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早期宫颈癌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期间 75例早期宫颈癌 (ICC)、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和 15例癌旁正常宫颈上皮 (NCE)中VEGF的表达情况 ,并检测其中微血管密度 (MVD ,CD3 4 标记 )和癌细胞增殖标记指数 (Ki 6 7标记 )。结果 从NCE→CIN→ICC ,VEGF、Ki 6 7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均显著升高 (P <0 0 5 )。VEGF在ICC的表达与MVD显著正相关 (r =0 6 0 2 ,P <0 0 1) ,与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组织学分级和Ki 6 7表达显著相关 (P <0 0 5 ) ,但与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类型和间质浸润无关 (P >0 0 5 )。低分化、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及Ki 6 7高度表达者 ,与VEGF阳性表达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VEGF阳性表达可能在宫颈癌血管生成、癌细胞增殖、癌细胞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VEGF检测对进一步了解宫颈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其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COX-2和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 2 (COX - 2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OX - 2、VEGF在 6 8例宫颈癌、 1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OX - 2和VEGF蛋白在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OX - 2蛋白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显著相关 (P <0 0 5 ) ;VEGF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 (P <0 0 5 )。宫颈癌中VEGF与COX - 2的表达密切相关。结论 COX - 2和VEGF 2种蛋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并在宫颈癌的侵袭转移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Skp2和p27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kp2、p27在宫颈癌的表达、两者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SCC),20例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Skp2、p27的表达,以60例正常宫颈组织(NCT)为对照。结果:(1)Skp2在SCC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5.4%,明显高于高级别CIN组的25.0%(P0.05)及NCT组的6.7%(P0.01);(2)p27在SCC组的阳性表达率为52.3%,明显低于高级别CIN组的85.0%(P0.01)及NCT组的98.3%(P0.01);(3)半定量分析表明SCC中Skp2、p27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4)宫颈癌中Skp2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52.78%)明显低于Skp2阴性组(68.93%),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Log-rank=8.60,P=0.0034。而p27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70.59%)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58.38%),Log-rank=8.33,P=0.0039;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宫颈癌中Skp2和p27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0.311,P=0.015。结论:Skp2表达增强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越高提示患者预后越差;p27的表达正相反,并且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联合检测Skp2和p27的表达对判断宫颈癌的恶性潜能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两者可作为宫颈癌的预后指标,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1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经根治性手术治疗550例Ⅰ~ⅡA2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64例宫颈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92.2%,有转移者5年生存率51.6%(P0.05)。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宫颈深间质浸润、宫旁浸润、脉管间隙浸润相关(P0.05);宫旁组织浸润、转移淋巴结部位、阴道切缘状况、转移淋巴结数量、转移淋巴结组数,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宫颈深间质浸润(P=0.001)和脉管间隙浸润(P=0.000)是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P=0.000)是影响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深间质浸润、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转移淋巴结组数≥2是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层粘连蛋白-5γ2(LN-5γ2)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6例正常宫颈组织、14例原位腺癌(AIS)组织、72例宫颈腺癌组织中LN-5γ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LN-5γ2的表达在正常宫颈和AIS组织中定位于细胞浆,在宫颈腺癌组织中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和肿瘤间质。LN-5γ2在宫颈腺癌、AIS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9%和57.1%,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进行单因素分析,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间质LN-5γ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示,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间质LN-5γ2表达是影响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N-5γ2表达可能与宫颈腺癌的发生机制有关,肿瘤间质LN-5γ2表达是宫颈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K因子(中期因子)在宫颈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178例宫颈癌组织和7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MK因子的表达。结果:178例宫颈癌组织中,MK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1.57%,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的14.86%(P<0.001)。宫颈癌临床分期不同MK蛋白阳性表达率不同,临床Ⅰ期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临床Ⅱ~Ⅳ期(P<0.001)。宫颈鳞癌MK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腺癌(P<0.001),但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123)。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MK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者(P=0.026)。