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应用截面分析方法对埃及慢性肝炎患者和无偿供血者TT病毒(TTV)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调查。使用半巢式PCR方法检测TTV DNA。慢性乙肝、慢性丙肝和血吸虫肝病患者中的TTV DNA流行率无差异(11/24,46%;22/72,31%;14/39,36%)。供血者的流行率(32/109,29%)与各组肝炎患者无差异。在任何一研究组中,TTV DNA阳性和阴性两者间的临床背景资料包括:平均年龄、性别、输血史、ALT值均无差异。表明在每个慢性肝炎组中,超声波扫描TTV DNA阳性和阴性患者两者间的肝化程度相似。在供血者中,TTV感染与HBV、HCV感  相似文献   

2.
背景 TT病毒(TTV)是在有症状的输血后肝炎患者体内发现的,但有许多病毒携带者没有症状,因此必须重视意外的输血相关的传播途径。作者对供血者和心脏移植患者进行了TTV的筛查。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600名供血者、100名健康个体和495例心脏移植受者的血浆、血清、尿液和大便样品进行了TTV DNA的检测。结果 供血者中病毒携带者占3.2%,而心脏移植患者中占25%,TTV亚型Gla/b和G2a/b在这两组中都有发现,但亚型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一名供血者有严重的急性TTV亚型3感染。TTV传染病在心脏移植患者中的流  相似文献   

3.
背景 近来发现一种新的经输血途径传播的人DNA病毒,即TT病毒(TTV)。作者试图探明受血者感染TTV的发生率及感染TTV的临床后果。研究设计和方法 应用巢式PCR方法对连续采集的血清标本进行了TTV DNA检测,作为输血后肝炎的前瞻性研究。结果:150例成人心脏病手术患者中,59例患者的输血后血样为TTV DNA阳性,其中有13例患者的输血前血清标本为TT DNA阳性。因而在137例中有46例(33.6%)以前未感染的患者在输血后发展为TTV病毒血症。在这46例输血TTV感染者中,3例伴随着HCV感染,5例伴随有HGV感染,另外的38例为单纯TTV感染。TTV感染者平均血清ALT活性为311U/1,而38例单纯TTV感染者中有34例的血清ALT活性持续在正常范围之内。在8例以后发展为非A-G的肝炎患者中,3例为TTV阳性(1/8:46/137,P=0.8)。对12例患者进行一年时间以上的随访,12例均表现为持续地TTV病毒血症。结论:在本组心脏病手术患者中,输血传播的TTV感染率大约为30%,大多数感染者为持续感染。TTV感染率高但似乎不引发肝炎。  相似文献   

4.
背景 TT病毒(TTV)发现于有输血后肝炎症状的患者中,但许多的病毒血症个体并未表现有症状。因此,有必要研究输血传播感染的情况,作者在献血员及心移植受者中筛选TTV感染。方法 对600例献血员、100例健康个体和495例心移植受者的血浆、血清、尿及粪便样品中,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TV DNA。结果 3.2%的献血员,25%的心移植受者有病毒血症。2组中均观察到G1a/b和G2a/b TTV亚型,亚型的分布有  相似文献   

5.
背景 一种新的无包膜单链环状DNA病毒(TTV)最近被鉴定。然而,TTV在美国供血者中的流行情况依旧不明朗。研究设计和方法 采用两套TTV引物检测美国5座城市供血者  相似文献   

6.
TT病毒(TTV)是一种新发现的输血相关DNA病毒,它可引起输血后肝炎。在日本供血者中,检出率为12%。本研究是为了调查在骨髓移植(BMT)受者中TTV的流行率和临床影响。25例BMT受者在移植后6~12周时采集血样,用半巢式PCR法检测TTV-DNA。移植后,25例受者中有15例(60%)TTV-DNA为阳性。而20例供者中只有2例(10%)为阳性。移植前TTV-DNA为阳性的受者在移植后的骨髓抑制期间其TTV-DNA数量下降到检测水平以下。作者使用核酸序列分析发现了一个新的TTV亚型,G3。在TTV阳性和阴性的受者中,其  相似文献   

7.
背景:最近报道一种最新的DNA病毒,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TV),发现在日本暴发型肝炎和病因不明的慢性肝病患者中该病毒的流行率很高。作者调查了英国肝病患者中该病毒的存在情况。以探明TTV感染与肝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半成  相似文献   

