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准确对抗-Mur,抗-E进行抗体类型和特异性鉴定,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供血者,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红细胞进行Rh分型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测定,采用盐水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患者血清与谱细胞的反应格局来确定抗体的类型及特异性,同时进行抗体效价的测定,运用荧光PCR法对患者MNS血型系统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患者红细胞Rh分型为DCC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阴性,血清中存在(IgG+IgM)型抗-Mur和IgG型抗-E抗体,IgG型抗-Mur效价为4,IgM型抗-Mur效价为2,IgG型抗-E效价为32,MNS血型系统基因分型结果为M(-)N(+)S(-)s(+)Mur(-)。结论:抗-E和抗-Mur均可以引起严重免疫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在不同介质中,不同实验条件下,以及正确选用抗体筛查和抗体特异性鉴定细胞,帮助我们检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尤其避免低频抗体的漏检,从而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抗-cE合并抗-Mur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的特征。方法对2例受检者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其血清与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在盐水、木瓜酶、凝聚胺、抗球蛋白介质中反应,鉴定抗体的特异性。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病例1血清中存在IgM与IgG混合型抗-cE、IgM型抗-Mur,导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病例2血清中存在IgG型抗-cE、IgM型抗-Mur,导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结论抗-cE合并抗-Mur可致血型鉴定及配血困难,对该类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和交叉配血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介质,并确认供血者对应抗原为阴性,防止假阴性漏检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保证患者及时得到输血治疗,在检测患者血样中ABO以外抗体后,针对性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方法:ABO血型、Rh(D)血型及Rh表型鉴定采用试管法,抗体鉴定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试验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综合判定结果。结果:AIHA患者含有自身抗体合并有抗-Mur、抗-E抗体,输注同型血液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提升,疗效显著。结论:准确鉴定出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的自身抗体及抗-Mur、抗-E抗体,有利于缩短配血时间,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分析1例Rh(D)阴性患者输注DEL型血后产生高效价抗-D致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Rh(D)阴性患者安全输血提供策略建议。采用盐水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性质鉴定,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对不规则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和效价测定;将配血不合红细胞与患者血清在37℃温吸收后在56℃热放散,对所得放散液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同时采用吸收放散法对献血员红细胞进行DEL型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抗体性质为IgG型,抗体特异性为抗-D,效价为2 048,配血不合红细胞吸收放散液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D,经吸收放散检测该献血员为DEL型(回顾调查该患者在17 d前输注的一袋红细胞也为DEL型)。Rh(D)阴性患者接受DEL型血输注,具有产生抗-D的潜在风险,所产生的抗-D可再次结合DEL型红细胞致配血不合。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有生育要求的女性以及输血依赖等群体输注应持谨慎态度。对已经产生抗-D患者,在非紧急情况不应输注,避免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人群Rh E抗原分布及受血者抗-E抗体检出率,探讨临床常规检测RhE抗原的必要性。方法:①采用盐水法和凝胶卡法对某医院2015-09—2016-01献血者、2015-01—2015-12受血者进行ABO及Rh(E)血型鉴定;②采用凝胶卡法对2015-01—12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并对抗-E阳性者测定抗-E效价;③查阅输血资料,统计RhE(-)受血者输注RhE(+)血的情况,并鉴定输血后的Rh(E)血型。