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野战条件下,战伤救治具有环境恶劣、伤员集中、伤情复杂等特征,运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完成大量伤员的救治,做好快速诊治、分类及后送等任务是重中之重。通过物理检查、包扎、固定等方法对伤病员进行救治可能会发生病情误判或延误救治。便携式超声不仅可以进行快速的诊断及辅助性治疗,也为伤病员分类及后送提供了可  相似文献   

2.
<正>一颗信号弹划破了大地的宁静。刹那间,枪炮齐鸣,火光冲天,一场演练拉开了序幕。战斗正酣,战伤官兵开始出现。后方医院接到命令:立即前出建立前方野战医院,对受伤官兵进行救治。只见卫勤保障小组迅速在战斗前沿展开:野战救护车、野战手术车、化学洗消车梯次开进,军医们冒着炮火快速搭建野战帐篷,诊治伤员,在第一时间判断伤情、指导自救互救;野战医疗所设置的救治组、手术组、后送组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恶劣、伤员集中、伤情复杂等为特征的野战条件下,如何运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完成现场急救,做好伤病员快速分类、诊治、留观、后送等任务,是野战医疗队现场救治的重点。通过参加野战医疗队多次训练以及日常急诊救治中的超声检查,笔者总结出野战医疗队超声检查单元的组建内容和应用策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剑锋  尹强  杨峰 《人民军医》2008,51(11):744-744
甘肃兰州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王剑锋、尹强、杨峰来稿:高寒山地防卫作战野战医疗所配置的设想。文章说,高寒山地防卫作战卫勤保障有一定的特殊性,野战医疗所若能超前配置,对及时救治、快速后送伤员具有重要意义。(1)高寒地区防卫作战卫勤保障特点:一是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卫勤保障任务重。二是伤情复杂,地域独立,卫勤组织难度大。三是战斗纵深大,信息不便,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局部战争条件下,野战医疗所作为战时救治伤员的重要环节,如何快速组建安全、便捷的卫勤保障综合信息网络,将直接影响卫勤保障能力[1]。野战医疗所作为战区的一支主要卫勤保障力量,应始终坚持以信息化建所、数字化保障为指导思想,积极  相似文献   

6.
现代战争和突发事件对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近3年来,我们狠抓了医院野战医疗所护理技术模块的组织指挥、人才培养、专业理论和战救技能训练,护士的战时救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多次重大军事行动和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任务,尤其是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野战医疗所的护士发挥了很大作用,检验了平战结合护理训练模拟成效,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院野战医疗所携带战役卫勤快速支援系统(医疗方舱)进驻四川绵竹展开医疗救援。根据地震灾区医疗救援需求和配置地域的特点,我们对分类后送组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调整了组室布局、优化了工作流程,使该系统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现将分类后送组的工作流程分析报告如下。1主要做法1.1布局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后送组在医疗方舱近前方展开门诊和分类场。搭设分类帐篷和后送帐篷各1顶,分别设在方舱通道口两侧。分类场搭建凉棚6顶,桌椅6套,设有诊疗区和挂号区。凉棚前为分类场和伤员下车区,面积40m×60m,并将其用围栏封闭,留有车辆进口和出口,使车辆在分类场内单向行驶。直升机后送场设置在距分类帐篷约500m的开阔地,面积60m×60m。1.2装备配置分类帐篷内设伤员处置治疗单元1个,包括诊断床4张、心电监护仪1台、超声1台、心电图机1台、担架10副、担架车2辆。配置野战急救车1台、伤员运输车1台、配伤员后送装置8套。1.3人员配置分类后送组原编制有1名组长、1名护士长、3名医师、3名护士和1名调整哨。到达灾区后,在此基础上增加门诊医师5名、急诊医师3名、护士2名。  相似文献   

8.
战时战术后方医疗后送工作是卫勤保障工作的基础。医疗与后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从治疗伤病员角度来说,医疗是主要的,后送是次要的。为了彻底治愈伤病员必须实行积极的医疗;而后送只是为了医疗,如果离开了医疗工作,后送就失去了意义。某集团军对越反侵略战争中,根据这个原则,战术后方救治后送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一、师、团都组织前伸救护所,尽量靠前配置,争取早救治。4次拔点战斗,师卫勤力量均得到一线野战医疗所的技术支援,对重伤员都给予较完善的救治。团前伸救护所主要任务是对伤员补充包扎、固定、止血,抗感染、抗休克,必要的清创、气管切开,填写正式伤票等,起中转作用。有的撤销营救护所,将其卫勤力量加强到连队。  相似文献   

9.
1问题 1.1捞救与救治工作的协调与衔接海上伤员的捞救工作由专职捞救人员或医疗救护艇艇员负责。医疗救护艇捞救工作主要靠救生浮具、救生爬网、救生小艇和救生吊篮等完成捞救作业。伤员到达伤员分类场后由医疗救护艇医疗队员负责检伤分类,进入医疗救治程序。捞救与救治工作分工、职责明确,便于捞救人员和医疗队员的职责培训及各自的海上作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捞救和救治工作是交叉进行的,因此,在捞救和救治工作中应注意两者的协调与衔接。  相似文献   

