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以期为脑梗死的临床早期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析我院13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另选取138例同期住院或门诊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研究两组颈动脉斑块性质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梗死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梗死组出现多个颈动脉斑块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如脂质性软斑、扁平斑和溃疡性斑块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梗死组双侧和单侧颈动脉管腔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梗死组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和中重度狭窄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病灶最大面积的相关性,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梗死灶最大层面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n=21),中小面积脑梗死组(n=40),腔隙性脑梗死组(n=89),回顾性对比分析三组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包括缺血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数量、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斑块的数目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及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面积具有明确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查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颈动脉超声对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定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超声观测其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统计分析三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法)、斑块总面积之间的差别;以及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和斑块总面积,重度和中度狭窄组均明显大于轻度狭窄组(P 0.05),重度狭窄组又明显大于中度狭窄组(P 0.05);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呈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也会随之加重。颈动脉超声对评估冠心病严重程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诊断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155例及健康者(对照组)150例,采用二维超声观察颈动脉壁结构,粥样斑块的形态、大小,以及管腔狭窄情况;采用彩色及脉冲多普勒技术观察血流状态、血管充盈情况,测量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等。结果: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发生率及中重度管腔狭窄率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3,且随着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增加,斑块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率亦有所增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高血压颈动脉病变和评估疗效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为临床选择防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经检查无脑梗死症状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粥样硬化斑块有无,并观察其性质,测定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增厚(P0.05),颈总动脉内径显著增大,且管壁增厚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例数明显增加(χ2=12.2,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平均流速与收缩期血液峰值流速显著降低(P0.05),RI与搏动指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超声检查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住院的12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2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特性及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率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内-中膜局限性增厚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梗死组(90.8%vs.61.7%,P0.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68.3%vs.56.7%,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50%的患者高于非脑梗死组(89.2%vs.35.0%,P0.001)。脑梗死组斑块以软斑为主,非脑梗死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高于非脑梗死组(58.5%vs.36.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超声影像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5例临床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58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检测。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4.5%)明显高于对照组(15.5%),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动脉硬化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部多见(50.4%)。在斑块的4种超声分型中,以扁平斑和软斑发生率为高。结论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超声多参数成像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就诊的14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中心140名健康体检者,将其设为对照组,均给予超声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血流参数[平均血流速度(MFV)、舒张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粥样斑块检出率;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流参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MFV、EDV、PSV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PI、RI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粥样斑块检出率(92.9%)高于对照组(8.6%)(P<0.05)。MFV、EDV、PI、PSV、RI联合检测的AUC(95%CI)=0.852(0.795,0.945),灵敏度(94.9%)及特异度(90.4%)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超声多参数成像通过检测EDV...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64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斑块检出率79.7%,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6.7%(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55.4%,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24.3%,20.3%)(P<0.001)。病例组中、重型患者软斑块检出率(28/45)显著高于轻型患者斑块检出率(3/19)(P<0.001)。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软斑块与脑梗死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的浓度,并加以分析评价。结果:不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具有相关性,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以216例年龄在40~86岁的前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外段,记录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特征及狭窄率.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检出率(169/216,78.2%)明显高于对照组(54/171,31.6%);不稳定性斑块在脑梗死组检出率较高(52/168,30.9%),在脑梗死各亚型中有所差异.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较低(30/216,13.9%),但完全前循环梗死组中重度狭窄率较高(3/8,37.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thictmess,IMT)及斑块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干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年龄增长,IMT有增厚趋势;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叉处(bifurcation,BIF)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IMT〉1.0mm合并低密度脂蛋白(the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增高者经临床干预治疗后IMT明显降低,部分斑块消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早期发现并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msclemsis,CAS)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增厚及其硬化斑块进行观察,并对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78例,共斑块165处,其中软斑104处,约占63%,软斑与脑梗塞关系密切。颈动脉硬化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约66.67%、11.5%,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管腔狭窄程度与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斑块较小者血流速度变化不大;斑块较大者引起管腔狭窄时(狭窄率50%),血流速度增快。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血管病变早期发现和判断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粹新  张天成 《人民军医》2011,(11):988-98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脑梗死9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老年高血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组(观察组)和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各49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比较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脑梗死初发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软斑、混合斑及硬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初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更加严重,2型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解毒活血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配伍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即A组(解毒组)、B组(活血组)、C组(解毒活血配伍组)、D组(洛伐他汀对照组),疗程6月。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技术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解毒活血配伍组提高PSV、EDV、PI,降低RI的疗效优于单纯解毒组、活血组及洛伐他汀组,可显著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从而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解毒活血配伍具有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疗效优于单纯解毒、活血及洛伐他汀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检测其颈动脉、血脂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治疗的66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的正常健康人群32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测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径明显高于对照组,IMT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收缩期PSV和SR明显低于对照组,而RI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随血压级数增加,颈动脉厚度IMT、斑块检出率及RI逐渐增加,而PSV和SR逐渐降低,高血压各亚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相比较,P0.05。结论临床通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来判断其是否出现动脉硬化,为临床及时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脑梗死组,同期将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6例正常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同斑块类型构成的差异,并分析其颈动脉血流指标及hs-CRP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为83.0%高于对照组28.1%,软斑检出率为59.5%高于对照组22.6%,硬斑检出率为3.4%低于对照组19.4%,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动脉内-中膜厚度、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早期诊断软斑等不稳定斑块有利于脑梗死预防和治疗,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1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表现进行观察,探讨斑块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经临床CT、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结果118例脑梗死患者均有颈动脉硬化,106例检出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9.8%。斑块多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总动脉,这与CT、MRI检查结果比较吻合。软斑与混合斑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多发性斑块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多于单发斑块者。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可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还可以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预测有助于临床对脑梗死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检测老年人颈动脉与脑梗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老年人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塞的相关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椎动脉结构及血流参数。结果: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侧向性188/236占79.7%;血流参数以颈内动脉(ICA)、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TAV)明显减慢,(阻力指数)RI增高。结论:CAS斑块,且多为软斑、溃疡斑和颈动脉血流参数改变与脑梗塞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早期发现脑梗塞的诊断参考指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彩超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典型前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并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136例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对照组50例同年龄组非脑梗死患者相比较。结果13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107例(78.7%)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而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者仅12例(2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前循环脑梗死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