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2.
作者将西非株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46,400条接种沙鼠44只(包括雄鼠31只,雌鼠13只)和雄性乳鼠13只。接种途径为经皮,腹腔和眶窦3种。接种后16~360天解剖动物,寻找幼丝虫。将动物心脏的血经微孔膜过滤,检查有否微丝蚴。主要结果如下。1.经皮接种雄性沙鼠8只,接种后28~360天解剖,均未发现丝虫。2.经腹腔接种雄性沙鼠12只,接种后26~110天解剖,其中4只于接种后26~56天解剖,共找到幼丝虫141条,多数分布于内脏。从心和肺脏获得的第4期幼虫明显较其他脏器内的幼虫为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近年来有关班氏丝虫动物棋型研究的进展,初步结果表明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啮齿类小动物,虽然多数虫体未能完成发育,但有1只沙鼠于接种后92天在肺部找到1条成熟雄虫,证明班氏丝虫能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到成虫期。Disssnaike等以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1只切脾猕猴并注射甲基泼尼松龙醋酸盐,按种后231天剖检,找到雄、雌成虫11条。Cross等以感染期幼虫接种78只猕猴,29只回收到发育的幼虫和成虫,8只雄猴出现微丝蚴血症,总阳性率为47.44%。感染恒河猴和食蟹猴各3只,各有1只找到成虫。Palmieri等1978年首次从银叶猴体内发现吴策丝虫的自然感染,解剖20只微丝蚴血症猴有7只找到雄成虫。Harinata等以不同数量的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叶猴,剖检均发现成虫及微丝蚴。近年来研究结果证明,台湾猕猴和叶猴对班氏丝虫具有较高的易感性,可作为动物模型,为研究宿主-寄生虫-媒介相互关系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对丝虫病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物筛选、治疗以及发展丝虫疫苗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但这些猴类均属珍贵动物,来源有限,不适于一般实验室的应用。此外,很需要适当的动物模型以供研究发病机理和实验治疗之用。在今后丝虫病防治方面,对班氏丝虫动物模型的研究应列为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者试用马来丝虫经口感染沙鼠。从实验室饲养的埃及伊蚊获得马来丝虫的第3期幼虫,感染6周龄的雄性沙鼠。每只沙鼠给予100条幼虫,其中经口灌入未麻醉的沙鼠3只,用苯巴比妥钠腹腔麻醉的7只;另以乙醚轻度麻醉的5只沙鼠,采用鼠蹊部皮下注射作为对照。于感染后第8周始,每周从沙鼠眶后静脉取20立方毫米血计数微丝蚴,至16~20周止,用乙醚将沙鼠杀死,从心腔取20立方毫米血标本计数微丝蚴,剖检时将各组织分别浸泡于pH7.2磷酸盐缓冲液碟中,将所有组织撕碎后在解剖显微镜下寻找成虫。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道了经抗胸腺细胞血清处理或不处理的长爪沙鼠和仓鼠体内班氏丝虫发育的连续观察结果。从感染班氏丝虫雅加达株(J株)和中国金门株(K株)的致乏库蚊和东乡伊蚊收集感染性幼丝虫,取50条(有的用22~234条)注入沙鼠或仓鼠腹股沟皮下,从感染后死亡或分期杀死的动物寻找丝虫。按Fahey(1973)  相似文献   

6.
从埃及伊蚊获取彭亨丝虫感染期动虫,皮下或腹腔注入沙鼠,尸检时从淋巴、心肺、睾丸及腹腔寻找成虫,血液检查微丝蚴。选择8周龄雄性沙鼠,以氟苯咪唑(FMBZ)一次量25mg/kg加1%吐温80蒸馏水配成悬液注入沙鼠背侧面皮下。沙鼠给予一次单剂量FMBZ注射63天后分5次接种感染期幼虫(L_3),每次50条,于投药后137天再用50条L_3进行攻击,隔61~75天解剖沙鼠。实验分4组:A组7只沙鼠,给予FMBZ处理和“免疫”感染,不进行L_3攻击;B组12只沙鼠,用FMBZ处理,不感染,但接受L_3攻击;C组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印尼弗洛雷斯岛上寄生人体淋巴系统的帝汶丝虫(Brugia timori)微丝蚴人工感染东乡氏伊蚊。感染12天后解剖蚊虫,将感染期幼虫经鼠蹊部皮下接种雄性长爪沙鼠4只,2~4月令小猫4只和成年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2只,每只动物接种感染期幼虫20~65条。同时从人房扑捉吸过血的须喙按蚊,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接种  相似文献   

8.
