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在TLIF手术中使用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融合器、PEEKCage对术后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和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对38例腰椎滑脱行TLIF手术,根据不同的融合材料分为自体髂骨组(A组),同种异体骨融合器组(B组)和PEEK cage组(C组)。比较三组在不同时期的融合效果、椎间隙高度、JOA评分等情况。结果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和JOA评分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以A组丢失明显。术后2年B组和C组JOA评分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差义。结论在TLIF手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融合器和PEEK cage具有相似的疗效,均优于自体髂骨,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与同种异体+自体骨融合比较,探讨术中整块切除椎板关节突裁制柱状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0月~2011年11月采用术中整块切除椎板关节突裁制柱状植骨块与同种异体+自体骨融合治疗的62例腰椎退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自体柱状骨融合,自体柱状骨组)28例,B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同种异体+自体骨融合,同种异体+自体骨组)34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住院天数、手术费用、住院总费用等的差异.通过JOA评分、术后1年融合率等指标来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0~35个月,平均26.3个月.A组与B组手术材料费和住院总费用比较有差异(P<0.05),A组比B组少;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住院天数、术后1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比较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未见明显并发症,B组术后有2例伤口周围红肿、白细胞升高及1例脑脊液漏.[结论]通过与同种异体骨+自体骨融合比较,术中整块切除椎板关节突裁制柱状椎体间植骨块作为植骨材料,植骨融合界面大,椎间融合率高,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方便、经济和实用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中应用自体椎板、棘突骨颗粒为植骨材料行椎间融合治疗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特殊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并行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和TLIF)患者184例,按椎间融合材料分为3组,A组61例,单纯自体骨组;B组64例,PEEK椎间融合器组;C组59例,异体骨垫组。平均随访18个月(12~60个月)。统计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融合率以及术后椎间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的变化情况,按JOA评分标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A组术后1年的融合效果高于C组(P0.05);B组术后融合器移位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后路椎间融合中纯自体棘突、椎板骨移植能起到和PEEK融合器和异体骨融合器一样的维持椎间隙高度的作用,不延长术后卧床时间,且具有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在斜外侧椎间融合(OLIF)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OLIF同种异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9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及椎间隙高度,观察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9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0.05)。术后2周、12个月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末次随访91例(97.85%)植骨融合。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结论 OLIF术中植入同种异体骨可以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三种椎间植骨材料治疗腰椎滑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采用自体髂骨、自体骨椎间融合器和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人工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1997年1月-2004年1月,收治114例腰椎滑脱患者。男45例,女69例;年龄32-61岁,平均43岁。其中度滑脱85例,度滑脱24例,度滑脱5例。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自体髂骨椎间融合,42例);B组(自体骨/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C组(BMP人工骨/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比较术后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13-30个月,平均15个月。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随访时,A、B及C组临床疗效评估优良率分别为81.0%、80.6%及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分别为81.0%、83.3%及97.0%,A、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丢失A组与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人工骨椎间融合器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少,临床疗效好,优于自体髂骨和自体骨椎间融合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聚醚醚酮(polyether ether ketone PEEK)颈椎融合器比较,评价同种异体骨垫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疗效。[方法]对46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根据材料不同,分为同种异体骨垫组(A组)和聚醚醚酮颈椎融合器组(B组),术后随访24个月。参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指标为颈椎间隙融合率,融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排斥反应。[结果]术后24个月异体骨垫组JOA评分13.1分,高于聚醚醚酮融合器组的12.8分,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术后有效融合率分别为96.0%和95.2%,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内固定物均牢靠无松动,A组有1例出现轻微排斥反应。[结论]与聚醚醚酮(PEEK)颈椎融合器相比,同种异体骨垫不但有着优越的生物弹性模量,可靠的稳定性及不可比拟的天然骨诱导性,还可以个性化匹配符合椎间隙的生理形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融合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结合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34例股骨干骨不连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自体骨植骨结合交锁髓内钉固定,B组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结合交锁髓内钉固定。结果 34例均获平均73周随访,B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0周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不连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均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但自体骨植骨疗效优于同种异体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用自体、同种异体冻干骨泥混合,作为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LS)椎体间植骨材料。并进行随访,以探讨其骨性融合效果。[方法]随机选取LS病例86例,全部病例按照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骨泥组、混合骨泥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随访时间2年2个月~4年3个月,平均2年5个月。在术前、术后第3个月复查时统计患者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同),同时参照JOA腰椎部分评分标准行JOA评分。同时在术后第3、12、24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腰椎CT,参考Suk法进行椎体融合评价。[结果]自体骨泥组和混合骨泥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没有显著差异。JOA评分示自体骨泥组的优良率达96.77%(30/31例),混合骨泥组优良率达93.02%(40/43例)。术后3个月腰椎X线片示腰椎滑脱解剖复位率为83.78%(62/74例)。83.87%(26/29例)的自体骨泥组患者和79.07%(34/43例)的混合骨泥组患者在12个月内达到骨性愈合标准。两组骨性融合效果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腰椎滑脱症后路自体、同种异体混合骨泥植骨可以达到较高的融合效果,临床应用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椎间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脊柱外科2012-10-2013-10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A组),30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B组)。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滑脱节段及程度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融合时间、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临床治疗效果及两组终末随访时的断钉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且术中出血量较A组增加(P0.05)。