8.
关于在100℃加热处理后的因子Ⅷ和因子Ⅸ中细小病毒存活是毫无根据的。此结论已被Santagostino等报导(Transfu-sion37:517)。资料证明对加热灭活的细小病毒呈免疫反应并举例证明诊断感染时容易犯错误。抗细小病毒B19IgM的存在不是B19活动性感染的指征。毫无疑问,它代表了对具有免疫原的加热灭活细小病毒的IgM反应,但PCR呈阳性没办法解释。正如作者指出的,所输注的因子Ⅷ由7个不同的批号获得,由于1个批号可能来自10000名以上的供血者,这很有可能使几万名供血者暴露于传染。从数例感染的供血者得到了起始有大量病毒负荷,虽经灭活,有可能很容易留下为阳性PCR所需的B19DNA单一血清复制体,人们需要详细研究清除B19DNA所  相似文献   

9.
HBsAg阳性肝病患者血清TTV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传播病毒(TTV)最早由Nishizawa等于1997年从1例不明原因的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尽管在许多原因不明的重症肝炎和不明原因的ALT升高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能够检测到TTV DNA,但关于TTV的致病性和在其他病毒性肝炎(甲~庚型)中的作用以及TTV是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目的在于检测法国东南部志愿献血者中TT病毒(TTV)的流行情况。研究设计与方法 在病毒基因组5’UTR区域(引物[Aset A])及开放读码匡架(ORF2)区域(引物B[set B])设计引物组成2种PER系统,对289例供血者血清作TTV DNA流行情况测试。在ORF1设计引物C[set C]作为巢式PCR系统检测40份随机抽取的供血者样品。供者献血前均有病毒传播风险可能性征询。结果 在全部的人口研究中,30.8%的供血者set A及set B PCR测试均为阳性,至少一种测试为阳性的占70.6%。在所有经过了3套引物测试样品中,所有PCR系统检测均为阳性者占27.5%,至少一种测试为阳性的占80%。对每套引物扩增产物取10份作测序分析以确定TTV DNA扩增的特异性。统计学分析显示供血者TTV反应性流行情况上升与年龄相关。结论:TTV反应性的高流行率和缺乏致病理证据或缺乏明显的感染相关风险因子提示在献血前没有必要作TTV感染全面检测。TTV病毒株对于人类输血后病理状况是否具有责任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检测状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对 6 6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及PBMC进行TTV DNA检测 ,同时采用酶免疫分析 (EIA)检测血清中HBsAg和抗 HCV。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TTV、HCV、HBV检出率分别为 18.2 %、2 4 .2 %、7.6 %。血清TTV DNA阳性与阴性患者 ,抗 HCV阳性率分别为 9.1%与 2 7.3% ,HBsAg阳性率分别为 0 %与 9.1% ,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差异。PBMC中TTV DNA检出率 2 2 .7% ,PBMC中TTV DNA检出率在血清TTV DNA阳性者显著高于血清TTV DNA阴性者 (5 8.3%vs 14 .8% ,P<0 .0 5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TTV感染不依赖于HCV或HBV而存在。PBMC中TTV DNA主要在血清TTV DNA阳性患者中检出 ,PBMC可能是TTV的一个贮存场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成分输血的逐步推广,冷沉淀的应用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冷沉淀在临床上的止血效果,除与输注的冷沉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外,还与输注的冷沉淀中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异常引起的血友病)的含量有关.因此,如何准确地检测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简称FⅧ∶C),已成为血液成分质量控制工作中的重点质控项目之一.笔者就半自动血凝仪检测冷沉淀中FⅧ∶C含量的应用及其与手工法的比较,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 ,发现一些 TTV相关病毒 [1 - 3] ,如 SEN( SENV)、TTV样微小病毒 ( TLMV )、PM病毒、SANBAN病毒( SANBANV)、YONBAN病毒 ( YONBANV)等 ,这些病毒是否与非甲~庚型肝炎有关正在研究中 ,现将国内外 TTV相关病毒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TTV样微小病毒 ( TLMV)  2 0 0 0年 Takahashi[4 ]等报告 ,应用 TTV DNA引物作 PCR,检测日本 3 0 0份因抗 -HCV阳性而未被使用的供血者血浆 ,结果 1 0份 TTV DNA滴度 >1 0 5拷贝 /ml,其中 3份编号为 CBD2 3 1、2 79和 2 0 3的血浆的 PCR产物长度较预期为短 ( 1 .2 k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病毒灭活血浆在1年保存期内不同时间点成分的质量变化。