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为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以我院2013-07~2015-07门诊或住院的500例确诊的T2DM作为研究对象,HbA1c≥7%为血糖控制不良。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静脉血糖、血脂检测,结果进行核实确认无误后有效。根据HbA1c值分为HbA1c<7.0%组,7.0%~9.0%组,HbA1c>9.0%组。结果:500例T2DM患者HbA1c<7.0%为31.67%;不同HbA1c水平的分组中TG、TC、LDL与HbA1c正相关,在与HbA1c<7.0%组比较中,7.0%~9.0%组、>9.0%组的脂代谢紊乱患病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T2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时,TC、TG、LDL水平与HbA1c水平正相关,此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体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诊断糖尿病及相关疾病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辅助依据。方法对2009—2010年在我院住院的102名病人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C-反应蛋白(CRP)检测。根据测定的结果分成两组,A组38例(同时具备HbA1c<6.1%、FPG<6.1 mmol/L、2hPG<7.8 mmol/L),B组64例(HbA1c、FPG、2hPG任1项大于或等于以上值),分别对A、B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与其他3项指标作直线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相关性检验分析显示B组(异常组)HbA1c与FPG、2hPG呈显著性正相相关关系(HbA1c与FPG:r=0.748,HbA1c与2hPG:r=0.766,皆为P<0.01),而与CRP也存在平行升高趋势(HbA1c与CRP:r=0.469,P<0.05);在A组(正常组)中HbA1c与2hPG存在平行升高趋势(r=0.276,P<0.05),而与FPG、CRP不表现出相关性关系。结论糖尿病患者中HbA1c与FPG、CRP、2hPG存在正相相关关系。同时检测患者的HbA1c、2hPG、FPG、CRP,能够为糖尿病诊断及其病情的控制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将178例成功接受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三组,HbA1c< 6.0%组、HbA1c 6.0% ~ 7.0%组、HbA1c>7.0%组.用冠脉造影(CAG)及IVUS随访6~ 12个月,以CAG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用IVUS观察三组冠脉支架术后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新生内膜面积,初步探讨HbA1c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178例患者共201处病变,CAG随访示支架内再狭窄30例,再狭窄率14.9%,再狭窄患者的HbA1c水平为6.87%±0.56%,明显高于无再狭窄患者的6.05%±0.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其中HbA1c<6.0%组发生再狭窄10例,HbA1c6.0% ~ 7.0%组8例,HbA1c> 7.0%组12例,HbA1c> 7.0%组再狭窄率为31.6%,明显高于HbA1c 6.0%~7.0%组的13.8%和HbA1c≤6.0%组的9.5%(P<0.01).相关分析表明HbA1c与新生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5和0.617,P< 0.01).结论 HbA1c升高可能与冠脉内膜增生有关,测定HbA1c有助于评估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风险,控制好HbA1c对预防冠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用于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某医院2020年3月1日-4月22日收治的新冠肺炎40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型/普通型组312例,重症/危重型组96例.比较两组入院首日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全血计数及NLR、谷丙转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的变化,探讨GSP对糖尿病合并ACS的诊断意义.方法连续选取海军总医院2008年1-12月收入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共72例,按照合并CHD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7),合并稳定型心绞痛(SA);观察组(n=45),合并ACS.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PG)、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以GSP=210tμmol/L作为分界点,将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暴露组(GSP>210μmol/L,n=40)和非暴露组(GSP≤210μmol/L,n=32),采用OR χ~2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罹患 ACS 风险的差异.结果 两组TC、TG、LDL-C、HbA1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PG、GSP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暴露组患者GSP水平(275.1±57.9μmol/L)和ACS发生率(75.O%)均明显高于非暴露组(173.3±24.3,46.9%,P<0.05),前者罹患ACS的风险是后者的3.400倍(χ~2=6.000,OR=3.400,P=0.014,95%CI:1.254~9.216).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GSP的升高较HbA1c更加明显,测定GSP可能具有鉴别诊断及进行危险度分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56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0年9月至2015年6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脉造影的45 230例患者,其中,560例SCF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期325例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为对照组。研究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检查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SCF现象占冠脉造影检查患者的0.93%,两组患者射血分数、高血压病、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糖、C反应蛋白、胱抑素C、血钾、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男性患者例数、年龄、吸烟者例数、烟龄、吸烟指数、肌酐、尿素、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率、高密度脂蛋白、血清载脂蛋白a1、血清载脂蛋白B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511,95%可信区间0.374~0.698,P<0.05),年龄(OR=1.044,95%可信区间1.031~1.056,P<0.05),烟龄(OR=1.028,95%可信区间1.017~1.038,P<0.05),心率(OR=0.987,95%可信区间0.978~0.997,P<0.05),高密度脂蛋白(OR=0.548,95%可信区间0.404~0.742,P<0.05),尿酸(OR=1.001,95%可信区间1.000~1.002,P<0.05)为SCF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烟龄、心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尿酸增多为本地区SC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150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n=80)与无肺部感染组(n=70),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70例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的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将肺部感染组根据不同预后分为存活组(n=68)与病死组(n=12),并比较两组的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肺部感染评分(CPIS)。