结论:MK因子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可能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H1)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ABCG2)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宫颈鳞癌、52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7例慢性宫颈炎患者的石蜡组织中ALDH1和ABCG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LDH1和ABCG2在慢性宫颈炎、HSIL、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2/37)和8.11%(3/37)、23.08%(12/52)和28.85%(15/52)、53.95%(41/76)和61.84%(47/76),两者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SIL组织、慢性宫颈炎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LDH1在宫颈鳞癌中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ABCG2在宫颈鳞癌中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宫颈鳞癌组织中ALDH1和ABCG2表达水平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结论:ALDH1和ABCG2在宫颈鳞癌的表达升高,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作用。ALDH1和ABCG2在宫颈鳞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Liu FY  Xu XM  Liu YZ  Wu YL  Wu DW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9):627-630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mRNA表达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半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共148例患者宫颈组织中HPV16E6mRNA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148例患者中,HPV16阳性共37例,其中慢性宫颈炎5例、CINⅠ6例、CINⅡ~Ⅲ11例及宫颈癌15例。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0.4、0.6±0.4、1.8±0.6及2.4±0.6;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63%及84%。CINⅡ~Ⅲ及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及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及CINⅠ组织,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γs=0.62,P<0.05)。结论HPV16E6mRNA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关,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在孝感市中心医院的正常体检者、慢性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各50例;宫颈癌患者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SM-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SM-1表达情况。结果: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均提示与正常组织、宫颈炎和CIN相比,宫颈癌患者ESM-1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其表达水平不同(P<0.05)。结论:ESM-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ESM-1有望成为监测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R-141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收治并获得宫颈组织病理学诊断的238例患者及同期行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患者37例纳入研究,采用RTPCR检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miR-141水平,随访子宫颈癌患者术后2年时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分析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因素。结果 (1) miR-141的表达水平与CIN分级呈正相关(P <0.05);(2) miR-141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FIGO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 <0.05);(3)术后2年时有11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转移,其余38例未发生肿瘤复发/转移;(4)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癌组织分化程度、FIGO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组织miR-141水平是影响宫颈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宫颈病变程度影响miR-141的表达水平,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其表达水平升高,miR-141可能与宫颈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并且影响宫颈癌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相关基因ABCB1、ABCG2表达与宫颈癌形成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宫颈浸润癌34例、微小浸润癌30例、CINⅢ30例、宫颈慢性炎症30例患者ABCB1、ABCG2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CB1在浸润癌、微小浸润癌、CINⅢ、宫颈慢性炎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为76%(26/34)、60%(18/30)、40%(12/30)、20%(6/30),其阳性表达率随病变级别升高而明显增加;ABCB1在浸润癌中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体积无关(P>0.05);ABCG2在浸润癌、微小浸润癌、CINⅢ、宫颈慢性炎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27/34)、70%(21/30)、40%(12/30)、30%(9/30),其阳性表达率随病变级别增加而上升;ABCG2表达水平与肿瘤体积、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ABCB1、ABCG2在促进宫颈癌变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并且ABCB1的阳性表达是提示宫颈癌预后不良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癌(54例)、CINⅠ(10例)、CINⅡ(20例)、CINⅢ(25例)和正常宫颈组织(20例)中Galectin-1蛋白的表达,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HR-HPV感染情况,分析Galectin-1与CIN及HR-HPV的关系。结果:Galectin-1蛋白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20.0%、40.0%、56.0%、48.1%,随着CIN病变程度的加重,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宫颈癌和CINⅡ、CINⅢ的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Ⅰ(P<0.01),宫颈癌与CINⅡ、CINⅢ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中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在有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有否HR-HPV的感染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lectin-1蛋白表达增强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一定关系,HR-HPV可能通过诱导宫颈上皮高表达Galectin-1而促使宫颈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抑癌基因FHIT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鳞癌的组织标本45例,另取CIN45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的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FHIT及bFGF在3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上升趋势(χ2=11.429,P<0.05),survivin的表达在宫颈鳞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下降趋势(χ2=24.640,P<0.05),FHIT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病理特征的关系中,仅在淋巴结有无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GF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依次呈上升趋势(χ2=17.552,P<0.05),bFGF的表达在宫颈鳞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FHIT、bFGF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黄鹤  