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病人进食期间发生误吸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193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误吸分为误吸组和无误吸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进食期间发生误吸的因素,并根据独立影响因素提出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误吸的发生。结果:193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病人进食期间发生误吸71例(36.7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咳嗽反射、卒中病史、卒中部位、机械通气、进食体位、环咽肌开放异常、喉上抬幅度不足、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影响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病人误吸的发生(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咳嗽反射减弱、小脑或脑干病变、机械通气、环咽肌开放异常、喉上抬幅度不足、SSA评分>24分均是影响脑卒中吞咽困难病人进食误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半卧位进食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病人进食期间容易发生误吸,年龄、咳嗽反射减弱、小脑或脑干病变、机械通气、环咽肌开放异常、喉上抬幅度不足、SSA评分>24分均是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发生误吸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1月医院就诊的140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误吸将其分为病例组(n=60例)与无误吸的对照组(n=80例),并分别采取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影响误吸的可能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是否脑干及小脑病变、吞咽障碍评分、机械通气时长、进食体位依从性、是否使用鼻胃管、及时排痰、疾病认知度均会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发生误吸风险产生一定影响(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5.248),脑干及小脑病变(OR=4.689),吞咽障碍评分>24分(OR=3.883),机械通气时长≥7 d(OR=2.954),低进食体位依从性(OR=3.143),鼻胃管应用(OR=3.427)是增加误吸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自身及护理过程中均存在影响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误吸的相关因素,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上述独立高危因素,实施体位、进食、呼吸道护理,加强吞咽功能训练,减少误吸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护策略,降低该类患者误吸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住院的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11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鼻胃管进食、口腔运送时间、镇静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神志、是否合并多种高龄慢性疾病、进食卧位、是否有人工气道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5岁、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仰卧位、进食过快、口腔运送时间大于1.5 s、咽启动延迟、会厌谷残留是影响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仰卧位、口腔运送时间大于1.5 s是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吞咽障碍的误吸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需加强对上述高危因素的识别与防护,及时消除高危因素,降低误吸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灶部位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特点。 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且病变局限于单侧大脑或脑干的9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部位分为3组,其中单侧脑干病变29例(纳入单侧脑干组),左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37例(纳入左侧半球组),右侧半球(皮质+白质)病变26例(纳入右侧半球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记录并对比各组患者口腔运送、吞咽启动、残留、渗漏、误吸、咳嗽反射及环咽肌开放等指标结果。 结果 3组患者在口腔运送(χ2=0.712,P=0.918)、吞咽启动(χ2=1.564,P=0.458)、渗漏(χ2=5.615,P=0.060)、咳嗽反射(χ2=5.882,P=0.053)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会厌谷、梨状窦残留(χ2=6.508,P=0.011)和误吸(χ2=7.803,P=0.005)方面与左侧半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侧脑干组在环咽肌开放方面与左侧半球组及右侧半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9.555和24.630,均P<0.05)。 结论 单侧脑干较单侧大脑半球卒中更容易发生咽期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残留、误吸及环咽肌开放异常等方面,两侧大脑半球卒中后吞咽障碍特点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误吸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科ICU重症急性胰腺炎且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期间如何降低误吸的发生率。方法对40例APACHEⅡ评分≥8分并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通过空肠管喂养途径,经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营养液,取30°半卧位,气管套管气囊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口腔护理次1/4h,及时判断有无胃潴留、腹胀、返流等误吸危险因素。结果40例行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患者误吸发生率为7.5%;发生误吸的3例患者经及时采取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无一例死亡。结论选择经卒肠输注肠内营养的方式,定时观察误吸相关因素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且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误吸导致的吸人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吞咽障碍患者隐性误吸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方法 选取115例经吞咽造影检查确定存在误吸的吞咽障碍患者,均在吞咽造影检查后当日进行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以吞咽造影检查结果(显性误吸/隐性误吸)为标准,分析不同评价标准下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隐性误吸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 经吞咽造影检查发现,115例误吸患者中,显性误吸44例,隐性误吸71例。