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子宫腺肌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4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米非司酮组(n=24)和未用药组(n=23);无腺肌症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n=15).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ERα和PR水平.结果 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对照组及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未用药组异位内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PR在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 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在位子宫内膜不同;异位内膜丧失了正常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米非司酮通过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α和PR)含量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活性的变化。方法  62例患者中子宫腺肌病 3 2例 (腺肌病组 ) ,无症状子宫肌瘤 3 0例 (肌瘤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肌病组在位子宫内膜、病灶 (包括异位内膜及其周围子宫肌层 )和肌瘤组正常子宫内膜及肌层ER、PR、EGFR、VEGF的表达。结果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组织ER、PR的表达较在位内膜低 (P <0 .0 5 )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及其周围的子宫肌层EGFR的表达较肌瘤组正常子宫肌层组织明显增加 (P <0 .0 1) ;VEGF在腺肌病组中表达明显高于肌瘤组正常子宫组织 (P <0 .0 1)。结论 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织ER、PR的表达低 ,可能是其对治疗反应差的原因 ;EGFR对腺肌病的发病有一定作用 ;腺肌病异位内膜及其周围肌层VEGF表达增强 ,提示腺肌病子宫血管生成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Ki-67、ER和PR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ER和PR在子宫腺肌病增殖期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中的组织定位和表达强度。[结果]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内膜腺体中Ki-67表达(40/46)高于在位内膜腺体(30/46),P〈0.05。Ki-67的表达子宫腺肌病的异位内膜(40/46)、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1/23)及子宫内膜癌(20/23)等病变的腺体组织中,均明显高于正常内膜(2/22),P〈0.01。ER和P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体中的表达分别为41/46和41/46,分别高于其在异位内膜的表达32/46和33/46;异位内膜间质中PR表达(30/46)低于在位内膜间质(44/4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Ki-67异常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过度增殖和子宫内膜瘤变关系密切,而ER、PR的低表达及Ki-67表达的增高与子宫内膜的侵袭性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瑾蔚  蒋树娟  张羽 《现代医学》2009,37(4):268-27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病灶及其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38例子宫肌瘤(肌瘤组)的肌瘤病灶和在位内膜及30例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组)的腺肌病病灶和在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 肌瘤组和腺肌病组病灶的ER、P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内膜组织;肌瘤组中ER、PR表达均符合增生期高于分泌期的变化规律,腺肌病组ER、PR除在位内膜PR外均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结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腺肌病病灶ER、PR的低表达和缺乏周期性变化及相应在位内膜ER也丧失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雌激素受体α(ERα)和孕激素受体(PR)在不同月经周期的子宫腺肌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4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米非司酮组(n=24)和未用药组(n=23);无腺肌症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n=15)。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ERα和PR水平。结果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内膜(P<0.05)。对照组及未用药组ERα和PR在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未用药组异位内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PR在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米非司酮组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ERα和PR在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在位子宫内膜不同;异位内膜丧失了正常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米非司酮通过下调其性激素受体(ERα和PR)含量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率,探讨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法(SP)测定40例子宫平滑肌瘤和相应子宫肌层组织的ER、PR、PCNA的表达.结果 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62.5%、70%;相应子宫肌层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40%、42.5%,两组ER和P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中PCNA表达水平,无论在增殖期或分泌期,高于相应肌层组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R、PR、PCNA均是反映子宫肌瘤的生物学行为的指标,研制ER、PR、PCNA的拮抗剂,使子宫肌瘤萎缩或凋亡,有望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标本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腺肌病灶周边组织、正常肌层组织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正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腺上皮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80%,均低于其在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97.5%、95%(P<0.05),而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57.5%、60%(P<0.05);子宫腺肌病病灶周边组织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5%、52.5%,均高于正常肌层组织的表达率25%、27.5%(P<0.05),而低于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率82.5%、80%(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ER、PR有关;子宫腺肌病病灶周边组织ER、PR的高水平表达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裘琳  许泓  张信美 《浙江医学》2013,35(7):533-53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腺肌病模型病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异体垂体移植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模型子宫内膜及病灶异位子宫内膜中ER、PR的表达.结果垂体移植4个月和6个月后,均成功诱发子宫腺肌病模型,不同时间诱发模型的病灶大体结节数和HE染色评分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建模6个月后模型病灶的结节显著大于建模4个月后(P<0.05).