A组患者获随访12~24个月,B组15~22个月。术前及终末随访时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滑脱复位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终末随访时复位丢失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查X线片及三维CT显示,两组终末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植骨融合时间较长,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椎间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终末随访时B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终末随访时B组断钉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采用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及植骨融合率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治疗相近,但终末随访时Cage组的融合时间较短,复位丢失率、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的维持及断钉率的比较均优于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源性TGF-β2和BMP2复合同种异体骨对骨缺损愈合的作用。[方法]用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在骨缺损局部单独或联合应用TGF-β2和BMP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A组:同种异体骨与BMP2复合;B组(对照组):自体骨;C组:同种异体骨与TGF-β2复合;D组:同种异体骨与TGF-β2、BMP2复合;通过不同时间X线片、生物力学、骨密度和骨痂钙含量的检测对骨缺损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B组的骨痂钙含量、骨缺损愈合情况和愈合后的力学强度明显优于A、C、D组(P<0.01),D组优于A、C组(P<0.05),C组优于A组(P<0.01)。[结论]TGF-β2和BMP2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兔骨缺损周围局部应用外源性TGF-β2和BMP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可明显促进骨缺损愈合,使骨痂量增加,增强骨折愈合后的力学强度。并且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接近自体骨移植骨折愈合的时间,从而在临床上缩短了需要大段植骨患者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单用TGF-β2的作用强于BMP2。它们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骨缺损愈合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为异体骨复合何种因子及因子的剂量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神经结扎后不同时期,分别采用缝线解除、缝线解除加神经外膜松解和结扎处股神经切除后吻合3种方法修复后的效果,为临床上修复医源性周围神经结扎损伤提供参考。方法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120只,体重(200±20)g,制备左侧股神经结扎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40只。A组为缝线解除组,B组为缝线解除加神经外膜松解组,C组为结扎处股神经切除后吻合组;每组根据对股神经修复时间不同分为即时修复(0期)和1、3、5个月修复(分别为1、2、3期),每期各10只。每期修复术后3个月,检测大鼠运动功能(足基角、跟尾角)、神经电生理(股神经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股四头肌湿重,取股四头肌和股神经行组织学观察并计数肌纤维数量和神经纤维通过率。结果足基角:在0、1、2、3期,A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尾角:在0、1、2、3期,A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在1、2、3期,B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股四头肌湿重:除1期外,B组均显著大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0、2期,A组均显著大于C组(P<0.05);除3期A组显著小于B组(P<0.05)外,其余各期A、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神经动作电位:在0、1期,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3期,除3期A组显著高于C组(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神经传导速度:在0、1、3期,A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5);在0、1期A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5),在1、2期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仅0期显著高于C组(P<0.05)。股四头肌肌纤维计数:在1、2期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期,A、B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5);在3期,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股神经纤维通过率:除2期A组较B、C组增加(P<0.05)外,其余各期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神经结扎后,采用股神经缝线解除的修复效果最佳,其次是股神经缝线解除加神经外膜松解,而股神经结扎处神经切除后吻合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2010年5月收治的182例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5例伴尺骨茎突骨折(A组),107例不伴尺骨茎突骨折(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42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3例;B组分别为63例及44例。A组尺骨茎突骨折均未作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其中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B组为20个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A组4例(5.3%)、B组6例(5.6%)患者出现腕关节尺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3,P=0.802)。X线片示两组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10.9±2.7)周,B组为(11.6±2.3)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0,P=0.062)。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屈伸、桡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手握、捏力均相似(P>0.05)。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A组优24例,良43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9.3%;B组优35例,良57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8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3,P=0.839)。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以上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对于伴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复位对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9月,对143例多节段(≥3个)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术(A组,87例)及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56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分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法]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颈肩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4个月。A、B组术后分别有4例(4.60%)和5例(8.93%)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5,P=0.482)。两组术后均无深部感染、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需再手术等并发症发生。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无螺钉脱出、断裂及继发神经损伤等发生。末次随访时A、B组分别有35例(40.23%)和11例(19.64%)有颈部轴性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2,P=0.009)。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CCI、颈椎ROM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颈椎ROM、VAS评分及A组CCI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OM大于B组,CCI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DI评分,A组在疼痛程度、上举能力、工作、驾车、反应及总分方面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有效缓解术前疼痛,但颈椎活动度降低较大;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并发症较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单细胞与神经球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的效果,研究两种NSCs移植方法治疗SCI的有效性。方法取成年SD大鼠2只,体外分离脊髓组织并行NSCs培养,取第3代细胞行Hoechst33342、巢蛋白染色及贴壁分化鉴定。另取成年SD大鼠(体重230~250 g)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T10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SCI处缓慢注射5μL生理盐水(A组)、第3代NSCs单细胞(B组)、第3代NSCs神经球(C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7、14、21、28 d采用BBB行为功能评定量表评定各组大鼠后肢功能;术后各时间点取材行HE染色和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免疫组织荧光染色观察。