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肌间血管瘤的特点、分析误诊的原因、减少误诊的方法和手术治疗的关键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0年7月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肌间血管瘤24例的治疗体会及误诊原因.结果 本组24例中有13例术前误诊,误诊率为54.2%.门诊获随访11个月~9年10个月,平均4年7个月.彻底切除的22例术后有1例复发;未完全切除术后2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没有再复发.随访时有5例轻微跛行或肌力下降,快步行走或奔跑时明显.无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 儿童肌间血管瘤临床表现比较隐蔽,常规检查容易漏诊,应利用多种检查手段确诊,降低术前误诊率.术前明确病变范围,熟悉解剖位置,保护重要结构和肢体功能,争取彻底切除,如手术风险较大,应分次手术切除配合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表现为胎儿胸腔积液的先天性膈肌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表现为胎儿胸腔积液的先天性膈肌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产前及出生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等,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早产儿诊断为右侧胸腔积液、膈肌血管瘤,产前表现为孕后期短期内出现的胎儿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生后呼吸困难。生后超声显示右侧胸腔内膈肌上方实质性占位,右侧胸腔积液。反复胸腔穿刺抽液减压及持续引流后,仍然出现反复的右侧大量胸腔积液,经大动脉门静脉CT血管造影显示为右侧膈肌血管瘤,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加栓塞术堵闭介入治疗后未再出现胸腔积液。结论:先天性膈肌血管瘤罕见。临床中遇到产前胸腔积液的胎儿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介入或手术切除血管瘤是解决胸腔积液的主要手段,多学科诊治模式对改善其预后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7岁6个月.四肢皮肤肌肉发硬2月余(右侧为重)人院.人院前3个月受凉后出现四肢皮肤、肌肉发硬,局部无发热、水肿、皮疹、疼痛,未诉肌痛、关节疼痛,无肌肉无力、行走困难,无雷诺现象.  相似文献   

4.
小儿肌间血管瘤MR检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肌间血管瘤MR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组22例小儿肌间血管瘤均行MR矢状,冠状,横断T1加权和T2加权扫描。结果 22例MR影像具有二种类型:(1)局限型(7例):病变呈不匀一高信号,局限于一肌肉且与周围下沉组织界限清楚。(2)弥漫型(15例);病变侵及二组或二到上肌群,相邻组织间界限不清,且MR显示病变不均一高信号伴相邻受侵组织间隙混杂信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小腿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导致跟腱挛缩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小腿肌间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男7例,女14例;年龄2~11岁)的临床资料,在本院首次手术13例,另8例曾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均存在小腿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导致跟腱挛缩强直畸形.均采用血管瘤切除+Z形跟腱延长术,统计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中血管瘤完整切除19例,为保留正常功能,2例重症患儿行部分切除术,全部病例行Z形跟腱延长术,术后随访6个月~1 a,一期手术成功率为95.2%;21例患儿均可正常行走,踝关节功能正常,其中2例踝关节活动度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 血管瘤切除+Z形跟腱延长术可尽早切除瘤体,纠正踝关节功能,有效治疗小腿肌间海绵状血管瘤致跟腱挛缩畸形,为患儿保持正常行走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
右胸壁肌间神经母细胞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 ,男 ,6月 ,汉族。1个月前家长发现该患儿右胸壁出现一无痛性、生长较快的肿物 ,伴有不规则发热及呼吸困难。体检 :右胸壁6~9肋间有一边缘光滑实性肿物 ,质硬无压痛 ,移动性小 ,其表面肤色正常。CT平扫 :右下胸壁至肝外缘可见一类圆形包膜光滑的软组织肿物 ,大小约6.9cm×  相似文献   

7.
患儿,女,9岁,因“会阴部间断流血2个月,发现尿道外口肿物1d”就诊。患儿约2个月前开始出现会阴部出血,为新鲜滴血,无排尿障碍,无尿频、尿急,无发热,排尿时局部轻微疼痛。曾诊断为尿道炎,经输液治疗后好转。此后反复出现多次,治疗后均好转。1d前再次流血,就诊发现尿道口肿物。转来本院就诊。体查:尿道外口处可见一0.5cm ×0.3cm ×0.3cm大小暗红色肿物,与尿道外口关系不清,触痛,触之少量出血。以“尿道肉阜”收住院拟手术切除。入院后检查:凝血象、血常规无异常,尿常规提示红细胞++++。术中见:导尿管于肿物后方置入顺利,引出清亮尿液。肿物位于尿道前壁11~1点位置,距尿道口外缘约0.1 cm,无蒂,大小约0.5cm×0.5cm×0.3cm,暗红色,触之易出血。于瘤体根部给予边切除边缝合,切除过程易出血。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术后恢复顺利,无出血,留置导尿管7d后拔除。病理报告为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3天。面色苍白、气促、呻吟,拒乳1天入院。第2胎,足月,在家急产出生,无外伤史。生后一般情况良好。家族史无特殊。体检,体温37℃,心率160次/分,呼吸50次/分,体重3.5kg。发育正常,神清,烦燥,气促,面色苍白稍黄染,四肢微冷,心肺无异常。全腹膨隆,腹软,肝脾未扪及,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抽出未凝的暗红色血液。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0g/L,红细胞1.34×10~(12)/L,出、凝血时间正常,血小板240×10~9/L。当天剖腹探查,见腹腔积血性液体约250ml,脾脏下  相似文献   