建模后4个月,模型子宫内膜和病灶异位子宫内膜以及正常子宫内膜中ER和PR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建模后6个月,3种子宫内膜中ER阳性率分别为55.07%、31.63%和24.74%;PR阳性率为48.40%、27.48%和22.70%;3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子宫内膜局部ER、PR的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子宫腺肌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以及36例正常对照组ER、PR的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ER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明显低于在位内膜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PR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低于在位内膜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PR的表达强度在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ER、PR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中度的正相关(rs=0.622,P<0.01)。结论:ER、PR的下调是采用性激素治疗腺肌病不敏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ER(雌激素受体 )、MMP2 (基质金属蛋白酶 2 )、TIMP2 (组织抑制物 )在子宫腺肌症不伴瘤 1 6例和伴瘤 1 8例中的表达。结果 :ER在子宫腺肌症不伴瘤组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核中阳性表达率 ( 1 2 .5 % )高于子宫腺肌症伴瘤组 ;MMP2在子宫腺肌症伴瘤组中间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同时表达率为 ( 77.78% ) ;TIMP2在子宫腺肌症伴瘤组中腺体、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率 ( 72 .2 2 %、88.89% )明显高于不伴瘤组。结论 :在子宫肌瘤形成早期 ER可能起调控作用 ;MMP2、TIMP2对子宫腺肌症伴腺肌瘤和子宫肌瘤的形成可能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的形成可能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异位妊娠患者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内膜的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水平和关系,分析异位妊娠时不同部位激素受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病例资料403例,包括早孕患者子宫内膜、异位妊娠患者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组织、正常输卵管组织,采用SP法染色,检测ER及PR的表达水平.结果 子宫内膜的ER和PR阳性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输卵管组织,五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组ER和PR阳性表达正常宫内早孕组最高,输卵管妊娠组较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输卵管组ER和PR阳性表达水平在输卵管妊娠组中较高,均高于异位妊娠患者正常侧输卵管及正常输卵管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异位妊娠患者子宫内膜与输卵管组织的ER、PR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ER及PR在妊娠输卵管黏膜组织中含量较低,导致输卵管上皮发育及肌层蠕动功能与生殖活动不相适应,可能是发生输卵管妊娠的因素之一;通过诊断性刮宫检测子宫内膜的ER、PR水平可以间接了解异位妊娠者患侧输卵管ER和PR的表达水平,决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缩短治疗时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前、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EP)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B-细胞淋巴瘤基因蛋白(Bcl-2)、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为研究EP形成机制提供思路。方法:随机选取绝经前、绝经后EP标本各15例,及绝经前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和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子宫内膜各10例,共50例标本。用生物素蛋白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各组织上EP、PR、Bcl-2、Ki-67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绝经前组:PR在EP腺体和间质的表达均低于其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Bcl-2在EP腺体和间质的表达均高于其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ER、Ki-67在EP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②绝经后组:ER、PR、Bcl-2在EP间质和腺体中的表达均高于三者在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Ki-67在EP和绝经后正常萎缩型内膜中的表达没有差异;③PR在绝经后EP腺体及间质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绝经前EP中的表达(P<0.05),ER、Bcl-2、Ki-67在绝经前、后EP中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局部ER、PR的分布不均和功能改变在EP的形成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局部细胞凋亡的异常在EP的形成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蓉  周琦  叶学正  朱晓玲 《重庆医学》2007,36(19):1963-1964,1983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及p53蛋白的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ER、PR、p53蛋白及PCNA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8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为21例,阳性率为43.75%,ER的阳性表达为32例,PR的阳性表达为33例,阳性率分别为66.67%和68.75%,进一步分析发现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而ER、P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5).在p53蛋白表达阳性的病例,PCNA计数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PR、p53及PCNA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53阳性表达、ER、PR缺失表达及p53阳性表达组织中PCNA的高表达均提示肿瘤组织的分化差,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综合分析上述指标,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子宫内膜息肉(EP)中的表达及宫腔镜对EP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360例EP患者中56例行经宫颈EP电切术(TCRP),对30例EP患者息肉组织、息肉旁内膜组织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EGFR、ER、PR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各组织间质、腺体中EGFR、ER、PR的表达进行比较. 结果:56例行TCRP的EP患者中,2例病理诊断为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随访6个月~1年,患者预后良好.宫腔镜手术后3个月随访,除4例患者宫腔底部有轻度粘连外,余患者宫腔形态正常,症状明显改善.(3)子宫息肉组织间质和腺体中ER、PR、EGFR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息肉旁组织及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息肉旁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中ER、PR及间质中EGFR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旁内膜组织腺体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息肉组织腺体ER的表达明显高于间质的表达(P〈0.05),息肉组织腺体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间质的表达(P〈0.01).