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脑-大脑皮层通路的白质连接模式。方法于2015年10月-2016年4月通过电子科技大学校园网公开招募20名健康被试并采集所有被试的弥散磁共振(dMRI)数据,通过概率性示踪法重建出小脑-大脑皮层之间的白质纤维束通路,包括齿状核-红核-丘脑-皮层(DTC)、额叶-脑桥-小脑(FPC)、顶叶-脑桥-小脑(PPC)、颞叶-脑桥-小脑(TPC)和枕叶-脑桥-小脑(OPC)。考察这些通路白质微结构的弥散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度(MD)、横向扩散度(AD)和径向扩散度(RD)。利用配对t检验考察各个纤维束弥散参数的对称性。结果在20名被试中均成功追踪出5组白质纤维束。DTC和OPC的各个参数均显示为双侧对称;TPC和PPC的FA存在不对称性,左侧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FPC和右侧PPC的RD值较对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磁共振数据能有效重构小脑-大脑间的白质纤维束,作为小脑输出纤维(DTC)的弥散参数具有双侧对称性。而额叶、顶叶、颞叶向小脑的输入纤维均显示双侧不对称性,这可能反映了小脑参与大脑非运动功能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的临床及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特征。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D数据库中的30例原发性PD患者,分为冻结步态(FOG+)组(11例)和无冻结步态(FOG--)组(1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11C-CFT-DAT显像和临床运动评分,对11C-CFT-DAT显像结果与临床运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OG+组尾状核的纹状体不对称指数(SAI)显著增高(P=0.004);UPDRS运动评分与重侧(受累严重肢体对侧)尾状核与前壳核比值呈正相关(P=0.034);NFOGQ评分与重侧尾状核SAI呈负相关(P=0.020);冻结步态与尾状核SAI呈显著负相关(P=0.028)。结论双侧尾状核不对称性损害是导致PD患者冻结步态的重要原因,冻结步态可能是皮质-纹状体-脑干-躯体通路中不对称性损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正Wallerian变性系轴索顺行性崩解及其所属髓鞘变性的过程,是继发于神经元胞体和近端轴索损伤的退行性变,最常累及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桥束,累及脑桥-小脑通路者并不少见,但鲜为人所熟知。脑桥小脑束起源于对侧脑桥核(位于脑桥基底部),接受皮质脑桥束的传入,在脑桥上部水平交叉过中线,经小脑中脚达小脑皮质。当损害发生在一侧脑桥时,同侧脑桥核、  相似文献   

4.
正小脑中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MCP)主要由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AICA)供应,部分由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供应~([1])。传入纤维的皮质脑桥小脑束参与其主要构成并在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上显示为均匀一致的白质信号。双侧MCP对称性异常信号主要见于脑桥-橄榄核-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而其他病因十分少见。本组报道了4例不同病因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帕金森病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水平和利用弥散张量技术来评估其脑白质结构改变,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及DTI脑白质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共纳入60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认知功能正常组(PD-N)、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PD-MCI)和痴呆组(PDD)各20例。采用MMSE和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利用DTI技术对受试者不同脑区测定FA值。应用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含量。结果 PD-MCI组右颞叶、右后扣带束及胼胝体膝部和PDD组左枕叶、左前扣带束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白质的FA值分别低于PD-N组(均P 0. 05),经Logistic回归后胼胝体膝部和左侧扣带前束脑白质FA值的下降具有特异性。行Spearman相关显示:左额叶、右颞叶、左枕叶、左扣带前束、右扣带前束、胼胝体压部FA值与PD的MoCA评分呈负相关(均P 0. 05); PD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浓度与帕金森病患者MoCA评分呈正相关(P 0. 05)。结论 DTI技术能识别PD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部微结构改变,血清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可能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步态障碍是脑小血管病(CSVD)的重要皮质下损害特征,显著增加跌倒风险,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CSVD传统影像学特征中,脑白质高信号(WMH)与步态障碍最为相关,且以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WMH)和幕下WMH为著;WMH严重程度与步态障碍可能是一种阈值关系,即仅重度WMH影响步态活动。在GMV及CTh方面,CSVD患者全脑灰质体积减少和皮质变薄均与步态障碍密切相关。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发现CSVD步态障碍患者存在着包括高级认知控制和下行运动纤维束在内的广泛白质微结构受损,且不同的白质纤维结构可能与不同的步态损害特征有关。该文分别从传统影像学表现、灰质体积(GMV)、皮质厚度(CTh)及脑白质微结构等方面综述CSVD步态障碍在脑结构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该文分别从传统影像学表现、灰质体积(GMV)、皮质厚度(CTh)及脑白质微结构等方面综述CSVD步态障碍在脑结构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CSVD步态障碍神经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分析白质纤维束完整性和损伤程度,并探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共37例皮质下梗死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同时通过DTI获取关键兴趣区白质纤维束部分各向异性(FA),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白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路易体痴呆(DLB)和帕金森病(PD)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方法对10例DLB患者(DLB组)、16例PD患者(PD组)及16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DTI扫描,采用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对三组全脑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弥散率(MD)两两比较,并分析FA值、MD值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LB组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双侧上纵束FA值、MD值明显改变(P=0.002,P=0.012;P=0.013,P=0.015),而PD组仅胼胝体白质纤维束MD值明显改变(P=0.036)。