1974年来,国外已有班氏丝虫实验感染台湾猴、长尾猕猴及恒河猴成功的报告。我们于1981年11月17日第1次以398条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经睾丸、腹股沟皮下和腹腔途径接种1只雄性恒河猴,接种前多次采猴血未查见微丝蚴.感染期幼虫取自东乡伊蚊,该蚊曾通过胎盘膜吸食四川省酉阳县班氏微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致乏库蚊和东乡伊蚊为媒介,在班氏丝虫雅加达株(J株)和中国金门株(K株)患者身上直接叮咬,获得感染性幼虫后接种于猴。雄猴一般在鼠蹊部注射100~521条幼丝虫;雌猴在腋下;少数猴于足部穿刺接种138~300条幼丝虫;有的猴每周1次接种50~350条幼丝虫,连续4~13周;有的猴每周以阳性蚊直接叮咬1次,连续6~9周;有1只猴在鼠蹊部注射50条第四期幼丝虫(从感染17~31天的沙鼠中取得)。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分别用25、45或90krad钴60照射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L_3),皮下接种长爪沙鼠3—5次,观察其免疫效果。每批采用经199培养液洗涤3次的彭亨丝虫L_3约500条,混悬于盛有15ml新鲜M_(199)的35ml塑料容器内,以每分钟输出1.9krad的钴60照射L_3,剂量分别为25、45及90krad。每个实验方案大体相同,每组10只沙鼠,皮下接种50条经照射的感染期幼虫(L_3),3~5次,间隔2周,于最后一次接种后2~3周,用50条正常L_3以皮下或腹腔内接种对沙鼠进行攻击,60天后解剖观察免疫效果。结果:沙鼠接受25krad照射的L_3 4次  相似文献   

11.
用含有布鲁属微丝蚴的猫血喂饲东乡伊蚊,并将由此获得的第3期幼丝虫接种长爪沙鼠腹腔,5~6周后从沙鼠腹腔内取出未成熟的雌虫和雄虫。再以马来丝虫雄虫×彭亨丝虫雌虫,彭亨丝虫雄虫×马来丝虫雌虫的不同组合分别接种沙鼠腹腔。待沙鼠腹腔液中出现微丝蚴后,用膜饲法人工感染东乡伊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班氏丝虫幼虫是否能在按蚊A.pharoensis体内充分发育,作者在肯尼亚Jipe湖地区采集了575只A.pharoensis。供血者血液中的平均微丝蚴密度为850条/0.1毫升,于夜间9时半至10时喂血,雌蚊吸血后逐日解剖,观察蚊体内班氏丝虫的发育和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在解剖蚊媒时,不仅可以从其头部和胸部收集到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的Ⅲ期幼虫(L3),而且可以从其腹部收集到上述L3。从流行病学考虑,测定从蚊媒腹部收集到的L3对终宿主是否有感染性是有意义的。作者用彭亨丝虫微丝蚴阳性的猫喂饲几百只2~6日龄雌性埃及伊蚊,在27℃~30℃,75%~90%湿度下饲养。感染后第7d乙醚麻醉解剖,分离埃及伊蚊腹部,置于含生理盐水的平皿中,收集L3。以每鼠130条L3经腹股沟皮下感染5只雄性长爪沙鼠。于感染后58,67,77d从眶窦采血、涂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抗丝虫抗独特型抗体 (抗 fil-抗 Id- Ab)对丝虫感染沙鼠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从班氏丝虫病乳糜尿和鞘膜积液患者血清中分离含有高滴度的 Ig G,免疫家兔 ,获得兔抗 fil-抗 Id- Ig G,免疫沙鼠 ,再用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攻击 ,观察其免疫效果。结果 :抗 fil-抗 Id- Ig G一次脾内注射或多次皮下及腹腔内免疫后 ,50 %和 80 %沙鼠产生保护性免疫效果 ,沙鼠体内查不到微丝蚴和成虫 ,而从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或兔抗正常人 Ig G为对照组的沙鼠中 ,80 %沙鼠感染丝虫 ,与正常感染组相近似。