结果:①2 591例献血者和33 826例受血者,Rh(E)阳性率分别为43.69%(1 132/2 591)和42.64%(14 424/33 826);②33 826例受血者,抗体筛查阳性264例(0.78%),其中抗-E为108例占抗体筛查阳性结果的40.91%;抗-E效价主要分布在4~16之间;③接受RhE(+)血的受血者中,RhE(+)468例(48.75%),RhE(-)492例(51.25%)。106例RhE(-)受血者输入RhE(+)血后,50例(47.17%)RhE血型鉴定结果变为双群。结论:为实现RhE同型输血,降低输血抗-E产生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精准输血水平,临床输血检验中除常规鉴定ABO血型和Rh(D)血型,常规鉴定Rh(E)亦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期门诊输血的重型β地贫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和自身抗体阳性率及特异性。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在门诊长期反复输血的122例重型β地贫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和自身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结果:重型β地贫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10例(8.26%),自身抗体阳性4例(3.30%)。有7例患者检出一种不规则抗体,分别是抗-E 5例、抗-c和抗-Fyb各1例,其他3例检出混合抗体,分别是抗-E/c 2例,抗-C/e 1例。Rh血型抗体90%,其中抗-E占(77.78%)。结论:反复输血的重型β地贫患者可产生自身抗体和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主要是Rh血型抗体,尤以抗-E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h血型免疫性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在临床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预防中的意义,观察微柱凝胶法检测Rh血型免疫性抗体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对患者输血前和孕妇产前做Rh血型免疫性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者进一步做抗体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结果:在9878例患者中检出Rh血型免疫性抗体阳性86例(0.87%),其中抗D12例(14.0%),抗E25例(29.1%),抗C11例(12.8%),抗c9例(10.5%),抗e4例(4.7%),抗Ce7例(8.1%),抗CE5例(5.8%),抗CD6例(6.9%),抗cD3例(3.5%),抗cE4例(4.7%)。结论:在输血前和产前对拟输血患者和夫妇血型不合的孕妇进行Rh血型免疫性抗体筛查、特异性鉴定及效价测定,对确保输血安全及优生优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不同效价抗-E与Rh表型为CcDEe及ccDEE红细胞,采用手工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出现假阴性发生率情况。方法:收集2021年7月—2022年5月意外抗体鉴定为单纯抗-E的23例患者血样。使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抗-E效价测定并分成≤8组和≥16组;用手工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卡式法与CcDEe和ccDEE的红细胞制剂同步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1)抗-E效价≥16组的患者血浆样本与CcDEe和ccDEE的红细胞分别采用2种配血方法均未出现假阴性结果;(2)抗-E效价≤8组的的患者血浆与CcDEe红细胞配血时:凝聚胺法出现10例假阴性,漏检率90.91%(10/11),而微柱凝胶卡式法出现5例假阴性,漏检率45.45%(5/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与ccDEE红细胞配血时:凝聚胺法出现3例假阴性,漏检率27.27%(3/11),微柱凝胶卡式法未出现假阴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患者检出低效价的具有剂量效应意外抗体时,最佳输血选择应为表型抗原阴性而非仅配血相合的红细胞制剂。  相似文献   

9.
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3例低频率抗-Mur抗体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秋红  刘金莲  周先果  唐秋民 《内科》2009,4(4):572-573
目的研究抗.Mur抗体血清学特征,探索其在输血医学中临床意义。方法对3例患者的血清,与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在盐水、木瓜酶、凝聚胺、抗球蛋白介质中反应,鉴定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该3例患者与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在盐水、凝聚胺、抗球蛋白介质中反应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含有抗-Mur抗体。结论该3例同种抗体抗-Mur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为避免抗体筛查中漏检抗-Mur。确保输血安全,建议在抗体筛选细胞中增加Mur抗原细胞。  相似文献   

10.
