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9):854-861
目的:达格列净属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本研究评价达格列净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协同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中文万方数据库、CNKI、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仅纳入所有关于达格列净治疗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CI)评价达格列净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59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达格列净联合常规治疗与安慰剂联合常规治疗比较,有效降低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住院复合终点事件(HR=0.73,95%CI 0.64~0.83,P0.001),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RR=0.80,95%CI 0.68~0.93,P=0.005),降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HR=0.68,95%CI 0.58~0.80,P0.001),降低全因死亡风险(RR=0.80,95%CI 0.70~0.92,P=0.002)。达格列净不增加严重低血糖、容量不足、肾脏不良事件和截肢等风险。结论:达格列净可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及死亡模式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EN及其下属各临床注册试验数据中心、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官方网站、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12月,纳入中外文CRT治疗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RCT,包括8 5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RT显著降低心功能Ⅰ/Ⅱ级心衰全因死亡率22%(RR=0.78,95%CI 0.650.93,P=0.006),显著降低心功能Ⅲ/Ⅳ级心衰全因死亡率20%(RR=0.80,95%CI0.700.93,P=0.006),显著降低心功能Ⅲ/Ⅳ级心衰全因死亡率20%(RR=0.80,95%CI0.700.91,P=0.000 5);平均随访时间<1年,CRT不降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RR=0.73,95%CI 0.520.91,P=0.000 5);平均随访时间<1年,CRT不降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RR=0.73,95%CI 0.521.02,P=0.06);平均随访时间≥1年,CRT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21%(RR=0.79,95%CI 0.711.02,P=0.06);平均随访时间≥1年,CRT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21%(RR=0.79,95%CI 0.710.88,P<0.000 1);CRT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因心衰恶化死亡率39%(RR=0.61,95%CI 0.470.88,P<0.000 1);CRT显著降低心衰患者因心衰恶化死亡率39%(RR=0.61,95%CI 0.470.80,P=0.000 3),不降低心衰患者心脏猝死风险(RR=1.07,95%CI 0.790.80,P=0.000 3),不降低心衰患者心脏猝死风险(RR=1.07,95%CI 0.791.44,P=0.68);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CRT显著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26%(RR=0.74,95%CI 0.641.44,P=0.68);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CRT显著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26%(RR=0.74,95%CI 0.640.86,P=0.000 1),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相比,CRT联合ICD显著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18%(RR=0.82,95%CI 0.720.86,P=0.000 1),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相比,CRT联合ICD显著降低心衰全因死亡率18%(RR=0.82,95%CI 0.720.95,P=0.006)。结论 CRT显著降低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因心衰恶化死亡,但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猝死风险且其降低全因死亡与植入时间长短密切相关;CRT联合ICD较单独应用ICD有更多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患者中是否存在"肥胖悖论"及HFmrE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衰中心登记处登记的HFmrEF患者, 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非超重组(BMI<24 kg/m2)和超重组(BMI≥24 kg/m2), 随访周期为患者出院后的1周、1月、3月、1年, 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7(7.9∽14.7)月, 观察BMI对HFmrEF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衰再住院/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15名患者, 年龄为(63.6±12.8)岁, BMI范围15.0~49.3 kg/m2, 非超重组141例(44.8%), 超重组174例(55.2%)。与非超重组患者相比, 超重组患者未调整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风险比(HR)0.318, 95%可信区间(CI)0.167~0.603, P<0.001], 复合终点风险显著降低(HR 0.685, 95%CI 0.472~0.996, P=0.047), 调整后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HR 0.469, 95%CI...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冠心病(CH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全因死亡风险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关系,为冠心病患者的住院及远期预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基于国内外人群有关CHD患者的NLR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和MACE的预后关系的研究。两例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3.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汇总为优势比(OR_S),并显示相应的95%CI。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共计16 401例。与低NLR组相比,CHD患者入院时高NLR组总体死亡率高(OR=4.53,95%CI:3.19~6.43,P<0.001),院内死亡率高(OR=4.14,95%CI:3.20~5.37,P<0.001),远期死亡率高(OR=4.97,95%CI:3.25~7.61,P<0.001);高NLR组MACE风险增加(OR=3.52,95%CI:2.53~4.89,P<0.001),高NLR患者PCI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OR=3.49,95%CI:2.38~5.13,P<0.001)。