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视交叉上核功能连接(FC)的改变,以及生物节律异常是否可作为双相情感障碍生物亚型分类的一种指标。方法 研究共纳入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38例和正常对照 150例,所有被试均通过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使用DPARSF软件对磁共振数据分析视交叉上核脑通路功能连接图(FC值),进行t检验;并基于静息态FC值,使用Scikit-learn 0.20.1中的主成分分析和K-means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聚类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右侧视交叉上核与室旁核、右侧视交叉上核与下丘脑背内侧核、左侧视交叉上核与室旁核、左侧视交叉上核与下丘脑背内侧核功能连接增强。基于以上FC值,使用无监督机器学习K-means方法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最佳聚类为2类,轮廓系数为0.49。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视交叉上核节律通路功能连接比正常对照增强,且节律通路功能连接值可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两种亚型,提示生物节律是潜在的双相情感障碍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前,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可能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和环境等因素相关,并且可能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炎症机制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之一。该文总结了双相障碍免疫机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和细胞因子水平研究,并探讨双相障碍与免疫异常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免疫相关方法在双相障碍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双相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慢性复发性重性精神疾病,既往有关其病因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多集中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功能方面。腺苷作为一种中枢抑制性神经调质,对单胺类神经递质有着广泛的调节作用,同时其与心境稳定剂一样具有稳定心境的作用,它还参与了跨膜信号传导系统,双相障碍者存在跨膜信号通路异常。本文就腺苷在双相障碍发病机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1双相情感障碍的定义、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及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治现状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双相Ⅰ型、双相Ⅱ型、环性心境障碍和混合性发作。双相心境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国内外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治现状并不令  相似文献   

5.
双相障碍是一个十分容易被误诊、漏诊的精神疾患,在临床上识别率并不高.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就诊的误诊率为69%,超过1/3的患者需要经历至少10年才得以确诊[1].而欧洲的一项包括1000人的大规模临床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时5.7年[2].至于国内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如何,以及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认识如何,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6.
双相障碍诊断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相障碍是一个十分容易被误诊、漏诊的精神疾患,在临床上识别率并不高。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就诊的误诊率为69%,超过1/3的患者需要经历至少10年才得以确诊。而欧洲的一项包括1000人的大规模临床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时5-7年。至于国内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如何,以及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认识如何,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即使有研究对象也只是局限于就诊于精神科或心理科的患者,因此不能反映出双相障碍患者诊断现状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双相障碍童年经受虐待的情况,探讨童年遭受不良事件对双相障碍发病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对象,按照DSM-IV的诊断标准纳入双相障碍患者;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对双相障碍患者进行童年负性经历的调查。结果:双相患者遭受的负性事件以躯体忽视最为常见,其次是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最为少见。结论:童年遭受躯体忽视等不良事件会增加双相障碍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秦勇 《河北医学》2006,12(11):1158-1159
女性易患情感性精神障碍已被众多的文献资料所证实,而产褥期更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高发危险期,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则高达20%~50%[1,2].作者通过对产褥期发病(复发)的双相情感障碍与其它时期发病(复发)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产褥期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处于抑郁相的双相障碍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的异常变化进行研究,探求双相障碍患者抑郁相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比较24例处于抑郁相的双相障碍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的大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处于抑郁相的双相障碍患者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双侧内侧前额叶、双侧补充运动区、左侧中央旁小叶及左侧中央前回的ReHo值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处于抑郁相的双相障碍患者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双侧内侧前额叶、双侧补充运动区、左侧中央旁小叶及左侧中央前回的脑功能存在异常,这些脑区的异常功能可能与双相障碍抑郁相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更深入的分析单相抑郁障碍和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与病程。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接受并资料的抑郁障碍病患300例,其中单相抑郁障碍病患195例,双相抑郁障碍病患105例,对比分析2组病患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程。结果:从发病年龄来看,抑郁障碍双相组中的病患其发病年龄要早于抑郁障碍单相组中的病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第1次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下的病患,抑制障碍双相组明显多于抑制障碍单相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相对于抑制障碍单相组而言,双相组中大多数病患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缓、心境不稳定相对比较重,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抑郁障碍双相组中的病患从HAMD抑郁量表可以看出,对认知障碍因子的评分明显高于抑制障碍单相组中的病患,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单相抑制障碍与双相抑制障碍是2种不同的疾病,抑郁疾病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点,有可能会是双相抑郁障碍隐藏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自主神经功能保持平衡对维持机体功能至关重要,昼夜节律系统参与了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调节。