<正>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重要的意义,而Rh血型抗体则是引起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常见原因。临床输血工作中遇到的Rh血型抗体以抗-E居多,抗-D少见且多为IgG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RhD阴性个体在汉族人群中为数极少,RhD同型输血的施行有力的预防了抗-D抗体的产生;而RhE阴性个体在人群中为数众多,且RhE存在非同型输血的情况。笔者近来在工作中发现因输血产生IgM、IgG型抗-E患者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与探讨微孔板木瓜酶法和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联合检测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具体情况。方法:将收集到的12 293例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微孔板木瓜酶法的抗体筛查,筛查到阳性标本联合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检测,将检测为阳性的标本送输血研究室确认和鉴定,并计算微孔板木瓜酶法和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联合检测的耗时和成本。结果:12 293例标本中微孔板木瓜酶法筛查到阳性标本140例,阳性率为11.39‰,联合微柱凝胶法检测到6例阳性标本,阳性率为0.49‰。判定为阳性的标本送输血研究室鉴定,IgG型3例(抗-E型1例,未知型抗体2例),IgM型3例(抗-Lea型、抗-Leb型和抗-Lea+Leb型各1例)。标本数为0~88个(一批次)时联合检测耗时为1 h 45 min~1 h 50 min, 352个标本(四批次)以内每增加0~88个的标本(一批次)耗时增加约10 min。检测成本约为每个标本0.37元。结论:利用微孔板木瓜酶法和微柱凝胶法联合筛查能筛检出常规血型仪检测不出的不规则抗体,且此方法灵敏度高、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分析,为其制定输血策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在河北省血液中心进行疑难交叉配血的AIHA患者2例,分别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对其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抗体筛查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二硫苏糖醇(DTT)处理和未经处理的谱细胞鉴定患者血浆抗体特异性。结果:2例患者均为RhD抗原阳性,DAT及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其中1号患者血浆与DTT未处理谱细胞反应呈抗-D特异性,与DTT处理后谱细胞反应结果呈全阴性;2号标本血浆与DTT处理及未处理谱细胞反应均呈阴性。2例患者与同型RhD阴性红细胞均呈交叉配血相合状态。结论:1号患者体内的不规则抗体为抗-LW抗体,2号患者抗体为自身抗-D抗体,此类AIHA患者均可输注同型RhD阴性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群中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及与临床安全输血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06-01-2014-9-20的1 615例配血者血浆和临床资料做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检测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研究不同就诊人群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对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分别做盐水法,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和经典抗人球蛋白法,调查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分布及产生规律。结果:1 615例被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出15例阳性率0.93%(15/1 615),其中男性检出率为0.67%(4/595),女性检出率为1.08%(11/1 020),女性有妊娠史的患者检出率为1.28%(11/857),无妊娠史患者检出率为0(0/163),有输血史患者290例检出率3.45%(10/290),高于无输血史的患者检出率0.38%(5/1 3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体特异性以抗RH系统最多见检出6例检出率为40%(6/15),其中,抗-E 4例、抗-D 1例、抗-c 1例;其次是Kell和MNSs系统各4例检出率26.67%(4/15)分别为抗-K 4例和抗-M 1例、抗-s 2例、和抗-Mur 1例;最后还在Duffy系统中发现抗-Fya 1例检出率为6.67%(1/15)。结论:本研究为献血者抗体筛选提供了决策依据,并深入研究在不同就诊人群中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与安全输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例冰冻保存的抗筛阴性、交叉配血不合的献血者标本进行检测分析,了解低频血型抗体类型和血型特征。方法:采用不同厂家的抗体筛选细胞对冰冻保存标本和新采集标本进行抗体检测和鉴定,并检测抗体效价;采用多种血型血清学方法检测抗-Mur抗体与Mur抗原的红细胞凝集反应特征。结果:该献血者标本与具有Mur抗原的筛选细胞血清凝集反应阳性,与其余筛选细胞反应均为阴性;抗体鉴定结果为IgG抗-Mur抗体;冰冻保存标本和新采集标本的抗体效价均为16;Mur抗原抗体在酶介质中不凝集。