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为临床探索一种更简便安全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途径。方法 建立鼠后肢缺血动物模型 ,将取于自体的骨髓细胞制成悬液注射于缺血部位 ,4周后行动脉造影并取标本 ,测定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动脉造影显示大鼠缺血肢体侧支动脉明显增多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1例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人男性 ,76岁 ,因右下肢严重缺血 ,糖尿病足第 2、3趾坏疽且伴感染 4个月 ,经过内科长时间治疗无效于 2 0 0 3年 2月 15日入院。入院后下肢动脉造影显示 :下肢远段小腿动脉及足部动脉均已闭塞 ,足部血供仅靠少许侧支血管(图 1)。无法进行下肢远端动脉搭桥。经过充分论证后 ,于 2 0 0 3年 3月 4日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首先在局麻下抽取自体骨髓 3 0 0mL ,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可定向分化的干细胞 )悬浊液约 3 0mL ,再在硬膜外麻醉下 ,进行小腿肌肉局部注射。术后每天监测下肢远段经皮氧分压 ,于术后第 3d ,病人开始感觉足部发热 ,第 4…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截肢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几年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现对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可行性、疗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自体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近年来刚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都显示出了干细胞移植改善下肢缺血的有效性。尽管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Asahara等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大量存在于正常骨髓、脐血、外周血和脾中,证实成人体内存在循环EPC的假说,开创了血管新生疗法的基础,也有人称之为“细胞架桥”。采用血管新生疗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近年刚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尽管目前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自体干细胞移植具有2个独特的优点:①不存在异体干细胞的免疫排斥问题;②不存在胚胎干细胞伦理道德问题。这一技术业已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不同移植浓度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不同移植浓度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作用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对22例双下肢缺血的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将每一患者其中缺血较严重的一侧分为实验组(A组),较轻的一侧为对照组(B组)。A组移植骨髓干细胞浓度>1×108个/条下肢,B组<1×105个/条下肢。应用谷涌泉提出的患肢疼痛、冷感和麻木等主观标准,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oxygenpressure,TcPO2)、Tateishi-Yuyama等提出的新生侧支血管评估、保肢率和足部创面的变化等客观标准评价其疗效。术后1、2和4周分别观察其疗效,并选择4周时的疗效作为评价标准。结果A、B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90.0%和16.7%(P<0.01),冷感缓解改善率分别为90.5%和5.3%(P<0.01),患肢麻木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1%(P<0.01)。术后4周的ABI测定,A、B组分别增加了31.8%和0;TcPO2测定,A、B组增加有效率分别为94.4%和11.1%(P<0.01);新生侧支血管评估分级,12例患者经术后血管造影复查,A组有效率为100%,B组除2条下肢为+1级外,余均未见增多的新生血管;截肢率A、B组分别为4.5%和27.3%(P<0.05);足部创面的变化,A组有效率为75%,B组无效。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移植的干细胞总量有密切的关系,移植量<1×105个/条下肢时无效或仅有微弱疗效,移植量>1×108个/条下肢时,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2004年7月我院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4例,疗效满意。病人均为男性,年龄65~73岁。病因:单纯动脉硬化闭塞3例,糖尿病性下肢缺血1例。术前数字减影血管照影检查证实不适于手术搭桥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治疗。方法:每日2次皮下注射金磊赛300U,监测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标(20×109/L)停药。后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50mL。应用肝素钙3000U加入1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3次,直至结束分离外周血干细胞时止。干细胞移植:经皮患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导管置于病变血管处,经导管注入外周血干细胞混悬液20mL,双下肢…  相似文献   

8.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6例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患者.结果 42例小腿疼痛缓解,小腿冷、凉感觉消失;35例足部疼痛改善;29例足部冷、凉感消失;4例术后4周因为小腿中段以下出现坏死导致截肢.42例保肢病例,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87.45±41.22)m增加到(348.52±147.24)m,下肢皮温由(28.52±0.51)℃增加到(33.56±0.62)℃,踝肱指数(ABI)由(0.48±0.06)增加到(0.75±0.07),移植前后3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优于移植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下肢动脉影像学检查显示,3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对远端动脉流出道差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是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快速地应用于临床.其理论依据是干细胞为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机体组织细胞.自体干细胞移植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血流,达到治疗下肢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引起的慢性下肢缺血在临床上最常见,对于血管流出道好的采用血运重建或介入下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但对于血管流出道差的严重慢性下肢缺血上述方法 则不适用.