结论:入院时高NLR是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和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NLR对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及长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并分析血浆TMAO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全因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网、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等公开发表的血浆TMAO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和MACE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12月。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17项研究及11 2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浆TMAO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HR=1.38,95%CI(1.24,1.5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时间<3年和随访时间≥3年的研究均显示血浆TMAO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HR=1.22,95%CI(1.13,1.33);HR=1.66,95%CI(1.46,1.8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脑出血患者甘油三酯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000年至2001年期间467例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并平均随访4.5年。依据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浓度是否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将患者分为TG≤1.7mmol/L组(n=280)和TG1.7 mmol/L组(n=187)。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和静脉血标本,分析其基线资料和预后。终点事件为长期随访全因死亡。结果 467例脑出血患者长期随访中死亡110例,全因死亡率为23.6%。TG≤1.7 mmol/L组的全因死亡率(30%,84/280)明显高于TG1.7 m mol/L组(13.9%,2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 k 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G≤1.7 m mol/L增加死亡风险2.341倍(HR=2.341,95%CI 1.508~3.635,P=0.001)。经多因素Cox因素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后,TG≤1.7 mmol/L增加死亡风险(HR=1.984,95%CI 1.258~3.13,P=0.003)。结论 TG≤1.7 mmol/L增加脑出血患者全因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远程管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科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56例,根据出院时间顺序分为远程管理组(125例)和常规管理组(131例)。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全因死亡分析采用Kaplan-Merier生存曲线。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5.0(17.0~38.8)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51例(19.9%),其中呼吸道感染死亡28例。全因死亡率远程管理组12.8%(16/125),常规管理组26.7%(35/131)。与常规管理相比,远程监管能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HR=0.403,95%CI 0.210~0.773;P=0.006)。远程管理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4.0%(5/125)]及呼吸道感染死亡率[7.2%(9/125)]均低于常规管理组[9.9%(13/131),14.5%(19/1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因再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程管理组全因再住院时间、心血管病再住院时间中位数(49.0,12.0d),均高于常规管理组(28.0,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管理能降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但增加全因再住院时间、心血管病再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31例,根据RDW最佳截断值分为低RDW组596例(RDW14.39%),高RDW组235例(RDW≥14.39%)。平均电话随访(2.25±0.64)个月,观察并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结果随访期间,2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RDW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比例明显高于低RDW组(27.2%vs 8.1%,19.1%vs 5.2%,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DW水平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呈正相关(HR=1.634,95%CI:1.267~1.979,P0.01;HR=1.323,95%CI:1.173~1.672,P0.01)。结论升高的RDW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其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1990~2014年MEDLINE、PUBMED、EMBASE、WOS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3篇相关文献。Meta分析显示,同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高[RR=1.180,95%CI=(1.080,1.280),P=0.000];男性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癌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0,95%CI=(0.800,1.530),P=0.546];女性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癌发病风险高[RR=1.400,95%CI=(1.17,1.68),P=0.000]。结论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相对无糖尿病患者高,且女性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对血运重建术后,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HFrEF)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运重建且术前30d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患者1 247例,根据术前RDW-CV水平分为两组,即RDW-CV12.6%为升高组,另一组为正常组,平均随访时间达41.8个月。