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增强CT动态扫描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良、恶性结节的CT影像学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增强CT动态扫描检查,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动态扫描对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CT值及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CT影像学特征。结果 病理检查诊断结果显示恶性病变患者217例,良性病变患者183例;增强CT动态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准确度为86.25%,诊断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85.25%;增强30 s、60 s、120 s、180 s、240 s、300 s时孤立性肺结恶性结节的CT数值显著高于良性结节;恶性孤立性肺结节出现毛刺征、磨玻璃征、分叶征及胸膜凹陷的占比显著高于良性孤立性肺结节(均P<0.05)。结论 增强CT动态扫描检查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中可鉴别良、恶性结节的征象,并依据不同时段CT值的差异辨别孤立性肺结节的性质,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吕洁霞 《药物与人》2014,(8):155-15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肺孤立结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到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72例肺孤立结节患者,对收录的患者均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结果:使用多排螺旋CT进行靶扫描呈现出的影像非常清晰。良性结节多呈现出浅分叶、粗长毛刺、钙化,而增强后进行的CT扫描结节表现出的周边强化;恶性结节多呈现出:分叶、毛刺、胸膜凹陷、血管集束症等,而增强后的CT扫描结节表现出明显不均匀的周边强化。对选取出的172例肺孤立结节患者进行确诊,其中有93例患者显示为良性结节,79例为恶性结节。经临床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症实,确诊率为100%。结论:多排螺旋CT对肺孤立结节呈现出多样化,确诊率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和鉴别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经过病理证实的6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资料完整,并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进行检查,并对其中良性、恶性两种疾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2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包括22例良性病变和40例恶性病变。两者之间病变直径有显著差异,P〈0.05;恶性组肺结节多伴有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和含气支气管征,与良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性与恶性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黄慈花 《医疗装备》2013,26(3):31-32
目的:进一步评价螺旋CT在肺孤立性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8例SPN患者行CT检查,男25例,女13例,年龄27~77岁。常规扫描后进行薄层扫描,薄层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层厚为3mm,螺距1.0。分析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肺癌和炎性假瘤增强后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斑片状强化,结核球无强化或边缘强化。依据平扫征象诊断恶性SPN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53%。以净强化值20HU为界值,依据增强表现诊断恶性SPN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57%。结论:依据CT平扫特征及增强表现,结合病史可以对SPN的良恶性做出基本准确的诊断SPN较肺部块影常见,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近年来随着CT的普及和广泛使用,SPN的检出明显增多,特别是直径小于8~10mm的心结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螺旋CT增强扫描及超声鉴别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研究术前均经螺旋CT增强扫描及超声诊断并经病理证实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18例患者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包括良性病变: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厚壁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恶性病变:胆囊腺癌、小胆囊癌。结果 1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占7例,良性占11例;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6例,定性准确率85.71%(6/7),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5例,定性准确率71.43%(5/7);在11例良性病变中,螺旋CT增强扫描与病理诊断符合7例,准确率63.64%(7/11),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10例,准确率90.91%(10/11)。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有优势,优于超声检查,但两者都不能确定其组织学类型;而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性病变的分型优于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更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李佩如 《药物与人》2014,(8):279-279
目的:探讨高分辨螺旋CT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微细诊断结果。方法:对50例肺癌孤立性癌结节进行螺旋CT扫描,选择同一层面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强化值及其强化形态对良、恶性结节的影像鉴别。结果:高分辨螺旋CT扫描能充分显示肺孤立性结节内的细微结构,肺窗位所见胸膜凹陷征为有意义的征象、增厚及结节内空泡征为特征性改变。32例恶性结节中点状钙化4例,10例结核瘤中9例钙化,空洞8例,密度不均匀坏死12例,17例炎块中14例钙化,2例错构瘤中既有钙化又含脂肪成份。结论:常规CT扫描结合高分辨CT扫描或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结节征象、内部结构等,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SPN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分为良性组28例,恶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良恶性结节的真实性和一致性。结果恶性组的强化峰值(PH)、孤立性肺结节强化峰值/主动脉强化峰值(SPH/PPH)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患者患钙化的比例低于良性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比例高于良性组(P0.05);多层螺旋CT对恶性SPN的诊断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9.28%,Kappa值为0.67,表明诊断结果与病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临床漏诊率较高,达到20%。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检测SPN的征象,具有一定的诊断良恶性结节的能力,但灵敏度不够理想,漏诊率较高,临床应用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靶重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常规64排CT肺部扫描发现的30例SPN患者进行靶重建,分析其影像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30例靶重建显示小结节征8例、空泡征9例、钙化4例、分叶征16例、毛刺征12例、棘突征13例、胸膜凹陷征12例、血管集束征7例及20例增强病例显示密度变化均高于常规扫描;靶重建后诊断符合率为90%,也高于常规扫描的66.7%。结论:靶重建技术有助于提高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肺部癌性结节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对结节性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确诊的102例肺部癌性结节性病变患者的CT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论:CT增强扫描肺部癌性结节性病变可以为肺部癌性结节的确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孙勇  李春艳  王俊成 《现代保健》2009,(11):108-109
