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例患者,均为男性,都为摔伤所致股骨颈骨折.ASAⅡ~Ⅲ级.年龄分别为100岁、104岁.既往均有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痴呆史.心电图示:S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2.
袁灵 《西南军医》2010,12(2):395-396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老龄化现象逐渐明显,因髋关节骨折或坏死而就诊的高龄患者日渐增多。高龄的老年患者多有行动不便,再加上骨质疏松,反应迟缓,发生髋关节骨折的几率较大。由于高龄患者(尤其是80周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人院时多合并有数种其他系统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病综合症等,如果长期卧床,会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和多器官的衰竭。但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难度大,手术风险高,术前及术后的护理要求多,在医疗技术不十分完善的基层医院,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人35例,对其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其临床治疗效果给予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果临床手术以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判定,优11例(31.42%)、良18例(51.42%),可4例(11.42%),差2例(5.71%),优良率为82.8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效果,病情恢复迅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对23例(23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  相似文献   

5.
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40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患者施行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对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40例患者疗效满意,随访6~48个月,平均随访24.6个月,平均Harrisi评分90.6分,优28例(70%),良8例(20%),可4例(10%),优良率90%。结论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易于翻修,疗效满意可靠,较适合高龄体弱及年轻患者。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双极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2005-07-2010-01共62例65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后不同时期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4.2-5.5年,平均4.8年。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随访6、12、24个月时两组间Harris评分无差异,随访3年及4年时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及双极股骨头置换均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远期效果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7.
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术期处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髋置换术(Totalhip arthroplasty,THA)是当前骨科领域最为成功的人工关节手术之一。最近10年,大量随访报告指出在患者满意率、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大多是高龄患者,常常伴有多脏器疾患,手术耐受性差,增加了围术期处理难度。现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1997年1月~2004年1月123例的围术期实施针对性个体化治疗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技术越来越成熟,日渐受到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性关节炎等严重影响老龄患者生活质量的髋关节疾病患者的青睐。不但有许多的高龄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也有部分90岁以上的超高龄患者,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也是勇于尝试。而针对于这一具有特殊心理特征及各种生理机能均处于低下状态的超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预防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术前评估、术后密切观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早期功能锻炼等护理方法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岳清彩 《西南军医》2009,11(3):558-55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我国近几年发展很快的一项新的矫形手术,该术创伤大,患者疼痛剧烈,术后切口疼痛可以产生荷尔蒙而加重肌体的损伤,引起血压波动、心率、呼吸加快、出汗,患者的整个注意力集中于疼痛本身,而致活动受限及引起一些并发症,因此,选用良好的术后止痛方法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术后身体恢复意义重大。我科对86例行THA的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PCA),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随访一组采用同一类型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组合在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并探讨该种混合型假体对于全身健康情况和骨质质量一般较差的老年患者的适用情况。方法 共有75例患者84髋得到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平均年龄为67.9岁。其中老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1例41髋,平均年龄72.1岁。随访时间为4.1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方法、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于骨形态、骨水泥固定质量和假体稳定性的判断。结果 2例股骨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臼杯则未见骨溶解或松动征象。未出现骨水泥相关的术中或术后死亡,各类全身性疾病在围手术期无加重表现。4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为81.1分。股骨近端骨形态A型17髋(20%),B型47髋(56%),C型20髋(24%)。骨水泥固定质量分别为A级31髋(37%),B级40髋(48%),C级13髋(15%)。结论 混合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结果良好;混合型人工关节的术后即时稳定性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在手术中必须应用现代骨水泥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使用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的患者进行术后中期(5~6年)的影像学及临床随访,探讨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松动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1998年2月-1999年5月,采用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疾患139例(148髋)。回顾分析获得随访的109例(116髋)的临床疗效及X线片表现。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及随访时髋关节正、侧位片,观察髋臼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的骨质改变,并测量臼杯的磨损速度、磨损方向。结果患者术前Harris分值平均为44分,术后最近随访时Harris分值平均为92.4分,显著高于术前。影像评估显示1髋出现局灶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5mm/年,与垂线的成角平均为10.4°;髋臼外展角平均为46°;垂直距离平均为10.5mm,水平距离平均为8.7mm。截止随访时,无一例因无菌性松动或感染而翻修。结论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可以为患者提供完好的固定及临床效果。然而因为聚乙烯髋臼的磨损不可避免,以及骨盆骨溶解等潜在因素的存在,长期随访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sty,THA)后的假体周围骨改建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03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行THA的高龄患者(70~90岁)30例(34髋).对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术后及随访中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的手术前、后假体周围骨密度资料进行分析,临床疗效采用Harris标准评定,并以Kaplan-Meier法评价股骨假体的使用寿命.结果 4例死于肺癌,余26例(30髋)获5~7年(平均6年)随访.术后X线片测量显示12髋1年内假体下沉<1.5 mm,无假体松动.增生性骨反应见于Gruen 2,3,4,5,6,11,12区;吸收性骨反应见于1,7区.DEXA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在2,3,4,5区,骨密度减少主要发生在1,6,7区.术后6个月内,2,5区的骨密度增加速度最快(P<0.05),2年后各区骨密度改变趋于稳定(P>0.05).术后1年内的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减少较多(P<0.05),手术2年后的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基本无改变(P>0.05),只是骨量从股骨近端到远端呈区域性重新分布.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38.56±8.21提高至最近随访时的86.32±6.01,假体6年存留率达100%.