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利用于细胞多重分化括性及高度自我更新的潜能,定向分化为具有血管活性的内皮细胞,在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侧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3侧患肢。其中间歇性跛行期5例5侧患肢;静息痛期15例19侧患肢;组织缺损期15例19侧患肢,其中组织溃疡期9例12侧患肢;组织坏疽期6例7侧患肢。在抽取骨髓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2~3d,每天300μg;抽取骨髓血130-200ml,经分离纯化后再行移植。采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13例19侧患肢,下肢动脉腔内注射16例16侧患肢,下肢肌肉局部注射与动脉腔内同时注射6例8侧患肢进行移植。结果术后2个月肢体疼痛改善率为94.7%,冷感改善率为97.1%,肢体麻木改善率为93.3%。5例5侧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44.2%患者的踝肱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有不同程度增加。39侧患肢行经皮氧分压(transe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eP02)测定,92.3%有不同程度增高。患肢溃疡:在9例11侧患肢中,愈合1侧,明显缩小或缩小3侧,无变化7侧,其中3侧患肢被截肢。术后行血管造影评估25例34侧患肢,91.2%患肢的侧支循环有不同程度增加。并发症:骨髓动员刺激出现发热和轻微乏力各1例,均自行缓解;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出现轻度心肌梗死1例,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个月后因患肢疼痛加重行膝下截肢。32例40侧患肢获随访3412个月,症状消失13侧,明显改善15侧,改善8侧,复发2侧,无效2侧。客观评价标准与术前比较ABI增加25侧;TcPOz测定增加36侧;21侧患肢的血管造影显示90.5%患肢有新生侧支形成;10侧患肢足部溃疡7侧愈合,3侧明显缩小;3侧患肢截除坏疽足趾者于术后2~3个月愈合出院。结论经骨髓动员刺激后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下肢缺血,具有抽取骨髓血少、细胞量多、近期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优点,是除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的又一种治疗下肢缺血的新方法。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中期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05年6月,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65例下肢缺血患者.男50例,女15例;年龄36~89岁,平均66.5岁.病变类型: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糖尿病下肢缺血56例.于患者骼后上棘抽取骨髓血400 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12例移植治疗2~4次,其余均为单次移植治疗.每次移植细胞数为(0.60~1.80)×109个,平均1.05×109个.根据下肢缺血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行疗效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56个月,平均21.5个月.随访期内5例死于心肌梗死和心衰,3例死于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0.8%(46/65),无效率为18.5%(12/65),复发率为10.7%(7/65).疗效维持时间>12个月者42例,占总有效患者的91.3%(42/46);疗效维持>24个月者24例,占52.2%(24/46);疗效维持>37个月者12例,占26.1%(12/46).12例多次治疗者有效率为100%,53例单次治疗者有效率为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中期随访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是一种临床可行和简便有效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移植组:对45例自愿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50~600U/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混悬液,对缺血肢体进行移植。对照组:对33例患者使用扩血管药物治疗,连续20d。术后定期行皮温测定、踝臂指数观察和经皮氧分压测定,进行评估。结果 移植组患者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改善,其中皮温、经皮氧分压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生物陶瓷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软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索以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生物陶瓷材料为支架,经体外诱导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羊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28只中国美利奴绵羊分为三组。实验组(n=12):分离培养羊自体第7代MSCs,经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后接种到顶制的β-TCP多孔生物陶瓷材料上,细胞—材料复合体经体外孵育后,无菌条件下植入预制的羊单例肋骨近端关节面缺损处;单纯材料组(n=12):采用单纯β-TCP材料修复羊关节软骨缺损;空白对照组(n=4):制备的羊关节软骨缺损区未做任何修复。术后12周和24周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折。结果 实验组术后12周羊关节软骨缺损处肉眼可见透明软骨祥组织形成,组织学检查发现,材料降解明显,未降解吸收的材料孔洞内广泛分布着新生软骨组织,软骨细胞外基质丰富,Ⅱ型胶原染色阳性;术后24周,支架材料几乎完全降解,缺损区被新生软骨组织所取代。单纯材料组术后12周,缺损区边缘有新生软骨组织向支架材料内长入,支架材料吸收明显;术后24周,见从缺损区边缘长入到支架材料内的新生软骨组织逐渐增多,但材料的中心部位未发现新生软骨形成。空白对照组至术后24周,仅见少量软骨组织从缺损区边缘向缺损区内长入,缺损中央大部分区域仍未得到修复。结论 以β-TCP多孔生物陶瓷作为支架材料,以自体MSCs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的优化培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索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优化培养条件.方法应用不同条件,研究原代培养方法、接种密度、首次换液时间、培养基、血清浓度及种类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并以选定的条件培养、扩增MSCs,扩增后向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诱导.结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密度梯度分离法优于全骨髓法,2.5×105/cm2是人MSCs原代培养的适宜接种密度,原代第5天首次换液为最佳换液时间,DMEM培养基优于α-MEM培养基,血清C为适宜的血清,10%为适宜的血清浓度.所选条件培养的MSCs可在体外扩增15代以上,形态保持不变,并具有良好的分化潜能.