与PD组比较,DLB组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FA值、MD值明显改变(P=0.04;P=0.005)。DLB组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FA值与病程呈负相关(r=-0.708,P0.05),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023,P0.05),左上纵束MD值与统一PD评定量表Ⅲ呈正相关(r=0.682,P0.05)。结论 DLB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白质纤维束改变,尤其是左下纵束、左下额枕束的改变对DLB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钩束是连接额叶与颞叶之间、额叶和颞顶部语言区之间的白质纤维。弥散张量成像(DTI,可以根据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来检测白质纤维结构的异常改变。现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钧束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脑梗死病人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和白质纤维束受损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以三维立体弥散张量成像为基础的色彩图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价脑梗死区周边纤维束的情况,将纤维束分为受压移位、变细萎缩和破坏中断三类,并与临床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结果三维成像所见与病人预后关系密切。所有脑白质纤维束萎缩和中断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脑功能损伤,而脑白质受压移位的病人神经功能完全或近乎完全恢复。结论在脑梗死中,DTI能直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变化,对于评估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损害程度,探讨DTI对SIVD白质损害的评估及与阿尔茨海默病(AD)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是健康老年人(NC)、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AD患者,每组各20例。行常规MR I和DTI扫描后,测定相同感兴趣区(RO 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结果:SIVD组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FA值下降,ADC值升高,与NC、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比较,AD组前额叶、颞叶、海马、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和扣带束等部位FA值降低,颞叶、海马等部位ADC值升高,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DTI可以用来评估痴呆患者白质损害的程度,SIVD患者以下额枕束、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上纵束等部位受累为主,可作为与AD鉴别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一、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是以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为基础的纤维束重建技术,其主要原理是根据各个体素中水分子的主要弥散方向,判断最小弥散阻抗的传导路径,达到重建白质纤维通路的目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是目前显示活体脑白质结构的唯一方法[1],该方法能够高度可重复地重建出与解剖结构一致的白质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查精神发育迟滞(MR)患者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来了解该病患者脑白质发育情况,以寻找MR患者新的诊断手段,并探讨发病机制中脑白质纤维束发育障碍的根据.方法:用DTI扫描技术对45例MR患者作了皮质脊髓束、枕额束、扣带束、胼胝体束的检查.结果:45例患者中仅4例未发现异常,枕额束有异常为27例,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中冻结步态(FOG)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 随机搜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14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FOG发生率,依据是否合并FOG分为伴FOG组和不伴FOG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伴FOG患者的临床特征.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FOG)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收集自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6例PD患者的临床及相关量表资料,根据FOG量表(FOG-Q)将其分为PD不伴FOG组(PD对照组,59例)与PD伴FOG组(PD+FOG组,47例)。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对象中PD伴FOG的发生率为44.3%。PD+FOG组和PD对照组的性别、年龄、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爱泼沃斯嗜睡量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D+FOG组的病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39项PD调查表、快速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筛查量表、Hoehn-Yahr(H-Y)分期、统一PD评定量表中运动检查部分(UPDRSⅢ)等均高于PD对照组(均P0.05)。在MMSE子项目中,PD+FOG组的记忆力、回忆力得分低于PD对照组(均P0.05)。在MoCA子项目中,PD+FOG组的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和语言得分低于PD对照组(均P0.05)。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和H-Y分级均为PD患者发生FOG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FOG为PD患者中晚期常见的异常步态。