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选取自2008年8月至2016年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确诊为AMI合并VSR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20)与非糖尿病组(n=40)。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化验、用药、冠脉造影情况及远期病死率。结果糖尿病组吸烟人群比例、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药物应用情况及冠脉造影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1.360,95%可信区间0.274~6.749,P=0.049)、年龄(OR=0.900,95%可信区间0.823~0.983,P=0.019)、吸烟史(OR=0.027,95%可信区间0.002~0.469,P=0.013)是影响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随访期间,糖尿病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VSR的糖尿病患者,远期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并且年龄和吸烟是影响其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 (PI-VSD)患者临床特点,总结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上海长海医院确诊为PI-VS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10例PI-VSD患者平均年龄(66.6±8.51)岁,男女各有5例;伴发高血压病6例,2型糖尿病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均有心功能不全表现.7例患者穿孔时间明确,为1~15 d不等,中位时间10 d;穿孔直径3~19 mm.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封堵,其中5例随访期间存活,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4例患者未介入封堵,其中3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介入封堵患者术前、术后平均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水平分别为3.17±0.75、2.67±0.82,平均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2.0±7.07)%、(61.0±7.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96、P=0.062).结论 PI-VSD患者药物治疗预后仍较差,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安全可行,有改善患者心功能趋势并降低死亡率,可成为除外科手术外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病人,男,70岁。以“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疼痛约0.5h”入院。既往:原发性高血压史5年,血压最高180/100mmHg(1mmHg=0.1333kPa),间断服用降压药。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0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40/90mmHg,意识清楚,面色苍白、大汗,口唇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心音低钝,心率10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73岁,维吾尔族,因反复胸闷、胸痛3 d伴呕吐加重1 d于2011-01-12急诊入院。体格检查:脉搏98/min,血压150/88 mmHg,心界扩大,心率98/min,律不齐,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呈弓背样抬高,T波倒置,可见深大病理性Q波,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心扩大,以左房、左室明显(四腔切面左室径线102 mm×62 mm),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正常。多切面扫查示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VSR)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方法:应用CDE检查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26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19例行VSR封堵术介入治疗,3例行冠状动脉搭桥和VSR修复术治疗.结果:根据CDE特征对30例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全部做出正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的CDE特征明显:①二维超声心动图间接特征显示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室间隔和/或左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合并室壁瘤患者显示左心室下部心肌变薄,且向外膨出,呈矛盾运动;直接特征显示肌部室间隔不同大小回声失落;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间接特征显示过二、三尖瓣五彩镶嵌反流束血流信号;直接特征显示过室间隔左向右五彩镶嵌反分流束血流信号;③自患者发病起CDE连续观察VSR直径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大;④实施VSR封堵术后CDFI仍显示过室间隔封堵器周围少量左向右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的CDE特征明显,CDE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彩超诊断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1岁。反复发作性心前区疼痛、气短半个月。查体:体温36.0℃.脉搏76次/min,血压120/70mmHg,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可闻及中等量大中水泡音,以左肺底明显,心界向左侧扩大.心率76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Ⅳ级全收缩期粗糙杂音.传导广泛,肝脏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心脏康复对心肌梗死(MI)后再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PCI治疗的4 000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接受心脏康复治疗将其分为未康复组(n=3 128)与康复组(n=872)。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校正组间差异。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特点及介入情况、出院用药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缺血事件与全因死亡结局风险曲线。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康复组患者桡动脉入路比例高于未康复组,靶血管位置为左主干比例低于未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特点及介入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康复组患者出院服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比例高于未康复组,服用氯吡格雷比例低于未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出院用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倾向性评分匹...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破裂X线诊断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平片对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破裂(PIVSR)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26例PIVSR患者的平片(包括后前立位及床旁胸片)并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及手术或/和尸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存活与非存活两组,比较肺血增多、肺瘀血,右心功能及年龄等情况并对室壁瘤征象进行分析。本文还强调了平片质量及客观细致阅片的重要性。结果:根据原始报告,诊断率仅15%,提高本病认识仔细阅片,可达50%,合并室壁瘤占70%。非存活与存活组比,前者年龄大,右心功能差,下、后壁心梗多,及肺血增多不明显等,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平片对约半数PIVSR能作出诊断,室壁瘤征象对诊断亦有帮助。平片对左心功能评值有较大价值,对PIVSR的预后评估亦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AMI合并CS行PCI治疗的99例患者资料,统计患者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期间16例(16.2%)死亡。