刘继红  李玉洁  张昌卿  曾敬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11):847-850,F0003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发生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 ine triad,FHIT)基因表达异常的作用及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7例宫颈癌、42例CINⅢ和35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的FHIT的表达。用PCR法检测宫颈癌石蜡组织中的HPV DNA,并用直接测序法或反向核酸杂交法对HPV分型。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FHIT基因表达下调率为8.6%,CINⅢ组为28.57%,宫颈癌组为4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组FHIT蛋白表达下调率虽比宫颈癌组为低,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6)。67例宫颈癌病例中,高危型HPV感染阳性者的FHIT表达下降或缺失占55.32%,明显高于无高危型HPV感染者(20%)(P<0.05)。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FHIT蛋白表达均无明显相关(P>0.05)。FHIT表达下调或缺失31例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7.1%,FHIT正常表达36例的5年生存率为79.3%(P>0.05)。结论:FHIT在宫颈癌及CINⅢ中的表达明显下调,可能与HPV感染协同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而FHIT在宫颈癌发展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有待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激活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及电泳-银染法,对36例宫颈浸润癌及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以吸光度(A)值判断端粒酶活性.同时测定11例正常宫颈、6例慢性宫颈炎症及8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作为对照.结果CIN、宫颈癌及对照组端粒酶活性A值分别为0.398±0.293、1.580±0.819和0.050±0.012,3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组织学类型、分期、体积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发生在宫颈癌病变的早期,可能成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EphA2、nm23-H1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宫颈癌(鳞癌41例、腺癌9例)、10例慢性宫颈炎、2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E-phA2及nm23-H1蛋白表达。并对宫颈癌患者进行8~46月随访,分析EphA2、nm23-H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EphA2蛋白在慢性宫颈炎、CIN、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EphA2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且EphA2蛋白表达越强,患者生存率越低;nm23-H1在慢性宫颈炎、CIN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宫颈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宫颈癌中EphA2的表达与nm23-H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EphA2表达阳性伴nm23-H1表达阴性的患者预后差。结论EphA2及nm23-H1与宫颈癌患者预后关系密切,两者可望作为判断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水通道蛋白1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探讨该蛋白在宫颈癌形成和演进进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3例石蜡包埋宫颈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分型分析其表达的意义。结果:水通道蛋白1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0%,33.3%和74.2%,3组样本中水通道蛋白1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病理学分级1+2级和3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通道蛋白1表达阳性率与CIN的分级,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水通道蛋白1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IGF-IR在宫颈癌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瑶  娄阁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2):103-105,I0001
目的:研究宫颈癌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receptor,IGF-IR)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GF-IR在46例宫颈癌、12例正常宫颈组织和22例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IGF-IR蛋白表达率为45.7%(21/46),转移淋巴结组织中阳性率为45.5%(10/22),分别高于良性组织;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灶中IGF-IR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原发灶中的表达(x~2=5.497,P=0.019)。结论:宫颈癌广泛存在IGF- IR蛋白过表达,检测IGF-IR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判断宫颈癌的预后,并可能为判断宫颈癌生物学行为提供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p6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宫颈,11例CINⅠ,10例CINⅡ~Ⅲ和69例宫颈鳞癌中NF-κBp65亚基、TNFα的表达,探讨两者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F-κBp65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组(P<0.01),以细胞核染色为活性染色。TNFα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组(P<0.01),以细胞浆染色为主。NF-κBp65和TNFα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正相关(rs=0.6317,P<0.01)。NF-κBp65、TNFα在低分化、瘤体直径≥4cm、浸润深度>1/2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高于中-高分化、瘤体直径<4cm、浸润深度≤1/2、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5)。TNFα在癌组织肿瘤细胞和间质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2.46%、18.84%(P<0.01)。结论:NF-κB、TNFα的过度激活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宫颈鳞癌细胞自分泌TNFα可能是NF-κB激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