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6例无法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资料.这些患者首先接受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术,随后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植入进行内引流.结果 经联合治疗后,患者除血清白蛋白下降外,其他主要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TBil由治疗前的(325.6±182.3) μmol/L下降到(211.0±153.2)μmol/L,均未发生肝功能不全,30 d内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8例,其中胆漏2例(1.3%),出血6例(3.9%);发生轻微并发症88例,其中胆道感染22例(14.3%),疼痛36例(23.4%),呕吐30例(19.5%).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8例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近期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经联合治疗后2 d,患者除白蛋白下降外,其他主要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术后1月肝功能进一步改善,白蛋白升至治疗前水平。18例患者均未发生肝功能不全,无患者在30 d 内死亡。严重并发症中,胆管穿孔0例(0.0%),胆漏1例(5.5%),出血1例(5.5%),术后胰腺炎0例(0.0%);轻微并发症中,胆道感染3例(16.7%),疼痛7例(38.9%),呕吐3例(16.7%)。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采用右腋中线入路穿刺右肝管,用导丝寻找右肝管与左肝管和胆总管之间的潜在腔隙,于左右肝管间以及右肝管-胆总管间分别植入支架。结果 18例患者均从右腋中线穿刺通道成功植入右肝管-左肝管间及右肝管-胆总管间的支架,实现了胆汁经左肝管-右肝管-胆总管的完全内引流,解除梗阻疗效显著。结论 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简化了高位胆管梗阻介入件引流的操作,减少了操作创伤,缩短了操作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胆管内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梗阻置入支架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法.资料与方法 28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经皮经肝穿刺,分别在左右肝管置入支架.经单侧穿刺5例,经左右肝分别穿刺23例.2枚支架并排放置21例,经第1枚支架网眼放置第2枚支架7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无与操作有关的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血胆红素术前(19.34±15.47) mg/dl,术后1周内下降为(9.75±8.21) mg/dl.生存期25~816天(平均213天).结论 通过介入手段置入胆管内支架是缓解肝门部梗阻引起的黄疸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Y型并排式支架与Y型嵌合内支架技术治疗肝门部恶性胆管阻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3月64例采用Y型并排式支架或Y型嵌合内支架治疗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采用Y型并排式支架技术进行支架植入(并排组),26例采用Y型嵌合内支架技术(嵌合组).评估两组...  相似文献   

6.
李强  马克敬  沈迪 《放射学实践》2008,23(9):1043-1043
病例资料患者,男,63岁,主因小便发黄半月余,发热、全身黄染一周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重度黄染。CT扫描示胆管癌并肝内胆管扩张。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373.5umol/l。临床诊断:胆管癌(T2N0M0)。入院后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and dra  相似文献   

7.
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治疗肝门胆管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治疗无法手术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管造影后,进行外引流和(或)内外引流、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等治疗。临床观察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和生存时间。结果全部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手术成功,成功率100%,根据Bismuth分型,其中Ⅰ型30例,Ⅱ型30例,Ⅲ型26例,Ⅳ型17例。留置支架39例,共47枚,引流管64例。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386±162)μmol/L降至(161±11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好转76例,改善15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88.3%。术前合并感染17例,术后控制13例;术后并发胆道感染15例,胸部感染2例,13例出现一过性血清淀粉酶升高,8例血性引流液,1例胆道出血,1例幽门梗阻,30d内死亡9例。全组生存中位时间186d,1、3、6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9.9%、75.3%、59.6%和16.9%。Ⅰ型、Ⅱ型明显较Ⅲ型、Ⅳ型预后好。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可明显缓解黄疸,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肿瘤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8.
经皮胆道金属内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内支架的产生最初用于治疗血管系统疾病 ,随后放射学家和胃肠病学家利用金属内支架能使狭窄的管腔扩大 ,改善腔内液体流动状态这一原理 ,将该项技术用于介入胃肠病学 ,治疗胆道及近、远端消化道梗阻[1 ] 。近年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PTCD)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 ,取得了嘱目的成就 ,本文就经皮胆道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现状综述如下。一、胆道内支架应用的概论自 1 974年 ,首先有人报道经皮穿肝胆道减压术治疗梗阻性黄疸获得成功后 ,成为缓解梗阻性黄疸的一项重要的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2 ] 。PT…  相似文献   