目的分析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采用螺旋CT,全肺常规扫描,感兴趣区行靶扫以进一步了解病灶的形态及边缘,部分病例自肘静脉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结果结核球36例多位于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多边缘光整。错构瘤2例具有典型的爆米花状钙化。炎性结节7例,病灶形态呈楔形,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7例结节均无钙化,有3例行抗炎复查时病灶逐渐缩小。周围型肺癌35例位于右肺中叶16例,20例直径超过3cm,2例可见钙化,边缘极不光整且有很多毛刺18例。结论通过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钙化、边缘及增强情况结合临床有关资料,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的49例SPN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常规平扫与双能增强扫描。经软件处理后得到虚拟平扫图、碘分布图和单能量图。比较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SPN直径、钙化检出率、增强强化值、碘图CT值、准确度、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碘基值比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的CT值、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及SPN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强化值与碘图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实平扫为标准,虚拟平扫图像钙化检出率为93.02%;以虚拟平扫为基线诊断SPN的特异性最高,为92.86%,以碘图CT值诊断SPN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最高,分别为77.14%及71.43%;良恶性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分别为(0.72±0.34)、(1.02±0.59),碘基值比率分别为(0.27±0.11)、(0.22±0.08),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对良恶性SPN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16例SPN患者,均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扫描,观察CT图像特征,并分析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计算可测层面的SPN平均灌注值。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SPN的良、恶性分组。结果恶性结节的BV、BF和PS值分别为(4.63±1.52)mL/100g、(98.36±48.25)mL/(100g·min)和(17.23±7.65)mL/(100g·min),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病例值(2.28±1.76)mL/100g、(46.33±30.23)mL/(100g·min)和(7.42±7.28)mL/(100g·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MTT值分别为(5.13±2.52)s、(6.16±4.8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86%;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分别68%、64%、77%。BV+PS及BF+PS联合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均为82%,较应用单个指标的特异性增高。结论采用双源CT容积灌注技术诊断和鉴别SPN可提高检出率,可为早期确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与MR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8例腮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MR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良性腮腺肿瘤18例,CT与MR主要表现为:呈类圆形等密度、MR等信号结节影,边界较清,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恶性肿块10例,CT与MR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不均肿块,边界欠清,MR信号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伴侵犯周围组织。结论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与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若肿块密度不均、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不均匀强化,常提示恶性腮腺肿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高分辨率CT在肺部磨玻璃结节影像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19年10月—2020年11月在本院治疗的具有肺部磨玻璃结节CT征象的患者中随机选取84例,对其进行病理诊断,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本组患者分为恶性组(41例)和良性组(43例),对两组患者均实施高分辨率CT诊断,比较两组CT征象特点及结节影...  相似文献   

15.
王涛  蒋峰 《现代保健》2009,(19):127-129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和临床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2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良性者20例,边界清晰;恶性者1例,边界不清或清楚。肿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肿块;平扫有16例呈等密度实性肿块,5例瘤体平扫密度不均,呈等、低、混杂密度,其内有大小不等的中心性或不规则液化、坏死、囊变区。经增强后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尤其是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且门脉期多数仍呈持续强化,而坏死区无强化。结论结合临床资料,行搜索性CT平扫、增强扫描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22例甲状腺结节,均做CT平扫、增强及三维后处理,并对其CT值变化和后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中两者吻合度有较强统计学意义( P<0.001), CT平扫值、动脉期值和静脉期值在不同性质的甲状腺结节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上,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SPTP的CT表现。结果:SPTP呈圆形、类圆形,形态规则7例,不规则9例;11例囊实性相仿,6例囊性为主,3例实性为主。15例包膜显示。9例伴钙化。12例肿块与胰腺交界区见“杯口征”。实性呈附壁结节或“浮云征”,囊性呈“裂隙征”或网格样或大片分布。动态增强16例SPTP实性成分早期不均匀和渐进性强化,8例出现网格样、环形强化,囊变区无强化;包膜强化早且持续强化。结论:SPTP具有典型CT表现,MDCT薄层扫描及图像后处理价值较大,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检查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对视神经管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外伤性视神经患者24例行视神经管螺旋CT扫描,用骨算法重建,并对骨折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有6例为双侧视神经管骨折,13例为单侧视神经管骨折,5例未发现骨折。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7例,外壁骨折5例,视柱骨折2例,上壁骨折3例,下壁骨折2例。结论螺旋CT检查可显著地提高对视神经管骨折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CO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COA)的患者进行心脏CT血管成像(CTA)扫描。对扫描获得容积数据利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结果 9例患者经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为COA,其中有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合并有室间隔缺损,1例同时合并有房、室缺。结果与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棚一致。VR及MIP图像充分显示了缩窄及侧支循环情况。结论 多排螺旋CT(MSCT)二维与三维图像相结合对COA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随访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无创的检查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