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RBV)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科收治的85例CH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给予PEG-IFNα-2a联合RBV治疗,观察组43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毒学应答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基因Ⅰ型快速病毒学应答率(PVR)(6.5%vs 6.9%)、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61.3%vs 62.1%)、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48.4%vs 51.7%)及非基因Ⅰ型PVR(8.3%vs 15.4%)、EVR(75.0%vs 76.9%)、SVR(66.7%vs69.2%)组间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12 w时,观察组AST及TBIL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 w至治疗结束后24 w,观察组ALT、AST、TBIL及GGT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PEG-IFNα-2a、利巴韦林联合熊去氧胆酸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促进肝功能恢复,安全可靠,但对病毒学应答指标没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解放军302医院2007年~2010年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共5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此51例患者均采取了起始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90 μg,皮下注射,1次/周,利巴韦林片,...  相似文献   

3.
范铁艳  陈虹  沈中阳  田彦  杨洋 《武警医学》2013,24(6):507-51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患者接受小剂量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方法我院2002-06至2012-04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90μg/周,2周后升至135μg/周,利巴韦林600 mg/d,抗病毒治疗6、12、24周时监测血HCV-RNA滴度、肝功能、血常规及临床表现。结果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患者接受小剂量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共22例,其中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达90.9%,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率(end-of-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ETVR)100.0%,持续病毒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为81.8%。治疗24周后,患者胆碱酯酶的活性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3)。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轻度降低分别占54.5%、68.2%和27.3%,未见严重的发热、皮肤损害及脱发。结论小剂量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的EVR、ETVR及SVR率较高,肝脏合成能力增强,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pegα-2α-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pegα-2α-IFN135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利巴韦林1000~1200mg/d治疗;对照组给予α-2b干扰素300MIU,每周3次,利巴韦林使用量同治疗组,疗程24周。治疗期间1、2、4、6、8、12周,之后每4周随访1次,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治疗及随访期间观察肝功能的生化指标,血常规,肾功,HCVRNA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期间两组血清生理指标复常率,治疗终点应答率,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持续治疗的应答率分别为36.7%和63.3%有显著差异。结论Pegα-2α-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够提高持续治疗应答率,完全性好,可提高慢性丙型肝炎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酯单药序贯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序贯治疗在挽救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抗病毒治疗后应答不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对ADV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诺福韦酯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 组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组,每组60例。TDF组给予TDF 300 mg/d,序贯治疗;ETV组给予ETV 0.5 mg/d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8周。给药的治疗基线、12周、24周和48周分别进行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治疗时间点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病毒学突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观察肾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TDF组治疗48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为63.3%(38/60), ETV组为78.3%(47/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F组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病毒学突破率分别为57.8% (26/45)、13.6% (6/44)、0,ETV组分别为60.4%(29/48)、14.9% (7/4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均良好,治疗过程中未发生因血肌酐升高停药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ADV治疗后疗效欠佳或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单药序贯治疗是一种疗效理想、安全的挽救治疗方案,抗病毒疗效优于替诺福韦酯单药序贯治疗。
  相似文献   

6.
吴淑坤  黄团新 《武警医学》2014,(11):1157-1160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趋势,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抗HCV治疗的标准方案。相当多的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依从性降低,治疗方案调整,甚至中断。为了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笔者将2009-01至2013-01我科44例慢性HCV感染者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terferon alfa-2α,peg IFNα-2a),+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中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止或更换治疗方案现做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观察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感染科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52例,按入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6例,A组对患者采用隔日加用干扰素α配合利巴韦林药物治疗,B组给予患者每日加用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疗效及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B组ALT复常率、HCVRNA转阴率及治疗有效率均显著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严重不良应。结论每日加用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是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值得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49岁.因肝病史28年、乏力、走路不稳1周入院.28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不详),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未进行系统治疗.15年前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外院就诊,并行脾切除及分流术.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术后未再出现消化道出血,但反复出现肝性脑病.1周前患者出现乏力、头晕、走路不稳,查血氨230μg/dl.B超提示肝硬化,肝内结节,胆囊炎.门诊给予精氨酸、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未见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体检:神智清,反应略迟钝,巩膜无黄染,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肿涨,双侧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ALT 14.3U/L,AST 25.1 U/L,TBIL 15.5 μmol/l,ALB 21.7 g/l,AFP1.57 ng/ml,CEA 3.16 ng/ml,CA 19-9<0.6 U/ml.临床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切除术后,肝性脑病Ⅱ期.入院后予脱氨、保肝、对症治疗,予以白蛋白支持治疗,患者血氨下降,肝性脑病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3例,宫内膜干细胞经静脉输注方法移植入肝脏,分别在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肝脏功能(TBIL、ALT、AST)、甲胎蛋白(AFP)、胆碱酯酶(CHE)、肝纤维化等实验室指标,分析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3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移植治疗后,在各观察点复查肝功能TBIL、ALT、AST、AFP较治疗前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B(34.8g/L)和CHE(4386U/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标LN、HA、PC-Ⅲ、Ⅳ较治疗前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官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及临床症状,短期结果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本辉  李冰 《人民军医》2013,(12):1452-1453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隐匿性、持续性、进展性疾病,每年新发感染300万~400万例,慢性化率高达75%~85%;感染25~3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的比例5%~25%;肝硬化患者肝癌年发生率1%~7%。