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迷走神经活性降低,进而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然而,昼夜节律紊乱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以昼夜节律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为出发点,旨在明确昼夜节律紊乱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可能机制,并归纳了褪黑素治疗、光线调节、运动疗法、迷走神经刺激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睡眠障碍是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最常见的伴随症状,超过50%的TB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嗜睡、昼夜节律失调等表现。长期的睡眠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及脑损伤的修复,且能增加交通事故等TBI的风险因素。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异常可能是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对TBI后各种类型睡眠障碍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治疗仍以催眠类药物为主、行为干预为辅,然而催眠类药物对TBI后睡眠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尚欠缺全面的评估。不同类型TBI后睡眠障碍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机制研究能指导临床治疗,个体化治疗的实现也将对促进TBI后睡眠障碍患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双相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发 《医学综述》2013,19(13):2384-2386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意义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少弱精症有过半原因不能明确,而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其中一大原因。基于中医理论,探讨特发性少弱精子并见昼夜节律紊乱的病机和治法特点。认为其基本病机在于“肾主生殖”的功能失职,阴阳失于调摄,具体为阳不入阴,初阳不生,在精液病机表现为“精气清冷”。从而提出“重振雄阳法”,意在调节肾之阴阳,助阳初生,重振雄风。作为重振雄阳的经典代表方,天雄散有温振肾阳,镇阴潜阳,助阳初生之功,符合特发性少弱精症并见昼夜节律紊乱的治疗要求。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和方药分析,该方可能会在调节昼夜节律和改善少弱精症等方面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因此,提出天雄散运用于特发性少弱精症并见昼夜节律紊乱的治疗,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是针对血压水平而言,对于血压的昼夜节律,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卒中关系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主要综述血压昼夜节律的概念、血压节律紊乱分类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翠翠  常虹  宋扬 《当代医学》2010,16(19):31-32
光照治疗和应用外源性褪黑素是近几年治疗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的研究热点,然而不恰当的治疗时间不但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使病情加重,所以正确评估睡眠时相是决定治疗时间的前提。目前测量核心体温和掌握人在睡眠时内源性褪黑素的释放曲线是评估睡眠时相的主要手段,由于临床工作繁忙,这些方法很少被应用。本文将介绍一种评估睡眠时相的简便方法,以及用光照和褪黑素治疗最具代表性的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即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和睡眠时相提前综合征,对其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神经心理学角度探讨双相障碍和双相障碍共病社交恐惧症之间认知功能障碍的异同.方法 对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40例单纯双相障碍组、38例双相障碍共病社交恐惧症组和37例正常对照组使用WAIS智力全套测验、WMS逻辑记忆与视觉再生测验、词汇流畅性、连线测验A及B、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改良...  相似文献   

18.
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在心境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MDQ-C)筛查双相障碍的可行性,对抑郁障碍患者中有双相障碍可能的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方法采用MDQ-C对308例心境障碍患者进行测评,包括双相障碍134例(双相障碍组)和抑郁障碍174例(抑郁障碍组)。对抑郁障碍组中MDQ得分≥5和MDQ得分<5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抑郁障碍组患者MDQ得分(3.90±2.92)明显低于双相障碍组(6.48±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4,P=0.000);抑郁障碍组MDQ得分≥5的患者比例(34.5%,60/174)也明显低于双相障碍组(64.9%,87/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21,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DQ得分≥5的抑郁障碍患者多为男性(优势比OR=0.342,P=0.004)和年龄<25岁(OR=0.952,P=0.001)患者,且首次发病存在食欲增强特征(OR=5.007,P=0.029)。结论抑郁障碍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比例较高,MDQ-C可作为筛查工具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男性、年龄<25岁、首次发病存在食欲增强不典型特征的抑郁发作患者有潜在双相障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李颖  贺治青  伍峰  梁春  吴宗贵 《上海医学》2012,35(4):309-312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节律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2月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5例住院患者,按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和ACS组(45例),所有患者留取全血,经Ficoll离心分离PBMCs,体外培养过程中经血清撤离诱导节律性;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节律基因的表达情况,再经Chronos-fit软件评估其节律性。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与SAP组比较,ACS组的PBMCs节律性表现为峰值时间改变且整体表达水平降低。Gensini积分与PBMCs节律基因Per1的峰值时间呈正相关(r=0.855,P<0.01),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53,P<0.05),与节律基因Rev-erbα的相关性则相反(r值分别为-0.721和0.832,P值均<0.05)。结论 ACS患者PBMCs的节律性明显异常,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患者整体节律性紊乱的表现,其将可能应用于临床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