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律植入装置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相关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心律植入装置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发生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中男性44例(78.6%),女性12例(21.4%),年龄(66±13)岁。有囊袋感染清创史的35例(62.5%),有起搏器更换史23例(41.1%),深静脉置管2例(3.6%),糖尿病史11例(19.6%),乙肝病史5例(8.9%),肿瘤史2例(3.6%)。56例中1例患者因重症感染死亡,余55例患者均行电极导线拔除治疗,其中12例为外科拔除。术中发生心脏压塞3例(5.5%),肺栓塞1例(1.8%),再植入患者27例(49.1%),无一例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囊袋感染后保守清创治疗与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直接相关,一旦明确诊断应行电极导线拔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器装置(开胸组),49例选择经静脉拔除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经静脉组),清除心外起搏器装置。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开胸组和经静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经静脉组以单纯囊袋感染为主(41/49例),开胸组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赘生物形成为主(7/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经静脉组患者长[(12.1±7.3)年比(9.2±6.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6/10例)患者同期行其它心外科手术,2例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术。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开胸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均低于经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经静脉途径已能有效地拔除多数起搏器电极导线,首选内科途径。外科开胸手术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适用于下列患者:①赘生物过大,易导致肺栓塞者;②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困难者;③合并其它心脏疾病,需要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④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三尖瓣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下腔途径应用抓捕器Snare拔除电极导线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snare拔除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应用下腔装置snare拔除电极导线,年龄(68±13.3)岁,其中男性44例(81.5%),共拔除电极导线110根,其中心房电极45根(40.9%),右室电极57根(51.8%),除颤电极2根(1.8%),左室电极6根(5.5%)。平均植入年限9(2~27)年。其拔除原因分别为囊袋感染44例(81.5%),菌血症5例(9.3%),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5.5%),电极故障2例(3.7%)。应用snare拔除电极导线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4.4%,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死亡及需外科干预的主要并发症。结论下腔装置Snare拔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应用激光鞘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准分子激光鞘拔除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应用激光鞘技术拔除电极导线,年龄(63.4±17.1)岁,其中男性27例(77.1%),共拔除电极导线77根,平均植入年限10(4~26)年,其中除颤电极导线13根(16.9%)。拔除原因分别为囊袋感染25例(71.4%),电极故障5例(14.3%),菌血症3例(8.6%),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5.7%)。应用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7.1%,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死亡及外科干预的主要并发症。结论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起搏及除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拔除冠状窦导线。拔除导线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电极移位。本文介绍了主要的拔除技术,包括直接移除、血管内反牵引技术拔除导线、激光鞘管导线拔除、机械扩张鞘管导线拔除、旋切鞘导线拔除、下腔回收装置技术等;还介绍了主动和被动固定的冠状窦电极导线拔除及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极导线经静脉途径拔除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永久起搏器或ICD顽固性感染患者的157根电极导线进行拔除,先采用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未成功的换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分析电极置入时间长短、电极类型、患者年龄对拔除成功率的影响。结果拔除心房电极导线63根,右室电极导线75根,左室电极导线9根,ICD电极导线10根。拔除成功率100%。置入1年内、1~5年、5~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分别为100%、86.4%、76.2%以及43.5%。不同电极类型及不同年龄患者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无差异。结论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永久起搏器或ICD电极导线的成功率较高,且不受电极类型及患者年龄影响,但随着电极置入时间的延长,其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和总结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行起搏电极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36例行电极拔除术的患者,其中起搏系统感染患者29例,电极故障6例,血栓形成1例。共拔除电极导线69根(心房电极27根,右室电极33根,左室电极4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5根。所有电极的平均植入时间为(45±46)个月。