结论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THA后的假体周围具有良好的骨改建模式,且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全涂层股骨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的X线表现和临床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15例患者15髋采用全涂层表面微孔股骨柄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男6例,女9例;年龄58~82岁,平均66岁。翻修原因:无菌性假体松动10例,感染性松动2例,假体松动、股骨骨折2例,股骨假体位置不良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手术前、术后定期X线评价。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问1~5年,平均2.3年。术前平均Harris评分为42分,最后随访时增加至89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后完全负重,原有髋关节疼痛缓解。在最后随访时,有14例股骨柄假体获得骨长入固定,有1例获得稳定的纤维固定。并发症包括股骨干骨折2例,其中1例为股骨柄尖端处无移位骨裂,1例为股骨假体柄远端穿出股骨皮质,术后脱位1例。本组中无假体固定失败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结论全涂层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是髋关节翻修股骨侧的良好选择,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满意,对个子矮小的患者选用加长翻修柄应慎重。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时机、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98年以来16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结果,探讨手术时机、植骨固定和髋臼置换的方法。结果 经6~66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16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髋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36分。结论 髋臼骨折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但Ⅰ期全髋关节置换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1年3月采用非骨水泥假体行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71例(80髋)进行至少5年(或直至死亡)的随访。所有入选患者均在术前行Harris评分。随访时再对其进行Harris评分和评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并与四川省居民的生活质量参考值相比较,分析Harris评分与SF-36各项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54例(62髋)患者获得至少5年的随访,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4分(21~50分)提高到最新随访时平均92.4分(80~100分)(P〈0.01)。但最新随访时的SF-36评分除了躯体疼痛、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外,其余各项得分均较一般人群的参考值低(P〈0.05)。Harris评分与SF-36生理功能和躯体疼痛项评分有相关性(r=0.657,P〈0.01;r=0.524,P〈0.05),但与SF-36其他方面评分相关性不强(P〈0.05,或无相关性(P〉0.05)。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在接受非骨水泥型THA治疗后,虽然其生理功能和疼痛缓解等生理健康方面的情况能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术后的生活质量还不理想;Harris评分不能有效地反映出患者除生理功能和疼痛以外其他一些生活质量方面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将SF-36评分引入到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评估中,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镇痛效果.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由同一组医师完成101例TKA患者和105例THA患者,根据镇痛方式分为三组:(1)术中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组;(2)术中关节局部注射帕瑞昔布钠组;(3)对照组.比较术后三组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关节活动度(ROM)、术后直腿抬高能力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术中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组和术中关节局部注射帕瑞昔布钠组在术后各时段的VAS评分和术后24 h ROM及直腿抬高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使用帕瑞昔布钠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增加. 结论 术中静脉注射和术中关节局部注射帕瑞昔布钠对TKA和THA术后的镇痛效果确切,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迅速康复,且操作简便、实用,是TKA和THA镇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合并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方法、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 对7例合并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的髋臼骨折行Ⅰ期THA.髋臼骨折按AO分型:A型1例,B型3例,C型3例.股骨头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6例.伤后7~21 d接受THA,5例行髋臼复位内固定后采用生物型髋臼,2例金属加强环配合骨水泥固定髋臼,股骨侧均采用生物型固定.结果 6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9个月(2年3个月~6年5个月),出现脱位1例,经手法复位后未再脱位,1例出现异位骨化.所有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8分,术后提高到91分.随访期内未发现假体松动.结论 THA是治疗合并同侧股骨头或股骨颈骨折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关节功能,避免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假体安装参数优化组合及髋臼安装角度安全范围.方法 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变化范围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30°,髋臼假体外展角变化范围为10°~60°,髋臼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70°,计算满足上述两种活动标准,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假体前倾角,颈干角设定为135°.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组合的安全范围定义为满足上述活动范围而没有杯颈撞击的面积.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髋臼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增大;严格标准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的小.颈干角135°、一般标准活动度,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与外展角的和加0.816倍颈前倾角等于84.76°;严格标准活动度,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与外展角的和加0.873倍颈前倾角等于92.04°.结论 大的头颈直径比明显增大髋臼角安全范围的面积.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角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增大头颈比来纠正.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髋臼前倾角平均值与外展角的和(Y)与颈前倾角(X)的组合分别可通过公式进行估计:Y1=-0.816X1+84.76(R2=0.993),Y2=-0.873X2 +92.04(R2=0.999).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人工T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2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31例(A组),后外侧入路31例(B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天数,术后1周、1、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HHS),术后1、3、5、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脱位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15个月随访,平均8.6个月。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5.4±11.2)min和(63.0±9.8)min;A组和B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分别为(9.8±3.2)cm和(10.3±3.4)cm,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23.0±38.8)ml和(293.4±52.4)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05.5±38.2)ml和(414.3±43.3)ml;总失血量分别为(686.3±160.7)ml和(876.4±176.8)ml;A组和B组下床行走的时间分别为(2.1±0.4)d和(3.6±0.8)d;A组和B组住院天数分别为(5.2±0.9)d和(8.1±1.6)d,两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A组HH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H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5、7 d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假体后脱位2例(6.5%),A组未发生脱位。A组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3.2%),输血5例(16.1%);B组输血9例(29.0%),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防脱位能力强、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