结果经形态学观察及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NSCs。术后3 d各组BBB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7 d各组间BB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BBB评分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4、21、28 d,B、C组BBB评分优于A组,C组优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C组较A、B组脊髓结构清晰,瘢痕形成少。MAP-2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示,术后3、7 d各组间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1、28 d,B、C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A组,C组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SCs神经球移植较单细胞移植更明显促进NSCs向神经元分化,更有利于SCI后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术模式。方法 199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52~76岁,平均62.4岁。病程7个月~25年,平均6.5年。单节段不稳22例,L3、41例,L4、510例,L5、S111例;多节段不稳26例,L3、4、L4、5及L5、S15例,L2、3及L3、42例,L3、4及L4、510例,L4、5及L5、S19例。合并椎间盘突出32例,椎管狭窄46例,退变性脊柱侧弯16例。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植骨椎间隙融合、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变化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螺钉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植骨椎间隙融合时间12~18周,平均16.2周。脊柱滑移或退变性侧弯得到纠正,基本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2±2.3)、(11.9±2.0)、(11.6±2.1)mm;JOA评分分别为(3.2±2.1)、(12.8±1.6)、(13.6±1.2)分;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0.5±10.5)、(30.5±8.5)、(31.2±5.6)°。术后各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JOA改善率评定,获优36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5.8%。结论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手术方法有效可行,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椎管成形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开腹手术和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0年3月-2011年7月,收治48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其中40例行腹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治疗(开腹组),8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腔内隔绝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瘤颈长度≤2 cm构成比、瘤颈成角≥60°构成比、髂外动脉严重扭曲构成比、术前收缩压、术前合并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两组患者输血量、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后并发症、二期手术率、术后24 h内死亡率和术后30 d内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24 h死亡率、术后30 d死亡率以及非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手术时间、输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二期手术率及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隔绝术对解剖条件良好的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在输血量、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方面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传统切开跟腱吻合术、经皮微创跟腱吻合术以及应用跟腱吻合器有限切开术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7年12月-2010年3月将6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采用传统切开跟腱吻合术23例(传统切开组),经皮微创跟腱吻合术23例(经皮微创组),应用跟腱吻合器有限切开治疗23例(有限切开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机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经皮微创组及有限切开组住院时间及失血量明显优于传统切开组(P<0.01)。术后传统切开组发生2例(8.7%)切口感染坏死,其余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传统切开组术后腱旁组织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余两组(P<0.05)。经皮微创组及有限切开组各1例(4.3%)发生跟腱再断裂,传统切开组跟腱再断裂发生率(0)低于其余两组(P<0.05)。6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12个月3组踝关节AOFAS评分均>90分,较同组术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新鲜跟腱断裂,有限切开或经皮微创手术方法创伤小,伤口愈合好,住院时间少,术后腱旁组织并发症少,但跟腱再断裂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5月,收治6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1例采用PFNA内固定(PFNA组),32例采用DHS内固定(DHS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PFN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DHS组(P<0.05)。患者术后均获随访,PFNA组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DHS组平均13.8个月。两组骨折均愈合,其中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80±1.32)周,早于DHS组的(12.21±1.26)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29)。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DHS组为12.5%(4/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术后1年PFNA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6.55±10.32)分,优于DHS组的(80.36±11.18)分(t=2.28,P=0.03)。结论 PFNA及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势,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宜选用PFNA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MP-2联合低氧环境诱导BMSCs向软骨表型分化的可行性,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取4周龄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骨髓采用贴壁法体外培养BMSCs,取第2代细胞根据培养条件不同分为4组:常氧对照组(A组)、常氧加BMP-2诱导液组(B组)、低氧(O2浓度3%)对照组(C组)和低氧加BMP-2诱导液组(D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培养7、14、21 d阿利新蓝染色检测各组软骨基质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分泌水平,21 d时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Ⅱ型胶原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成软骨、成骨以及低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诱导培养21 d,D组细胞变为类圆形,细胞密度降低,细胞周边呈陷窝样,基质包裹细胞;A、B、C组均未见上述典型变化。D组阿利新蓝染色明显较其他组深,并随诱导时间延长蓝染加深,21 d时出现成片深染蓝色,其他组各时间点仅见散在少量的淡染蓝色。Western blot检测D组细胞内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他组显著增高,C、D组HIF-1α蛋白表达水平较A、B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D组成软骨分化相关指标Ⅱ型胶原α1(collagenⅡα1,COL2α1)、聚集蛋白聚糖表达最高,而B组成骨分化相关指标COL1α1、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表达水平最高,C、D组低氧相关指标HIF-1α较A、B组显著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联合低氧(O2浓度3%)环境可以诱导大鼠BMSCs向软骨分化,并抑制其成骨分化,HIF-1α可能是参与促软骨生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20.
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钉固定单独应用及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10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椎间融合器、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单纯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椎间融合器组(C组),3组均行椎间及后外侧植骨。对3组术前、术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滑脱率、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组术后较术前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发现:B组、C组的复位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丢失程度较A组明显(P<0.05);B组、C组植骨融合失败率高(P<0.05);JOA评分A组优良率为93%,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