方法 30人份全血制备新鲜血浆和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同一人份制备的新鲜血浆分两组留样,一组为不灭活的新鲜血浆,另一组为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分别检测每组样本保存不同时间后的凝血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结果病毒灭活前后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的含量比较发现,灭活前后血浆凝血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的含量在病毒灭活前后有差异。同时还发现,FⅡ:C、FⅤ:C、FⅦ:C和FⅩ:C的含量在冻存期间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还能维持在70%以上。而FⅧ:C和FⅨ:C在冻存后含量迅速下降,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仅维持在30%~50%。Fib在冻存期间的含量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约维持在60%。结论作者认为应加强对病毒灭活血浆质量标准及血制品冻存等操作规程的研究,在保证输血安全的同时应确保输注血浆成分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血友病凝血因子抗体(抑制物)的诊断、分型及影响因素.对500例血友病采用一期法检测FⅧ活性(FⅧ:C),FⅨ活性(FⅨ:C),用Bethesda法检测FⅧ抗体(FⅧ:Ab)、FⅨ抗体(FⅨ:Ab).结果表明,500例血友病中,HA 411例,FⅧ抗体阳性者151例(30.2%),滴度为3.50±2.84 Bu/ml;HB 79例,FⅨ抗体阳性者18例(3.6%),滴度为(2.92 ± 2.19)Bu/ml;自身获得性血友病10例(2.0%).抗体分型:高、中、低反应型依次为3例、47例、119例,以中低反应型抗体为主(98.22%).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169例抗体阳性者的92.90%(157/169例)年龄在30岁以下;89.35%(151/169例)为HA;81.66%(138/169例)为中、重型血友病;98.22%(166/169例)为中、低反应型抗体;同种特异性杭体阳性者158例均有输血史.结论:抗体以中、低反应型为主,患者年龄及输血史是影响的因素.本研究为血友病凝血因子抗体的诊断、分型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并说明血友病反复输注血液制品对抗体的产生有直接影响,对防治血友病出血及预防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患者中经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的感染情况。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半巢式PCR方法对我院100例血透患者血清标本进行TTV DNA的检测并分析与ALT,HBV,HCV感染,血透时间、输血次数的相关性。结果:经过半巢式PCR检测,血透患者TTV DNA阳性率为13%,TTV阳性与阴性组ALT升高的患者比例差异无显著意义。输血次数与TTV DNA阳性相关。结论:我国血透患者中存在较严重的TTV感染,但未见TTV感染与ALT升高密切相关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肠道病毒为非包膜病毒、是频繁感染人类的RNA病毒。该病毒可能会通过输注处于抗体血清转换前病毒血症期的供者的血液或血液成份传播。为调查肠道病毒对输血安全的威胁,作者进行了一项大范围的供血者感染率和病毒含量检测调查。研究设计和方法 对苏格兰22个月里捐献的血液用PCR筛查了肠道病毒RNA。阳性样品用VP1的核酸序列进行  相似文献   

18.
TT病毒(TTV)是最近发现的可经输血途径传播的DNA病毒,可致输血后肝炎,在日本献血员中12%检测有这种病毒。本项研究目的在于调查骨髓移植(BMT)受者中TTV的流行率及临床影响。对25例BMT受者在其移植后6~12周收集血清,采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TV-DNA。对患者连续的样品外加TTV-DNA分析。移植后,这25例BMT受者中15例(60%)TTV-DNA阳性,反之,在20例BMT供者中仅查出2例(10%)阳性。在BMT前TTV-DNA阳性患者中,其TTV-  相似文献   

19.
输血传播病毒(TTV)是一种单链、无包膜的DNA病毒,1997年日本学者Nishizawa等首先从未知病原学输血后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分离得到。近十年来国内外对TTV的分子生物学、致病性、流行病学和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对于TTV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20.
自1997年日本学Nishizawa报道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以来,已有资料表明,TTV是一种与ALT升高关系密切的DNA病毒,与输血后肝炎有关,可能是一种新的输血后肝炎的病原体。为了解TTV在献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探讨TTV经输血传播的危害性,笔采用ELISA方法对部分有偿和无偿献血进行抗—TTV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