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是胃粘膜常见病变,见于多种慢性胃病。WHO于1972年提出,胃癌前病变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肠上皮化生为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之一。现就肠上皮化生的特点、病理机制、评价方法、临床干预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粘膜癌前病变组织中MG7—Ag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粘膜癌前病变组织中MG7┐Ag的表达610083成都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汤礼军田伏洲麻晓林①晏才杰①周丁华①关键词胃肿瘤;抗原,肿瘤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35.2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肠化生)及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是内镜活检及手术切...  相似文献   

3.
胃黏膜端粒酶活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揭示端粒酶活化和细胞凋亡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4例慢性胃炎及胃癌患者,其中慢性胃炎伴萎缩者16例,伴肠上皮化生者15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者14例,胃癌19例。采用SP法检测hTERT蛋白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hTERT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5.0%、46.7%、64.4%和78.9%,呈递增趋势,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1.54±2.28、17.05±2.88、7.41±1.32和5.03±2.23,呈递减趋势,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TERT蛋白阳性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8.45%±5.30%,显著低于hTERT蛋白阴性患者(11.86%±4.24%,P<0.05)。结论胃癌前病变至胃癌的演化过程中,端粒酶激活并诱导细胞凋亡异常,二者同时存在,破坏了胃黏膜上皮的稳定性,这可能是胃黏膜细胞癌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前,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被认为与胃癌有密切关系。不少人主张胃癌直接由肠上皮化生增生而来,但也有人认为肠上皮化生只是胃癌的伴发病,还有人认为腺癌与肠上皮化生关系密切,而未分化癌与肠上皮化生无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胃癌的组织发生过程,特别是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对100例切除胃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及粘液的组织化学观察。  相似文献   

5.
用免疫组化学,探讨CD15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作用及相关性。1 材料与方法  应用微波-SP免疫组化法,对正常胃粘膜30例、肠上皮化生30例、异型增生60例(轻度22例、中度21例、重度17例)、胃癌95例(高分化63例、低分化32例),进行CD15抗原和PCNA检测。设阳性和阴性对照。DAB显色。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和相关检验。2 结 果  CD15阳性部位在正常胃粘膜和肠化生组织中主要在腺腔缘;而在异型增生和癌组织中主要在细胞膜和(或)细胞浆。PCNA…  相似文献   

6.
7.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伴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被看作癌前病变。本文通过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72至1989年活检材料中胃癌128例,其中胃切除标本58例中选出51例,纤维胃镜钳取标本68例中选出42例共93例,作为本文胃癌组。对照组100例CAG是随机从198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感染与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分析胃黏膜病理活检124例,Giemsa染色以确定HP感染是否存在.结果在124例胃黏膜活检中,HP感染者54例,肠上皮化生者32例,HP感染同时伴肠上皮化生者26例,HP感染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的检出率较高.结论肠上皮化生与HP感染密切相关(P<0.01),而与性别及年龄无关,因此,HP感染可诱导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TRAP法检测了176例不同病变胃粘膜组织端粒酶活性(TA),同时采用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了35例胃癌及其相应的19例癌旁和13例手术切缘组织端粒限制性片段(TRF)长度。结果显示:①176例不同胃粘膜病变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及胃癌(GC)TA阳性检出 率分别为24.6%、38.5%、37.5%及92.3%,而正常组织(N)未检出TA,明  相似文献   