电极拔除成功率100%(均为完全拔除);其中10根(14.5%)直接拔除,32根(46.4%)使用锁定钢丝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扩张鞘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根(4.3%)应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拔除。1例在置入临时起搏电极时因电极穿孔致心脏压塞,1例术中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结论 起搏系统感染是拔除电极的主要原因,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经静脉途径拔除植入心律起搏装置(CIED)导线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CIED患者(导线断裂3例、感染22例)的47根导线经静脉途径成功拔除,其中6例导线徒手拔除,15例应用锁定钢丝和扩张鞘拔除,1例运用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例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22例患者于对侧植入新的心律起博装置,2例患者无植入新的起搏装置指证,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积极治疗无效死亡。结果:所有导线均完全拔除,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静脉途径拔除CIED导线是根治心律起博装置导线相关问题的重要措施,科学、有效的运用多种器械和技术在复杂病例的应用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观察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拔除后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析术中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曝光量,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计6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71.8岁,其中起搏器囊袋感染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其中双腔起搏器5例,单腔起搏器1例,植入起搏器导线4个月到13年不等,共拔除11根电极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起搏器装置并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均植入右室间隔部。术中起搏器参数为:阈值(0.46±0.12)V/0.24ms,感知(8.48±2.46)m V,阻抗(753.3±131.4)Ω,随访3个月起搏器各项参数稳定。拔除及重新植入围手术期及3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心脏穿孔、静脉血栓、血管损伤、装置功能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后拔除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拔除电极导线的专用器械不断问世并应用于临床,全世界拔除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CIED)电极导线的数目及开展电极导线拔除术的中心亦不断增多。随着患者寿命延长和导线植入数量增多,非感染因素所致电极导线拔除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全世界共约3 250万例起搏器植入患者,随着植入年限的增加,导线非感染并发症也逐渐增多,成为导线拔除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静脉拔除His束起搏电极导线的安全性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Medtronic SelectSecure 3830电极导线拔除患者,His束电极导线植入时间>3个月。统计分析His束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及指证、成功率、拔除工具的应用、拔除再植入His束区域的情况。结果 17例His束电极导线拔除患者,其中男性9例(52.9%);年龄(59.5±18.4)岁。电极导线拔除指证:囊袋感染患者13例(76.5%);非感染患者4例(23.5%),其中电极故障2例(11.8%),电极穿孔1例(5.9%),上腔静脉闭塞1例(5.9%)。17例均成功拔除所有电极导线,成功率100%,1例(5.9%)His束电极拔除术中出现脑梗症状。17例中1例有2根His束电极植入,共拔除His束电极导线18根(43.9%),电极植入时间为(19.6±16.5)个月。其中13根(72.2%)His束电极导线通过徒手逆时针旋转拔除,其余5例(27.8%)His束电极导线通过下腔装置拔除。植入时间<12个月的His束电极导线7根(38.9%)...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75岁。贯序使用4个起搏系统。旷置电极导线使局部感染经抗生素及清创治疗难以控制,导致心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直视手术彻底清除感染灶后治愈。再次植入起搏器时发现心肌组织在炎症、手术创伤后形成纤维化而使起搏阈值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起搏电极导线引起心脏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明确诊断心脏穿孔的患者4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穿孔电极类型、临床表现、胸片、超声心动图、CT、程控参数以及处理方法等。总结心脏穿孔的最佳处理策略。结果46例患者发生了心脏穿孔,急性心脏穿孔者23例(50.0%),发生于术后1~29(14±8)d,慢性心脏穿孔者23例(50.0%),发生于术后35~2555(1147±812)d。临床表现中以胸痛、肌肉跳动最常见,分别为18例(39.1%)、8例(17.4%)。程控参数中以起搏阈值升高为主,为42例(91.3%)。29例(63.0%)患者的胸片提示电极顶端紧贴或穿出心脏影外缘,20例(43.5%)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穿孔。6例接受胸部CT检查的患者均发现了心脏穿孔。本研究中由内科经静脉拔除电极导线者34例,成功拔除者32例(94.1%),2例患者因考虑术后心脏压塞风险较大,故保留原电极导线;外科参与电极导线拔除者12例,且全部(100%)成功拔除穿孔电极导线,44例心脏穿孔患者拔除穿孔电极导线后均未出现心包积液以及心脏压塞。结论心脏穿孔常以胸痛、膈肌刺激为主要临床表现,可通过程控、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在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周围器官损伤的情况下,采用经静脉拔除穿孔电极的手术方式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导线锁定钢丝(lead locking device,LLD)这种新型全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利用LLD拔除电极导线的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电极导线拔除原因、锁定钢丝锁定导线情况、电极导线拔除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6例患者(其中1例女性,中位年龄62.5岁)使用LLD拔除电极导线,共拔除导线13根(1根废弃电极导线和12根有功能电极导线),其中LLD成功放置在11根(85%)电极导线的顶端进行全程锁定,2根(15%)未全程锁定。12根(92%)电极导线完全拔除,1根(8%)部分拔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LD这种新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有利于导线完全拔除。