10.
在组织战时医疗后送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轻伤员分类出来,给予初步医生救护后迅速后送到野战空军医院进行治疗直到康复。野战空军医院是多科医院,是轻伤员救治专设机构。通常每个航空兵军团配属2个野战空军医院,第一个野战空军医院在方面军主力集中方向上展开,第二个野战空军医院在防御战阶段主要突击方向上展开。  相似文献   

11.
《人民军医》2006,49(3):186-186
福建厦门解放军174医院野战医疗队江建东来稿:抢滩登陆作战中颅脑伤的救治与后送。文章说,为了有效提高未来高技术渡海抢滩登陆作战中颅脑伤的救治成功率,野战医疗队随同演习部队进行抢滩登陆演习,边保障、边体验,总结了抢滩登陆作战中颅脑伤的特点及救治后送经验。他们针对抢滩登陆作战特点,总结在颅脑伤救治和后送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强化战救意识,做好战前训练;(2)利用地形地物,隐蔽伤员;(3)掌握正确的头部外伤包扎技巧;(4)保持呼吸道通畅;(5)准确判断伤情,避免漏诊;(6)建立大静脉输液通路,保证后送过程中急救药物顺利输入;(7)推广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技术,提高颅脑伤救治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我们是一线野战医疗所,前线伤员的80~90%要通过这里。主要任务是:抢救危重伤病员,待其病情稳定后及时后送;同时,医治能有短期内痊愈的伤病员,使其重返前线。在条件差,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掌握救治护理工作中的规律。提高护理质量,就我们四个月的工作实践,仅从心理护理方面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野战医疗所作为战场救治的主要机动力量,随着战争进程的快速推进,需在较短时间内不分昼夜地实施展开、救治、撤收、转移和再展开。因此,抓好野战医疗所的夜间训练对提高整体救治能力非常重要。2007年3月-2009年9月,我野战医疗所按照战时要求,进行了从单项训练到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创伤分类系统对伤员进行伤情分析、评估和后送医疗,对平,占时救治创伤伤员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创伤记分分类系统和预后/比较系统。  相似文献   

15.
徐和甜  王兴 《人民军医》2014,(5):574-575
本文报道了我院在成批烧伤救治中平战一体化的做法,包括从前接伤员、分类后送、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各环节的顺利衔接,抢救治疗与药材供应等后勤保障良好配合,保证了救治工作秩序和救治效果,提高了医院应急保障机动卫勤能力。  相似文献   

16.
DR——Ⅰ型电子加压输液器是第三野战医疗所和宝鸡市电子技术研究所,为了解决野战条件下早期、大量、快速补液,防治创伤性休克而专门研制的。创伤性休克是战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这次对越作战地处山岳丛林,伤员后送困难,不能及时得到抢救和治疗。我们研制的电子加压输液器,能够在伤员后送途中进行快速补液,而且不需专人操作。经过临床试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组织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震灾害的医疗救援中,主动借鉴野战外科的救治原则和策略,应用检伤分类、阶梯救治以及应用军用后勤物质和信息资源保障方法是组织实施批量伤员救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熊家锐  王本瀚 《人民军医》2006,49(11):622-623
对重型颅脑伤员,采用团救护所与专科医院两级救治模式,实现团救护所、医疗后送、专科医院救治“一体化”。根据“早期建立稳定的通气与循环、快速后送、尽早手术”的救治原则,把专科医院院前救治重点前伸至团救护所和后送过程中,完成早期确定性救治:(1)建立由团救护所完成的院前救治方案;(2)专科医院派出救治小分队前伸至团护救所;(3)专科医院在后送卫勤分队中配置机载与车载两个急救单元,在后送过程中继续完成上述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地震伤的特点,阐述救治体会。方法:分析地震救治现场伤员的伤情及临床表现,按受伤部位、有无伤口、损伤程度进行分类,按野战医疗队编制分组给予相应处理并及时后送。结果:本组962例伤员,现场急救54例,清创缝合253例,石膏、夹板固定410例,1例头部和肢体受伤预产期孕妇现场助产正常分娩。1例因外伤性癫痫后送到我院实施剖腹产手术,母婴平安。所有伤员无1例死亡。结论:高原地区地震灾害因环境和建筑物等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创伤伤情有所不同,因人因地进行施救,确保伤员病情平稳,为后方医院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1985年10月~1986年4月,我院担负一线救治期间,应用活瓣式引流器治疗脑部火器性穿透伤17例,无1例死亡。在野战条件下,应用引流瓶作胸腔闭式引流使用不便。为克服上述缺点,我们采用南京橡胶四厂生产的D-I型单向瓣膜胸腔闭式引流器引流17例,均取得良好效果。该引流器具有引流通畅,排气排血快,肺复张迅速,便于伤员后送及护理,并可早期下床活动,提高胸外伤抢救成功率。我们的主要体会是:l早期应用胸腔闭式引流胸部穿透伤发生血气胸的早期2要危险最失血性休克和人出血压迫肺、纵隔,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送到医疗所的伤员八部分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