10.
肠上皮化生与胃癌间的关系至今尚无定论。部分人发现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可随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增高,如年龄的增大、慢性胃炎程度的加重等,认为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不大。但也有人认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是病理组织学上的渐进过程,其中以大肠型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密切,故把肠上皮化生视为癌前病变。本文应用从大肠癌中提取物制备的抗大肠型粘液单抗(Large Intestinal Mucin Antibody简称LIMA)及用胃低分化腺癌细胞系制备的抗胃癌单抗MG_7分别对胃良恶性疾病所伴肠上皮化生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对照观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疣状胃炎胃镜及病理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老年人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的胃镜和病理表现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7月1日~2009年7月1日在我院消化内镜室做检查的2517例老年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胃镜下观察其好发部位、个数、类型,取胃组织做病理检查,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结果共检出老年VG患者144例,年龄68.58±6.14岁,男性73例,女性71例,检出率为5.72%。106例(73.61%)疣状隆起≤10个,38例(26.39%)疣状隆起〉10个;成熟型38例(26.39%),未成熟型106例(73.61%);单发于胃窦部的最多,为114例(79.16%),其次为同时发生于胃窦和胃角部,为29例(20.14%);伴随的诊断最多的依次是十二指肠炎19例(13.98%)、反流性食道炎18例(10.97%)、胃息肉15例(5.59%)、消化性溃疡12例(11.61%)。Hp阳性者70例(48.61%),Hp阴性者74例(51.39%)。81例患者做病理检查,其中肠上皮化生者41例(28.47%),异型增生者10例(6.94%),合并萎缩者10例(6.94%)。结论老年人VG多见于胃窦部,未成熟型多见,有相当的Hp感染率及相当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萎缩比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与细胞增殖及周期相关的PCNA、Cyclin D1和P27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包含正常胃黏膜组织、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织的组织芯片.组织诊断由病理科医师对每一点进行检查、确定。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PCNA、Cyclin D1和P27从正常胃黏膜到胃癌组织的表达变化趋势。结果PCNA和Cyclin D1在胃癌、异型增生、肠化生组织中表达均较正常胃黏膜增高;P27在胃癌、异型增生、肠化生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胃黏膜降低。结论PCNA、Cyclin D1和P27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的表达与正常胃黏膜比较均有较大差异,且有逐渐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均与胃癌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与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诊断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可能性.方法 对150例不同胃病患者,用Fujinon EG590ZW型放大内镜进行观察和分型,并在所观察的部位取活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可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树枝或条纹状)、D型(斑片或网格状)及E型(绒毛状)五种基本类型.A、B、C、D和E五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并与慢性炎症及肠化生的程度明显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E型和D型黏膜.结论 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放大内镜对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长庆  高梦先 《人民军医》2000,43(11):650-651
胃溃疡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溃疡是否有直接关系 ,至今文献报道不多。 1 996年 7月 1 998年 8月 ,我们通过观察胃溃疡病理切片 ,以探讨胃溃疡与HP感染及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之间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我院门诊及住院胃病 50例 ,男 36例 ,女1 4例 ;年龄 1 986岁。1 2 方法 用纤维内镜检查 ,取溃疡及溃疡边缘组织送病理检查 ,每例取组织 3或 4块 ,含溃疡坏死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标本经 1 0 %甲醛液固定 ,石蜡切片 ,分别做HE、Warthin 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正常结肠粘膜上皮,结肠上皮增生样息肉,结肠上皮腺瘤和结肠腺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评估.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O-7,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方法,对7例结肠增生性息肉、59例结肠腺瘤(26例管状腺瘤、13例混合状腺瘤、20例绒毛腺瘤)和3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P53蛋白进行标记.结果 正常结肠上皮及增生性息肉组织中P53蛋白标记阴性.结肠腺瘤和结肠腺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肠癌中P53阳性率达56.67%,并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及临床Dukes分期有关,分化程度越高,P53表达率越低.Dukes A期结肠癌P53表达率明显低于Dukes D期(P<0.05).结肠癌存活率随着P53阳性率和阳性标记范围的增加而降低.标记范围大于60%者存活率明显低于标记范围小于25%者(P<0.05).这也符合临床中Dukes D期患者5 a存活率明显低于Dukes A期患者的现象.在结肠腺瘤中,P53阳性率与腺瘤的大小和是否伴有异型增生有关,腺瘤直径≥20 mm者阳性率明显高于直径<10 mm者(P<0.05).P53蛋白表达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重度异型增生和息肉癌变组织中P53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P<0.05).在3种类型腺瘤中,绒毛状腺瘤阳性率最高(55%).结论 结肠癌分化程度越低,P53阳性率越高,Dukes分期越差,5 a存活率越低.结肠腺瘤直径越大,异型增生程度越高,P53阳性率也越高.因此,P53表达可以做为判断结肠癌愈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做为预测腺瘤恶变倾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放大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特点。方法利用Olympus GIF Q-240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亚甲蓝染色对594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小凹进行观察,以黏膜红白色相间明显,白色区增多,白色区内小凹结构紊乱、消失为标准对黏膜萎缩进行内镜诊断,并在放大观察区域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与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进行对照。结果放大色素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0.4%,准确率为84.1%;轻度萎缩的黏膜白色区中心小凹稀疏、减少,周边的小凹无明显异常,萎缩较严重的区域小凹大面积消失,形成瘢痕样改变,周边小凹延长、迂曲明显;肠上皮化生黏膜亚甲蓝染色为淡染,小凹形态主要表现为绒毛状、斑块状和粗条纹状,其中绒毛状为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不典型增生与早期胃癌都为亚甲蓝深染,小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紊乱。结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各有其特点,使用放大色素内镜有助于对病灶性质的判断和指导活检。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常见病,近年来许多临床和病理资料均证明CAG与胃癌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尤其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更为重要。我院14年来检出CAG489例,其中100例进行了追踪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00例均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其中男性82例,女性18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50.49岁。病程一个月~33年,追踪观察3个月~14年,2年以内者57例,3~5年21例,6~10年14例,11年以上8例。胃镜复查1~3次的73例,4~6次的19例,7~9次的7例,10次以上的1例。  相似文献   

18.
胃癌及肠上皮化生组织中P53、C-myc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C-myc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胃癌、10例肠上皮化生组织和10例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P53和C-myc基因蛋白.结果:胃癌组的突变P53和C-myc基因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而肠上皮化生组中P53和C-myc的表达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组的C-myc表达明显低于胃癌组(P>0.01).结论:P53基因发生突变、失活以及C-myc基因激活,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C-myc基因蛋白表达有助于预测胃粘膜癌变.  相似文献   

19.
晚期肾功能不全长期透析者,于萎缩肾常发生获得性多囊肾而导致肾肿大。这种获得性多囊肾(ACDK)的囊壁细胞过度增生、异型化生,在好发腺瘤的同时,也容易合并肾细胞癌,是当今受到关注的问题。长期透析肾发生ACDK:透析史3年内为肾  相似文献   

20.
胃贲门癌的组织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胃贲门癌231例,其中96例为胃切除标本,余为胃镜活检标本。通过对癌旁组织中新生的微小胃癌组织发生观察,发现胃贲门癌的组织发生有下列方式:(1)胃小凹腺颈部细胞癌变;(2)腺上皮单个细胞及几个细胞癌变;(3)异型增生上皮癌变;(4)肠化上皮癌变。提示:异型增生及伴有异型增生的肠化上皮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