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1个有明确母系遗传的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线粒体耳聋”家系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方法:应用PCR、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线粒体DNA突变进行研究。结果:家系中全部患者和1个母系亲属存在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1555位点A-G的突变,家系中的正常后代和20个正常对照个体未发现突变。结论: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耳聋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的关系,并且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调查并收集2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6个散发病例及25例正常个体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tDNA目的片段,分别用BsmAⅠ、ApaⅠ及Xba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3243^G、7445^G和del961Cn点突变,对相关的扩增片段进行基因测序。结果:酶切检测,两家系中全部12例的耳聋患者均为1555^G点突变阳性。家系中的其他成员、6例散发病例及25例正常人均为阴性,调查的所有个体(包括患者)3243^G、7445^G和del961Cn点突变均为阴性。mtDNA测序:酶切显示,1555G突变阳性病例均发现(nt)1555A→G转换,3243^G、7445^G及del961Cn点突变阴性。结论:1555^G点突变呈母系遗传;1555^G点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在散发型病例中发生率较低:提示1555^G点突变是该类耳聋分子诊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AAID)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连接酶链反应(LDR)对一个AAID家系的所有成员(共11人)及56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进行研究。结果:AAID家系中检出7例突变个体,而56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均无突变。结论:本研究建立一种特异、方便,简便,适合批量检测AAID中mtDNA点突变的方法,通过对一个AA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线粒体 D N A 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 A A I D) 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连接酶链反应( L C R) 对一个 A A I D 家系的所有成员( 共11 人) 及56 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 D N A(mt D N A) 突变进行研究。结果: A A I D 家系中检出7 例突变个体,而56 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均无突变。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特异、简便、适合批量检测 A A I D 中mt D N A 点突变的方法,通过对一个 A A I D 家系mt D N A 点突变的研究,为探讨 A A I D 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66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患者的线粒体DNA1555位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 mt DNAA15 5 5 G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 (AAID)有关。通过调查采集了 6 6例 AAID病例 ,采外周血作 PCR- RFL P分析 ,对照组为 30例正常人 ,分析 mt DNAA15 5 5 G突变在 AAID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6 6例AAID患者中 ,14例具有 A15 5 5 G突变 ,而其余的 5 2例和对照组均无此突变。这表明 mt DNAA15 5 5 G突变是人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遗传易感性的分子基础之一 ,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 AAI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线粒体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一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11名成员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遗传方式及与线粒体DNA突变的关系。方法:对11名成员外周血线粒体DNA进行PCR-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8例标本的PCR-RFLP结果异常,测序表明其均存在155位点C-T突变。结论: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该家系呈典型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一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11名成员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遗传方式及与线粒体DNA突变的关系。方法:对11名成员外周血线粒体DNA进行PCR-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8例标本的PCR-RFLP结果异常,测序表明其均存在1555位点C-T突变。结论: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该家系呈典型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中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群体中线粒体基因12S rRNAA1555G突变,以探讨该群体与线粒体突变的关系。方法对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102名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及线粒体A1555G基因突变检测。结果102名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全部为感音神经性耳聋,54例有明确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史,7例(6.9%)存在线粒体基因A1555G位点突变。结论mtDNA 12S rRNA A1555G在该研究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生频率,携带有该突变的个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耳毒作用有高度易感性。  相似文献   

10.
据目前文献报道,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毒害位听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我们收集1986~1989年在本院接受听测试的221例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骨骼肌mtDNA点突变与发病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骼肌mtDNA在3243及8344位点的点突变与发病类型的关系,方法:提取5例患者骨骼肌中的总DNA,对2对寡核苷酸为引物行PCR扩增,分别应用BglI和Apal酶酶切后,琼脂糖电泳判定,结果:2例患者nt3243位点出出A→G点突变,座中样发病型(MELAS)和不整红边纤维型9MERRF)各1例,2例MERRF患者nt8344位点出现A→G点突变,其中1例同时存在着3243位点突变,结论:nt3243及nt8344位点突变分别与MELAS和MERRF的发病有关,1例MERRF中层得同时在上述2个位点的突变,这可能与线粒体脑肌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1555^A→G突变在西南地区母系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的发生率,探讨其听力学特征,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六个家系成员共102人进行听力学评估,并收集每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DNA,用PCR-RFLP法(AlW26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A→G突变。结果 听力损害的共同特点为双侧、对称性进行性耳蜗性聋,氨基甙类抗生互致聋(AAIB)家系1、2所有母系成员共17人有1555^A→G突变,非AAID家系6母系成员10人也有此突变。非母系成员及家系3、4、5所有成员无此突变。结论 mtDNA1555^A→G突变是这类耳聋的遗传基础之一,而氨基甙类抗生素是其重要的环境因素。1555^A→G突变性在西南地区AAID及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均有较高发生率。此突变的复查筛查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乐创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3):458-459
线粒体是生物细胞体内能量储存和供给的场所,线粒体DNA(mitnchondria DNA,mtDNA)是核外惟一的遗传物质。相对于核基因,线粒体DNA的突变率高,又由于本身缺乏有效的损伤修复系统,极易发生突变受损,进而影响细胞功能,产生疾病。本文就线粒体基因组突变及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氨基苷类抗生素致聋(AAID)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缺口-连接酶链反应对3个有明确氨基苷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共20例)及56例听力正常个体的线粒体DNA突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个家系中的母系成员均检测到线粒体DNA155位点A→G的阳性突变,而56例正常个体均无突变。结论:AAID与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突变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特异、简便,适合批量检测AAID患者的基因诊断方法,为探讨该病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对1个非综合征母系遗传耳聋大家系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使用365对常染色体全基因组扫描标记,应用DNA pooling方法对该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  相似文献   

16.
耳聋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感觉系统缺陷,在已发现的遗传性耳聋中,有70%属于非综合征型听力缺损。据估计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基因总数在100个以上,目前已经确定了近8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遗传位点,其中23个基因已经被成功克隆。本报道一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该家系中存在2代近亲结婚,共2代13人出现聋哑症状。经遗传分析,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均不符合,提示此家系中的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可能为线粒体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B) 15024G>A突变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课题组前期收集的高血压患者的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其中一例携带线粒体CYB 15024G>A突变的高血压患者及该例先证者的家系开展临床资料采集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将外周静脉血标本来源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永生化淋巴细胞系,并对其进行线粒体蛋白质、腺苷三磷酸(ATP)、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检测。结果:该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外显率为42.9%,发病年龄为46~68岁。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母系成员均携带高度保守的线粒体CYB 15024G>A突变,该突变影响线粒体CYB的二级、三级结构和蛋白质折叠自由能,从而改变其结构稳定性及突变位点周围电子传递功能区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携带线粒体CYB 15024G>A突变的细胞株线粒体CYB表达量、ATP产量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且活性氧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线粒体CYB 15024G>A突变影响呼吸链亚基结构及线粒体功能,进一步导致细胞功能障碍,表明该突变可能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发挥作...  相似文献   

19.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昱  王爱梅 《医学综述》2008,14(3):459-461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An)由于具有高效、廉价等优点,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成为抗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的有效。然而,由于AmAn具有耳毒性、肾毒性等副作用,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AmAn耳毒性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AmAn耳毒性机制、预防药物以及动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