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前六届(2012~2019)"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广大同仁的积极推广下,我国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的诊治整体情况已趋于规范化;此外为了应对未来国内非感染电极导线拔除数量的大幅增加(欧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国外≥50%的电极导线拔除病例均为非感染病例,而国内病例目前90%以上仍为感染病例),李学斌教授、李剑明教授,在上届大会中创新性的首次提出电极导线拔除的一、二级预防概念。本次会议将重点讨论"电极管理"包括改进电极导线的设计、标准化植入手术(腋静脉入路)、电极导线故障的识别、更换升级时如何减少对已有电极导线损害等多个方面。"电极管理"与大会提出的电极导线拔除的一级预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电极导线拔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普及"电极导线管理"的理念,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处理研讨会于2020年3月27日~3月29日在北京国务院二招宾馆召开。届时,会议将邀请本领域来自美国、欧洲、大洋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顶级专家与会共商,同时会议将秉承我们一贯的宗旨,以第一手临床资料结合手术演示向大家全面展示电极导线管理、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01至2015-06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患者共478例。其中,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疑似IE者9例,进一步接受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分型。然后,根据诊断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随访一年,检验心脏超声检查对CIED患者IE诊断的准确性。结果:3例患者因心脏超声未发现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菌血症,但经PET-CT检查后最终诊断为IE。2例患者心脏超声提示瓣膜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经PET-CT检查后发现心腔内电极导线及瓣膜均未见赘生物,其中1例伴随血培养阳性,最终诊断为菌血症,另1例无感染征象者最终诊断为非感染患者。4例患者在电极导线拔除术后因心脏超声可见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PET-CT检查发现心腔内无感染征象,最终确定为"非感染性纤维残留组织"。根据最终诊断分别采取针对性治疗,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增感染及感染复发。结论:心脏超声对心腔内赘生物的判定存在误差,尤其对于接受电极导线拔除术后的疑似IE患者,应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确定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前七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广大同仁的积极推广下,我国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的诊治整体情况已趋于规范化;此外为了应对未来国内非感染电极导线拔除数量的大幅增加(欧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国外≥50%的电极导线拔除病例均为非感染病例,而国内病例目前90%以上仍为感染病例),李学斌教授在上届大会中创新性的首次提出电极导线拔除的一、二级预防概念。本次会议将重点讨论"电极管理"包括改进电极导线的设计、标准化植入手术(腋静脉入路)、电极导线故障的识别、更换升级时如何减少对已有电极导线损害等多个方面。"电极管理"与大会提出的电极导线拔除的一级预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电极导线拔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普及"电极导线管理"的理念,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承办举办的"第八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处理研讨会"于2021年3月26日-3月28日在北京国务院二招宾馆线下/线上召开。届时,会议将邀请本领域来自美国、欧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国际顶级专家与会共商,同时会议将秉承我们一贯的宗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心脏起搏主动与被动电极导线在拔除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进行电极导线拔除的病人共109例,去除除颤电极导线患者8例,未使用工具拔除患者54例,剩余47例,共77根电极导线,其中主动电极导线31根,被动电极导线46根,其中22根使用锚定钢丝拔除,55根使用针眼圈套器拔除。比较两种电极导线之间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拔除原因无明显差异。在未进行电极导线使用年限匹配的情况下,主动电极导线的拔除时间明显减少[(46.74±17.95)min vs(56.41±19.61)min,P=0.031],心房主动电极导线的拔除时间较被动电极导线明显缩短[(30.42±10.84)min vs(52.90±19.82)min,P=0.009],在心室电极导线中,两种电极导线的拔除时间无明显差异[(51.50±16.89)min vs(59.36±19.34)min,P=0.137]。主动电极导线的使用年限较短[(4.60±3.64)年vs(10.27±4.26)年,P<0.0...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36岁,17年前因长QT综合征(LQTS)行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左前胸)置入术后,7年前因左前胸囊袋感染,于右前胸行经静脉ICD植入术,1年前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行电极拔除术。考虑患者年轻女性、遗传性心律失常、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史、双侧前胸囊袋感染史、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符合全皮下ICD植入适应证,遂行皮下ICD植入,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对国内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拔除的文献进行归纳或总结。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有1感染;2电极导线断裂脱入心腔引起心律失常;3穿破心肌的电极导线;4精神症状;5体内多根电极导线。电极导线拔除的方法有1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法;2直接牵引法或加其他辅助措施;3机械扩张鞘;4体外循环下手术拔除;5杂交手术。拔除的电极导线主要为右室、右房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与电极导线植入的时间呈反向关系。拔除的并发症主要为心包压塞,与心房电极导线的拔除相关。还有肺栓塞、三尖瓣撕裂、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电极导线拔除的关键点为电极导线的头端与心肌的分离,以及电极导线体与血管或组织结构粘连的分离。因此,只要措施恰当,拔除则是安全、有效的,否则,并发症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