经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发现,咳嗽反射正常36例、减弱22例、缺失57例。以未发生咳嗽作为吞咽异常的判断标准时,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70.42%,特异度为84.09%,Youden指数为0.545;以咳嗽减弱及未发生咳嗽作为吞咽异常的判断标准时,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预测患者发生隐性误吸的敏感度为85.92%,特异度为59.09%,Youden指数为0.45。 结论 利用简易咳嗽反射诱发试验识别吞咽障碍患者存在隐性误吸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以发生强烈咳嗽作为吞咽正常的判断标准时,其识别隐性误吸的敏感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鼻饲后取半卧位持续时间对发生误吸的影响。方法选择49例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患者,早、中、晚餐鼻饲后分别取半卧位30min、60min、120min,连续观察30d,比较3组体位持续时间患者发生误吸的次数。结果3组体位持续时问患者误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73,P〈0.005),其中鼻饲后持续体位120min患者误吸发生率最低,其次是持续体位60min,鼻饲后持续体位60min与120min误吸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2,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的患者如病情允许,鼻饲后取半卧位持续60min能较好地减少误吸,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影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分析脑卒中部位与吞咽障碍发生类型的关系。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2例,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分为单侧大脑半球组、双侧大脑半球组、脑干与小脑组及多发性卒中组。入院后3d内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入院7d进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记录分析吞咽障碍的类型和脑卒中的病变部位。结果:入院3d内临床吞咽评定4组患者中有29例(46.8%)存在吞咽困难,其中脑干及小脑组发生吞咽困难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于7d时VFSS检测11例能完成,其中单侧大脑半球组3例、双侧大脑半球组2例,多出现口腔期困难;脑干及小脑组2例,多出现咽期困难;多发卒中组4例,口腔期和咽期均受影响。吞咽异常表现类型为唇闭合无力、舌运动减弱、误吸及环咽肌功能不全、吞咽反射延迟、喉上抬差、会厌谷和/或梨状窝滞留、喉渗透等。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评定可明确吞咽口阶段的生理状态,VFSS可明确咽阶段及有无误吸。为避免吞咽困难所致的并发症及预防或治疗吞咽困难,需尽早完成吞咽评定,且可以节省患者总体费用及加快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吞咽造影检查(VFSS)分析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吸入性肺炎(AP)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我科或神经内、外科完成VFSS检查且符合入选标准的105例PSD患者,按照是否发生AP将其分为肺炎组及非肺炎组,对其一般资料、鼻饲情况以及基于VFSS的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评级、咽通过时间(PTT)、咽部残留(PR)、主动咳嗽、饮食调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肺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评估肺炎组及非肺炎组患者的一般情况、VFSS结果以及基于VFSS的饮食调整与肺部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者,其中肺炎组29例,非肺炎组76例。肺炎组与非肺炎组患者在年龄、卒中部位、病程、合并2型糖尿病、鼻饲管饮食、主动咳嗽、PAS评级、咽通过时间、咽部残留、饮食调整等方面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合并高血压或房颤、白细胞数量等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影响患者肺炎发生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卒中部位、年龄≥65岁、2型糖尿病病史、鼻饲管饮食、主动咳嗽以及基于VFSS的饮食调整、PAS评级>6级、咽通过时间延长、咽部残留与肺炎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对影响患者肺炎发生的多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干卒中、双侧半球卒中患者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单侧半球卒中患者;年龄≥65岁患者肺炎发生风险高于65岁以下患者;PAS评级>6级、咽部残留、咽通过时间延长患者发生肺炎的风险较高;而主动咳嗽是抑制肺炎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 年龄≥65岁、双侧半球及脑干卒中、PAS评级>6级、咽通过时间延长、咽部残留是PSD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主动咳嗽是抑制AP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吞咽障碍是由于双侧大脑皮质或者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或者吞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引起,大约57%~73%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1]。尽管部分吞咽困难是一过性,但是容易导致不良预后,如脱水、营养不良、误吸、肺炎、窒息等各种并发症,影响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1.
张蒙蒙  孙洁  陈伟  徐新平 《中国康复》2020,35(10):529-531
目的:研究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咽反射有无异常对洼田饮水试验(WST)诊断吞咽障碍及筛查误吸的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咽反射检查结果分为咽反射正常、异常组(减弱或消失)。再分别对2组患者行WST和吞咽造影检查(VFSS)。以VFSS为金标准,分别计算WST在咽反射正常、异常组诊断吞咽障碍及筛查误吸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根据 VFSS检查,在咽反射正常组,WST诊断吞咽障碍的灵敏度为98.15%,特异度为40.00%;筛查误吸的灵敏度为60.47%,特异度为68.75%。在咽反射异常组,WST诊断吞咽障碍的灵敏度为88.24%,特异度为42.86%;筛查误吸的灵敏度为36.67%,特异度为72.73%。WST在咽反射异常组患者中筛查误吸的灵敏度低于咽反射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ST对2组患者诊断吞咽障碍的灵敏度、特异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咽反射功能异常会降低WST筛查误吸的准确性,临床中可将咽反射检查作为WST的补充检查手段,为早期明确患者的误吸情况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电视荧光放射录相术(videoflurography,VFG)可以了解吞咽过程中不同时相的通过时间,有无钡剂残留和误吸,从而了解吞咽障碍的特点,对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国外早已普遍应用.目的探讨VF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评估的价值.设计非随机、标准对照、开放实验,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同时向社会招募健康中老年人20例.干预以上两组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王德文医师行VFG检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吞咽稀钡及半胶钡(含钡面糊)过程中的口通过时间和咽通过时间,并评价口、咽功能,记录有无舌肌运动减弱,钡剂残留梨状隐窝、会厌谿,是否误吸入气管.