并对比两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等终点事件。结果: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RDW-CV是患者全因死亡(OR=2.363,95%CI:1.443~3.871,P=0.001),心血管死亡(OR=2.334,95%CI:1.163~4.684,P=0.011),心脏性猝死(OR=4.734,95%CI:1.131~19.806,P=0.034)的预测因素。结论:RDW-CV是影响血运重建术后冠心病合并HFrEF预后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的RDW-CV可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心脏性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判定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CHF患者115例,以患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55例,存活组60例。另选同期住院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CHF患者67例为对照组,以便建立logEPO和血红蛋白(Hb)的回归方程。对CHF患者进行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随访观察,测定血EPO,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高龄患者多、心功能(NYHA)Ⅱ级比例低、Hb降低和B型钠尿肽(BNP)水平升高(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贫血的CHF患者病死率增高(RR=2.50,95%CI:1.38~4.54,P=0.002)。ROC曲线评估EPO和BNP预测CHF患者死亡的最佳界值分别为44.4 U/L和752 ug/L(P=0.036,=0.000)。年龄、Hb、BNP和NYHA对CHF患者全因死亡有独立预测价值;而男性、BNP和Hb水平对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有独立预测价值。贫血的CHF患者EPO是独立于Hb的全因死亡的强预测指标(RR=2.86,95%CI:1.18~6.94,P=0.020)。结论贫血是CH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EPO是贫血CH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screening, LDCT)在筛查人群中降低肺癌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公开发表、国内外有关LDCT筛查肺癌的前瞻性研究,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3年8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主要结局指标为肺癌死亡率,次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预防1例患者因肺癌死亡或全因死亡需筛查人数。使用R 4.3.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前瞻性研究,涵盖了123 880名被筛查者,年龄范围为40~75岁,各项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在3.6~13.0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非LDCT筛查组,LDCT筛查降低了人群16%的肺癌死亡率(RR=0.84,95%CI:0.78~0.91,P<0.001);全因死亡率降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3,95%CI:0.84~1.03,P=0.151)。亚组分析表明,非LDCT筛查组(对照组)具体亚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对于外科低危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中比较TAVR和SAVR治疗外科低危主动脉狭窄患者的文章,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非RCT。主要结局为短期(30 d)和长期(1年)的全因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次要结局为短期(30 d)和长期(1年)的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RCT 5篇,队列研究5篇,共7 232例患者。汇总分析表明,TAVR较SAVR短期(30 d)全因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率:RR=0.67,95%CI:0.46~0.97,P=0.03;卒中发生率:RR=0.67,95%CI:0.46~0.96,P=0.03];TAVR与SAVR长期(1年)全因死亡率和卒中率无统计学差异[全因死亡率:RR=0.97,95%CI:0.76~1.23,P=0.77;卒中发生率:RR=0.73,95%CI:0.53~1.01,P=0.06];TAVR术后并发症(大出血、肾损伤、新发心房颤动)风险较SAVR低,而永久起搏器植入和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较SAVR高。结论:TAVR短期(30 d)死亡和卒中风险较SAVR低,在长期(1年)死亡和卒中风险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TAVR较SAVR术后大出血、肾损伤、新发心房颤动风险更低,永久起搏器植入和血管并发症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真武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建库以来至2015年6月10日公开发表的与真武汤加减方治疗心力衰竭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经质量评价最终纳入文献后采用Review Man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23例受试者,均为低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真武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提高临床疗效[RR=3.18,95%CI(1.99,5.08),P0.000 01],改善中医证候积分[RR=3.65,95%CI(2.37,5.60),P0.000 01],增加左室射血分数[WMD=5.28,95%CI(4.10,6.47),P0.00001],增加6 min步行距离[WMD=53.64,95%CI(32.07,75.22),P0.000 01],降低再住院率[RR=0.27,95%CI(0.13,0.55),P0.00001]。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西医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减方可以提高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高辛用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远期安全性。方法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在北京市31家医院前瞻性纳入房颤患者25 512例,排除行射频消融术,最终纳入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1 810例。根据是否服用地高辛分为服用地高辛组和未用地高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远期临床结果,并通过Cox回归分析进行校正。主要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结果随访中位数时间3.05年。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未用地高辛组相比,基线应用地高辛组明显升高冠心病合并房颤的全因死亡(HR=1.28,95%CI 1.01~1.61,P=0.038)、心血管死亡(HR=1.48,95%CI 1.10~2.00,P=0.010)、心血管原因住院(HR=1.67,95%CI 1.35~2.07,P=0.008)和复合终点事件(HR=2.02,95%CI 1.71~2.38,P<0.001)的风险。