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来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与CPI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肺部感染组、无肺部感染组CD3~+、CD4~+、CD4~+/CD8~+均低于健康组,且肺部感染组低于无肺部感染组(P<0.05);肺部感染组、无肺部感染组CD8~+、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健康组,且肺部感染组高于无肺部感染组(P<0.05)。存活组CD3~+、CD4~+、CD4~+/CD8~+、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病死组(P<0.05);存活组CD8~+、CPIS评分低于病死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PIS评分呈负相关,而CD8~+与CPI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AE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存在异常表达,提示免疫异常可能是肺部感染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武警广西总队医院进行诊治的100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bA1c水平,分析HbA1c与血糖、血脂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G、TC和LDL-C、HbA1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G、TC和LDL-C与HbA1c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6、0.327、0.456、0.520、0.428,P<0.05),HDL-C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r值为-0.107,P<0.05)。结论血糖、血脂及HbA1c水平可作为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有效诊断指标,且HbA1c水平与血糖、血脂水平间存在相关性,结合三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诊断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s ratio,NLR)及其与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05至2020-05武警兵团总队医院接受成分输血且发生不良反应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发生组;并选取同期接受成分输血且未发生不良反应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未发生组。输血前检测并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采用回归分析检验输血前NLR对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并绘制ROC曲线预测成分输血不良反应风险的价值。结果 发生组输血前中性粒细胞水平、淋巴细胞及NLR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前NLR过表达是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输血前NLR预测成分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4,预测价值较理想。结论 成分输血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可能与外周血NLR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自2008年8月至2016年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确诊为AMI合并VSR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20)与非糖尿病组(n=40)。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化验、用药、冠脉造影情况及远期病死率。结果糖尿病组吸烟人群比例、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药物应用情况及冠脉造影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1.360,95%可信区间0.274~6.749,P=0.049)、年龄(OR=0.900,95%可信区间0.823~0.983,P=0.019)、吸烟史(OR=0.027,95%可信区间0.002~0.469,P=0.013)是影响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随访期间,糖尿病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VSR的糖尿病患者,远期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并且年龄和吸烟是影响其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2-mapping成像技术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纳入标准前瞻性搜集92例T2MD患者为T2DM组,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T2DM组分为NYHAⅠ级组26例,NYHAⅡ级组28例,NYHAⅢ级组25例,NYHAⅣ级组13例,选取年龄、性别、BMI匹配的健康成人3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心脏T2-mapping成像,T2DM组同期行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扫描(LGE),分别测量17段心肌的T2值。对比T2DM组与对照组左心室心肌T2值的差异;分析T2DM组左心室非强化心肌T2值与心功能(NYHA分级)、血清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各组及对照组左心室各节段非强化心肌的平均T2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0.05),但FPG、HbA1c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值。结论:T2-mapping可以定量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T2值越高,T2DM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性越大。同时,T2-mapping可以间接评估T2DM心肌损伤的程度,早期预测糖尿病心肌损害,为临床定量评价T2DM心功能提供了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用于定量绝经后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病人骨髓脂肪成分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5例绝经后新诊断T2DM女性病人,年龄(57.4±4.5)岁,以25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者,年龄(56.6±4.0)岁。两组均行腰3椎体1H-MRS扫描,计算骨髓脂肪含量(FC)及不饱和脂肪指数(UFI)。测定被检者空腹血糖及HbA1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糖、HbA1C、FC及UFI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组的FC、UFI与血糖及HbA1C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骨髓FC值(63.2%±7.4%)与正常对照组(60.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2DM组骨髓UFI(6.1%±0.8%)较正常对照组(7.6%±0.9%)降低(t=-3.775,P0.001)。T2DM组HbA1C7.0%者的骨髓FC(66.0%±6.3%)高于HbA1C≤7.0%者(57.6%±6.5%)(t=2.893,P0.001)。T2DM组骨髓FC与HbA1C呈高度正相关(r=0.801,P0.001),而骨髓UFI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746,P0.001),但FC(r=0.226,P=0.206)和UFI(r=-0.184,P=0.589)与血糖无相关性。结论 T2DM病人腰椎骨髓FC可无明显变化,但UFI明显降低。T2DM骨髓脂肪成分与HbA1C密切相关,MRS测定骨髓脂肪组分可看作血糖控制程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那格列奈与阿卡波糖在初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及依存性。