结论建立了人MSCs的体外优化培养条件,为其在组织工程方面的应用作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兔骨髓间质干细胞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组织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目的 采用组织工程方法,以培养后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制成人工软骨培养物,经体内外培养后发育出成活的软骨组织。方法 抽取兔人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再经体外分离、培养获得兔骨髓MSC。向MSC培养液内加入地塞米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维生素C进行软骨起源诱导培养3周,部分细胞开始转变为圆形并分泌基质。将诱导后的细胞与牛Ⅰ型胶原及人纤维蛋白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制成软骨样的培养物并分别做体内外培养。结果 体外培养2周后,培养物内大部分细胞已萎缩消失。但剩余的少量细胞成活,形成类似的软骨陷窝并分泌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基质。体内移植培养3周后,培养物已发育成颗粒状成熟的软骨组织。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可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组织的构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人工软骨组织构建中的功能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能够向多种细胞分化,但年龄对BMSCs分化的影响尚不明确。探讨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形成的体外微环境对不同年龄大鼠BMSCs向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幼年(1月龄)Wistar大鼠预变性坐骨神经中分离纯化SCs,从幼年(1月龄)、成年(6月龄)、老年(12月龄)Wistar大鼠骨髓中提取BMSCs,均行免疫荧光鉴定。将第3代SCs与PKH26标记的第2代BMSCs在双层培养皿内等体积、等密度共培养,根据BMSCs来源不同将实验分为3组:A、B、C组SCs分别与幼年(1月龄)、成年(6月龄)、老年(12月龄)大鼠BMSCs共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化过程中BMSCs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共培养后第7天BMSCs分化表达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 c enolase,NSE)和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的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共培养0、3、6、9、12 d培养液上清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 1,NRG1)的表达。结果实验成功分离并培养SCs和BMSCs,免疫荧光鉴定SCs呈S-100阳性表达,BMSCs呈CD29阳性表达、CD44阳性表达、CD90阳性表达。细胞共培养第7天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示,A组BMSCs胞体回缩,呈圆形或锥形,并带有突起,形态类似神经组织细胞;B、C组大部分BMSCs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共培养第7天免疫荧光染色示,A、B、C组BMSCs的NS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39%±2.86%、12.89%±1.78%和2.69%±0.80%,MB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13%±2.39%、6.33%±1.40%和0.92%±0.17%,各组间NSE阳性表达率和MBP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示,A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NRG1含量于细胞共培养后逐渐增多,且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细胞共培养6、9、12 d,A组NRG1含量高于B、C组,B组高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大鼠BMSCs与SCs共培养均可向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但分化能力随年龄增加而降低,SCs分泌的多种生长因子可能是诱导BMSCs分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具有促成骨作用,现探讨辛伐他汀对幼鼠骨小梁中骨形成相关因子表达以及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40只1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17.5~19.5 g,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实验组于大鼠颈部皮下注射辛伐他汀注射液[5 mg/(kg.d)],对照组同法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于注射后1、3周,两组分别脱颈处死10只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胫骨上端骨小梁BMP-2、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VEGF的表达情况。注射后1、3周,两组分别取大鼠双侧股骨,采用全骨髓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取第1代BMSCs成骨诱导培养,培养后14 d行ALP染色,培养后21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P-2、Runx2、Osterix、Msx2、Dlx3、Dlx5 mRNA的表达,培养后28 d行von Kossa染色。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注射后1、3周两组胫骨上端骨小梁BMP-2、MMP-13、VEGF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培养14 d,注射后1、3周两组ALP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培养21 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注射后1、3周两组BMP-2、Runx2、Osterix、Dlx3、Dlx5、Msx2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诱导培养28 d,注射后1、3周两组钙结节单位面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辛伐他汀5 mg/(kg.d)后1、3周对幼鼠骨小梁中骨形成相关因子表达以及BMSCs成骨分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BMSCs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基础研究、临床进展及其机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有关BMSCs在ALI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BMSCs能主动归巢至肺损伤部位并通过分化参与组织修复,同时BMSCs能调节和平衡ALI时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和免疫紊乱。目前BMSCs对ALI抗炎-免疫调节以及组织修复的机制尚不清楚。结论具有主动归巢、分化以及抗炎-免疫调节效应的BMSCs对ALI具有全面的生物学效应,有望应用于临床,也为ALI的基因-干细胞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