结果①吞咽障碍组各吞咽时间相通过时间均较健康中老年组延长.②会厌谿钡剂残留在患者中发生率最高,梨状隐窝钡剂残留发生率较高.③脑干病变组各病理征象发生率均高于大脑半球病变组.经统计学处理,脑干病变组与大脑半球病变组误吸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FG可以对吞咽全过程特别咽时相的病理征象进行更详细的观察,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检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导致误吸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脑卒中吞咽困难致误吸的发生率可达22.22%。吞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可并发吸人性肺炎、窒息、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日常护理中往往只重视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护理,而忽视饮食误吸的护理,为丁减少或避免病人误吸发生,本文总结了我院5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并发生误吸的护理,现将误吸的原因及护理干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卒中单元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影响脑卒中后摄食-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上摄食-吞咽障碍患者是否做进一步的康复训练、静脉营养、鼻饲、胃造瘘或环咽肌扩张术治疗等处理提供依据。方法:由言语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和康复医师共同合作,对卒中单元每位患者进食前都进行摄食-吞咽困难的筛选,如确定有吞咽困难,选择其中意识清晰、病情稳定、能够遵循简单指令者,对其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咽反射、舌运动、声音改变、自主咳嗽、中枢性面瘫等检查。共588例脑卒中患者入选本研究。由作业治疗师对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师给予摄食-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出院时再次进行吞咽能力评估。以摄食-吞咽障碍患者是否存在认知障碍、舌偏瘫、舌上举困难、单侧或双侧面瘫、自主咳嗽减弱、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及进食后声音改变等临床表现为观察指标,探讨诸多因素对该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认知障碍(X1)、舌偏瘫(X2)、舌上举困难(X3)、双侧面瘫(X5)、自主咳嗽减弱(X6)、咽反射消失(X8)及进食后声音改变(X9)均为摄食-吞咽障碍患者预后不良(吞咽困难未愈=1)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详细查体及评定,可以协助判断摄食-吞咽障碍的预后,且为临床治疗摄食-吞咽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量化食物稠度的吞糊试验进食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3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护理,研究组采用量化食物稠度的吞糊试验制订患者的进食方案进食。比较两组患者误吸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量化食物稠度的吞糊试验制订患者的进食方案进食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的患者易引起吞咽障碍,主要原因是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球麻痹,5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脱水、误吸等,易并发肺部感染,其发生常常影响病情和预后。2005年1月-2006年6月本研究选择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伴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128例,针对鼻饲和经口喂养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电视荧光放射录相术(video flurography,VFG)可以了解吞咽过程中不同时相的通过时间,有无钡剂残留和误吸,从而了解吞咽障碍的特点,对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国外早已普遍应用。目的:探讨VF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评估的价值。设计:非随机、标准对照、开放实验,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同时向社会招募健康中老年人20例。干预:以上两组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放射科王德文医师行VFG检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吞咽稀钡及半胶钡(含钡面糊)过程中的口通过时间和咽通过时间,并评价口、咽功能,记录有无舌肌运动减弱,钡剂残留梨状隐窝、会厌骼,是否误吸人气管。结果:①吞咽障碍组各吞咽时间相通过时间均较健康中老年组延长。②会厌羚钡剂残留在患者中发生率最高,梨状隐窝钡剂残留发生率较高。③脑干病变组各病理征象发生率均高于大脑半球病变组。经统计学处理,脑干病变组与大脑半球病变组误吸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VFG可以对吞咽全过程特别咽时相的病理征象进行更详细的观察,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检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dysphagia oftcr stroke, DAS)是临床常见症状,据统计约37%-74%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其中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吸人性肺炎发生率可增加3倍,而误吸的发生率则可增加到11倍[1]。有国外学者统计,左、右侧大脑半球病变者出现误吸几率分别为12.1%和9.9%,双侧大脑半球病变者出现误吸几率则为39.5%[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后咳嗽反射缺失并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1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切除术后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儿。患儿无咳嗽反射,环咽肌完全不开放,误吸严重。予安装说话瓣膜,行呼吸训练、球囊扩张术、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吞咽训练、吞咽手法训练及电刺激等康复。结果 7周后,患儿大口进食稀流质时发生误吸,有弱咳嗽反射,进食浓流质和糊状食物无误吸,环咽肌开放正常。于第11周拔除气管套管后拔除胃管,完全经口摄取足够营养。结论气管切开后并发严重误吸的吞咽障碍患者,可通过佩戴说话瓣膜和综合吞咽训练减少误吸,改善咳嗽反射,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何立娜  常红  何心 《现代护理》2007,13(14):1353-1354
目的探讨预防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的相关因素与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针对脑卒中鼻饲患者误吸发生的相关因素(意识状态改变、鼻饲管位置、体位不当、鼻饲管径、胃内残留量、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输注速度、喂养量与方法),对86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采取护理措施。结果预防误吸发生的措施有保持气道通畅、妥善固定及监测胃管深度、保证准确卧位、严密监测胃内残留量、控制输入速度与输入量、定时监测气囊压力。结论严格正规操作,严密监测,严格喂养可以减少肠内营养过程中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