方法 50例初发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两组,进行为期12周临床观察,分别比较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12周相比,两组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12周相比,餐后2h血糖(2hFPG)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周后相比,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那格列奈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阿卡波糖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那格列奈(120mg,3次/日)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肯定,与阿卡波糖(50mg,3~4次/日)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2hFPG)、HbA1c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少,依存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胃转流术后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探讨胃转流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09年8月-2010年4月间收治的30例T2DM患者作为T2DM组,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T2DM患者行胃转流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时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糖尿病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A组加厄贝沙坦片;治疗B组加厄贝沙坦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疗程3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U-mAlb)、尿β2微球蛋白(U-β2 MG)等.结果 治疗3个月后,各组FPG、2 hPG、HbA1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A组、治疗B组U-mAlb、U-β2MG、Scr、TC、TG较治疗前下降,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比较,治疗B组U-mAlb、U-β2MG、Scr、TC、TG较对照组、治疗A组下降,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糖尿病肾病采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明显减少U-mAlb、U-β2MG,保护肾脏、减缓糖尿病肾病进程,同时对脂代谢紊乱也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宏凯  苗山  刘昕炜 《武警医学》2022,33(12):1042-1046
 目的 探讨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腹腔镜胃旁路手术(LRYGB)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3至2012-02在原武警总医院普外科接受LRYGB的52例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术前、术后3、6、12个月,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全身脂肪总量和非脂肪总量变化,通过日本东芝公司80排螺旋CT+美国明维思公司校准体模和定量CT(QCT)分析软件,记录腹部总体脂肪体积(TAFV)、腹部内脏脂肪总体积(TVFV)和腹部皮下脂肪总体积(TSFV)的变化;同时测定相应时间点血清瘦素、脂联素(APN)及糖脂代谢指标,部分指标随访5年。结果 (1)术后12个月糖尿病达标率为86.5%,肥胖症治愈率为67.3%,术后各时间点空腹胰岛素(Fins)和HOMA-IR数值呈逐渐下降趋势,仅在术后12个月和术后5年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在术后12个月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TG略有升高,但与术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术前相比,术后6、12个月和2年瘦素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PN在术后3个月略有下降,然后呈逐渐升高趋势,在术后12个月和2年APN数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各时间点体重和BMI均呈下降趋势,术后5年下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非脂肪总量有下降趋势,但仅在术后5年时变化明显。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TVFV显著下降,术后12个月TSFV显著下降,术后5年TSFV和TVFV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YGB术后腹部内脏脂肪较皮下脂肪减少更为显著,伴血清瘦素降低和APN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4周低氧运动干预结合饮食控制对肥胖青年的减肥效果和血脂、胰岛素抵抗等指标的变化。方法:18名肥胖成年人,分为低氧组11人,常氧组7人,进行为期4周的减肥训练,每周训练6天。低氧组每周进行3次低氧训练,隔天1次,其它为常氧训练,与常氧组相同。低氧训练环境为模拟海拔高度2500~2800米。按极轻体力劳动者的能量需求和营养均衡为原则制定食谱。采用人体三维扫描系统和人体成分分析仪分别于实验前后测试腰围、体重、体脂,采用生化法检测血糖、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免疫抑制比浊法检测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4周训练后低氧组体重、腰围、BMI、体脂及体脂百分比与实验前相比均呈显著下降,分别减少了7.27%、6.80%、7.62%、18.84%和13.5%;TC、TG、LDL-C、HbA1c、HOMA-IR与实验前相比也均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9.86%、33.57%、17.2%、6.60%和55.05%;HDL-C与实验前相比升高约5.71%。常氧组体重、腰围、BMI、体脂及体脂百分比与实验前相比均呈显著性下降,分别减少了4.18%、7.77%、4.26%、10.86%和6.79%;TC、TG、LDL-C、HbA1c、HOMA-IR与实验前相比也均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17.8%、50.45%、22.54%、18.50%和59.04%;HDL-C与实验前相比升高约3.33%。将两组各指标训练前后的变化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低氧组体重和BMI的下降量显著性大于常氧组(P<0.01)。结论:与常氧运动相比,4周低氧运动明显降低了肥胖青年体重和BMI。4周低氧运动和常氧运动均能降低肥胖青年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等II型糖尿病危险因素,降低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社区2型糖尿病(T2 DM)伴抑郁患者抑郁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社区297例T2 DM患者,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查其中伴发抑郁症状者;再将69例T2 DM伴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八段锦组(n=33)和社区护理组(n=36)。八段锦组在接受社区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规律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每周练习3~5天,每次练习2遍,2遍之间休息2min,连同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一次练习在40min左右,每周集中练习1次。社区护理组仅接受社区健康教育。研究周期均为12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第6周和第12周,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2型糖尿病人生活质量量表(DMQLS)评价两组患者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并抽取静脉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八段锦组干预后第6周和第12周时SDS均值较干预前降低(P<0.05),社区护理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组第12周SDS均值低于社区护理组(P<0.05)。八段锦组第12周DMQLS总分均值及心理维度、满意度维度均值低于社区护理组(P<0.05)。八段锦组第12周HbA1c均值低于社区护理组(P<0.05)。结论:长期规律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可有效改善T2 DM伴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心理维度和满意度维度方面,并可帮助患者稳定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