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近4年来我科650例LC病例发生并发症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650例LC病例发生胆管损伤2例(外院转入1例),术后出血1例.结论:LC开展初期严格掌握LC适应证,良好显露Calot三角,可有效避免L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胆石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仅次于阑尾炎,已发展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胆囊疾病治疗的金标准,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胆道损伤已成为LC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致终身残疾[1]。为减少LC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囊切除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师宗县人民医院2008至2010年完成的8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结果 8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8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并发症7例,其中胆管损伤1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2例,胆漏1例,腹腔内出血1例,术后置管引流1例,残株胆囊及胆囊管结石1例,均治愈出院,本组无LC技术性并发症导致死亡病例。结论严格掌握LC适应证,娴熟的LC操作,及时发现并发症,适时的中转开腹手术,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梅刚 《医药论坛杂志》2011,(24):112-113
目的探讨150例胆囊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疗效,以提高LC的成功率,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对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0例成功施行LC,1例中转开腹,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术后胆瘘及胃肠道、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好、恢复快,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掌握好中转剖腹手术的时机是避免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及应用技能的不断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适应症逐渐被放宽,也导致了术中复杂困难型病例的增加及胆道损伤的比例未能有效降低。针对这一部分高危病例,自2003年2月~2008年2月,我们对其中的32例采用胆囊部分切除的办法,共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囊炎、慢性梗阻性胆囊炎、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及瓷化胆囊32例,无胆道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荣寅 《淮海医药》2011,29(4):373-37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术式,目前该项技术已普及到基层医院。然而,不容忽视的是LC有较高的胆管损伤并发症,LC中胆管损伤(BDI)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据文献资料记载,其胆管损伤发生率要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由于腹腔镜手术的分离显露及结扎等操作上的特殊性。加之腹腔镜操作器械本身特有的局限性,因而LC致胆管损伤的原因、机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第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来,技术日臻成熟,且有费用小、痛苦少、恢复快的特点,在基层医院开展亦较为普遍。随着病例的增加,并发症相应增多。本文着重讨论LC术后胆囊管残余结石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诊疗技术也随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传统的剖腹切除胆囊的方法已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所取代.该法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于护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做好围术期护理值得探讨.本文对3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例的围术期护理作一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胆囊切除术(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疾病的首选方法。尤其是近些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其相关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其中胆管横断伤是胆囊切除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一般伴有胆管缺失、肝门部胆管或右肝管损伤,或伴有动脉、静脉出血。其中LC中胆管损伤发生率约为  相似文献   

10.
<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外科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目前国内多采用四孔法操作。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积累,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三孔法LC)逐渐兴起,笔者所在医院在熟练开展四孔法的基础上,自2004-06以来,开展三孔法LC 1 20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胆囊颈结石嵌顿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开展初期的手术相对禁忌证之一。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胆囊颈结石嵌顿也成了LC的适应证。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8年5月对38例胆囊颈结石嵌顿患者行LC,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方法对重庆江北区中医院27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中,中转开腹手术22例(7.9%),LC成功255例(92.1%),胆道损伤3例(1.1%),无死亡病例。结论认胆囊管与胆总管、肝总管三者关系是避免LC胆道损伤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老年复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由于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胆囊良性疾病,尤其被老年人接受。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一些老年复杂的胆囊良性病变也成为LC的适应证,但如何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充分发挥LC手术的优势,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笔者就2000-2005年我院行老年复杂LC手术368例,未出现胆管损伤及术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胆囊良性病变的金标准,近来随着腹腔镜设备硬件技术的更迭及手术技术的完善,LC已逐渐成为边远山区乡镇医院都可开展的入门级腹腔镜手术,但是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所限,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诊疗设备的缺少,使LC的困难性在术前并不能准确预测,尤其是胆道与血管的变异,增加了胆管损伤的风险,基层医院LC手术安全性问题凸显出来。据报道,LC导致的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2%~0.8%~([1]),高于传统胆囊切除术的2倍~([2])。一旦发生胆道损伤,往往带来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道损伤高危因素的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术中LC术中出现的21例胆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21例LC术顺利病例一研究对照方法进行分析,探究胆道损伤的高危因素。结果术中短胆囊管、胆囊三角电灼、胆囊管切断顺序、胆道编辑、术中胆囊三角出血是LC手术胆道损伤的主要高危因素。结论胆道损伤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为避免出血LC术后胆道损伤,应重视胆囊管长度、胆囊三角电灼、胆囊切断顺序、胆道变异、胆囊三角出血等高危因素,减少LC术后胆道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内窥镜技术成熟,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已得到广泛应用,现也成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金标准。LC虽然比OC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LC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胆道损伤时有报道,文献报发生率达0.32%。我院从2005,12~2008,12共施行LC340例,无肝外胆管损伤、出血。现将我院怎样处理好急性胆囊炎以及复杂的Calot三角,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度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胆囊炎、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是基层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胆囊切除也是基层医院的开展较多的手术之一。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技术及医疗设备的发展不一致,除经典开腹手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也在基层医院不同程度开展,随之而来的是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的增高,医源性胆管损伤近期并发症包括胆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在三级医院广泛开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技术的日臻完善腔镜设备的逐渐普及,在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手术,条件成熟,而且也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并发症患者的手术过程及并发症处理方法。结果本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者,中转开腹1例,迷走胆管漏1例。大网膜损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熟悉胆囊血管和胆管的解剖变异及熟悉胆囊周围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及损伤,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适时中转开腹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果断地中转开腹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L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美容及平均住院天数短等优点,因此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我国1991年开展第一例以后,至今已完成上万例手术,其效果深受广大病员的欢迎,已成为胆囊切除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空军成都医院1997年3月~1998年12月共行LC396例,其中出现并发症8例,占总病例数的2.2%。现将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