止点前内束(AMB)和后外束(PLB)与软组织标记后交叉韧带(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从而明确ACL胫骨止点在胫骨平台的位置,为ACL损伤双束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18个膝关节尸体标本(左膝10个,右膝8个),测量ACL中点、AMB中点、PLB中点与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并分析左、右膝关节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MB中点与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的距离分别为(15.00±3.97)mm和(19.78±4.10)mm;PLB中点与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0.17±5.56)mm和(19.50±4.40)mm;ACL中点与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2.67±4.52)mm和(19.61±3.87)mm。左右膝关节ACL中点、AMB中点、PLB中点与软组织解剖标记的距离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膝关节ACL损伤行手术重建时,可采用PCL和外侧半月板前角作为定位标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交义韧带(ACL)重建术中股骨和胫骨隧道定位变化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0具正常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标本,在股骨取3个定位点,第一个定位点位于右膝11点(左膝1点)过顶点前方5~6 mm处,作为前束点;第二点位于前束点前5 mm处,作为误差点;第三点位于屈膝90°时,ACL附着区长轴与经股骨-胫骨接触点的垂直线的交点,作为后束点。在ACL胫骨附着区的前后径上取3个定位点,一个位于原ACL附着区中心,称为中心点;一个位于中心点后5 mm处,称为5 mm后点;一个位于中心点后10 mm处,称为10 mm后点。模拟ACL重建步骤,经各个股骨和胫骨定位点分别钻直径为2 mm的骨隧道,通过测量钢丝和等距测量仪来检测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各个股骨隧道内口相对于各个胫骨隧道内口的距离变化。结果相对于某一个固定的股骨隧道内口,胫骨隧道内口的前后移位变化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相对于某一个固定的胫骨隧道内口,股骨隧道内口位置的变化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从膝关节完全伸直到极度屈曲的过程中,如果股骨隧道内口选择在前束点,则两内口间移植物长度变化在生理等距范围内;若选择在误差点,则两内口间移植物长度变化表现为超出生理等距范围的延长;若选择在后束点,则两内口间移植物长度变化表现为超出生理等距范围的短缩。结论ACL重建时,胫骨隧道内口在ACL附着区中心与棘间区后缘之间的前后移位对移植物等距特性无明显影响,股骨隧道内口的移位对移植物的等距特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手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角度进行比较.[方法]在140例ACL移植重建患者中,7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70例经前内入路建立股骨隧道,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夹角,并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胫骨隧道组及经前内人路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为(50.67±5.00) mm、(37.97±4.45) mm,后者股骨隧道长度短于前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两者分别为68.20°±6.92°;矢状面为45.45°±7.47°、32.81°±9.45°,无论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前内入路组股骨隧道角度均小于胫骨隧道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关节镜下ACL移植重建手术中,采用前内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它可以减小“雨刮效应”和“蹦极效应”发生的可能,最终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各向同性3DTSEMRI测量股骨髁间窝和前交叉韧带(ACL)断面的大小,分析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 采集40名年轻健康志愿者40侧膝关节的3DTSEMRI容积数据,在工作站上重建并测量ACL和股骨髁间窝断面大小.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或偏相关分析,男女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男性ACL断面面积与髁间窝断面面积(r=0.733.P=0.000)、身高(r=0.564,P=0.028)相关,女性髁间窝形态指数与体重(r=0.482,P=0.037)弱负相关,男(r=0.457,P=0.043)女(r=0.768,P=0.000)身高均与体重相关;男女髁间窝和ACL大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年轻人群中男性的髁间窝和ACL较女性的大;男性髁间窝愈大、身材愈高,则ACL愈粗;女性体重愈重,髁间窝形态有稍高而窄的倾向.各向同性3DTSEMRI可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对活体股骨髁间窝和ACL进行精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