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与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比较母亲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双阳性)的联合免疫儿童和未联合免疫(单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儿童的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联合免疫的儿童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未联合免疫儿童。结论联合免疫组的母婴阻断效果优于未联合免疫组。  相似文献   

2.
李璞  李艳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451-2452
目的: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新生儿产前在宫内受HBV感染,提高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研究给予阻断措施和观察期效果。方法:将204例孕妇HBV无症状携带者,随机分为二组,即临产前3个月每月注射1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 IU,和不注射者作对照。在孕妇分娩后和新生儿出生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选检测。结果:HBIG组和对照组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分别5.7%和14.7%(χ2=4.58,P<0.05)。分娩后二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无差异,但HBIG组HBsAg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4.82,P<0.01)。结论:提示产前多次肌肉注射HBIG可减少携带HBV母亲所生新生儿宫内受HBV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期多次联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HBVac)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效果。方法对30例HBsAg阳性孕妇从孕20周开始联合注射HBIG和HBVac,另23例未行注射的HBsAg阳性孕妇作对照。采用敏感特异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孕妇及新生儿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结果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血清HBVDNA检出率分别为10%(3/30)和34.8%(8/23),二组差异显著,而PBMC中HBVDNA检出率二组无显著性差异;阻断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下降率38.5%(10/26),而对照组10.5%(2/19),差异显著,PBMC中HBVDNA水平二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孕期多次联合注射HBIG和HBVac可有效降低孕妇体内HBVDNA水平,从而降低HBV宫内感染率,但对孕妇PBMC中HBV影响不太,并不降低新生儿PBMC中HBVDNA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我国约有 1 0 %的人群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 sAg)携带者 ,其中 50 %是母婴传播所致 ,尤其是HBsAg和e抗原 (HBeAg)双阳的母亲所生婴儿的感染率高达90 %~ 1 0 0 % ,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 ,而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宫内传播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的关键性措施 ,近年来我们对 1 78例HBsAg阳性孕妇实施阻断宫内传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资料  2 0 0 0~ 2 0 0 1年在本院产科门诊检查的HB sAg阳性孕妇 1 78人 ,其中HBsAg和HBeAg双阳的孕妇35人 ,年…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秋梅  陈文 《河北医学》2006,12(6):534-536
目的:探讨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经母体对胎儿进行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50例,分别在孕28、32、36周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一次;对照组50例,未予用药。分娩后采集两组新生儿脐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结果: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0%、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孕妇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以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YDV)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持久性及探讨母亲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乙肝双阳性)婴儿的免疫方法。方法:对母亲乙肝双阳性的97例婴儿,按0、1、6个月程序,接种国产YDV,5μg/次。于免疫后9个月和1—6岁每年各采血1次,用RIA法检测HBsAg和抗—HBs。结果:共有12例HBsAg阳性儿,HBsAg阳性率、再感染率和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12.37%(12/97)、3.41%(3/88)和85.44%。免疫后1—6年的抗—HBs(>10IU/L)阳性率分别为83.95%(68/81)、82.86%(58/70)、71.19%(42/59)、64.29%(27/42)、50.00%(13/36)和40.00%(14/35)。结论;国产YDV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6年内仍有较好的阻断效果,但保护性抗体已下降到40%。母亲乙肝双阳性的婴儿3岁半需加强免疫,1岁时对抗—HBs<30IU/L的无、弱应答儿复种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阳性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研究不同方法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阻断作用。方法:将163例双阳性孕妇分为A、B、C3组:A组(51例)与B组(50例)孕妇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IU,共3次;C组为对照组(62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出生后A组所有新生儿于出生6h内和生后2周注射HBIG200IU,满月起按l、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随访;B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6h内接种乙肝疫苗,以后按1、6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结果: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14.0%,29.0%,P〈0.05;新生儿HBsAg阳性例率在出生时、6月、12月时,A、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在6月、12月时,A、B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选择注射HBIG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竹亭 《医学综述》2001,7(7):447-448
目的 :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方法 :无症状HBsAg携带者 90例产妇随机分为在产前三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2 0 0IU为研究组有 5 1例 ,不注射为对照组有 39例。两组孕妇所分娩新生儿出生后无HBV感染者各有 4 9例和 2 9例 ,分别行联合免疫和主动免疫。各组出生后 7个月和 10个月随访。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 5 .77% (3 5 2 ) ,对照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 2 7.5 0 % (11 4 0 ) ,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 <0 .0 1)。出生后 7个月随访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比较 :所有联合免疫者 (77.5 6 % )显著高于所有单独给乙肝疫苗免疫者 (5 1.72 % ) ,(P <0 .0 5 )。研究组的新生儿用联合免疫者 (87.5 0 % ) ,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免疫者 (5 8.82 % ) (P<0 .0 5 ) ;研究组新生儿单给乙肝疫苗免疫者 (76 .4 7% )显著高于对照组单给乙肝疫苗免疫者 (16 .6 7% ) (P <0 .0 1) ;研究组的新生儿联合免疫者 (87.5 0 % )显著高于单给乙肝疫苗免疫者 (76 .4 7% ) (P >0 .0 5 ) ;对照组新生儿联合免疫者(5 8.82 % )显著高于给乙肝疫苗免疫者 (16 .6 7% ) (P <0 .0 5 )。 10个月随访抗HBs阳性率各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孕妇在产前多次注射HBIG有明显阻断HBV宫内传播作用 ,且使出?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母亲HbsAg、HbeAg阳性的婴儿几乎全数将在1a内HbsAg阳转,其中65%~72%将成为AsC。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降低乙型肝为发病率的关键措拖。