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况及干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对112例患者父母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不同层次干预.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父母存在明显焦虑抑郁情绪,SCL-90、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母亲不良情绪反应较父亲重,经心理干预改变观念,及病人病情逐渐好转后,患者父母SAS、SDS评分也随之下降.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父母存在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应主动做好他们的心理干预,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
3.
未婚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自编的定式调查表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对住院的未婚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进行调查,共调查父亲42位,母亲37位。结果显示45.2%的父亲和54.05%的母亲有肯定的抑郁,多见于对女儿过分溺爱,对女儿患病难以接受,担心女儿住院受罪,担心名誉受损,担扰疾病影响女儿婚姻的双亲。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8 8例首发于 2 0岁以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期症状、治疗及转归做一粗略分析。对象 为本院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住院的、首发于 2 0岁以下缓慢及亚急性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共 88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早期症状持续 8周以上。其中男 4 5例 ,女4 3例。出现早期症状的年龄为 10~ 2 0岁 (其中 10~ 13岁9例 ,14~ 17岁 4 0例 ,18~ 2 0岁 39例 ) ,平均 (16 4± 2 5 )岁。现在年龄 12~ 30岁 ,平均 (19 9± 3 5 )岁。病程 8个月至 15年 ,中位数为 3年。方法 采用回顾性查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印证首发精神分裂症及其父母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并探讨事件相关电位是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素质标志还是状态性标志.方法 从2010年1~12月期间在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中选取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患者60例,作为患者组;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共120例作为亲属组;选取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共60例.分别对三组进行ERP检测.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采用的主要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结果 (1)患者组、亲属组和对照组间N2、P3潜伏期和P3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患者组的N2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0.05),亲属组和对照组的各潜伏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组和亲属组的P3波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而患者组和亲属组P3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首发精神分裂症及其父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2)P3波幅倾向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素质性标志,N2潜伏期倾向于精神分裂症的状态性标志. 相似文献
6.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的心理状况及干预效果。方法对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给予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干预。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SCL-90各因子分,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妻子与丈夫间差异不明显。经心理干预及随病情改善,患者配偶SAS、SDS分也随之下降。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配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可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8.
9.
心理干预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心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存在的心理问题,观测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由病区护师或主管护师对50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测评,然后,将护理干预前的测评结果分别同全国常模、护理干预后的测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两组对比数据均显示一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父母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男性与女性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125例男性(男性组)和133例女性(女性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病前诱因、阳性家族史、病程特点、住院天数、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评定量表(GA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分等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男性与女性患者在年龄、发病年龄、病前诱因、阳性家族史、病程特点、住院天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PRS评分中敌对性、动作迟缓、情感淡漠、缺乏活力因子分男性组高于女性组(t=2.164,t=3.317,t=2.096,t=2.230;P0.05或P0.01);幻觉、思维障碍因子分女性组高于男性组(t=3.682,t=2.987;P0.01或P0.001)。入院时GAS、CGI-SI评分及出院时CGI-GI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CGI-EI评分女性组高于男性组(t=2.466)、自知力评分男性组高于女性组(t=2.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男性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情感淡漠、缺乏活力等阴性症状为主,女性则以幻觉、思维障碍等阳性症状更突出;女性临床疗效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神经心理测验预测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近期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与首发精神分裂症近期预后有关的神经心理测查指标。方法:对16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给予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于治疗前分别作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铁槽铁钉测验、手指敲击测验、利手测验、动作功能测验、手功能协调测验、连线测验、连线测验B、威期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语言流畅性测验等11项刘经心理测查各1次,并作BPRS、SANS、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各1次,治疗12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目前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治疗后继发抑郁,评估其严重程度,分析其可能成因.方法 对35例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2~6 mg/d系统治疗8周,采用临床评估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的抑郁状态,同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者于治疗后的第4周末明显增加(P<0.05),第8周末增加更明显(P<0.01),共有8.6%的患者于治疗后第4~8周末呈现重度抑郁发作.治疗后继发抑郁组疗效明显好于未继发抑郁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不严重,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继发抑郁确实存在且较严重,增加了患者症状控制后自杀的风险,形成原因与自知力的恢复相关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状况及干预效果。方法 对 5 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焦虑自评量表 (SAS)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测评 ,并根据测评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干预。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SCL - 90、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男女之间差别不明显 ,经心理干预 ,以及随着患者病情改善 ,患者亲属SAS、SDS评分也随之下降。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着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应主动做好他们的心理干预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减轻心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独生男孩首次患精神分裂症后,其母伴抑郁症状的临床特点,对38例患儿母亲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同时选取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相匹配的38例健康独生男孩的母亲为对照。结果:研究组常伴有抑郁症状,三种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对伴抑郁症状(患儿)母亲应予心理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对存在心身健康问题(患儿)母亲给予咨询、指导和社会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和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EFS-CV)对60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60例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组对照比较显示:其父母的EMBU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起一定作用,且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儿童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冲突及破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发现:儿童青少年抑郁与父母的婚姻冲突及婚姻破裂有明显关联;婚姻严重冲突的父母在无法改善婚姻质量的情况下,离异或者分居有可能减少儿童青少年出现抑郁,儿童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冲突及婚姻破裂的关系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