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儿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各种原因造成的儿童足踝部损伤后软组织缺损很常见,我们于2001年3月至2004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来进行修复,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踝部、小腿、足背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29例,其中创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15例,烧伤(包括电击伤)创面及瘢痕切除后创面11例,慢性溃疡3例。皮瓣切取范围5cm×7cm~12cm×20cm,蒂长5~12cm。结果本组27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部分淤血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游离植皮愈合。术后21例经3个月至5年随访,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皮肤感觉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两点辨别觉为10~15mm,平均12m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适应证明确,操作简便,无需牺牲小腿主要动脉,不需吻合血管,且皮瓣成活率高,供区易于封闭,是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2 3例 ,切取瓣面积最大为 18cm× 12cm ,最小为 12cm× 6cm。蒂长最长 11cm ,最短 7cm。 结果 2 3例中 19例全部成活 ,3例皮瓣边缘坏死合并有水泡 ,经换药治愈 ;1例部分坏死经植皮治愈。 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质地良好 ,有感觉 ,手术切取操作简便 ,成活率高 ,不损伤血管 ,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院从 1996年 12月~ 1999年 12月开始利用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2 4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2 4例 ,男 17例 ,女 9例。年龄 14~5 4岁 ,平均年龄 2 9.5岁。足跟部撕脱伤 11例 ,胫腓骨及踝关节骨折术后感染、内固定及骨外露 3例 ,慢性骨髓炎窦道切除术后皮肤缺损 2例 ,小腿内侧、足背慢性溃疡切除术后骨外露 5例 ,踝前疤痕挛缩 2例 ,足跟部电烧伤 1例。急性损伤清创术后 期皮瓣转移修复 7例 ,延期修复 4例。皮瓣最大14 cm× 8cm,最小 3 .0 cm× 1.5 cm。二、… 相似文献
6.
7.
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婴幼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婴幼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5例3岁以下婴幼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施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好,质地良好,厚薄均匀,色泽与周边正常皮肤相似。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及设计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婴幼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缺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4例小腿及足踝部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5 cm×6 cm~12 cm×8 cm。结果3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4例术后皮瓣明显肿胀,2周后消退,皮瓣成活。24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足背外踝区早期感觉减退,6个月时21例皮瓣麻痹区缩小。皮瓣两点辨别觉〉2 cm者17例,7例足跟边缘区部分溃疡,换药后瘢痕愈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缺损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血供充足,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足踝及胫前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腓肠神经逆行皮瓣修复2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7例胫前软组织缺损患者,修复缺损大小3cm×4cm~8cm×11cm。结果有1例发生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清创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3例外形臃肿,但均恢复正常的劳动。结论腓肠神经逆行皮瓣的血管恒定,变异小,不牺牲主要血管,蒂部可有足够的长度,可恢复局部的皮肤感觉,操作安全,供区不残留功能障碍,是修复胫前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以胭窝中点至跟腱与外踝连线的中点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设计切取皮瓣,在受区近侧找一条向心静脉,将小隐静脉与其吻合,并将腓肠神经与足背皮神经接合。结果本组2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一例发生明显肿胀、皮缘坏死及后期的压疮等,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颜色、厚薄、感觉均良好。结论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血运丰富、血供可靠、成活率高、切取简单等优点,吻合静脉后皮瓣肿胀时间明显缩短。在受区接合神经可恢复皮瓣的保护性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中、下部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修复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3例,修复足背缺损6例,修复足跟部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共6例.皮瓣切取面积5 cm×7cm~ 13cm× 19cm.术中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重建皮瓣静脉回流、将腓肠神经与受区可供吻合的神经行端端或端侧吻合重建皮瓣感觉. 结果 15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完全成活.术后经6个月~2年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厚薄均匀,色泽与周边皮肤相似,皮瓣两点辨别觉10 ~ 16 mm,平均14 mm,下肢负重、行走正常. 结论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或骨缺损、骨髓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8~84岁,平均36.7岁。其中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5例,跟腱外露8例,外踝溃烂1例,足跟外露伴跟骨骨髓炎6例,跖骨慢性骨髓炎1例,足背皮肤癌2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切取面积5.0cm×2.0cm~18.0cm×8.0cm。12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19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方法进行治疗。结果:31例中29例完全存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瘢痕愈合。经2~51个月随访(平均27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12例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转移患者,感染控制,无一例复发。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皮瓣解剖简单、血供可靠,手术成功率高,是临床上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对37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应用该皮瓣修复,其中创伤致软组织缺损3l例,慢性溃疡6例.皮瓣面积最大14 cm×10 cm,最小7 cm×4 cm.结果 37例皮瓣除2例远端边缘1.0 cm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0年,皮瓣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 该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及设计简便,成活率高,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应用该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16.
17.
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 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关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方法 以隐神经相伴行的大隐静脉体表投影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部位及旋转点的位置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结果 临床应用6例,修复小腿足踝部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6cm×8cm。经6-20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根据皮神经的血管构筑与皮肤血供密切相关的特点,设计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为小腿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1月~2011年4月,我院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胫前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8例,取得满意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1~59(36±23)岁。其中小腿中下段开放骨折并软组织缺损11例,踝部软组织缺损5例,足跟皮肤撕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因创伤致软组织缺损187例。皮瓣最大面积14cm×13cm,最小4cm×3cm。结果:修复小腿下段113例皆获成功,伤口1期愈合,11例皮肤边缘坏死,换药治愈,4例坏死面积较大,经换药,邮票植皮且治愈,足及踝部修复54例,伤口1期愈合,5例局部坏死,经换药后获治愈。结论:应用逆行腓肠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有效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此皮瓣血运丰富,手术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0.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是骨科与烧伤常见的损伤,传统方法处理多不理想,本院于1999年6月~2006年1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取得良好效果。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2~55岁,平均33.5岁。左侧12例,右侧8例。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