心力衰竭(心衰)亚组结果显示,地高辛未增加全因死亡风险,但明显增加心血管死亡(HR=1.44,95%CI 1.05~1.98,P=0.025)、心血管原因住院(HR=1.44,95%CI 1.09~1.90,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及出院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入选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初发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二尖瓣无返流组、轻度、轻-中度、中-重度返流组,随访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在448例AMI患者中,急性期院内死亡者24例.住院期间心超结果发现二尖瓣返流发生率为67.2%,其中轻度返流为51.1%、轻-中度为9.4%、中一重度为6.7%.门诊或电话随访到患者268例(59.8%),平均随访(33.8±19.6)月,共发生死亡37例(13.8%),其中心源性死亡19例(7.1%),非心源性死亡18例(6.8%).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死亡与二尖瓣返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R=1.504,95%CI:1.002~2.256,P=0.049),心源性死亡与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显著正相关(RR=3.088,95%CI:1.767~5.395,P<0.001),均独立于入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左室射血分数及有无靶血管重建. 结论: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在初发AMI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对预测AMI患者的远期死亡有意义,建议纳入AMI预后的危险分层,指导今后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及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6月,查找ED与CHD及全因死亡率相关性的队列研究,由2位作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队列研究,其中7个研究报告了ED与CHD的相关性,9个研究报告了ED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ED可能会增加CHD(RR=1.54,95%CI:1.41~1.67,P0.001)和全因死亡率的发病风险(RR=1.47,95%CI:1.18~1.84,P=0.001)。无明显发表偏倚存在。结论 ED可能会增加CHD及全因死亡率的发病风险。因此,临床治疗ED患者可能会有降低CHD及全因死亡率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对射血分数(EF)保留型及中间型心力衰竭(HFpEF和HFmrEF)患者易损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心力衰竭患者151例,其中射血分数保留型(HFpEF)85人,射血分数中间型(HFmrEF)66人;选取同期住院非心力衰竭患者15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再入院。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因素,对心力衰竭组患者随访结果作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评价血清白蛋白对易损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心力衰竭患者(t=-6.431,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OR值为0.162(95%CI 0.098~0.268,P0.001),提示血清白蛋白是HFpEF和HFmrEF患者的保护因素。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与HFpEF和HFmrEF患者易损期的预后有关,其中单因素COX分析HR=0.351,95%CI(0.188~0.655),P=0.001,多因素COX分析HR=0.439, 95%CI(0.225~0.858),P=0.016,均有统计学意义,低白蛋白组和高白蛋白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11.881,P=0.001)。结论血清白蛋白可能是HFpEF和HFmrEF患者的保护因素,血清白蛋白越低,易损期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6年4月收治PCI/CABG术后HFrEF病人共15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伴高尿酸血症(HUA)者44例设为A组,未伴HUA者109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指标、术后用药情况及随访预后指标,同时分析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B组血肌酐(Cr)及三酰甘油(TG)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1);B组LVEF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洋地黄使用比例明显低于A组(P<0.01);两组随访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HUA是病人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EF、血红蛋白(Hb)、Cr及HUA均是病人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LVEF和HUA是病人术后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伴HUA病人全因死亡风险为未伴HUA病人的1.48倍[RR=1.48,95%CI(1.07,1.77),P<0.01],心血管死亡风险是未伴HUA病人的1.79倍[RR=1.79,95%CI(1.17,2.31),P<0.01]。结论PCI/CABG术后HFrEF伴HUA病人远期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及心力衰竭死亡风险均明显升高,同时HUA是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ACS患者急诊P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利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观察短期(住院期间至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术后出血并发症、急性与亚急性支架血栓。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26 82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比伐卢定与肝素无论单用或者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两组全因死亡(RR=1.02,95%CI:0.85~1.22,P=0.85)、心肌梗死(RR=1.15,95%CI:0.95~1.40,P=0.16)、30 d支架内血栓(RR=1.36,95%CI:0.89~2.07,P=0.15)、亚急性支架血栓(24 h~30 d)(RR=0.88,95%CI:0.54~1.42,P=0.60)、再次血运重建(RR=1.15,95%CI:0.98~1.34,P=0.08)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比伐卢定组短期出血风险较肝素组显著降低(RR=0.61,95%CI:0.46~0.81,P=0.000 8),比伐卢定组24 h内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高于肝素组(RR=3.76,95%CI:2.12~6.66,P<0.000 01)。结论对ACS患者行急诊PCI时,比伐卢定与肝素在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30 d内支架血栓及24 h~30 d支架血栓的结局相似,比伐卢定在降低术后出血风险上较肝素更有优势,但会增加24 h内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