PD伴FOG的患者在抑郁、生活质量、睡眠质量较PD不伴FOG程度重,认知受损则以记忆、回忆、命名、语言及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方面突出。病程的延长和高H-Y分期为PD患者伴发FOG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不同区域脑白质损害与轻度认知功能(MCI)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我院的住院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MCI组34例,认知功能正常组22例。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情况检查,完成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测。通过头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对不同脑区白质纤维进行部分各向异性(FA)值测量。结果 MCI组患者与认知功能正常组相比,右侧额叶FA值(0.335±0.068)、左侧颞叶白质FA值(0.391±0.032)及胼胝体膝部FA值(0.658±0.053)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FA值和MMSE、Mo CA量表中各认知域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右侧额叶白质FA值与注意与计算力呈正相关,左侧颞叶白质和胼胝体膝部FA值与记忆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 MCI患者注意与计算力的障碍可能与右侧额叶白质损害有关,而左侧颞叶白质及胼胝体膝部白质的损害可能导致早期的记忆障碍。DTI可能成为超早期识别与诊断MCI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基底核区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最容易造成相邻皮质脊髓束损伤,从而导致肢体运动功能程度障碍。功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能真实有效地显示脑内白质结构,尤其是发生病变时,相邻和相关的白质纤维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以扩散张量成像的各向异性指数最为敏感。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左侧基底核缺血性和出血性病变对皮质脊髓束通路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情况下皮质脊髓束通路各向异性指数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5-10/2008-12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室完成。 对象:左侧基底核出血患者20例,左侧基底核缺血性病变患者27例。 方法:利用GE 1.5T扫描仪及SUN工作站行全脑数据收集和后处理,在各向异性指数图像上分别测量延髓、脑桥、大脑脚、基底核、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等层面的皮质脊髓束通路走行区各向异性指数的测量。兴趣区大小的确定由个体纤维束轴位图上其结构所决定,以不超出该结构的范围、同时有2人对兴趣区大小进行肯定为准。 主要观察指标:常规磁共振明确基底核区出血和缺血性病变患者,采集扩散张量成像数据并在工作站的扩散张量成像软件进行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域各向异性指数测量和分析。 结果:左侧基底核区的出血、缺血性病变对左侧皮质脊髓束通路各个水平层面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各向异性指数的统计学分析,α=0.05。缺血及出血性病变患者延髓水平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桥水平直至半卵圆中心各层皮质脊髓束的各向异性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尤其是基底核层面和放射冠层面的P值最小,又以放射冠层面最明显。 结论:扩散张量成像结果显示,基底核区缺血性病变对大脑脚层面及其以上的皮质脊髓束的影响较出血性病变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方法选取42例未用药双相障碍抑郁期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及右利手与之相匹配的59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白质纤维束图谱,将大脑白质组织分割为20条公认存在的粗大纤维束,应用PANDA软件计算每个被试者每条白质纤维束的4项平均弥散属性,采用非参数置换检验比较2组在20条白质纤维束上弥散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束弥散指标与临床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左侧钩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低于对照组(0.40±0.01与0.41±0.01,P=0.001);胼胝体辐射线额部FA值低于对照组(0.36±0.02与0.38±0.02,P<0.001);左侧钩束径向弥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值高于对照组(6.57×10^-4±2.41×10^-5与6.40×10^-4±2.42×10^-5,P=0.001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组弥散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与临床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钩束及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存在脑白质完整性破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方法:健康老年志愿者为对照组(NC)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组、AD组和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组各20例,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后,测定相同感兴趣区(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比较。结果:与NC组比较, AD组前额叶、颞叶、海马等部位FA值降低,颞叶、海马等部位ADC值升高(P〈0.05);aMCI组仅扣带束FA值降低,与AD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VD组下额枕束等部位FA值下降,ADC值升高,与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可以用来评估白质纤维束完整性,AD组白质损害甚于aMCI患者;扣带束FA值可以作为aMCI患者筛查的指标;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对SIVD与AD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探讨帕金森病(PD)伴冻结步态(FOG)患者在进行言语流畅性测验(VFT)时,前额叶大脑皮质的激活水平和激活模式.方法 本研究纳入24例PD患者,根据FOG评定量表(FOGQ)将PD患者分为伴FOG组(PD-FOG+)及不伴FOG组(PD-FOG-).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