9.
胆道双金属支架植入姑息性治疗肝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肝门部胆管癌起病隐匿,常以阻塞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由于肿瘤对肝门结构的侵犯以及转移等原因,其手术切除率低,预后不良。临床上可采用不同方式的胆道引流术以减轻黄疸,进行姑息性治疗。2001年10月以来,我们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对8例肝门部胆管癌施行了胆道双支架植入内引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支架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无法行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13例,均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腔内RFA联合支架植入术,观察手术并发症、黄疸缓解情况并密切随访术后1、3、6个月的支架畅通情况及生存时间。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无胆道穿孔、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95.4±83.0)μmol/L vs. (196.4±148.4)μmol/L, t=5.156,P<0.01],黄疸缓解率为61.5%。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支架通畅率均为100%,6个月支架通畅率为80%(8/10)。1个月存活率为100%(13/13),3个月存活率为92%(12/13),6个月存活率为77%(10/13),其中2例分别于65 d、132 d后死于晚期肿瘤严重消耗,1例97 d后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患者在术后4~5个月内黄疸复发,再次行RFA并重新放入金属支架。 结论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在短期内能有效且安全地延长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道支架通畅时间及无症状生存时间,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术后长期置管引流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7例肝门部胆管癌PTBD引流术后长期置管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要点.结果 27例肝门部胆管癌PTBD引流术后长期置管的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自我护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临床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术后早期加强病情观察,做好患者置管期间心理、饮食、活动指导和自我护理宣教,配合有效的长期导管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顺利度过置管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FTBD)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对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PTBD或PTIBS,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明确诊断,并确定梗阻部位,其中高位梗阻19例,低位梗阻37例.梗阻原因包括肝癌14例,胆管癌11例,胆囊癌5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14例,壶腹部占位1例,胰头癌11例.术中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方案.结果 所有56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行PTBD 11例,PTIBS 40例,PTBD并PTIBS 5例.TBIL由术前(295.65 ±152.86)μmol/L降至术后(151.05 ± 107.36)μmol/L(P<0.01).术后感染对黄疸消退有影响(P<0.01).梗阻部位与黄疸消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可明显减轻黄疸,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双介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皮肝胆管引流(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67例,分为两组:A组35例(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组)、B组32例(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通过观察术后减黄效果、肿瘤大小变化、生存率及再梗阻时间,分析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5天A、B两组总胆红素均下降且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月A组总胆红素水平升高,B组未发现回升;术后6个月A、B两组总体有效率(CR+PR)分别为15%(3/20),72.4%(21/29),A、B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36个月生存率,B组为90.6%(29/32),74.3%(26/32),40%(14/32),明显高于A组的57.1%(20/35),34.3%(12/35),8.6%(3/35)(P〈0.05)。结论: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术为姑息性治疗;PTCD金属内支架植入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术能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少,且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PTBD) have been described a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to obtain biliary access. Between January 1996 and December 2006, a total of 419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endoscopically inaccessible bile ducts underwent PTBD. The current retrospective study evaluated success and complication rates of this invasive technique. PTBD was successful in 410/419 patients (97%). The success rate was equal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and nondilated bile ducts (p = 0.820). In 39/419 patients (9%) procedure related complications could be observed. Major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17/419 patients (4%). Patients with nondilated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s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dilated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14.5% vs. 6.9%, respectively [p = 0.022]). Procedure related deaths were observed in 3 patients (0.7%). In conclusion,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is an effective procedure in patients with dilated and nondilated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However, patients with nondilated intrahepatic bile ducts showed a higher risk for procedure related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移动125I粒子条联合经皮肝胆管内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的短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7月—2021年9月收治的HCCA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19例)与对照组(21例)。观察组采用可移动放射性125I粒子条联合PTCD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直型125I粒子条联合胆道支架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肝功能改善情况、引流通畅时间、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短期生存期等。 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异常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肝功能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异(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引流通畅时间167.0 d优于对照组的152.0 d;两组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79%及61.90%,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费用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中位手术时间缩短大约20 min,中位手术费用少大约3 000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 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观察组患者粒子条更换次数共18人次,短期生存率高于对照组(78.95% vs 52.38%)。 结论可移动125I放射性粒子条植入联合PTCD治疗HCCA患者总体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缩短,胆道感染发生率更低,短期生存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后与胆道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因恶性梗阻性黄疸第1次行PTBD引流术,术前白细胞计数不高、无发热、不存在术前胆道感染的连续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根据术后30 d内胆道感染发生的情况将患者分为胆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术前20个潜在的与PTBD术后胆道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糖尿病、肝功能分级、引流方式、是否存在未引流胆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等进行分析.20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连续变量的比较应用Student t检验,分类变量应用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可能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中55例发生术后胆道感染(35.7%),即胆道感染组;99例术后未发生胆道感染,即非胆道感染组.胆道感染相关的病死率为2.6% (4/154).154例患者中131例行术中胆汁细菌培养,胆道感染组45例,26例为阳性;非感染组86例,17例为阳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57,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20个潜在危险因素中,糖尿病(x2=10.470,P<0.01)、肝功能分级(x2=36.324,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x2=9.540,P<0.01)、内外引流(x2=9.856,P<0.01)、ERCP或胆肠吻合史(x2=14.196,P<0.01)、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t=-3.288,P<0.01)、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t=-2.099,P<0.05)、丙氨酸转氨酶(t=-2.112,P<0.05)、凝血时间(t=-3.648,P<0.01)、血白蛋白含量(t=-2.071,P<0.05)、白细胞计数(t=2.022,P<0.05)、高位胆道梗阻(x2 =6.190,P<0.05)、肝硬化病史(x2=5.439,P<0.05)13个因素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对这13个因素继续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5.093,P<0.01)、肝功能分级(OR=13.412,P<0.01)、存在未能引流胆管(OR=3.348,P<0.05)、内外引流(OR=3.168,P<0.05)、ERCP或胆肠吻合病史(OR=8.330,P<0.01)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肝功能分级、ERCP或胆肠吻合手术史为3个相关的患者因素,内外引流和存在未能引流胆管为2个与手术相关的因素.结论 PTBD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姑息治疗方法.术前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控制血糖、改善肝功能、改变引流方式、充分引流等,能够降低PTBD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