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肌酐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肌酐水平对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自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行急诊介入治疗的3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入急诊室即刻、PCI术前肌酐水平分组:Cr<133μmol/L为组1,Cr≥133μmol/L为组2。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7.2±13.3)个月(6~51个月)。结果组2患者年龄明显高于组1(P<0.01),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组1(P<0.05),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组1(P<0.05),Killip分级水平显著高于组1(P<0.01),病变支数明显多于组1(P<0.05)。相关分析显示肌酐水平与以下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相关系数0.203,P<0.01),性别(-0.106,P<0.01),总胆固醇(相关系数-0.134,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系数-0.12,P<0.05),高敏CRP(hs-CRP)(相关系数0.246,P<0.05),入院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关系数0.114,P<0.05),Killip分级(相关系数0.142,P<0.01),病变支数(相关系数0.137,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即刻肌酐水平的升高与年龄、hs-CRP、Killip分级及病变血管支数有显著相关性,是反映病变血管严重情况和心功能的有价值的指标,但与院内死亡和长期死亡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淮南市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入A组(n=24)和B组(n=36)。A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给予3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80 mg替格瑞洛片;B组在A组基础上,即刻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入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比较两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及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A、B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级、1级、2级、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级1例(4.2%)、1级3例(12.5%)、2级12例(50.0%)、3级8例(33.3%),B组患者0级0例(0)、1级1例(2.8%)、2级8例(22.2%)、3级27例(75.0%),两组TIMI血流分级0级、1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级、3级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B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均较治疗前减小,且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25.0%比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溉,延缓心肌受损速度,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减少慢血流和无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延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STEMI且行急诊PCI的患者15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间隔时间分为2组:A组112例,6h内;B组41例,6~12h。记录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住院期和1年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结果A组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增高,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TEMI后6h内行直接PCI能改善心肌灌注、促进左室功能恢复,显著降低总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入院血浆尿酸(uric acid ,UA)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400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按血浆UA水平的75%分位数分为高UA组和低UA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和超声检查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对近期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应用Kaplan-Meier 法分析血浆UA水平对该类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400例中有101例在住院期间发生MACE,占25.25%;其中高UA组44例,占44.0%;低UA组57例,占19.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395 μmol/L、Killip分级>1、多支病变(≥两支冠状动脉病变)和LVEF<50%是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AMI患者入院血浆UA水平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独立相关,提示高UA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超高龄(年龄≥80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2010、2012、2014、2016年"全军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系统"中明确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的年龄≥80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超高龄患者725例,2010、2012、2014及2016年入选患者占该年所有接受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2%(39/936)、5.8%(202/3 499)、6.4%(228/3 544)、7.0%(256/3 671)。2010、2012、2014及2016年患者的心肌梗死病史、PCI史、PCI经桡动脉入路及PCI靶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到达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中死亡、术后死亡及院内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接受急诊PCI手术的STEMI患者中,超高龄患者比例逐渐提高,院内并发症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程茗慧裘淼涵常艳齐艳萍张效林 《临床军医杂志》2022,(11):1101-1104
目的探讨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年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接受急诊PCI的2829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前MAP水平中位数将患者分入A组(MAP<92 mmHg,n=1414)和B组(MAP≥92 mmHg,n=141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围术期用药情况,以及终点事件随访结果。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是否发生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缺血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卒中、再发心肌梗死。结果B组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及合并高血压、既往卒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的比例高于B组,桡动脉入路、靶血管为左前降支的比例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使用比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全因死亡、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围术期MAP与1年全因死亡发生率呈U型曲线关系,具有显著非线性相关性(P<0.05);当MAP阈值定义为100 mmHg时,全因死亡发生风险最低,以100 mmHg为参考值,无论MAP升高或降低,患者1年内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均体现为上升趋势。