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先天性心脏病再次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振斌  周光华 《上海医学》1998,21(4):191-192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再次手术,为残留缺损、病变发展、附加病变的手术提供指导。方法:20例病人再次手术,手术种类有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遗漏主动脉瓣下狭窄,感染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其儿童生长,管道狭窄和阻塞,两次手术间隔平均为5年。所有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施行,计有瓣膜替换术10例,残余房缺和室缺漏5例,遗漏室缺和主动脉瓣下狭窄3例,肺动脉狭窄,管道阻塞2例。结果:住院  相似文献   

2.
不降温或浅低温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62例,经胸骨正中切口心脏停跳修补48例,经右胸心脏不停跳修补14例,原发孔型4例,继发孔型58例,其中上腔型4例,下腔型5例,中央型41例,混合型8例;并肺动脉高压者6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3例,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者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TGA)合并心内畸形的病理解剖学特点及外科手术要点。②方法手术治疗3例CTGA合并室间隔缺损和(或)肺动脉狭窄的病人。其中2例术前根据心脏超声及心室造影诊断为CTGA合并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1例术前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2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及人工血管右室流出道-肺动脉外通道建立,1例行单纯室建隔缺损修补术。③结果3例均手术治愈。随访90d~1年,2例心功能恢复I级,1例Ⅱ级。④结论CTGA合并心内畸形应手术治疗,熟悉掌握其病理解剖特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手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窗型2例,粗大动脉导管6例人民,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后再通2例,合并心内膜炎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瓣下狭窄5例。方法 全部在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结果 术后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 ̄3年,心功能I级19例,Ⅱ级1例。结论 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动脉导管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5.
小儿室间隔缺损1200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室缺)的外科治疗。方法 全组1200例,平均年龄(4.5±2.6)岁。平均体重(15.5±5.7)kg。膜部缺损859例,干下型缺损339例,肌部及左室右房间隔缺损各1例。室缺伴肺高压225例,干下型伴主动脉脱垂或关闭不全108例,室间隔膜部瘤31例。缺损直径0.3 ̄3.0cm。手术切口:右房728例,右室141例,肺动脉331例。缺损直接缝合508例,补片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8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漏诊及误诊原因,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解剖学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18例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术,术后未发现低心排及残余分流,均痊愈出院。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应与法乐氏四联症、双腔右心室等相鉴别。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可经右心房或右室纵切口清除流出道肥厚肌束。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12例经手术证实的双腔右心室,男女各6例,平均年龄11.3岁,其中9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仅3例单独存在。全部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矫正手术并取得满意效果。文章对本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体会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36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主要合并畸形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氏三联症、四联症、肺静脉异位引流、主动脉缩窄,2例系导管结扎手术后再通者,2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征,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术后主要并发症:高血压反应10例,低温反跳性高热14例。痊愈33例,死亡3例。  相似文献   

9.
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远离两大动脉开口的外科治疗傅惟定,等。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5;11(5):267自1991年12月至1993年9月外科治疗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远离两大动脉开口5例。房室顺序一致4例,房室顺序不一致1例,其中伴有肺动脉狭窄3...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1500例22~27周胎儿行常规超声心动图筛查,与上一级医院检查结果或产后新生儿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出心脏畸形19例,其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部分合并心外畸形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3例,主动脉弓离断伴室间隔缺损1例,单纯室间隔缺损5例,房间隔缺损5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单心室1例。产后超声心动图随访或引产尸检结果与产前诊断相符。漏诊室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2例。结论: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产前筛查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婴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脏瓣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振斌  周光华 《上海医学》1995,18(8):443-445
本文介绍6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病损的治疗体会。61例中37例行主动脉瓣替换术,10例行主动脉瓣加二尖瓣替换术,8例行二尖瓣替换术,2例主动脉瓣替换加二尖瓣修复,2例肺动脉瓣切除术,三个瓣膜替换、三尖瓣替换各1例。合并心内畸形有室间隔缺损5例,主动脉瓣下狭窄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均同时纠治。早期死亡7例,死亡率11.4%。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缩窄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Liu F  Huang GY  Liang XC  Sheng F  Lu Y  Wu L  Xu SM  Ning S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6):1854-1856