结论:(1)EP的临床特征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绝经期则以绝经后出血为主;(2)EP的发生与EGFR、ER、PR协同作用有关;(3)绝经后妇女体内仍有雌激素持续作用;(4)宫腔镜是EP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切除息肉同时息肉旁内膜也应酌情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早期流产与其子宫内膜上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旨在找出原因,对症治疗.方法:选择PCOS不孕患者32例为实验组(其中12例有早期自然流产史),同期输卵管性不孕患者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于月经干净3~7 d时、或闭经期、或淋漓出血时,对照组患者于月经干净3 d至排卵前在宫腔镜下取得子宫内膜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测定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s,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s,PR)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的细胞核内的表达.结果:ER在腺体和间质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PCOS组较输卵管性不孕组均明显减少(P=0.004,P=0.001).PR在腺体和间质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PCOS组较输卵管性不孕组均明显减少(P=0.02,P=0.004). PCOS组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ER和PR的表达在增生早、中、晚期组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3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OS患者流产组的子宫内膜腺体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较非流产组明显减少(P=0.02);在间质中,流产组与非流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2).PCOS患者中的流产组和非流产组PR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PCOS患者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减少可能是其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PCOS患者的雌、孕激素受体缺乏周期性改变,可使胚胎着床障碍或流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MMP1、MMP2、TI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 ,研究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MMP1、MMP2、TI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 40例和在位内膜 40例中的表达。结果 :MMP1在子宫异位内膜腺体中阳性表达率较高 ( 85 % ) ,异位和在位内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M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内膜间质细胞、腺体中表达一致 ;TIMP2在子宫异位内膜间质中阳性表达率 ( 1 5 % )低于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阳性表达率 ( 4 0 %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MP1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 ;MMP2在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均有较强的表达 ,说明子宫腺肌症异位和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同源性 ;TIMP2不仅对 MMP2有抑制 ,且对 MMP1也有抑制作用 ,MMPs- TIMPs平衡失调可能有利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ER、PR及AR在内异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阐述性激素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的关系,探究治疗EMs的新途径。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0例EMs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20例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及AR的表达情况。结果:ER在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异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在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患者异位内膜PR及AR表达的相对增高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子宫腺肌病(UAM)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35例UAM患者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38例非UAM患者正常内膜中ER、PR和MMP-2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行对照研究。结果 (1)UAM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较对照正常内膜低(P〈0.05);(2)UAM异位内膜中MMP-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1);(3)MMP-2蛋白在UAM异位内膜中表达有周期性变化,增生期高于分泌期(P〈0.05),而在在位内膜及对照内膜中表达无明显周期性变化。结论 ER表达并非子宫腺肌病的主要致病因素;MMP-2在异位内膜的高表达可能使异位内膜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并且在增生期表达活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INCH 蛋白(particulary interesting new cysteine-histidine rich protein)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 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 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3例正常子宫内膜和52例子宫内膜腺癌中PINCH、ER及P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INCH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间质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51.9%,呈现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及PR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上皮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8.8%和100%、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NCH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ER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腺癌的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PR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PINCH与ER、PR的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INCH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ER及PR的缺失表达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预后及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调节活化因子(RANTES)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多因素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51例和异位内膜51例的ER、PR和RANTES蛋白的表达。结果:①ER、PR的表达:异位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和在位子宫内膜组(P<0.01);②RANTES的表达:异位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和在位子宫内膜组(P<0.01)。结论:ER、PR在子宫腺肌病组织的表达具有相关性。ER、PR和RANTES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