结论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的MAP水平与全因死亡发生率呈非线性相关,维持MAP稳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近1年来105例急诊PCI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医护操作的关键及护理要点。结果:经PCI治疗105例患者,成功率为95.5%,平均随访1年,2例出现再狭窄,其余患者情况良好,10例再发心绞痛但造影证实为非原发心肌梗死血管病变。结论:AMI患者PCI术的关键是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护士与医生的默契配合,准确的术前准备、术中熟练的操作技术配合及严密监护、术后的精心护理,都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12h内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溶栓,直接冠脉成形术和转院后急诊冠脉成形术治疗方法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4年1月-2005年12月来院的AMI12h内患者采取连续入组的方式分为溶栓治疗组(32例)和直接冠脉成形术治疗组(63例),以及外院转院于12h内行急诊冠脉成形术治疗组(25例),比较3组患者在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转归的差别。结果与直接冠脉成形术和转院后急诊冠脉成形术相比,溶栓组到院至再通时间间隔最短,分别平均为(1.1±0.2)h、(2.3±1.0)h和(2.1±1.1)h,(P<0.01),病死率(分别为6.3%、3.2%和4.0%)和1年后病死率(分别为12.5%、4.8%和8.0%)均未达统计学意义,溶栓组非致死性再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分别为18.8%和4.5%,P<0.05)。结论AMI的救治关键是尽早开通罪犯血管,转院治疗也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6月~2 0 0 2年 4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CCU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 ,满足条件患者 2 32例 ,女性 4 4例 ,男性 1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冠脉基本特点以及发病 1个月的病死率。结果 女性患者的年龄 (6 6± 9)明显高于男性 (5 8± 11) ,伴有高血压 (5 4 .5 %和 35 .1% ,P <0 .0 5 )、糖尿病 (4 3.2 %和 17.0 % ,P <0 .0 5 )以及住院期间发生重度心衰 (2 7.3%和 12 .8% ,P <0 .0 5 )的比例均高于男性。两组的冠脉病变基本特征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患者发病 1个月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5 .9%和 3.7% ,P <0 .0 5 )。结论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重 ,病死率高 ,尽管接受了介入治疗病死率仍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44例AMI住院患者为PCI组18例,和非PCI组26例,PCI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非PCI组给药物治疗,两组在7~10日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SDNN、SDANN、RMSSD、PNN50、LF、HF指标的变化。结果: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心率变异指标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行PCI,可使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显著增加,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PCI联合运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从2008—2010年因AMI急诊人住我科的高危人群,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58例,根据是否使用IABP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血管病变情况、术后6个月心血管病事件等。结果IABP组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在高危AMI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不同时段行血栓抽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高负荷血栓的STEMI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术,将患者分为血栓抽吸+PCI组(63例,A组)、常规PCI组(64例,B组)。根据发病开始至导丝通过犯罪血管时间≤6 h、>6 h且≤12 h、>12 h且≤24 h,A组又分为A1组(23例)、A2组(27例)、A3组(13例),B组又分为B1组(25例)、B2组(25例)、B3组(14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分级、术后1 h ST段回落、术后7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结果A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3级比例、术后1 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完全回落比例和术后7d LVEF均优于B组(P<0.05)。A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3级比例优于B2组(P<0.05),A3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3级比例、术后1h ST段完全回落比例和术后7d LVEF均优于B3组(P<0.05)。术后3个月A组与B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A3组与B3组间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PCI术中联合血栓抽吸,有利于减少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提高术后心肌灌注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尤其是在心肌缺血12~24 h内,可减少心肌缺血时间延长对心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AMI合并CS行PCI治疗的99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期间16例(16.2%)死亡。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死亡率分别为17.2%、22.2%、22.2%、27.3%;急性心梗发生率分别为0、1.0%、1.0%、3.0%;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0%、3.0%、6.1%、11.1%;MACE发生率分别为18.2%、26.3%、29.3%、39.4%。结论急诊PCI治疗对AMI合并CS患者有显著疗效,其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血流3级率高,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刘鸿敏 《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12,(12):51-52
目的 比较原发性支架植人术和药物治疗自发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治疗的自发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原发性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为实验组,未接受原发性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且适当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比较患者1、3年生存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心脏射血分数(EF)等项目差异。结果两组比较发现,术后3年生存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心脏射血分数(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原发性支架植入术的疗效明显强于药物治疗。结论原发性支架植入术治疗自发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强于药物治疗,各疗效评价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临床应用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