目的观察主动脉缩窄(CoA)的发病情况、分型和伴发畸形,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近15年收治的CoA96例,包括发病情况、病理分型、合并畸形、诊断、治疗和预后等。结果9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6个月以下婴儿占60%,占同期住院先心病患者数的百分比逐年上升,自1990年0.5%(5/924)上升至2005年4.3%(15/350)。其中93例为左锁骨下动脉远端正对动脉导管处或动脉导管附近缩窄,2例缩窄位于左颈总与左锁骨下动脉间,1例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单纯CoA仅占14%,合并室间隔缺损(室缺)或动脉导管未闭各占49%,其中23%同时合并室缺及动脉导管未闭,其他合并畸形包括主动脉瓣畸形或狭窄、完全性房室隔缺损等。超声心动图诊断89例,漏诊7例(7.3%)。55例施行手术治疗,死亡2例(死亡率3.8%),其中7例分期手术,为合并室缺及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长儿或一般情况差的小婴儿,无死亡病例。术后近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均较满意。结论我国CoA发病率与西方国家无明显差别,缩窄主要发生在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动脉导管附近,常伴发室间隔缺损和/或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心动图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必要时需进行心导管检查;婴幼儿可采用一期根治术,但对于合并室缺肺高压、一般情况较差患儿,可实施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围术期处理与转归。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需要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4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为结扎34例,从肺动脉腔内缝闭2例(术前漏诊)。结果:无住院死亡病例。ICU停留时间3~20 d,平均5 d。术后住院时间为8~25 d,平均10 d。并发症为灌注肺1例,肺不张6例,气胸3例,肺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而导致灌注肺,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不是手术禁忌证,只要加强围术期管理,仍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均可以正中切口一期完成,并行循环下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明显优于经肺动脉腔内缝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 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 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 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 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 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 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发体循环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风湿性心瓣膜病516例。结果风湿性心瓣膜病并发体循环动脉栓塞48例(占总分析病例的9.3%),主要见于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其中脑动脉栓塞25例(52%)、髂动脉合并股动脉栓塞8例(16.7%)、股动脉栓塞10例(20.8%)、肠系膜动脉栓塞4例(8.3%)、肾动脉栓塞1例(2%)。结论体循环动脉栓塞在风湿性心瓣膜病中并非少见,对于二尖瓣狭窄合并有心房颤动者应长期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价值.方法采用一般回顾性分析.全组共11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年龄4~16岁.对所有患儿常规行SE序列成像,其中3例兼做电影MRI.结果11例均显示了主动脉缩窄及缩窄的程度、形态,并显示了缩窄处与左锁骨下动脉的关系.9例(81.8%)MRI显示为局限性膜状或嵴状狭窄,2例(18.2%)呈长管状狭窄.3例cine MRI均能显示狭窄段.合并畸形有:4例同时伴有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5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结论MRI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能相当准确地对主动脉缩窄进行诊断,并能同时显示合并的胸部大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18.
大动脉调转术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为32例小儿患者实施大动脉调转术,男24例,女8例。年龄12d-3岁,体重2.9—15kg。室间隔完整的完全型大动脉转位(TGA)12例,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18例,Tausing-Bing畸形2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SD)15例,多发VSD2例,全部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PDA),中一重度肺动脉高压23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正常30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或走行异常2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经右心房切口,修补vSD。在两大动脉瓣上方,横断两大动脉,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植至肺动脉近端。经肺动脉分叉下方,吻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用自体心包或牛心包片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并吻合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切口。结果:院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术前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明显下降。其余28例术后顺利恢复出院。随诊1月至24月,全部患儿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大动脉调转术取得了良好的近、中期疗效,是治疗TGA和Tausing-Bing畸形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大动脉调转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u QY  Shen XD  Yang XB  Li SJ  Yan J  Guo Y  Wang X  Chen X  He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6):478-481
目的 观察大动脉调转手术治疗合并心内畸形较多 ,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TGA)或Tausing Bing畸形根治性手术后疗效。方法 对 30例患儿实施了大动脉调转手术。男 2 0例 ,女 10例。年龄 3天~ 6岁 ,平均 9 4± 15月。新生儿 9例 ,1岁以上儿童 6例。体重 2 7~16kg,平均 6 1kg± 2 7kg。室间隔完整的TGA 7例 ,TGA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 19例 ,Tausing Bing畸形 3例 ,矫正性大动脉转位 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12例 ,多发VSD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18例 ,左室流出道狭窄 2例 ,右侧并列心耳 1例 ,重度肺动脉高压 2 3例。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正常 2 6例 ,冠状动脉开口位置或走行异常 4例 ,其中 1例左前降支走行于主动脉壁内。术前 3例应用前列腺素E1治疗 ,1例行肺动脉束窄术 +体肺分流手术 ,1例行房间隔球囊扩张术。手术在全麻、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完成。经右心房切口 ,修补VSD。在两大动脉瓣上方 ,横断两大动脉 ,将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植至肺动脉近端。经肺动脉分叉下方 ,吻合肺动脉近端和升主动脉远端。用自体心包修复主动脉近端缺失部分 ,并吻合主动脉近端和肺动脉远端切口。结果 院内死亡 2例 ,死亡率为 6 7%。 2 2例术前肺动脉高压患儿 ,术后肺动脉压力均有明显下降。其余 2 8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验证Lecompte手术治疗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和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和右室双出口(double outl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