结论:导致抗筛阴性、交叉配血不合的不规则抗体为IgG抗-Mur抗体,IgG抗-Mur抗体冰冻保存效价比较稳定且可在人体内较长时间稳定存在,Mur抗原抗体反应符合MN血型抗原抗体血型血清学凝集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346例肿瘤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346例肿瘤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筛查红细胞抗体,对抗体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检测。结果346例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为5.20%(18/346),其中男性肿瘤患者阳性率为2.72%(5/184),女性肿瘤患者阳性率为8.02%(13/162),男性与女性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相比,P<0.05。其中抗-Lea者6例、抗-Pl者5例、抗-M者7例、Rh抗体者0例。特异性抗体7例,非特异性抗体11例。5例患者发生自身红细胞致敏。18例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者中13例伴输血史或妊娠史,Rh抗体8例。结论女性肿瘤患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且多伴输血史或妊娠史,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有助于肿瘤患者输血安全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总结日常工作中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探讨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3种特殊配血方法在检测Rh抗体方面的差别. 方法:运用上述3种实验方法对不同效价的Rh抗体进行测定. 结果: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这3种方法均能检出血清中大部分不规则Rh抗体,但是3种方法存在差异.其中,凝聚胺法最为经济方便,微柱凝胶法最为敏感,而抗人球蛋白法最为可靠.结论:在配血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检测有疑问的标本,尤其是对有妊娠史、近期输血史、短期内反复输血或以往输血有反应的患者,应采用多种方法检测,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经典抗人球蛋白法仍是检出较弱抗体,排除非特异性凝集干扰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由于孕妇和新生儿之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免疫性疾病,是造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是由IgG抗-D引起,IgG抗-E次之。本例Rh(D)阴性待产妇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出血清中存在IgM和IgG性质混合的抗-D抗体、IgG性质抗-E抗体,其中IgG抗-D、抗-E抗体导致新生儿发生Rh系统HDN,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8.
王谦 《山东医药》2008,48(18):71-72
对236例O型血孕妇分别采用微柱凝胶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测定血清IgG抗体.微柱凝胶试验、抗球蛋白试验检测孕妇血清IgG抗A(B)抗体效价分别为66.3、34.1,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4.0%、34.3%;两种方法检出的抗体效价及阳性率相比,P均<0.01.认为在O型血孕妇产前血清IgG抗体检测中,微柱凝胶试验比抗球蛋白试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微柱凝胶技术用于检测血型抗体IgG亚型(IgG_1、IgG_2、IgG_3、IgG_4)的试验方法。方法:筛选6种不同规格的葡聚糖凝胶(颗粒直径在25~100μm)制备微柱凝胶卡,对添加的IgG亚型单抗的最佳稀释度、特异性、重复性和灵敏度进行对比试验,采用正交试验对试剂红细胞浓度及加样量进行筛选。结果:通过筛选抗球蛋白IgG亚类单克隆抗体的效价、亲和力以及与凝胶微粒最佳混合比例,建立凝胶微柱反应体系。选择颗粒直径为75μm(G-75)的葡聚糖凝胶作为灌注凝胶,添加A厂家的IgG亚型单抗4倍稀释后与凝胶混合能够满足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要求,加样量选择25μl被检血清与50μl浓度0.8%~1.0%的悬浮红细胞反应,试验结果满意。结论:通过对试验体系的优化组合,成功研制了用于检测血型抗体IgG亚型的微柱凝胶检测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4种常用的检测IgG型血型抗体方法,确定不同方法的差异。方法:分别用凝聚胺法、试管间接抗球蛋白法(IAT)、LISS-凝胶卡法和LISS-试管间接抗球蛋白法(LISS-IAT)检测倍比稀释的抗-D,从临床配血不相合样本中检出的IgG抗-E、抗-Lea、抗-Jka和87例有输血史的患者样本。结果:对倍比稀释的抗-D,LISS-IAT法的检测灵敏度最高,凝聚胺法最低;对于弱的IgG抗体,凝聚胺法会漏检,IAT也存在漏检的可能,而LISS-凝胶卡法和LISS-IAT法均能检出弱的抗体;87例有输血史患者的抗筛结果显示,LISS-凝胶卡法和LISS-IAT法的检出不规则抗体例数都达到10例,高于其他2种方法。结论:免疫血清学实验室应采用更为敏感的实验技术检测血型抗体,如LISS-凝胶卡法或LISS-IAT法,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