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死亡率分别为17.2%、22.2%、22.2%、27.3%;急性心梗发生率分别为0、1.0%、1.0%、3.0%;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分别为1.0%、3.0%、6.1%、11.1%;MACE发生率分别为18.2%、26.3%、29.3%、39.4%。结论急诊PCI治疗对AMI合并CS患者有显著疗效,其主要优势为再通快、TIMI血流3级率高,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23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无明确糖尿病史的患者在出院前常规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糖代谢状况分为糖代谢正常(NGT)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糖尿病(DM)组,收集所有患者的生化指标、心脏彩超及冠脉造影等资料,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糖代谢患者之间的差异。同时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女性较多,入院时心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较高,梗死面积较大,心功能较差,冠脉三支病变比例较高,预后较差。糖调节受损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也高于糖代谢正常心肌梗死患者,而其他指标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无复流的疗效。方法将同期于我院行PCI且术中出现无复流的79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硝普钠组)和对照组39例(硝酸甘油组),两组手术方法相同,出现无复流现象后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硝普钠(每次用0.05-0.1mg)和硝酸甘油(每次用0.1-0.2mg),术中出现低血压给予阿拉明0.5~1mg。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末次冠脉造影图像,分析其冠脉特征(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观察两组冠脉内有创血压、心率变化及术后7d的射血分数;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80d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内注射药物后:实验组TIMI分级达到3级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7.5%vs46.2%,P=0.004),TMP分级达到3级以上的比例高于对照组(75.0%vs48.7%,P=0.016);两组冠脉内有创血压及心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7dLVEF高于对照组(54.6%±9.2%,43.8%±5.9%);实验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vs20.5%,P=0.038);实验组在平均80d随访期间发生总的MACE事件比对照组相对有所减少(7.5%vs25.6%,P=0.030)。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可以改善AMI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分级,同时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是治疗此类患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脉搏血氧饱和度(pSO2)、平均动脉压(M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未做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休克常规组),2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选择了急诊PCI治疗(休克PCI组),61例无心衰及休克并发症患者同期接受了急诊PCI治疗(无休克PCI对照组).分别监测入院时、急诊PCI后、入院后第4天、第8天心肌梗死患者的pSO2 、MAP和LVEF的变化.统计发病后1周内的死亡病例数.结果 入院时,休克常规组和休克PCI组患者的pSO2、MAP、LVEF均低于无休克PCI对照组(P<0.01).急诊PCI治疗后,休克PCI组患者的pSO2 、MAP、LVEF有明显提高,入院后第4天、第8天休克PCI组患者的pSO2、MAP、LVEF仍低于无休克PCI对照组,但好于休克常规组(P<0.05).发病后24 h、72 h和1周内病死率分别是,休克常规组:48.7%(19/39)、56.4%(22/39)和61.5%(24/39);休克PCI组:17.9%(5/28)、28.6%(8/28)和42.9% (12/28);无休克PCI对照组:1.6%(1/61)、4.9%(3/61)和6.6% (4/6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是预后不良的最强信号,心源性休克与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相关动脉受累程度和心肌梗死面积相关.急诊PCI能直接开放和恢复心肌血流再灌注,有效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肌顺应性和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1996年 6月~2 0 0 2年 4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CCU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 ,满足条件患者 2 32例 ,女性 4 4例 ,男性 1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冠脉基本特点以及发病 1个月的病死率。结果 女性患者的年龄 (6 6± 9)明显高于男性 (5 8± 11) ,伴有高血压 (5 4 .5 %和 35 .1% ,P <0 .0 5 )、糖尿病 (4 3.2 %和 17.0 % ,P <0 .0 5 )以及住院期间发生重度心衰 (2 7.3%和 12 .8% ,P <0 .0 5 )的比例均高于男性。两组的冠脉病变基本特征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患者发病 1个月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5 .9%和 3.7% ,P <0 .0 5 )。结论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重 ,病死率高 ,尽管接受了介入治疗病死率仍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改变及腺苷与硝酸甘油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60例AMI行PCI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腺苷组、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3组患者在行PCI罪犯血管开通后分别立即给予冠脉内注射:腺苷组:腺苷注射液240 μg +生理盐水10 ml.硝酸甘油组:硝酸甘油200 μg+生理盐水10 ml.对照组:生理盐水10 ml.3组患者皆测定用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含量,同时测定血管开通即刻和用药后5 min冠脉血流帧数.结果 3组患者vWF在术后均高于术前含量(P<0.05).但腺苷组和硝酸甘油组vWF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组患者在术后NO血浆含量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腺苷组和硝酸甘油组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冠脉给药后5 min冠脉血流计帧数腺苷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PCI可造成血管内皮的功能损伤,PCI术后冠脉内应用腺苷与硝酸甘油对病变血管内皮功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延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STEMI且行急诊PCI的患者153例,根据症状发生至第1次球囊扩张间隔时间分为2组:A组112例,6h内;B组41例,6~12h。记录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住院期和1年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结果A组PCI后ST段回落>70%的梗死相关导联数显著高于B组(P<0.05),与B组比较,A组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增高,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STEMI后6h内行直接PCI能改善心肌灌注、促进左室功能恢复,显著降低总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44例AMI住院患者为PCI组18例,和非PCI组26例,PCI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非PCI组给药物治疗,两组在7~10日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SDNN、SDANN、RMSSD、PNN50、LF、HF指标的变化。结果: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心率变异指标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及早行PCI,可使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显著增加,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