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1):36-40
五色诊首见于《周礼》,唐以前(包括唐)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有许多关于五色诊的记载.五色诊的理论基础是五色为五脏之气外发,诊断部位主要是在面部.五色诊常用于诊断五脏之病和判断疾病预后,具体方法一种是本色过于显露,另一种是转为客色.古人认为五色通天应时可与脉诊合参,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判断疾病和预后.古人也意识到在研...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以前古方文献研究在中医药文献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宋金以前著名医家及方书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宋金以前最著名的医家及方书主要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陈延之的《小品方》,陶弘景的《补阙肘后百一方》,孙思邈的《千金方》,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许叔微的《类证普济本事方》,刘完素的《黄帝素问宣明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相似文献
5.
7.
唐以前的膏方文献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分析汉唐膏方文献的剂型特点及治疗范围。膏、丹、丸、散、汤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剂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各种剂型也在不断分蘖。就膏剂来讲,早期的膏剂大多是不含药物的动物脂肪膏,后来发展为含药可外贴、内服的油脂膏。唐以后,其剂型主要演变为由黄丹等收膏的外贴膏和水提取药物,由蜂蜜、动物胶收膏供内服的膏滋,早期用于外摩的摩膏已退居次位。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研究《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名医别录》、《肘后备急方》和《诸病源候论》等7部著作的基础上,对唐以前带下病症从名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彭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8):1222-1225
本文梳理从先秦时期到隋唐时代中医学代表著作中“中气”一词的含义,发现主要有如下6种:(1)中焦脾胃之气;(2)运气学术语,指中见之气或天气;(3)皮肤内的经络之气;(4)指体内五脏的真气;(5)二十四节气内容;(6)病证名,指类中风类型之一,即气中。从《黄帝内经》时期到隋唐时期,“中气”一词的概念除指代运气学术语、病证名称等固定名词以外,在用于阐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治法方药等内容时已经逐渐淘汰“经络之气”“五脏真气”等含义而归为“中焦脾胃之气”这一种解释。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气”一词的概念经历了由博返约的过程。本文通过探讨中医学术语“中气”一词概念的发生与演变过程,以期对于理解中医学古代文献和研究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外感热病初期应辨患者发热是属伤寒还是伤温;随着病情发展,伤寒由太阳向阳明传变,温病由卫表进入气分,此时皆可用攻下泄热法治疗,阳明证攻下即可,温病则须攻下兼祛湿;外感热病进入后期,伤寒由三阳转入三阴,温病由卫气分转入营血分,故治疗此期伤寒当注重温阳以壮命门火,治疗此期温病当养阴,以滋肝肾化源. 相似文献
12.
温病初期,邪在肺卫;温病中期,正邪剧争,热势很甚;温病后期,多为热邪已退,而留有阴液亏虚。指出:在温热疾病的治疗中,滋阴法运用广泛,贯穿始终,无论初期、中期、后期,只要辨证准确,皆可运用。 相似文献
13.
仲景伤寒之学,自东汉迄今,千七百余年,奕世递传。其过程是忽隐忽现,隐现交替。始而乍现即隐,至晋唐若隐若现,唐以后现而再隐,迄宋金则显现,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温病学》系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讨论外感发热病的专书。伤寒和温病既然同为外感发热病,其辨证又同以脏府学说为依据,且气血津液是脏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伤寒和温病,在辨营卫气血方面基本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吴鞠通运用温热药治温病主要有四个方面:温病初起,表证较重,酌佐辛温疏表邪;风寒外束,内热郁遏,运用辛温以解肌;身湿兼寒,肌表郁闭,非用温药邪不解,湿热相合,三焦弥漫,不避辛温化湿浊。 相似文献
19.
辽河流域历史悠久,地处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清代及民国以来,传统医学有了很大发展,名医辈出,其中伤寒学派医家庆恕(云阁)创按证类方的《伤寒论》研究方法,其伤寒学术研究极具特色.庆氏伤寒学术特点基本可分为伤寒六经提纲、按证类方论伤寒、伤寒证辨、编纂伤寒歌括四部分.庆氏《医学摘粹》一书在北京、甘肃、沈阳等地产生极大影响,可为辽河流域医学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唐以前的医学典籍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后中风的概念、病机及证治方药。《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产后被风邪所伤的病理状态,《伤寒论》则明确提出产后中风一名,指出其病机为产后津血亏虚的基础上感受风邪,同时列举了阳旦汤和竹叶汤两首方剂,提示产后中风需在顾护营血基础上进行解表的治疗原则;至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拓展了产后中风的范畴并延伸出一系列疾病传变情况,《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则记载了相关治疗处方,并可与《诸病源候论》中的病传分类相对应,对当今妇产科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