因此,及早发现并给予有效地抗HCV治疗是治疗丙型肝炎的关键。目前,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为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方案。近年来,对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及使用人群均有较多研究。现就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采用阿德福韦酯的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监测治疗前、治疗后的肝功生化学,血清病毒学及HBV DNA等指标变化,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失访2例,死亡2例,共37例纳入疗效统计。治疗12个月HBV 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分别为51.4%和13.3%,代偿期肝硬化生化肝功复常率为60%,而t检验结果表明: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HBV DNA下降比较,基线水平下降≥2log10有统计学意义。Child-Pugh评分C级患者下降比较预期疗效(下降2分),12个月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B级Child-Pugh评分下降与预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药物,早期对肝脏的炎症活动改善较小,随着其长期疗效可使肝功趋于稳定,延缓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评价介入治疗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仅行药物治疗,B组行TIPS治疗,C组行TIPS联合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前1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观察3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及干细胞移植顺利,3组患者术前ALT、ALB、TB均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肝功能无特殊变化;B组患者术后1月、3月时ALT(P<0.01)及术后1月时TB(P<0.05)较术前升高;C组患者术后3月时ALT较术前减低,ALB则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但ALB(30.78±0.69 g/L)仍低于正常下限(35 g/L)。术后1月时B组ALT及TB均较A组及C组升高(P<0.05);术后3月时C组患者ALT较其他组降低明显(P<0.05),而ALB则较其他组升高(P<0.01)。C组术后并发肝性脑病1例,术后3月肝胆CT检查分流道通畅,未见占位病变。结论:介入治疗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慢性重型肝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材料和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3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正常组(51例)、慢性肝炎组(61例)、代偿期肝硬化组(4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36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慢性重型肝炎门静脉直径稍宽于正常组,而明显低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与慢性肝炎组及代偿期肝硬化无差异;门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各组;脾脏长径、脾静脉直径较正常组和慢性肝炎组增大、增宽,但明显小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与代偿期肝硬化无差异;脾静脉血流量与各组比较均没有明显增加;脐静脉重开率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及代偿期肝硬化组,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无差异.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容易形成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血流灌注量明显减少,造成肝脏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4.
近年,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目前国内外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新药物,在干扰素、利巴韦林替代物、HCV抑制剂、治疗性疫苗等方面取得不小的进步,其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HCC的发生。本文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唐文  蒋明德  徐辉  秦建平  沈才飞 《西南军医》2011,13(6):1012-1013
目的分析肝肾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并发症、临床指标变化以及住院病死率等,以提高对该疾病的整体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HRS住院患者共126例(其中,Ⅰ型24例,Ⅱ型102例),分别分析Ⅰ型、Ⅱ型HRS患者的病因、并发症、肝肾功能、MELD评分、尿量以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HRS主要发生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易出现自发性腹膜炎、腹水、消化道出血以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Ⅰ型HRS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肌酐以及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HRS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肌酐以及MELD评分降低,尿量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Ⅰ型HRS患者住院病死率为87.50%,MELD评分<30与MELD评分≥30患者之间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5);102例Ⅱ型HRS患者住院病死率为23.53%,MELD评分<30与MELD评分≥30患者之间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5,P<0.05)。结论 HRS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Ⅰ型HRS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肝癌发生率,我们对632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32例患者均为诊断明确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其中新疆阿勒泰市106例,青海省西宁市282例,山西省运城市127例,甘肃省敦煌市117例.男性394例,女238例.年龄20~52岁,平均40.3岁.病程2~28年,平均12.4年.所有病人均因巨脾、脾功能亢进、反复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获得显著组织学应答(SHR)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以评估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SHR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共14家医院收治的CHB初治患者727例,均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并在基线及治疗72周后进行肝活检。根据治疗72周后是否获得SHR(Ishak纤维化评分≤2分且组织学活动指数≤4分),分为应答组(n=160)与无应答组(n=56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HR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用C指数、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列线图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治疗72周后,患者的总体纤维化逆转率为51.2%(372/727),炎症改善率为74.4%(541/727),病毒学应答率为86.0%(625/727),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为83.5%(380/455),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13.3%(55/415)。其中获得病毒学应答及ALT复常的患者中分别有49.0%(306/625)、43.4%(165/380)未获得纤维化逆转。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8.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动脉插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失代偿和慢性重症肝病的治疗作用。方法: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00~200 m l,分离纯化骨髓源性干细胞,行肝动脉介入将干细胞移植到肝脏。观察移植后的临床症状、术后不良反应、肝功能检测及2年的生存率。结果: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症状好转,肝功能明显改善,生存率提高,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失代偿的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和慢性重症肝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替比夫定初治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将30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1∶1∶1随机分为替比夫定(LDT)单药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LDT+ADV)组、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LAM+ADV)组,每组10例,疗程均为96 周。观察各组治疗12、24、48、72、96 周时ALT复常率、HBV-DNA 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在48周时,3组病毒学应答率均达到100%。替比夫定组最先出现生化学应答,在48周后,3个治疗组均达到100%。血清学应答在72周时,替比夫定组(50%)明显高于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40%)、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6周后替比夫定组肾小球滤过率(112.26±2.86) ml/(min·1.73 m2)较基线明显升高,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100.65±2.61)ml/(min·1.73 m2)较基线逐渐升高,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92.03±2.08)ml/(min·1.73 m2)基本无变化。结论 替比夫定具有强效、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并有高效的e抗原血清转换作用,替比夫定单药或联合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进而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艾滋病病毒的蔓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的增多,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已经成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易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丙肝最有效的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目前已成为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