我院收集1998-06~2000-06共66例乙型肝炎孕妇,进行母婴传播阻断治疗,并作跟踪,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血清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分别于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20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随访2a。随机抽取母婴乙肝病毒(HBV)传播阻断成功的64例、失败的29例,用斑点杂交测定孕妇临产时血清HBV-DNA水平。结果表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成功组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失败组,提示孕妇血清HBV-DNA水平高可能是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失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的孕妇16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在妊娠28周开始每间隔4周肌肉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 ),共注射3次;对照组妊娠晚期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胎儿娩出后手挤脐静脉血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测定,观察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婴儿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新生儿感染情况中,实验组 HBsAg 与 HBeAb 均阴性69例,占86.25%,对照组为57例,占71.25%;仅 HBsAg阳性实验组10例,占12.50%,对照组18例,占22.50%;HBsAg与HBeAb均阳性实验组1例,占1.25%,对照组5例,占6.25%;实验组宫内感染率为12.5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显著( P<0.05)。感染风险比较中,实验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9.09%,对照组孕妇极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13.0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低风险组26例,新生儿感染率15.38%,对照组孕妇低风险组23例,新生儿感染率为21.7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实验组孕妇高风险组32例,新生儿感染率为15.63%,对照组孕妇高风险组34例,新生儿感染率为44.12%,两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妊娠晚期肌注 HBIG可有效降低宫内感染率;对于孕期 HBV-DNA极低风险或低风险的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无明显效果;而HBV-DNA高风险孕妇妊娠晚期注射 HBIG可有效减少新生儿 HBsA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行阴道分娩方式的临床产程进行观察,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方便选取该院从2012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68例瘢痕子宫再妊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68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34例,对两组产妇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比分析两组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住院时间、生产时间以及出血量等指标以及患者手术后子宫破裂和产后发热的情况,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子宫破裂率为0,产后发热率为3.03%;参照组子宫破裂率为11.76%,产后发热率为20.58%,实验组产后发热率和子宫破裂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阴道分娩应用在瘢痕子宫再妊娠孕妇生产中可以明显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和产后出血量,减少生产时间和住院时间,能够提高患者和家属生活质量,降低产妇遭受再次剖宫产的危险和负担。  相似文献   

13.
文亮  高丽 《中国医学创新》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拉米夫定组 43例 ,孕 2 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 ,每天 10 0mg至产后 30d。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及HBV的定量。【结果】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 (16 3% )明显低于对照组 (32 7% ) ,P <0 0 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庚型肝炎病毒(HGV)母婴垂直传播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第3代酶联免疫反应(ELISA)检测抗-HGV,用FQ-PCR方法确定。结果:318名普通孕妇检测抗-HGV阳性8名(2.52%),其中HGV RNA阳性4名;所生4名婴儿1名HGV RNA阳性,该婴儿由产道分娩、母乳喂养,母亲临产时ALT升高。结论:产道分娩、母乳喂养及孕妇临产时ALT升高可能是HGV母婴垂直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的疗效。方法 70例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缩宫素20U加入250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益母生化复宫汤。治疗7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恶露异常、腹痛及子宫压痛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7.
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10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钟娜莲 《河北医学》2006,12(5):426-428
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6例HBsAg( )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6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对照组46例,不用HBVac和HB IG。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与26.1,10%与34.8%)均<0.05;预防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3%与8.7%)P<0.05。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 IG和HBVac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其机理可能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76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进行HBV标志检测。母血HBeAg和PHSA-R阳性率分别为48.9%和52.9%。婴儿脐血HBsAg阳性率9.8%(27/276)。对276例新生儿按0、1、3、6月程序,每次肌肉注射乙肝疫苗10μg进行阻断研究。生后9月龄,脐血HBsAg阴性组212例抗-HBs阳转率86.8%,随访24月龄时抗-HBs阳性率91.4%。脐血HBsAg阳性组27例抗HBs阳转率51.9%,9例HBsAg持续阳性。母血HBV标志和婴儿性别对疫苗阻断效果无明显影响。抗-HBs阳转组婴儿血清PHSA-R和HBV-DNA检测均阴性。表明单独使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妊娠后期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效果。方法:对于HBV DNA≥10×5e拷贝/mL的孕中妇女,经知情同意服用药物的作为治疗组,于妊娠28周以后加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用药期间监测CK变化;不能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新生儿于出生后6 h内采血,检测HBsAg、HBV DNA,比较新生儿的阳性率。结果:治疗组产前HBV DNA水平较初检明显下降(t=8.14,P〈0.001),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新生儿HBsAg、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14%、0,低于对照组(χ^2=4.19、5.09,P〈0.05)。治疗组1例发生CK一过性升高。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有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用药期间要加强CK监测,注意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五加生化胶囊促进产后子宫复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五加生化胶囊对阴道分娩之产妇子宫复旧的促进作用。方法200例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产后即开始口服五加生化胶囊,每天2次,1次6粒,服用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产后给予缩宫素10 U肌肉注射,1 d 1次,连用3 d,并于治疗后分别进行产后子宫复旧评估,评价临床疗效,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服用五加生化胶囊后,临床子宫复旧顺利,对宫底下降速度、恶露量及持续时间以及产后宫缩痛均有明显疗效,晚期产后出血率明显降低,而对照组仅宫底下降速度有所改善。结论五加生化胶囊对产妇产后子宫复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晚期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