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7):514-514
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内镜和腹腔镜治疗的单位之~,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内镜ERCP诊治胆管、胰腺疾病,腹腔镜治疗复杂性肝、胆、胰、脾、胃肠疾病,以及胃食管返流性疾病(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贲门失迟缓症、微创减肥术(内镜胃内水球、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腹腔镜袖套式胃减容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8):581-581
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内镜和腹腔镜治疗的单位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内镜ERCP诊治胆管、胰腺疾病,腹腔镜治疗复杂性肝、胆、胰、脾、胃肠疾病,以及胃食管返流性疾病(返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贲门失迟缓症、微创减肥术(内镜胃内水球、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腹腔镜袖套式胃减容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年完成内镜ERCP 1 600例、各类腹腔镜手术2 000例。  相似文献   

3.
<正>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内镜和腹腔镜治疗的单位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内镜ERCP诊治胆管、胰腺疾病,腹腔镜治疗复杂性肝、胆、胰、脾、胃肠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贲门失迟缓症、微创减肥(内镜胃内水球、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腹腔镜袖套式胃减容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4.
Dallemange首先于1991年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以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效果好,并发症少2但在剖腹手术,完全性(360°)胃底折叠术(LTF)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技术,借有一定的吞咽困难和气胀症状,为了减少上述症状开展了部分性腹腔镜胃底折叠术(LPF)。作者比较了89例LTF和LPF的结果。病人均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早期作吞钡造影、内镜、侧压和注酸试验,自1995年起更同作测压和24小时PH监测。凡有多次上腹部手术或具短食管证据者均不作腹腔镜手术。如遇腹腔镜操作困难,即改为剖腹手术,该类病例不予统计。腹腔镜操作与以往介…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随着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以选择接受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本文将对内镜下治疗技术(射频治疗、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及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高选择性谈走神经切断术是慢性十二指肠溃疡不伴十二指肠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也可用以治疗胃食管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作者所在单位曾干1992~1995年施行腹腔镜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LHSV)119例;计(1)十二指肠溃疡对例,平均年龄39岁,其中24例曾有上清化道出血史;(2)十二指肠溃疡件胃食管反流,31例,平均年龄36.4岁,4例伴有胆石症,11例有糜烂性食管炎;(3)胃食管反流55例,平均年龄观.2岁,平均病程11年(3~对年),全部对药物治疗无效。术后均作放射学(术后2~4周)、内镜(术后3~6月)、胃酸分析(术后3月)以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治疗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收治的不伴有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例,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新技术的出现,为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是国内较早开展内镜和腹腔镜治疗的单位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肝、胆、胰疾病,腹腔镜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及肝、脾、结肠、甲状腺疾病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成立了天津市微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南开医院微创外科是国内较早开展内镜和腹腔镜治疗的单位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在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肝、胆、胰疾病,腹腔镜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及肝、脾、结肠、甲状腺疾病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成立了天津市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同时治疗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五孔法。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再行胃底折叠术(21例行Nissen胃底折叠术,6例行Toupet胃底折叠术),最后行LC。结果27例均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食管内压力(19.32±4.11)mm Hg,显著高于术前(7.30±1.36)mm Hg(t=-16.407,P=0.000);术后24 h食管pH值9.20±2.15,显著低于术前160.16±50.30(t=16.387,P=0.000)。无出血、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27例随访1-24个月(其中7例随访1-6个月,20例随访7-24个月),无食管狭窄、切口疝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一期行腹腔镜手术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结合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内蒙古包钢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80例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患者40例。A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Nissen胃底折叠术,B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Dor胃底折叠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食管反流情况、食管压力、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评分、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评分(GERD-Q)、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2组患者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反流时间、次数,长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食管残余压平均值、下段括约肌压力、松弛率和无效吞咽率均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2组患者GLQI与GERD-Q评分均有所改善,且A组GLQI评分高于B组,GERD-Q评分低于B组(P<0.05);2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抗反流,减轻术后吞咽困难具有明显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8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具体状况行不同类型的疝修补术,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于术后统计患者手术效果及反流情况,观察手术前后食管压变化。 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反流时间显著缩短、反流次数与长反流次数显著减少、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DeMeester及GERDQ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LES压力、残余压均显著升高,松弛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增加食管压力,抑制患者反流症状,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对这类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已成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外科手段,其疗效得到广泛认可。目前我国开展胃食管反流病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已有10余年,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快速发展,在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治疗的5例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食管裂孔疝缝合修补术+保留部分鱼鳍状胃底的胃袖状切除术+不同类型胃底折叠术,1例联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l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57±27) min,平均术后住院(5.7±1.5)d.术后随访3~6个月,术后1、3、6个月平均减重分别为(13.1±2.7) kg、(25.7±3.8) kg、(37.3±4.1) kg,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分别为24.7%±3.3%、47.3%±6.3%、65.8%±8.7%.术后5例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均完全缓解,3例合并糖耐量异常和高血压的患者术后3个月血糖和血压均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可能成为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或食管裂孔疝的新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58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观察组),22例患者行开腹手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及手术后4个月进行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调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DQ评分显示术后4个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 结论: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积极应用于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消化道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如DeMeester所描述的“反流性食管炎不会夺去患者的生命,却足以毁掉他的生活”。随着抗反流手术的出现,特别是腹腔镜技术的引入,其确切的疗效和较小的手术创伤改变了医师和患者对这种“传统内科疾病”治疗策略的看法,而成为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的“金标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15年3月532例确诊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最好发于齿状线处(378例,71%),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436例,82%)。仅16例(3%)息肉组织合并肠化生,8例(2%)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0.2%)合并癌变。110例(21%)合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大部分(277例,52%)合并糜烂性食管炎,14例(3%)合并Barrett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最常见病因为胃食管反流病(330例,62%)。结论胃贲门部增生性息肉是黏膜对损伤的过度再生所致,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及H.pylori感染有关。要注重病史以及内镜检查时注意观察息肉周围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8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患者54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联合组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 结果2组术前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反流症状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对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身体快速恢复,微创、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36例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16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及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安全、可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