9.
<正>脾脏血管瘤是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脾脏肿瘤,但因其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国内外报道少,且多数为个案报道。脾脏血管瘤的临床表现隐匿,与其他脾脏肿瘤难以鉴别,临床上通常需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现结合文献分析2013年4月我们收治的1例小儿脾脏血管瘤患儿诊治经过,以为脾脏血  相似文献   

10.
他巴唑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疗效已被证实,临床上多采用每日3次给药法治疗,用药量大,毒副作用大,给药复杂。我们采用每日1次给药法,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结果 一、病例选择 40例患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男5例,女15例,年龄7~12岁,平均10.2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 例1男,3岁5个月。因“皮肤瘀斑、PLT减少4个月”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我院)。 外院病史:入我院前2d舌部轻微咬伤后渗血不止。曾按“PLT减少、脾肿大原因待查”多次就诊,但未能明确诊断。外院多次行骨髓穿刺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多。骨髓流式细胞计数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下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小儿鞘膜积液腹腔镜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2000年11月~2003年11月应用微型腹腔镜缝扎内环口方法治疗小儿鞘膜积液453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结果 术中经过顺利,手术时间5~8min,伤口不需缝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3d出院。随访患儿症状消失,术后无瘢痕。治愈率99.3%。结论 腹腔镜下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切口小,损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可同时发现及处理隐性内环口未闭,比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优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 ,8岁。主因四肢僵硬 2月余于 1992年 11月 19日入院。半年前患儿受凉后开始间断发热 ,体温最高 3 9℃ ,予退热、消炎治疗后好转。 2个月前患儿出现双手指、手背皮肤僵硬、不能伸直 ,握东西困难 ,同时发现两臂部肌肉肿胀发硬 ,以肘关节以下僵硬明显 ,双足底发硬 ,走路多时足底部肿胀、小腿肚肿硬 ,膝关节以下僵硬显著。关节活动受限 ,但无痛感。近 1个月上述症状加重 ,并出现背部、胸前皮肤僵硬感。曾在外院按“风湿病”口服中药数月无效 ,收入我院。患儿自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 4kg ,无吞咽困难及雷诺现象。无特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  相似文献   

14.
三叉神经血管瘤病1例报告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541001)朱春江李雄患儿,女,4个月。因反复抽搐2月余入院。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右颊部即出现片状血管痣,10分钟内迅速扩大至右侧面部及右上、下肢。新生儿期一般情况尚好,但至今不能抬头。...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男,1 0d ,第1胎第1产,生后即发现左腹部有一5cm×6cm高出皮面、正常肤色的肿物,质软。出生1 0d以来,肿物生长迅速,皮色渐呈红紫色。母亲孕期无特殊用药史,亦无感染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发育营养好,全身皮肤黄染,心肺无异常。左侧腹壁可见1 7cm×1 2cm大小肿物,触之软,似海绵,  相似文献   

16.
17.
小儿膀胱海绵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 :男 ,9岁。因反复无痛性肉眼血尿 4年入院。 4年前患儿小便终末时可见几滴鲜血 ,呈间歇性发作 ,可自行停止。 1个月前患儿每日晨尿呈全程酱油色尿液 ,终末尿可见几滴鲜血。患儿无发热、排尿困难。当地医院考虑膀胱炎予以抗炎、止血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 ,转入我院。体检 :一般情况良好 ,外生殖器正常 ,膀胱区未见异常包块 ,无压痛 ,双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 ,双肾区无压痛。B超示 :膀胱前壁实性占位 ,双肾、输尿管未见异常。小便常规示 :WBC少许 ,RBC /HP ,Glu± ,BLD /HP。诊断 :膀胱包块待诊。在基础加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采用单环缝扎法治疗小儿尿道下裂术后3 mm以下尿道皮肤瘘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18例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平均手术年龄为6岁(2岁5个月至11岁9个月)。平均尿瘘的直径2. 25 mm(1~3 mm)。所有患儿采用单环缝扎法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皮肤瘘。结果尿瘘均位于阴茎体部,其中阴茎体远端5例,阴茎体中部10例,阴茎体近端3例。术后对所有患儿进行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9~36个月)。18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均无尿瘘复发,无排尿困难。结论采用单环缝扎法修复尿道下裂术后较小UCF(≤3 mm)患儿的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病例 患儿,男,2个月。主因阵发性左侧躯体抽搐12小时而入院。患儿于入院当天中午无诱因突然出现左侧面部及左侧肢体抽搐,意识不清,经刺激人中穴1分钟后缓解,反复出现,形式相同,时间长短不一,最长持续1小时,给予镇静剂后未发作,门诊以“抽搐待查”收入院。病程中,患儿哭闹,左侧肢体运动差,尿便正常。患儿是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儿,出生时额面部就存在浅红色斑状血管瘤。否认有家族史。查体,体温37.5℃,脉搏120次/分,呼吸40次/分,营养发育可,未见发绀,右侧额面部及唇上可见红  相似文献   

20.
病例患儿,男,2个月.主因阵发性左侧躯体抽搐12小时而入院.患儿于入院当天中午无诱因突然出现左侧面部及左侧肢体抽搐,意识不清,经刺激人中穴1分钟后缓解,反复出现,形式相同,时间长短不一,最长持续1小时,给予镇静剂后未发作,门诊以"抽搐待查"收入院.病程中,患儿哭闹,左侧肢体运动差,尿便正常.患儿是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儿,出生时额面部就存在浅红色斑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