结论 :用抗 fil-抗 Id- Ab对马来丝虫感染沙鼠 ,证实有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首次让长爪沙鼠和小白鼠进行杂交,得MKG杂交小鼠。从东乡伊蚊体内收集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或幼虫200~250条注入杂交鼠腹腔内,125~284d在12只杂交鼠腹腔抽液中4只检获微丝蚴,密度为5~353条/60μl,其形态大小与沙鼠和人体内的无可见差异。感染30~165d的16只杂交小鼠,解剖9只,有6只检获丝虫是虫或成虫。实验感染率为56.25%(9/16)。丝虫杂交鼠模型的建立,为丝虫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化学、新药筛选和分子生物学(DNA探针)等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用钴~(60)75,15krad照射减毒的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L_3),皮下接种6~8周的雄性沙鼠1次,8周后以100条正常L_3进行腹腔内攻击注射,6周后剖检沙鼠,发现免疫的沙鼠腹腔内有许多小结节。结节用Karnovsky's二甲砷酸盐缓冲液在4℃固定72小时,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浓集彭亨丝虫或马来丝虫微丝蚴的简单方法。用100~1,200条传染性幼丝虫接种到刚成熟的雌雄长爪沙鼠腹腔内。感染后150~244天用乙醚麻醉剖腹,将取出的腹内脏器浸入玻皿内的冷的无菌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彭亨丝虫及罗阿丝虫的微丝蚴(mf)被蚊摄入后,立即在胃内脱鞘。也有人报告:彭亨丝虫mf被四斑按蚊摄入后,立即在血块中脱鞘。Yamamoto等(1983)报道,彭亨丝虫在骚扰阿蚊的胃及腹部血腔内脱鞘。从而认为,鞘可能起着保护幼虫的作用。为了了解mf脱鞘是否常在蚊血腔中进行,作者采用感染丝虫的长爪沙鼠作蚊血源进行实验。感染彭亨丝虫的鼠血mf平均密度为73.5条/cmm和2.6条/cmm;感染马来丝虫的为1.5条/cmm,均以40mg/kg戊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的彭亨丝虫亚周期株的微丝蚴系用盛有肝素的注射器抽取微丝蚴阳性猫的静脉血取得的,以未感染的犬或猫血稀释至每40ml血含有300~350条微丝蚴,然后将其置于装置饲血膜的容器中,待血温平衡后给埃及伊蚊饲血。将吸血的蚊虫饲养于温度为26±1℃,相对温度为75~85%的蚊笼中。感染后9~12天将蚊虫压碎收集感染期幼虫经腹腔注射感染蒙古沙鼠。犬恶丝虫感染埃及伊蚊的方法同上。结果:5-氟尿嘧啶30mg/kg/天×4天腹腔注射沙鼠体内彭亨丝虫成虫无作用,在第  相似文献   

20.
以往研究显示,在感染丝虫的长爪沙鼠中,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降低要有活的成虫而并非依赖微丝蚴诱导或维持这种现象。为了进一步阐明是生活史哪一期引起丝虫的低应答性反应,作者采用布鲁属丝虫三期幼虫(L_3)经15,25,35,45,90Kradγ射线照射后,通过腹腔感染长爪沙鼠,于接种后7,14,28,118天进行解剖,同时设立了未经照射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为对照。对虫体的发育、腹腔内炎性反应的程度和肺部炎性肉芽肿(PGRN)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γ射线可抑制丝虫的发育并减少虫体存活率。接种后7天,虫体长度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